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读故事学国学
14843600000044

第44章 离经叛道傲清官

国学常识

李贽,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福建晋江人,明末杰出思想家。李贽,自幼熟读诗书,但不受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养成了“倔强难化,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的性格。李贽的哲学思想受反道学的泰州学派和佛教禅学的影响较大,认为宇宙以物质性的阴阳二气为基础,经过无数变化,生出万事万物来,具有一些朴素唯物主义因素。李贽反对封建统治者把孔子的思想说成是万古不变的。他认为人们对是非的评论,本来没有固定的标准,对人的评论,也没有固定的结论,是非如同岁月一样,日夜不停地发展变化,而衡量的标准也应该了随着社会前进而 发展变化。李贽还对宋朝以来理学家吹捧孔子“天不生促尼,万古如长夜”的宣传进行驳斥。他说:“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苦必得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他还嘲讽“千古一词”、“ 千年一律”的尊孔思想,无异于“前犬吠形,亦随而吠之”的随声附和之犬。李贽针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的进步思想。李贽尊孔言论和理学的批判,是对封建卫道者们的有力鞭挞。李贽学识广博,思想见解独特,诗文短小精悍,笔锋犀利。一生著述颇丰,有《李氏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李氏文集》、《李氏丛书》等。他高尚的人格和品质,敢于叛逆的精神,影响了明末的社会思想。

国学故事

李贽在12岁就写出《老农老圃论》,把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的言论大大挖苦了一番,轰动乡里。青年时期,他考中了举人,因为他性格傲慢,耻于官场暗流,所以他的官职一直很小,而且生活清贫。到了51岁时,他才得到一个正四品实职——云南姚安知府。姚安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他到任后迅速摸清民情,采用无为而治的方式,对民族人士以礼待之,竭以至诚。三年任期中,当地被治理得很好,这令云南巡按御史刘维刮目相看,于是要向朝廷举荐他。李贽听到消息,没有高兴,反而躲进了滇西鸡足山里,并且还要刘维替他交了辞职信,才肯从山里出来。

辞了官的李贽携妻从云南直奔湖北黄安的天台书院,白天讲学论道,夜宿好友耿定理家中,开学授馆,而且他还招收女弟子,并这与耿定理的哥哥、刑部左侍郎耿定向的正统观点激烈冲突,双方水火不容,而且导致耿家人也分成了两派。耿定理去世后,李贽就从耿家搬出来,迁往麻城,投靠另一位知己周思敬,开始了孤寂的学术流浪。

几经展转,76岁高龄的李贽回到了龙湖,打算结束多年流浪的生活,终老在此。此时,老对头耿定向终于发难了。而且,是一个李贽做梦都想不到的罪名:僧尼宣淫,指责他作为一个僧人,不节欲,倡乱伦,有伤风化,并且命人搜捕李贽,他只好四处躲藏,后来李贽就藏在通州的好友家里著书,听到抓他的锦衣卫到了,他竟快步走出来,大声道:“是来逮捕我的吧,快给我抬来门板,让我躺上去”。锦衣卫目瞪口呆,只好按照吩咐,把他抬进了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