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读故事学国学
14843600000271

第271章 冲之量圭尺改革历法

国学常识

祖冲之,字文远, 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源),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机械制造家和数学家。祖冲之在天文学方面,创制了《大明历》,首次引用了岁差,采用了391年中设置144个闰月的新闰周,比以前的更加精密。 祖冲之推算的回归年和交点月天数都与观测值非常接近。在数学上, 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的真值应该介于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在机械制造上,曾制造了铜铸指南车、利用水力舂米磨面的水碓磨和计时仪器漏壶、欹器等。

国学故事

祖冲之发现《元始历》中关于岁差的计算,他就拿出了算筹,细心地计算了起来,计算结果表明:十九年七闰,闰数过多,在二百年内,就要比实际多出一天来。他沉思了片刻。忽地站了起来,走到窗边,卷起竹帘,推开窗子,斜射的夕照把他的身影拉得长长的,拖在地上。在房里,他一边来回地走动,一边思索:要提高历法的精度,光靠以前的几本历书不行!得靠自己去观测,用实际观测得来的数据,再进行计算。从哪里入手呢?他经过多次的思考后,决定从测定冬至的日期着手!

从此,在他的观测站上,立起了一个八尺高的圭表,观测日影的长度。在这些日子里,他“亲量圭尺”,脸晒黑了,手冻出了裂口,但观测册上却记下了一个又一个数据;记录着一个又一个变化的日影。在他的观测站上,还多了几个他新设计的计时的漏壶。在记下日影长短的同时,记下了准确的时间。

几年过去了,祖冲之用竹简串起来的观测记录把本来十分宽敞的书房,堆得十分拥挤。但是还没有得出理想的结果。这是什么原因呢?他想通向揭开冬至时刻的奥秘的道路可有许多条,但最好、最短、最准确的只有一条。他要寻找一条最近又是最好的登山之路,他苦苦思索着,仔细分析和考虑,然后进行了多次的计算和核对,他终于发现:由于冬至前后的影长变化不太明显,再加漏壶表示的时间不那么准确,这给冬至时刻的准确测定带来了困难。

祖冲之总结失败的教训,困难面前不气馁,他终于想出了一个新的方法:不直接观测冬至那天日影的长度,而观测冬至前后二十三、四天的日影长度,再取它的平均值,求出冬至发生的日期和时刻。因为离开冬至日远些,日影的变化就快些,所以这一方法提高了冬至时刻的测定的精度。祖冲之制定的《大明历》岁实取日,与现代天文学所测结果,一年中仅有六十万分之一的误差。祖冲之<用圭表测定了回归年的长度(岁实)后,又用浑仪等测角器,测定太阳在恒星间的位置,开始了研究太阳一年中运动的快慢变化和测定冬至点逐年变化的数值(岁差),他根据自己的实际测验和计算结果,首先证实了岁差现象的存在,同时还求出冬至点每一百年向西移动一度。

祖冲之根据自己的观测结果,精心编成的《大明历》送给朝廷,请求宋孝武帝,改用新历,公布施行。他满以为会得到理所当然的支持,可是宋孝武帝根本不懂历法,朝廷许多人都提不出意见,太子旅贲中郎将戴法兴,竭力加以反对。孝武帝下了一道议历的诏书,双方争议的异常激烈,后来祖冲之指出:自己多年实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来推算日食和月食的,用《大明历》计算此前二十多年所发生的四次月食,月食的时间和在天空的立置都和实际情况相符,而旧历法推算的结果误差就很大。戴法兴在事实面前理屈词穷,无言以对,祖冲之的新历才被朝廷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