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鲁迅影像故事
14846200000037

第37章 冯雪峰的是与非

和鲁迅先生亲近的年轻人有很多,比如前期的孙伏园、章川岛、韦素园等人,后期的萧军萧红、胡风、冯雪峰等人。

冯雪峰和鲁迅的关系非常亲近,除了思想意义上的亲近之外,还有生活意义上的。冯雪峰经常住在鲁迅先生家里。冯雪峰从不拍鲁迅先生的马屁,他喜欢鲁迅,认同鲁迅,亲近他,却并不盲目崇拜他。

正由于此,冯雪峰将鲁迅渐渐拉拢到共产党的阵营里。

冯雪峰和鲁迅的交往的美好,在许广平回忆录里,有一些记载的,比如许广平在鲁迅与青年里,曾经写道:“这青年有过多的热血,有勇猛的锐气,几乎样样都想来一下,行不通了,立刻改变,重新再做,从来好像没见他灰心过。有时听听他们谈话,觉得真有趣。F说:‘先生,你可以这样这样的做。’先生说:‘不行,这样我办不到。’F又说:‘先生,你可以做那样。’先生说:‘似乎也不大好。’F说:‘先生,你就试试看吧。’先生说:‘姑且试试也可以。’于是韧的比赛,F目的达到了。”这一段文字里的“F”便是冯雪峰。

冯雪峰1903年6月出生于浙江义乌的一个小山村里,虽然家境贫寒,却自幼喜欢读书,他考上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和自己的同学潘漠华、赵平福(柔石)、汪静之、魏金枝等人成立了青年文学社——晨光社。1925年,春天,冯雪峰到北京后,曾在北京大学做过旁听生,专门听鲁迅先生的课。

早在1926年8月,冯雪峰便拜访过鲁迅,可是,当时时局动荡,鲁迅正忙着和许广平谈恋爱,还有要去厦门大学任教。所以,对冯雪峰请求帮助推荐出版杂志的事情没有放在心上。冯雪峰听说过鲁迅喜欢帮助年轻人,推荐出版杂志,他正好也想和几个朋友编辑一本,结果鲁迅一口回绝,说:李小峰恐怕不想再出版刊物了吧。

直到1928年12月的一天,鲁迅在柔石的介绍下,又一次结识了已经在共产党宣传部门任职的冯雪峰,才开始了正式的交往。

1928年9月,创造社、太阳社的一些年轻人开始猛烈攻击鲁迅,这个时候,刚到上海不久的冯雪峰写了一篇为鲁迅解围的文章,标题叫作《革命与知识阶级》,直接将鲁迅拉到了“革命的友方”,反过来,在文章里,冯雪峰批评创造社的某些人是在搞“小团体主义”,借排斥他人的机会来抬高自己。是政治幼稚,是对革命的毒害。

然而,这篇文章的中立,并没有给鲁迅带好感,当时,柔石推荐冯雪峰的文章给鲁迅看时,鲁迅说:“这个人,大抵也是创造社一派!”柔石便百般地解释冯雪峰是如何如何在私下里维护鲁迅,鲁迅想起当年在北京大学的学生魏建功来,想着,一个听过自己课的学生,终是想亲近自己的,他偏偏又不喜欢无端地被人来亲近,所以,想想,还是没有再说出什么疏远的话来。1928年12月,冯雪峰在柔石的带领下拜访了鲁迅,第二年的春节刚过,冯雪峰便搬进了鲁迅的对面,住在茅盾的三楼。

住在鲁迅先生家对面,便有了常来常往,许广平在回忆文字里写过这样的场景,说冯雪峰站在阳台上便可以看到鲁迅客厅里是不是有客人,如果没有客人,他便下楼敲门,来找鲁迅聊天。

在许广平的描述里,冯雪峰颇有主见,思想也激进活泼,和鲁迅先生讨论问题时,他自己也准备得很充分,常常会因为某个问题和鲁迅先生发生争执,且并不退让。这大概都是让鲁迅先生欣赏的一面吧。

正是因为冯雪峰的缘故,鲁迅渐渐地从同情共产党,到参与共产党发起的一些组织里。比如鲁迅先生参与并发起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之后不久,还参加了左联。包括鲁迅与瞿秋白的相识,也是经了冯雪峰的介绍。瞿秋白死后,鲁迅痛念之至,费尽心力地编辑瞿秋白的书,还专门央求内山完造拿到日本去印刷。

鲁迅先生去世以后,冯雪峰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随着建国以后反右以及文革,冯雪峰被整治不已,又被迫修改自己的回忆录,他替鲁迅先生做了很多事情,却全根据需要安插在了鲁迅先生的头上。这些事情一直到当下仍然没有得到证实。

然而,作为一个热爱鲁迅的阅读者,我这些年阅读了大量的关于鲁迅先生的回忆文字,建国以后造假的非常之多。但是,那些回忆并不能影响鲁迅先生的基本形象,而冯雪峰的回忆却可以直接影响鲁迅的形象,比如,鲁迅给红军发电报一事。

这件事情至今仍然在意识形态的干预下,我认为,这件事情的始作俑者,便是冯雪峰。鲁迅去世以后,鲁迅的影响何其大,为何在他影响最大的时候,鲁迅给红军发电报,没有作任何报道,而在多年以后,才又有人佐证,鲁迅发了电报呢。

除此之外,还有鲁迅先生给毛主席送火腿的事情,这些事情,更是被反复证实,可是鲁迅先生在去世之前,找遍书信日记,都没有关于这件事情的任何记录,甚至,连影子都没有一只。

在鲁迅生前,冯雪峰的确代笔过几篇文稿,但那些都是鲁迅先生过目,或者同意的,比如那篇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就是冯雪峰根据鲁迅的发言记录整理而成的,鲁迅过目后,同意发表的。还有那篇《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也是冯雪峰起草的,但是鲁迅在病中还做了大量的修改,才发表的。至于那篇《答托洛斯基派的信》,鲁迅先生当时已经没有力量坐起来改稿子,便是由冯雪峰一句一句读给鲁迅听,没有意见才发表的。

而后来的事情,便无法征得长眠地下的鲁迅先生的意见了。

尽管如此,冯雪峰所主编的鲁迅全集,仍然是诸多鲁迅全集里版本最好的一个。这一版的《鲁迅全集》,冯雪峰邀请了王士菁、杨霁云、林辰等人分头对全集中的文与事做了比较全面详实的注释。而且,这也是《鲁迅全集》第一次有了注释的版本。这套全集从1956年开始出版,历时两年才出版齐全,当时共编辑了十卷,没有将鲁迅翻译的文字和辑录的古籍列入,这样的编辑体例一直保持到今天。可是,这套全集中的注释,在文革的时候,被文字狱爱好者找到了不少的“政治问题”,最后,伟大而正确的鲁迅先生的全集,便被公然地“被禁止销售”了。最趣味地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周恩来想要把《鲁迅全集》当作礼物送给这位建国以后第一位正式来访问的美国总统时,可是被下属的人告知,冯雪峰主编的那套鲁迅全集因为注释有“政治问题”而不能使用。紧急情况下,周恩来只好让人从鲁迅博物馆里找来了一套极具收藏价值的旧版全集,那是1938年的版本。

回忆鲁迅的资料中,建国以后均有少许的水分,然而,冯雪峰的水分却是最大的,据说,1952年8月,冯雪峰的《回忆鲁迅》出版,冯雪峰立即呈给毛泽东阅读,结果,关于鲁迅与毛泽东的交往的部分,毛泽东认为“水分太多了”。

正是这些水分,让我们本来该知道的鲁迅先生始终端座在历史的高处,横眉冷对,其实,那也不过是鲁迅先生的一个层面。正如鲁迅先生比喻过的一样,把一个人的一面当作全部来供奉起来,岂不怪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