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打开智慧的天窗——卡尔·威特教育法
14853700000012

第12章 天才≠神童

从1853年开始,霍耶斯特教授开始进行关于“天才”的研究。他经过长期的调查和测试后得出结论——人的大脑功能都是完全一样的。这中间不存在国别、男女、老少、人种的区别;如果有人一定要说什么不同的话,也只存在于“正常人”与“痴呆儿”之间的差异。

霍耶斯特教授特别指出:“从学习的能力上来说,任何一个孩子都是天才。能力真的是他们在短时间内能记住很多复杂的词的要素,而且是在非常混乱的词语中找出了一些线索,再把它们一一归类。也许很多人没有亲自尝试过这样的事情有多么困难,在短时间内记住非常繁杂的文法形态,对于很多成人来说都是很困难的事情,而对于学习语言阶段的幼儿来说却非常容易。孩子的学习能力让人惊叹!”

这一点小卡尔·威特本人也是可以证明的。

小卡尔·威特并不是天才,按照父亲卡尔·威特的说法,他是个早产儿,不仅天生的智力、大脑比同龄的孩子要发育得缓慢,甚至村子里很多人都把他当作白痴看待。所以他在天赋上并没有什么优势,和大多数孩子一样,邻居也说小卡尔·威特比其他孩子还要稍逊一筹。

也许正是因为大家对小卡尔·威特的印象是这样的一个孩子,所以,后来当小卡尔·威特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候,他们才会感到那么惊讶。于是对小卡尔·威特的看法又直接走向一个极端,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天才,小卡尔·威特所取得的这些成就都归功于他过人的天分。

在小卡尔·威特很小的时候就有很多教授和学者对他进行各种各样的测试,有很多慕名前来邀请卡尔·威特父子俩去做客的人,都对小卡尔·威特的才能表示出惊叹和佩服。

小卡尔·威特9岁时考入莱比锡大学,12岁发表了数学论文,并且被授予了哲学博士学位,14岁又被授予法学博士学位,并被聘为法学教授。

这些在知识领域取得的成就,让所有人开始关注小卡尔·威特,他们都认为他就是一个神童,从来没有人在意过他的教育方式。但是小卡尔·威特明白,自己之所以有惊人的成绩,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分不开的。

虽然这些成就在别人看来是很不可思议的事,但是小卡尔·威特并没有觉得自己有多么不同。因为在小卡尔·威特童年时期很少听到过别人的赞扬和夸奖。卡尔·威特认为过多的赞扬和夸奖会让小卡尔·威特产生骄傲的情绪,养成自满的习惯就容易影响到他的前进,他总是不让别人当着小卡尔·威特的面来赞扬他。所以,小卡尔·威特也从来没有认为自己和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霍耶斯特教授已经证明,人的大脑生下来并不能发挥作用,人的大脑是具备一种转化功能的。这种转化功能把一切外部作用,在孩子出生之后转化为他们自身的能力。

既然所有人的大脑功能天生都一样,孩子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也都差不多,为什么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状态呢?特别是在小学毕业后很明显就可以看出,有的孩子十分优秀,而有的孩子在每一方面都会落后于他人。

事实上,这正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在入学之前的那段时间,孩子的大脑是否得到了有效的锻炼。也就是说,在入学之前的时间里,父母是否尽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去开发孩子的脑部智力,挖掘孩子的潜力。

所以,卡尔·威特的观点是十分正确的:决定一个人一生的道路,并不是天分,而是后天的教育。普通人和优秀人才的差别就是因为教育方式的区别造成的!在几十年后,他的这一论点得到有力的证实,并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成为教育人士的共识!

智力的高低并不是靠遗传来决定的,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着让人惊叹的天分。孩子在幼儿时期所接受到的信息量是成人无法计算的,但是他依然能很好地处理这些信息。可以这么说,在世界上找不到像孩子一样善于动脑的聪明人了。

一个人所接受的教育决定着他的前途,特别是学前教育,这是人最重要的一段时期。卡尔·威特教育儿子的目的并不是要把小卡尔·威特培养成知名的学者,他只是想让他的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德才兼备、乐观善良的人。

成才后的小卡尔·威特曾说,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天才,天才就是一个身心健康、德才兼备、谦逊而快乐的人。

卡尔·威特教育理念:

天才,并不是天生的神童,我们不用带着羡慕和崇拜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个天才,他们并没有和常人不同的地方,只要抱着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快乐地学习,幸福地生活”的观点去教育孩子,那么他也可以成为一个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