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智囊现代释用
14856800000024

第24章 诡道:拿出绝招吓人胆

【冯氏智慧。

道取其平,兵不厌诡。实虚虚实,疑神疑鬼。彼暗我明,我生彼死。出奇无穷,莫知所以。集《诡道》。

【经典诠译。

冯梦龙认为虚实结合,让对手不明真相,乃可出奇手。

冯氏案例:总有一套出人意料的方法

凡是能出人意料者,不是靠一时出了一点小智慧,而是知道把蕴藏于胸的大智慧一下子“端”出来。以下例子可供参考:

“田单”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肉先腐而虫生。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

“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攻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毅。毅归赵,燕军共忿。而田单乃令城中食必祭其先祖于庭,飞鸟悉翔舞下食,燕人怪之。田单因宣言曰:“神来下教我。”乃令城中曰:“当有神人为我师。”有一卒曰:“臣可以为师乎?”此卒通窍。因反走,田单乃起,引还,东向坐师事之。卒曰:“臣欺君,实无能也。”单曰:“子勿言。”因师之。每出约束,必称神师。乃宣言曰:“吾惟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燕人闻之,如其言。城中人见齐诸降者悉劓,皆坚守,惟恐见得。单又宣言:“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谬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骑劫愚一至此。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腼,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饷十。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皆呼万岁。田单乃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掳掠吾族家妻妾。”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应神师,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遂杀骑劫。

胜、广假妖以威众,陈胜与吴广谋举事,欲先威众,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入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腹中书,怪之。又令广于旁近丛祠中夜篝火,做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于是卒皆夜惊,且相率语,往往指目胜。

世充托梦以誓师,王世充欲击李密,恐众心不一,乃假托鬼神,言梦见周公。乃立祀于洛水之上,遗巫言周公欲令仆射急讨李密,当有大功,不则兵皆疫死。世充兵皆楚人,信巫,故以惑之。众皆请战,遂破密。皆神师之遗教也。

王德征秀州贼邵青,谍言,将用火牛。德曰:“此古法也,可一不可再。彼不知变,只成擒耳。”先命合军持满,阵始交,万矢齐发,牛皆反奔,我师乘之,遂歼贼众。此可为徒读兵书者之戒。陈涛斜之车战亦犹是。

伯比羸师以张之,另贾则累北以诱之,至于田单,直请降矣。其诈弥深,其毒弥甚。勾践以降吴诏吴,伯约以降会谋会,真降且不可信,况诈乎!汉王之诳楚,黄盖之破曹,皆以降诱也。岑彭、费,皆死于降人之手。噫!降可以不察哉!必也量己之威信,可以致其降者何在,而参之以人情,揆之以兵势,断之以事理,度彼不得不降,降而必无变计也,斯万全之策矣。

“韩信”汉王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渡军,袭安邑。遂虏魏王豹,定河东。

信既破魏代,遂与张耳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歇、成安君余闻之,聚兵井陉口,号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信乘胜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野无所掠。不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麾下。”成安君不听。信使间视,(精细)。知其不用,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帜。”令其裨将传餐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佯应曰:“诺。”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阵,(创法)。赵兵望见大笑。平旦,信建大将旗鼓,欲以致敌。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信、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信、耳,信、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于是赵军还归壁,见壁皆汉帜,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遂乱走。汉兵夹击,大破之,斩陈余,禽赵王歇。诸将效首虏毕,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反以背水阵取胜,何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乎’?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即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得而用之乎?”诸将乃服。

秦姚[丕]守渭桥以拒晋师,王镇恶沂渭而上,乘蒙冲小舰,行船者皆在舰内。秦人但见舰进,悄以为神。至渭桥,镇恶令军士食毕皆持杖登岸,后者斩。既登,即密使人解放舟舰,渭水迅急,倏忽不见,乃谕士卒曰:“此为长安北门,去家万里,舟楫衣粮,皆已随流,今战进而胜,则功名俱显,不胜则骸骨不返矣。”乃身先士卒,众腾踊争进,大破丕军;

李复乱,宣抚使檄韩世忠追击,所部不满千人。乃分为四队,布铁蒺藜,自塞归路。令曰:“进则胜,退则死,走者命后队剿杀。”于是莫敢反顾,皆死战,大败之,斩复,此皆背水阵之故智也。

杨素攻陈时,使军士三百人守营。军士惮北军之强,多愿守营。素闻之,即召所留三百人悉斩之。更令简留,无愿留者。又对阵时,先令一二百人赴敌,或不能陷阵而还者,悉斩之。更令二三百人复进,退亦如之。将士股栗,有必死之心,是以战无不克。素用法似过峻,然以御积惰之兵,非此不能作其气。夫使法严于上,而士知必死,虽置之散地,犹背水矣。

信已袭破齐临淄,遂东追齐王。楚使龙且将兵救齐,或说龙且曰:“汉兵远斗穷战,其锋不可当。齐楚自居其地战,兵易败散。不如深壁,使齐王遣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闻其王在,楚又来救,必反汉。汉兵二千里居齐,齐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食,可不战而降也。”龙且轻韩信为易与,遂战,与信夹潍水而阵。信乃夜令人为万余囊,盛沙壅水上流,引兵半渡击龙且,佯不胜还走。龙且果喜曰:“固知信怯。”遂追信渡水。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

使左车之谋行,信必不能得志于赵,使或人之说用,信必不能得志于龙且。绕朝曰:“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士固有遇不遇哉!

“宇文泰”高欢督诸军伐魏,遣司徒高昂趣上洛,窦泰趣潼关。欢军蒲坂,造三浮桥,欲渡河。宇文泰军广阳,谓诸将曰:“贼掎吾三面做浮桥,以示必渡,此欲缀吾军,使窦泰西入耳。欢自起兵以来,窦泰常为前锋,其下多锐卒,屡胜而骄。今袭之必克。克泰则欢不战自走矣。”诸将皆曰:“贼在近,舍而袭远,脱有蹉跎,悔何及也?不如分兵御之。”泰曰:“欢再攻潼关,吾军不出坝上。今大举而来,谓吾亦当自守,有轻我之心。乘此袭之,何患不克?贼虽做浮桥。未能径渡,不过五日,吾取窦泰必矣。”乃声言欲保陇右,而潜军东出,至小关。

窦泰猝闻军至,自风陵渡河,宇文泰击破之,士众皆尽,窦泰自杀,传首长安。

“李光弼”史思明有良马千余匹,每日出于河南渚浴之,循环不休。李光弼命索军中牝马,得五百匹,絷其驹而出之。

思明马见之,悉浮渡河,尽驱入城。思明怒,泛火船欲烧浮桥。光弼先贮百尺长竿,以巨木承其根,毡裹铁叉置其首。以迎火船而叉之,船不能进,须臾自焚尽。△冯氏诡道之释用(一)

用反间计教训对手《智囊》突出了一个“内胜法”,即通常所说的“反间计”。“反间计”指攻方用“间”,而被进攻方多用“反间”,关键是反间一方高明与否,运用得好,可使对方“偷鸡不成反蚀把米”。聪明的做人者往往在于后发制人,即利用对手的亲信为自己服务,必要时以诱惑对手、战胜对手。怎样用“反间计”去教训对手,在《智囊》中有很好的说明,战胜对手除了各种计策之外,反间计有时候成为杀手锏。

防止别人暗算的办法是:善用反间计。它告诉你:你不要以为跟你坐在一起的都是朋友,有时候不坐在一起的恰好是交情最深的朋友。

生活中我们往往还会碰到这样一种现象:你所熟悉的人中的某一个人犯了很明显的错误,而你觉得有责任劝他改正错误。那么这时候,你就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说服别人,使他接受你的建议。

齐威王的小儿子靖郭君田婴,打算在自己的封地薛邑建造城墙,他的门客前来劝阻的很多。靖郭君便吩咐传达人员说:“以后不要再替这些人来禀告了!”

有个齐国人一定请求接见。他对传达人员说:“我只请求说三个字罢了,如果多说一个字,就把我用锅煮死。”

靖郭君破例接见了他。这个人快步走上前说:“海大鱼!”说完掉头就跑。靖郭君听了十分纳闷,连忙喊住他:“你留下来。”

那人说:“我可不敢拿生死当儿戏。”

靖郭君说:“没关系,你再讲下去吧!”

那人回答说:“你没有听说过海里大鱼的故事吗?网不能捕捉它,钩子也不能钩住它,但它一旦误离水面,抛在岸边上就连蝼蛄和蚂蚁都会张牙舞爪地随意撕吃它。今天齐国也正好像您的水,您如果长久有齐国保护,还用筑坚城干什么呢?如果失掉齐国,就算把城墙筑得高入云霄,还是没有用处的。”

靖郭君听了他的话连连称赞:“对啊,对!”于是就停止了在薛地筑城墙。

本篇故事中那齐人进谏的方式是耐人寻味的。因为靖郭君已经下了不再接见劝谏者的命令,因此,走老路是行不通的。于是那人就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先用只说三个字来引起靖郭君的好奇心,然后在他的追问下,再用一个生动恰当的比喻,说出筑城的危害。好的进谏方法是好的进谏效果的基础。这个典故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启示还是挺大的,在一种假象中达到效果。

有一次,早朝退后,文武百官都各自散去,只有和跪在金銮殿上不走,乾隆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你不随众大臣退朝,莫非有什么要紧的事要奏吗?”和赶紧答道:“启奏皇上,奴才近日听人说,刘墉私吞八旗公款,在他的山东老家大兴土木,修建了一座比御花园还要讲究的园子,请皇上明察。”

乾隆听后一愣,皱起眉头想:都说刘罗锅子为官清正,原来也是个口是心非的贪官呀!他随即让和暗地里严加查访,说“捉奸要捉双,拿贼要拿赃”,并嘱咐和一旦抓住证据火速禀报。和见乾隆对刘墉起了疑心,就高高兴兴地去跟他的狐群狗党密谋去了。

和告御状的事不久就通过一个御前太监的嘴,传到了刘墉的耳朵里。刘墉想,你和也太歹毒了,谁不知我刘家清廉为官,你却在皇上面前栽我的赃,这次我要将计就计,非让你和既舍财又丢人不可!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刘墉府第的后门打开了,从院子里赶出来一队骡马,背上驮着许许多多鼓鼓囊囊的大口袋。这队骡马静悄悄地出了东直门,一直往东走去。

和派出的暗探就躲在刘府四周,他们把马队的情况看得清清楚楚,立即报告了和。

和得此消息如获至宝,倚仗他做九门提督的便利,立即派兵将刘墉的马队追回,拘禁看押起来。高兴之余,甚至忘了怀疑其中有诈。

第二天早朝,和把准备好的奏折呈递上去,乾隆一看奏折,马上变了脸色,怒问刘墉说:“和此折奏你驮运大批赃银,到山东老家营造园林,果有此事吗?”并斥责道:“你身为大清高官,吃着朝廷俸禄,百姓夸你是包拯再世,你可好,克扣八旗银两,营造豪华园林!”

刘墉见火候已到,便缓缓地说:“请皇上息怒,我的马队驮的是二十万两白银,但都是我多年积攒的俸禄,以及几位大臣捐的银两,是送往山东赈灾的,并不是克扣所得,且有收据在里面,如若不信,请皇上当面清点。”

说查点就查点,乾隆带着刘墉和文武百官由和领路,来到现场。他让人把几十个口袋全部打开,但从口袋里倒出的全是破砖烂瓦,根本没有银子。

乾隆弄不清是怎么回事,看看和,和早已吓得脸色煞白,汗珠子猛往下掉。而刘墉则装着十分焦急的样子,对皇上说:“启奏万岁,我那二十万两白银可是全部家当,却被换成砖头瓦块。和大人干出这种事来,还想嫁祸于我,请皇上做主,替为臣把白银追回来。”乾隆这时也觉得下不了台,于是大声喝道:“大胆和,你指使家丁拦截赈银,形同盗匪,理应治罪,姑念你平日还勤于政事,免予处罚,交出所截银两,另外罚款二十万两,以赈济灾民。”

和偷鸡不成蚀把米,见皇上震怒,不敢再说,只好照办,下朝以后,送还扣押人马,派人将四十万两银子如数送到刘府。刘墉收到这笔巨款,连同募捐得来的二十万两银子,共计六十万两,分几批运到直隶、山东两处,救济灾民无数。

这是流行京畿地区的民间传说。事实上是由乾隆五十四和五十七年北直隶等地发生严重旱灾,刘墉等人曾奏请豁免钱粮、截取漕粮加以赈济等史事演化而来,表现的是民间对关心百姓疾苦的官员的赞扬之情。

乾隆五十七年,刘墉等山东籍官员上有《恭谢恩赏东省折子》,其中说:

我皇上雨露普施,恩情既慈且厚。对臣民赏赐不断,关怀遍及偏僻乡村;对京师附近地区,施恩尤多于其他地方。如同天降甘露,京师必先沾九天甘泉;又似和煦阳光,使草木春色常驻。耕田凿井,天下竞奏盛世颂歌;恩免钱粮,恰似大禹解民之困。去年夏天庄稼开锄之始,雨水稍迟,圣心即已密切关注。庄稼还没有收割,皇上就考虑到百姓苦租吏追呼;圣谕先传,特令农官予以关照。本已秋稼入场、赛社举行,共庆丰收欢乐;共约来年春税交官,务必尽早偿还欠赋,却得恩免圣命。

况今年为吉利之岁,正期望丰收之获,余粮遍及田间,正欣喜元气之全复;庄稼满布如云,正当纳完素来之积欠。却蒙圣上之雨露,传恩命而加恩;一再颁布恩谕,缓征之后又缓征。本来属于赋中正额,一直惭愧缴纳迟缓;偏邀圣上格外施恩,深为轸念。德音传来,一时官民共拜,山呼万岁;喜气交融,两郡均沾皇天恩惠。敝地近依三辅,位居右辅之区;旁有礼河环绕,处东海与大河交界。辖区五百里,城镇之内无不驱牛歌唱;十四州县乡里之中,无不荷锄起舞。养妻育子,当五弦舒解愁眉之余;农田收成,值十月清场之后。欢生全身,喜悦现于街衢之间。

臣等祖籍东省之地,先人大都来自田间;圣恩频沾,有幸入朝为官。申庭陪列,得侍圣驾衣行;中官传宣恩旨,得以先知恩意。为民长者,庆幸家乡之逢春;藏富于民,为民人安居乐业而喜悦。击辕成节,遥听民间青塍绿野之歌;鞠躬跪拜,代写老老少少之感激。

可见刘墉一生之胆量,他能想办法去教训和,并且攻守转换之计变化无穷,在表面上没有什么大波涛,其潜在的内部则惊险无比。

从上可得到启示,《智囊》“内胜术”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即为人处事,不能没有应对之功,而是要有一套巧妙的变法,去把事情做到位、做到实处。

△冯氏诡道之释用(二)

施展“瞒天过海”之计假如一个人明处有一手,暗处藏一招,与之相往来,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在《智囊》中有“瞒胜术”,即为这种招法的生动体现。

北宋初年西夏人经常侵犯边境,一次他们又来骚扰,渭州知州曹玮领兵出战,打了胜仗。敌人丢下物资逃跑了,曹玮派人打探到他们已经走远了,命令士兵赶着敌人丢下的牛羊,抬着他们丢下的物资,慢慢地往回走。敌人逃了几十里后,听说曹玮贪图财物行动迟缓,队伍零散,就又返回想袭击他们。曹玮得到情报后,仍然不慌不忙地带着队伍慢慢走,部下很担心,对曹玮说:“把牛羊丢下吧,带着这些东西,跑也跑不动,打也打不了,敌人追上来怎么办?”曹玮对这些话全不理会,队伍还继续往前走,又走了半天,到了一个比较有利于战斗的地形,曹玮才命令停下来等待敌人的到来。敌人快要逼近的时候,曹玮派人迎上去对他们的首领说:“你们从远道而来,一定很疲劳,我们不想乘你们疲劳的时候和你们作战,请你们的人马先休息一会儿,然后咱们再决战。”敌人正跑得精疲力尽,听他如此说非常高兴,坐下来休息。过了好长时候,曹玮派人对敌人说:“休息好了,咱们可以交战了。”于是双方击鼓进军,曹玮的部队毫不费力就把敌人打得大败。

曹玮的部下对这一仗取胜如此容易都感到奇怪。曹玮说:“我知道敌人已经很疲乏。让大家赶着牛羊抬着财物,做出贪图财物的样子,是为了诱骗敌人,把他们引出来。等到他们走了很远之后再回头来袭击我们,几乎走了一百里地。这时如果马上和他们交战,他们虽然疲劳,但是士气正旺,谁胜谁负很难分晓。我让他们先休息,是因为走远路的人,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就会腿脚肿痛麻木,站立不稳,根本无法作战。我就是根据这一经验打败他们的。”

请看,曹玮故意制造假象,迷惑了敌人,表面上合乎敌人的判断,背离了客观实际,而实质上早已制定好了对付敌人的计划,计划的制定是根据客观的实际,事物的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而制定出来的,这样一旦和敌人作战,就能克敌制胜,“忤合之而化转之”。这正是对忤合术的灵活运用。

公元1521年明武宗逝世。张太后即召大学士杨廷和到行宫秘议立储事宜。杨廷和请太后屏去左右的人,秘密向太后禀道:“朝廷上一些臣子,听说皇上晏驾,一定会谋变,请您事先防备此事。”张太后一听,心中大惊,忙向杨廷和询问对策。杨廷和回答太后说:“现在有一个主意,只有秘不发丧,先回到皇宫内,秘密商量此事,此地耳目太繁杂,只有回到宫中,再做计较。”

商议已定,太后立传懿旨,即刻还宫。杨廷和随张太后返回宫中,略行安排筹划,便赴内阁。这时太监谷大用、张永进宫打探信息,杨廷和对他二人道:“皇上大渐(已逝),应立皇储。”谷、张二人表示同意。来到内阁,杨廷和即从衣袖中抽出祖训,宣示众官道:“兄终弟及,祖训昭然。兴献王长子,系宪宗孙,孝宗之子,皇帝从弟,按照顺序,当然继立。”随后即派人入启太后。杨廷和率众官至左顺门候旨。不久,中官奉出遗诏和太后懿旨,定立兴献王长子朱厚即帝位。这时众官才知武宗已不在人世,但遗诏已下,帝统有归,即使有人不同意,也是无益,大家只好含忍而去,任凭杨廷和发落后事。

明武宗死后,朝政不稳,在复杂的局面下,大学士杨廷和借重皇太后的权望,采用“瞒天过海”之策,秘不发丧,而是暗中与太后商定嗣皇人选,一齐公布,百官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只好赞同,从而使朝政顺利渡过了一场潜在的危机。

皇上晏驾,“秘不发丧”——杨廷和在当时的情况下,做出的这一决策,对朝政的稳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可见杨廷和是深谙“瞒天过海”之计的,对此术的运用是得心应手的。

《智囊》所谓“瞒胜术”是为了隐藏目的,采取明暗两手去做事,这样可以避开眼前危机而化险为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