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宋王朝之赵家天下
14860000000019

第19章 宫廷惊变,无奈立储

当一个政权不能为百姓谋利时,势必会引起百姓的抵触,危机关头,皇权交接才是维护赵氏家族统治的最好的办法。

就在赵祯为朝廷内部矛盾所困扰的时候,庆历七年十一月,贝州(今河北清河)宣毅军发生了王则领导的起义。

北宋自公元960年由赵匡胤建立以来,到宋仁宗亲政,历经了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以及宋仁宗初年章献太后执政,已有70多年的历史了。在此期间,宋朝虽然建立了中央的集权统治,但是与辽国、西夏进行了连年的战争,各种封建积弊逐渐显露出来。在宋仁宗时期,“冗官”、“冗兵”、“冗费”三冗的出现使宋朝陷入了政治经济的大危机。为了维持战争的需要,维持政治统治的需要,宋朝统治者加紧了对老百姓的剥削,使人民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而田赋不均更是引起了老百姓的不满。面对这样内外交困的形势,宋仁宗开始改革,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进行了所谓的“庆历新政”,但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和宋仁宗的动摇,新政改革以失败告终。新政的失败,加剧了农民阶级与统治者的矛盾,各地农民纷纷起来,反抗统治者的压迫。王则起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泥活字版(示意模型)

此次起义虽然被宋军镇压下去,却让赵祯震惊不已。王则起义从发动到失败,不过六十五天,但却给了赵宋王朝以沉重的打击。王则起义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利用宗教传播舆论宣传,而且在事前进行了周密的计划部署,起义之后又建置初步的官属,其行动有计划、有步骤,与此前的士兵起义相比起来,显然又前进了一步。然而更让仁宗赵祯闻风丧胆的则是在贝州兵变之后发生的一次宫廷兵变。

庆历八年闰正月十八日夜,赵祯正宿于曹皇后宫中。至半夜,崇政侍卫官颜秀、郭逵、王胜和孙利等人,趁夜深人静之时杀死守宫的军校,夺得了兵器,遂越过延和殿,直奔赵祯的寝宫。宫女的叫喊声惊醒了赵祯,他惶恐不安,披衣下床,欲出门逃避,被曹皇后从后抱住。曹皇后插紧门栓,急呼宫人召侍兵入内,内侍宦官们也被紧急动员起来。颜秀等人见势不妙就纵火而撤,被闻讯赶来的宫卫、宦官杀死。惊恐不已的赵祯于是大兴狱事,还命人把宫中临近屋檐的大树统统伐倒,并重新缮治城垣,整修门关。

政荒民敝已使赵祯困扰不堪,而更令他心焦的还是皇位继承人问题。赵祯美女充盈后宫,却无一嫔妃为他生出皇子。因此,皇嗣成为当时朝廷内外最关注的大事之一。

嘉佑六年(1061年)闰八月,知谏院司马光又上书请立继嗣。赵祯思索了好长时间,这几年来多位大臣不断上书,此问题不能不慎重对待了,赵祯知道自己的寿命有限,而自己生子嗣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没有办法只好立宗室其他的人为嗣。于是,赵祯召见宰相韩琦等人,宣示了司马光等人的奏折,然后就对韩琦等大臣说:“立嗣的事情,我也是考虑了好久,但是一直没有合适的人。”这时大臣们说:“一切由皇上做主。”赵祯缓缓地说道:“朕在宫中养了宗室的两个儿子,小的虽然纯洁可爱,但是不甚聪慧,那就立大的吧!”韩琦害怕引起宫廷争斗,就对宋仁宗说:“请圣上指出其名。”赵祯不得已,只得立早已养在宫中的宗室之子濮安懿王赵允让的儿子宗实为嗣。直到此时,赵祯才将立嗣之事定下来,赵宗实就是后来的宋英宗赵曙。

嘉佑七年八月初五,赵祯发布诏令,赵宗实被正式立为太子。

皇子既立,赵祯的心情稍得宽慰。嘉佑七年(1062年),赵祯召辅臣近侍、台谏百官、皇子宗室等,游幸龙图阁、天章阁、宝文阁等,并即兴挥毫为书,分赐从臣。赵祯自幼习书,精通书学,凡宫殿门观,多飞白题榜。后世当朝大臣卒后碑额赐篆,即始于赵祯。

嘉佑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晚,赵祯病患加剧,忽急起索药,并召皇后。等曹皇后等人赶到,赵祯已不能说话,仅用手指了指心窝。当晚去世,终年54岁。十月,葬永昭陵(在今河南巩县境)。

赵祯在位时间是宋代皇帝中最长的,他在政治上有一定的作为,却没有做出很大的贡献。在对外方面,和辽、西夏的战争多以失败告终,多次纳贡已使国家财政空虚,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由此加深。但是,从一个人的人格来说,赵祯是一个非常仁和的君主,并且具有很多其他皇帝所没有的优点。

赵曙(1032—1067),公元1063—1067年在位,赵曙以宗子身份入继大统,史称英宗。其父为濮安懿王赵允让。英宗在位仅四年即病逝。

赵顼(1048—1085),公元1067—1085年在位,史称神宗。神宗赵顼为英宗赵曙长子。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开启了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改革,史称“熙宁变法”。神宗朝,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继续向前发展,尤其是文学、艺术空前繁荣,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较大发展。然而,孕育着危机的繁荣终究无法阻止赵宋王朝一步步走向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