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古申论
14851500000115

第115章 4 秦穆公以子车氏之三子为殉(文公六年)

“左传背景”

文公六年,秦穆公逝世,用子车氏的三个儿子(即“三良”)作为陪葬,秦国人十分怜悯这三个人的殉葬,为此还传下了《黄鸟》这样的诗歌(见《诗经·秦风》)。君子也批评了秦穆公的残暴行为。

东莱先生不是立足于对秦穆公的评价,而是立足于对三良的评价,推翻了一般人认为的三良很勇敢的观点。

“原文”

三良[1]之殉君,古今之论,是者半,非者半。是之者壮其忘身之勇也;非之者议其忘身之轻也。是非之论虽不一,至论其忘身,则一而已矣。吾独以谓三良惟不能忘其身,然后殉君。使其果能忘身,必不至于殉君也。杀身以殉其君,非忘身者不能。今反谓不能忘身者,独何欤?殉葬非厚也,是从君于昏也,是纳君于邪也,是陷君于过也。噫!三良之明,非不知也,知之而不敢辞者,为其嫌于爱身也。以爱身自嫌者,未能忘其身者也。使三子果能忘其身,则视人如己,视己如人。君欲以他人为殉,吾固争之。所争者,殉葬之失也,不知其在人也。君欲以我为殉,吾亦争之,所争者殉葬之失也,不知其在己也。吾尚不知有吾身,又安有爱身之嫌哉?身,天下之身。理,天下之理。苟强认其身而有之,凡事之涉于吾身,明知天下之正理,避嫌而不敢言,是横私天下之身,而横私天下之理也。吾方欲救吾君万世之恶名,岂能置一身之嫌于其间哉?三子果不置一身之嫌于胸中,则论己事如论人事,居之不疑,言之不怍,必不至黾勉[2]而受秦穆之命矣。

“注释”

[1]三良:即子车氏的三个儿子,为秦穆公殉葬了,秦国人十分哀悼这件事。

[2]黾(mǐn)勉:勤恳。

“译文”

子车氏的三个儿子为国君殉葬,古今的议论,赞赏的有一半,非难的有一半。赞赏的人认为他们不顾一己生命的勇气很悲壮;非难的人认为他们太轻易地捐弃了生命。赞赏和非难的议论虽然是不一样的,至于说他们忘掉个人安危,却是一样的。我惟独认为子车氏的三个儿子正是因为不能忘记个人,所以才为国君殉葬。假如他们忘记了个人,必定不至于为国君殉葬。杀害自己来为国君殉葬,这如果不是忘掉个人,是做不到的。我现在反而说他们不能忘掉个人,独独是为什么呢?因为殉葬没有什么可以厚赞的,这是跟着国君一起昏庸,是把国君纳入邪恶,是让国君陷入罪过。咳!凭着子车氏的三个儿子的智慧,不会不知道这些的,知道而不敢推辞,是为了避免爱惜自己的嫌疑。把爱惜个人当作自己的一种嫌疑,这正是不能忘记个人。如果子车氏的三个儿子能忘记个人,那么他们看待别人也像看待自己,看待自己也像看待别人。国君如果想要以别人来殉葬,我们本来就要争论,所争论的是殉葬的错误,我们没有去考虑这是别人去殉葬。国君想要我们来殉葬,我们也要争论,所争论的是殉葬的错误,我们没有考虑是自己去殉葬。我们尚且不知道有个人,又怎么会有爱惜个人的嫌疑呢?个人成了天下的个人,道理是天下的道理。如果坚决地认为是有个人,那么凡事涉及到我们个人,我们明明知道天下的正当道理,但为了避免嫌疑而不敢说,这便是把天下的个人蛮横地变为私有,把天下的道理蛮横地变为私有。我本来想把国君从万世的恶名中救助出来,怎么能在这中间有个人的嫌疑呢?这三人果真不把个人的嫌疑放在心中,那么讨论自己的事就像讨论别人的事,居处没有什么疑虑,言语没有什么愧疚,必定不会不折不扣地去接受秦穆公殉葬的命令。

“原文”

其所以宁杀身而不忍犯爱身之嫌者,惟其未能忘身也。人徒见三子奋然捐躯,骈首[1]就死,其指之为忘身,孰知其所以死,实生于不能忘身也欤?或曰:“三子之不能忘身则诺,要不可谓之不厚共君也。”吾又以为不然。为君计者,厚其君者也。为身计者,厚其身者也。三子若为君计,必思殉葬为吾君无穷之累。吾身纵不自惜,岂不为吾君惜乎?惟其专为身计,而不为君计,故当秦穆命殉葬之际,谓不从则受偷生之责,从之则君受害贤之责。吾知免吾责耳,彼君之责吾,吾何预焉?是心也,果厚于君乎?果厚于身乎?则三子之厚其君,乃所以薄其君也。

“注释”

[1]骈首:骈,并列,并排。骈首,头并列。

“译文”

他们之所以宁可自杀,而不忍心触犯爱惜个人的嫌疑,正是因为不能忘记个人。人们仅仅看到这三人奋不顾身,并排着去就死,就把这些当作是忘记个人,谁知道他们之所以去死,实际上是因为不能忘记个人呢?有人说:“认为这三人不能忘记个人,我是同意的,但不能不说他们对国君的恩义是很丰厚的了。”我又认为不是这样的。替国君筹划考虑,是厚待国君。若为个人考虑,是为了使个人得到丰厚的名声。这三人如果替国君考虑,必定会考虑到殉葬将会成为国君永久的牵累。我们个人即使不自我爱惜,难道不为国君爱惜名声吗?正因为他们为自己考虑,而不为国君考虑,所以当秦穆公命令殉葬的时候,他们认为不听从就要受到苟且偷生的责难,听从了命令,那么国君就要受到迫害贤才的责难。我只知道免去我的不敬,至于国君的罪过,和我有什么关系?这样的心思,果真是为了国君的葬礼丰厚吗?还是为了个人的名声而考虑?所以,这三人为了使国君葬礼丰厚,却使得国君的葬礼更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