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读故事学国学
14843600000015

第15章 宋代理学鼻祖

国学常识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气。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南宋时,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又为《太极图》、《易通》作了注解,其名声逐渐大起,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周敦颐认为世界是由太极元气演变而来的,是物质性的。他认为圣人定出中正仁义的规范,是作为区分善恶、处理万事的标准,这突出了人与万物的区别,说明人独得阴阳五行之秀而为万物之灵,具有与万物不相同的五常之性以及为善为恶的道德选择,强调人的社会本性。他提出“主静”、“无欲”的道德修养论,认为“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在周敦颐的哲学中建立了一个与儒家的文化价值理想相符合的宇宙论的理论框架,而这些对后来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他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书传世。

国学故事

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哲学奠定了基础。

十五岁时,他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他是当时宋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在周敦颐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他做到了分宁县监主薄的职位。有一件案子拖了很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后来,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想重判他,其他人都不敢和他争,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转运使执意不听,他扔下笏板就打算辞官回老家去,他说:“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能做这样的官吗?”王逵明白过来后,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后来,周敦颐到郴州桂阳县做县令,知州李初平很尊重他,对他说:“我想多读些书,怎么样?”敦颐说:“您年龄太大了,字学习已经来不及了,请让我给您讲一讲吧。”两年后,李初平果然有收获。周敦颐调任南昌知县,南昌人都说:“这是能弄清分宁县那件疑案的人,我们有机会申诉了。”那些富豪大族,狡黠的衙门小吏和恶少都都惶恐不安,不仅担忧被县令判为有罪,而且又怕玷污清廉十分耻辱。后来,部使者赵抃被一些毁谤他的话所迷惑,对他的态度很严厉,周敦颐处之泰然。后来,赵抃仔细观察了他的所作所为,才恍然大悟,握着他的手说:“现在我算是了解你了,以前我差点失去你这样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