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读故事学国学
14843600000003

第3章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国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人),他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一书这是记录孟子言行的一部着作,它一共有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国学故事

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说:“贤人也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他们快乐吗?” 孟子回答说:“是的,他们会快乐的。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可是作为国君不与民同乐也确实是不对的。国君以老百姓的忧为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愁为忧。国君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如果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错的。”

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给齐宣王讲了一个故事: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舞两座山去观光游览,然后沿着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琅邪。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和古代圣贤君王的巡游相比呢?”晏子回答说:“问得好呀!天子到诸侯国家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思。没有不和工作有关系的。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夏朝的谚语说:‘我王不出来游历,我怎么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来巡视,我怎么能得到赏赐?一游历一巡视,足以作为诸侯的法度。’现在可不是这样了,国君一出游就兴师动众,索取粮食。饥饿的人得不到粮食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侧目而视,怨声载道,违法乱记的事情也就做出来了。这种出游违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样浪费。真是流连荒亡,连诸侯们都为此而忧虑。什么叫流连荒亡呢?从上游向下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流;从下游向上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连;打猎不知厌倦叫做荒;嗜酒不加节制叫做亡。古代圣贤君王既无流连的享乐,也无荒亡的行为。至于大王您的行为,只有您自己选择了。”

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非常高兴,先在都城内作了充分的准备,然后驻扎在郊外,打开仓库赈济贫困的人。他又召集乐官,为自己创作一些君臣同乐的乐曲,这就是后来的《徴招》、《角招》。

子思拒礼

国学常识

子思,姓孔,名伋,战国初期思想家,鲁国人。相传子思曾受业于孔子弟子曾子。他一度迁居卫国,又至宋国,晚年才返回鲁国。子思发挥了孔子“中庸”思想并使之系统化,成为自己学说的核心。他宣传儒家“诚”的道德观念,并视之为世界的本原。后孟子受业于他的门人,全盘接受并进一步发挥了他的学说,从而建立了思孟学派。他一生除授徒外,致力于著述。《汉书·艺文志》中即著录其著述23篇,子思二十三篇已佚。司马迁称《中庸》为子思作,它为《礼记》所收,流传于世。《中庸》是极富思辨色彩的儒家经典,它与孔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一脉相承:孔子哲学的出发点,是人道即天道的思维与存在同一性,在《中庸》中恰恰表现为人的中和之道。要而言之,由天道与人性的一体性到中和之道,由中和之道到“诚”的理论,由“诚”的理论到合外内之道,由合外内之道到复归于中和之道的“天地参”,这就是子思用以阐述和发展孔子哲学思想的理论体系。到了南宋时,朱熹以《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并为之注,此后朝廷以《四书》取士。

国学故事

子思为人忠信诚实,甘于贫穷。他曾经住在卫这个地方,生活十分的清苦,他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一个月里才吃九顿饭。

当地的富人田子方听到这事,就派下人送一件狐狸皮大衣给他,因怕子思不接受,便告诉派去的人转告子思说:“我只要一借给人家东西,我就不会记得曾借给他什么东西了。我给人东西,对我自己来说,就像丢弃一件东西到水沟一样,不会去记挂这件事的。”田子方之所以要这样说,目的就是要让子思收下礼物。

下人把礼物送到并转述了田子方的话,可是子思却拒绝了。田子方知道这事,便去对子思说:“我有钱,你没钱,为何不收下我的礼物呢?”子思说:“我听说你随便给人东西,就如同丢弃于水沟中一样,我虽然贫穷,但还不至于把自己当作水沟一样,随便就接受人家的东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