书城政治县域管理研究
14843100000042

第42章 乡镇党委书记如何履行好岗位职责

一、乡镇党委书记的三大职责

乡镇党委书记的岗位非常重要,职责非常重大。它肩负着把党的方针政策和县委、县政府的决定直接贯彻到村村社社,变为广大农民群众的实践,直接引导和带领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历史责任。具体讲,乡镇党委书记肩负着谋好路、用活人、干实事三大职责。就是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本乡镇的实际结合起来,研究和提出本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路。要谋思路、干思路,才有出路。要把一班子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要把乡机关的干部职工积极性调动起来,要把村社干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工作的巨大合力,使每个人的才能都有用武之地。要率先垂范,老老实实干实事,特别是要干关系到乡镇发展全局的一些大事,要干当地群众普遍关心的需要切实解决的事情,用干实事的行动来带领本乡镇的干部为本乡镇的发展多作贡献。看一个党委书记水平如何,能力如何,就是看他三大职责履行得如何。

二、履行好三大职责,必须发挥好四个作用

(一)正确政治方向的导向作用

要落实好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基层干部、教育广大农民群众的任务。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切实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村村社社,宣传到家家户户,坚定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信念。

(二)实现科学决策的中心作用

古人言“千兵打一主”,要依靠乡镇一班子人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保证本乡镇经济和社会事业重大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党委书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委书记要善于把大家的正确意见,把广大农民丰富的实践集中起来进行思维加工,提出独到的决策性的意见,使之上升为党委的决定,变为集体的正确决策。

(三)班子团结的凝聚作用

党委书记要善于把一班子同志团结起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塑造一个团结务实领导班子的良好形象。靠什么去团结?靠共同所追求的发展目标,靠共同遵守的政治纪律,靠共同建立的纯洁的同志间的感情,靠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去团结同志,这样的团结才可能有坚实的基础。绝不能用无原则的拉拉扯扯,或小恩小惠、雕虫小技去迎合人心来维系所谓团结。党委书记要善于搞好协调关系,要富有“粘合剂”的功能,不但协调好乡镇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还要协调好乡镇领导和村社干部的关系,要协调好乡邻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乡镇和上级各部门的关系。

(四)廉政勤政的表率作用

“以己正而化人”,“公生明,廉生威”,“无欲则刚”,每一个党委书记都要做廉政的模范。广大农民群众更多的是从我们乡镇领导身上来评价我们的党风政风,这是因为大家处在直接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的第一线。所以乡镇领导负有维护好党和政府良好形象的重大责任,党委书记在廉政上一定要做出表率,以实际行动为促进廉政建设的向前发展作出努力。党委书记一定要勤于政事,身体力行,把肩头“喂”进去,干实事、干好事,要笃功务实,要依靠一班子人去获得更大的政绩,不管在哪个乡镇工作,都要在那个地方给人民群众留下干实事的印记。

三、发挥好四个作用,必须提高五方面的能力

要发挥好党委书记的四个作用,每一位党委书记必须要加强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五方面的能力。

(一)综合决策能力

对本乡镇经济工作、社会发展事业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党的建设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大的决策都要有能力。

(二)统揽全局的能力

乡镇工作是一个系统工作,乡镇管理是一个小社会系统管理,它涉及乡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作为党委书记必须要有统揽全乡镇各方各面工作的能力,对每项工作要提得起来,放得下去,揽得起来,撒得出去。要有“牵牛鼻子”的能力,要有“四两拨千斤”的功夫。

(三)组织协调能力

党委书记要知人善任,善于发现每个同志的优点和聪明才智,善于把本乡镇领导同志组织起来,善于通过村社干部把广大农民群众组织起来,为本乡镇的发展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献计献策。

(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乡镇是基层各种矛盾的聚焦点,很多想不到的问题和复杂的事情,都会在各乡镇一刻间发生。对突发复杂的事件,党委书记要有能力去处理,要沉着应付,着力化解,善于疏导,果断处置,及时报告。

(五)应用科学方法进行运作的能力

党委书记要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在工作中,要善于抓主要矛盾,要注意突出工作重点,要善于用典型引路,要善于做好矛盾转化工作,要善于把丰富的农民群众的实践进行思维加工后来指导面上的工作。就是常说的既要当谋事,又做干事。只有正确地把握这些科学方法,才能提高工作的运作效率,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容易出政绩。

努力把十五大精神变为

加快新平发展的具体实践完整准确地领会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十五大精神上来,使之变为加快新平发展的具体实践,是一个长期的重要任务。如何把党的十五大精神变为具体实践,结合新平的实际,主要抓三点:

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和统一对新平县情的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正确分析国情,作出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新平县委、县政府根据这一科学论断,从县情出发制定发展战略和思路,两个文明建设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党的十五大报告概括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九个特征,在我们新平表现比较突出。集中反映在我县的经济社会状况所呈现出的十个特点上:一是社会发育程度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七月开疆建县始称新平县至今,我县只有407年的县治历史,在这个历史发展阶段,有的民族是从原始社会末期进入封建社会或社会主义社会的,这种跨越社会形态的发展,必然导致我县社会发育程度低于发达县市,这种差距的影响绝非很短的时期能够消除。二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我县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消费结构发展演变都处于较低水平,全县农业人口占88.8%,而全国是75.9%;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支柱产业较单一,且规模小,质量不高;工业技术装备相对落后,农业产业化水平相当低,主要依靠传统手工劳动;广大民众的消费水平停留在“短缺需求”阶段。三是物质技术基础差。水利、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数量和技术水平低于全国、全省和全区平均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只达4.54亿元。四是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低。全县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只占总人口的1%,中专高中以上的占7.4%,初中以上占29.4%。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为46%。五是人民生活总体水平低。1996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926元,玉溪地区是1902元,我县才1407元,比全国低519元,比全区低495元。我县农民食品消费占生活费的比重高达49.4%,还处于温饱型阶段。人均储蓄全区2066.83元,我县只有1079元。六是自然经济比重高。农副产品商品率低于全国和全区水平,1996年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全国为2035元,新平为1321元。七是贫困人口比重高。按玉溪地区的脱贫标准,我县还有27个村办、209个合作社、37595人属贫困范围,贫困面占全地区的2/3.八是文盲半文盲的比重高,文盲半文盲占1.3%,高于全区平均数。九是乡村发展不平衡程度高,以县城为中心的集镇和坝子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商品化程度较高,而不少山区和贫困村社还处于自给、半自给的传统农业经济阶段,有的地方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还比较突出。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高。由于我县的地形地貌复杂,立体特点突出,各项建设的资金投入量大,但相对发达县市,产出比又低。由于历史原因,我们的物质技术基础差,总量少,要加快发展,必须进行量的扩张,也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样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就处在投入型、打基础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