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名师之魂
14862600000040

第40章 且看她灵雨飞扬——温州市实验小学林乐珍专访

林乐珍,女,浙江乐清人,1971年12月出生,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先后任教于乐清市洪渡桥乡中心小学、白象镇一小,2003年始执教于温州市实验小学至今。系“浙江省首届名教师培养对象”,曾获“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春蚕奖”等多项荣誉。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从教以来,一直活跃于教学、科研第一线,成绩斐然。曾多次受邀在“省名师送教下乡”、“名师论坛”、“西博会”等活动中以及赴贵州、宁波、嘉兴等各地上课、讲座100多场,受到专家、同行的积极肯定。曾参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教材(已通过审核)、《教师培训手册》、《新教材教学资源库》等书的编写,系国家教育部“支援西部教育”教学脚本编写组成员。

代表性论著有:《感悟:灵动语文》、《阅读考级:让课外阅读生根结果——语文课外阅读个性化评价的探索与研究》、《在生成与预设之间寻求平衡》、《运思及物:关注“后半程阅读”》、《关注课堂实质性参与》等。先后主持的7项市、省级课题分别获一、二、三等奖,近30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

正如林老师所言,“工作着,学习着,快乐着,成长着!”这句话正诠释了她对教育的执著,对生命的热爱。在二十余年孜孜不倦的追求中,林老师形成扎实、灵动的语文教学风格,也用最朴实无华的行动为自己写下了这样的教学格言:赋予灵动以扎实的根基,赋予扎实以灵动的韵律。

大凡有所成,皆离不开热爱与执著的相伴。人如其名,一个“乐”字,是快乐的“乐”,是“知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乐”;一个“珍”字,是珍爱、珍视、珍惜的“珍”。想我们的语文课堂,有快乐同行,有珍爱呵护,林老师的教学人生当别样的精彩、动人,令人感到温暖。当然,这是我们望文生义的事后揣测,而走近林老师,听其课、读其文,我们不难发现她的心中早已跳出我们常自以为为人师皆有之爱。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素养,一种境界,一种高度,让这位纤纤女子能有如此智慧与魅力?

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是的,有了思想,课堂当自成高格。这原本就是无法抗拒的最本真的规律。

在20余年的教学实践中,林老师将简简单单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而课堂教学更是奉行“扎实、灵动”四个字。此实有三:其一,语文教师身兼母语启蒙之重责,让孩子在课堂上亲近母语,热爱母语,更要学会运用母语,传承五千年文明,不敢有片段疏忽。其二,不为乱花迷眼,不为功利趋附,踏踏实实地学,踏踏实实地教,守得住本真,耐得住低谷。其三,与时俱进,注重自身专业成长。一切努力与坚守,指向的是学生,给学生一个真实的学习过程,给学生一段踏实的学习经历,为学生的成长奠定最初的人生底色。

“踏踏实实地沉下去,才能潇潇洒洒地浮上来。”追求扎实需要勇气与智慧,需要远见卓识,而追求灵动则是需要超越的底气与境界。“灵动”是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思维;“灵动”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课堂的首席;“灵动”是师生思想的碰撞,是生命的对话。林老师将课堂定位在这样的高度,是对学生的尊重,是对语文课堂真情的演绎,更是对自己教学工作的挑战。

“赋予灵动以扎实的根基,赋予扎实以灵动的韵律。”多好的写照。林老师以自己的热爱与执著将两者在孩子们的语文课堂上深情演绎,尽情绽放。

有人说“底蕴、思想、实践犹如一个铁三角,牢牢地支撑起教师的魅力磁场,与此相对应的实践—反思—阅读—实践是教师专业成长成功的基本流程。”这话放在林老师身上真的再恰当不过了。

1989年8月,林乐珍从师范学院毕业,被分配到乐清市洪渡桥乡中心小学,从这里开始了她的语文教学生涯。尽管在师范学院掌握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但真正拿起课本的时候,对于怎样把课文教好,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林乐珍心里依然忐忑不安。同其他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们一样,林乐珍放下身段,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向领导讨教,甚至向代课教师学习。

古人云:“学贵有方。”在终身学习理念之下,最关键的是学会如何学习。最初,林老师开始的是汲取式学习。书、报、杂志、网络、工作中的同行们,甚至任教时的学生都是她学习的对象。每天早上的6:00—7:00,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她一定进行晨间阅读,每天她都尽量抽一定的时间上网搜索信息,并有意识地做好学习记录。这些日常中点点滴滴积累的学习记录,有的记在摘记卡上,分类存放;有的在笔记本电脑中,用网站的方式,分门别类科学地进行资源管理,以便自己随时“拿来”利用。古人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在这里,她抓紧点滴时间阅读教育教学专著,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在最初的汲取式学习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林老师开始不满足于这些零碎的经验。她向专题阅读迈出了坚定的步伐,开始了她教学生涯中第二阶段的探寻式学习。如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新课题,她就与浙江教育书店等有关书店联系追踪这类书籍。同时寻找这类文章,占领了这一问题研究的制高点。这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学习非常有效。

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攀升,林老师多次受邀在“省名师送教下乡”、“名师论坛”、“西博会”等活动中以及赴贵州、宁波、嘉兴等省内外各地上课、讲座100多场,越来越多的名校在向她招手。2003年下半年,林乐珍老师加盟温州市实验小学。在新的环境,新的岗位,迎来新的挑战。林老师深知,自己虽然已拥有了相当的知名度,具备了深厚的教学功底,但学习如行舟,不进则退。在强手如林的温州市实验小学,只有树立拼搏争先的精神,才能得到大家的肯定,也才会有更大的提高。于是,林老师又开始了新的跨越。她孜孜不倦地学习着,阅读了周一贯的《语言训练论》,她明白了语文教学应该走向语文的“内核”——关注学生的言语发展,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读了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明白了学生是教育的原点关注。从此,一系列的教改思考、探索围绕着学生的发展展开,如发表的《关注“实质性参与”》等系列文章都基于这样的原点思考。而阅读李海林的《言语教学论》、王荣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和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等著作后,她从课程论、心理学的角度开始综合思考语文课程,现研究《语文教材内容的二次开发》。

与此同时,林老师也进入了第三阶段的实践式学习。利用巡回讲学、辅导教师的机会,与大家交流教学心得。从理念到实践的诠释,实践到理念的提升,其中的讨论、碰撞更是一种难得的提高和超越。这段时间里,在市级课题《学生质疑与教师调控有机结合》结题(获一等奖)的基础上,她主持承担了省规划课题《“探究性阅读”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并应温州市教研室的邀请参加子课题《e背景阅读教学》的研究。历经课题研究和实验的全过程,她既学习了教学知识,又培养了科研能力。同时,一系列的课题研究,从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策略”—“课外解决问题”的延伸,形成了一个研究体系,使她初步形成了扎实、灵动的语文教学特色,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欢迎。

视野越来越开阔,而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林老师深知,教师的思想源于脚踏实地的教育实践活动,源于对教育理想的执著追求及逐日的反思。她要求自己每天都要反思,且一直都保持着及时记录的习惯。从利用课间记录的几百字、几千字到对这些资料加以分类梳理、认真思索,她一直不忘进行理论的升华。于是,《运思及物——关注“后半程阅读”》、《在限制与自由间寻找平衡——常规教育例谈》、《让自主生成走进教学设计》、《关注学习起点 合理开发教材》等多篇案例反思在《教学月刊》、《中外教坛》等省级及以上刊物上发表。出版个人论著《感悟:灵动语文》一书。现正着手针对一年级新教材的实施,编辑《成长的足迹——新教材教学案例集》……

2006年,林乐珍老师被评为“浙江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这是对她多年艰辛探索、不断进取精神的充分肯定。但探索仍在延续,思考永不止步,一个更宏大的规划已然浮现在眼前。眼前的林乐珍老师脸上仍旧写满笑意,淡定,从容,充满自信。在她身后,是一片葱郁的森林,一个绿色的世界。

然而,林乐珍老师很清醒,她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课堂。作为一位语文教学名师,她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当前的语文教学,也投向了自己有待深入研究开发的领域。

一个普通的教师和一个研究型的教师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后者善于反思。通过反思,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在谈到当前重点思考的问题时,林老师表示最关注的是教材的二度开发。教材的“二度开发”,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实施课程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其他教学资源,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定的教育教学情景。而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充分开发利用其他教育资源,注重语文学习和社会综合性实践的有机整合,还要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去操作,以最适合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应结合教学实践,把生活引进课堂,因地制宜地开发校内外的语文课程资源,来丰富充实我们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让学生在习得语言、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又在思维和观念上得到启迪和发展。

同时,林老师也十分关注当前“生本教育”的提法和做法。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最基本的目标是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达到“轻松阅读,流利表达”。“轻松阅读”指的是学生在无障碍的阅读中获取大量信息,滋养性灵;“流利表达”是指学生通过文字或言语的表达与人沟通,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在教学中必须抓住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识好字、写好字都过不了关,就很难说有了合格的语文素养,因此必须坚守“学语习文”,进行语言训练。虽然语文课程是一门人文课程,但“人文就在语文中”,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有机统一的,而不是两张皮,要在语言的习得中渗透人文教育。

教师应不断更新自身教育理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日渐更新,“生本”理念在教师的头脑中初步确立和巩固。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来服务的。教师怎样设计自己的教学,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才能促进学生乐学、善学,更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也就是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应该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而定。教师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努力提高视野,拓宽知识面,认识和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学习。

林老师从农村小学走来,一步步成长为浙江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纵观她的成长历程,不难发现其间的每一个足迹都体现着她自强不息、坚定执著的品质。也正是带着一份钦慕,带着一份好奇,笔者采访了林乐珍老师,现选择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态势和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等方面,整理摘要如下。

问:有人说“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您能不能说说哪几本书(论文)对您个人教学理念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答:我读过的教育教学的专著比较多,但有五本书对我的影响非常大。读了周一贯老师的《语言训练论》,对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开始清晰起来,就是语文教学应该走向语文的“内核”——关注学生的言语发展,这是语文课程的本色。读了郭思乐老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让我明白了学生是教育的原点关注,从此,一系列的教改思考、探索围绕着学生的发展展开,如发表的《运思及物——关注“后半程阅读”》,《关注“实质性参与”》等系列文章都基于这样的原点思考。后来又读了李海林老师的《言语教学论》、王荣生老师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和施良方老师的《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等书,开始从课程论、心理学的角度综合思考语文课程。这三个读书的阶段促成了我的教学理念的形成。

问:您觉得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具备哪些素养?如果只能列举三点,您觉得哪三点相对重要呢?

答:我觉得这三点非常重要:一是要热爱语文教学,这是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的基本条件。二要有一定的语文素养,能较好地解读课文,读出别人忽略或没读出的地方,让教学灵动起来。三要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去设计教学,让教学扎实高效。

问:一个成功的专业人员,往往都特别注意“取长补短”、“扬长避短”,能介绍一下您在这方面的经验吗?

答:成长中,我较多关注的是专业发展,对人际的关注没有“童子功”。因此,就把精力放在语文教学研究上,以诚待人,简简单单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这也是我能排除干扰,取得一些成绩的原因吧!

在教学中,要据自己的教学理念追求扎实、灵动的语文教学,立足自己的性格形成亲和的课堂教学风格。

问:您在语文教学领域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并且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您有过低谷期吗?您是怎么克服困难走出低谷期的?

答:有,应该说走过好几个低谷期了。怎么克服?概括起来也就6个字吧:看书,思考,坚持。当然这需要毅力,要付出。

问:您自己最满意的一堂研究课是哪一堂课?为什么?(您对自己的哪项研究成果最满意?为什么?)

答:我对自己执教的《哪座房子最漂亮》、《假如》两堂课较满意,因为这两堂课诠释“新教材大量识字下如何识字阅读结合”的语境教学理念,受到了所有与会代表的赞赏,给大家以冲击。我最满意的研究成果:(1)语境识字;(2)课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研制。

问:有价值的思考问题对你来说是一种责任,同时是一种乐趣。停止思考对你也许是一件很难的事。最近,您在语文教学方面,重点在思考什么问题呢?

答:作为一名教师应善于反思。最近我在关注教材内容的二度开发(目前:课文教学内容的二次开发),我认为教材的二度开发应融入课程论和心理学等元素,才可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

问:继承传统比摒弃传统要艰难得多,如果只能选择一个,您会特别强调继承和发展哪一个传统语文教学经验?

答: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有很多,但我认为重中之重是语言训练。因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我们应牢牢把握语文教学的本色,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

语文教学是个大花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么,林乐珍老师就是其中颇具灵性的一朵,在语文教学的天地里,且看她灵雨飞扬。

(访谈、撰稿 长兴县教研中心 沈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