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创业投资制度创新论
14863000000022

第22章 3 制度约束条件下欲振乏力的中国创业投资业现状

正是由于我国迄今在一些基本概念上仍未达成共识,导致我国创业投资体制建设依然陷于“风险投资”范式的种种误区中,以至于体现“支持创业的投资制度创新”精神的创业投资体制一直没有建立起来。由于现行的相关法律(例如与创业投资基金组织形式密切相关的《公司法》、《合伙法》)在制定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创业投资运作的特殊机理,因此,我国目前创业投资发展的制度约束不仅表现为制度缺位,而且还表现为制度障碍。虽然深圳、北京、江苏、山西、天津、广东等地先后出台了一些地方性政策规章,但由于缺乏国家法律法规规章的支撑,这些地方性政策规章很难有实质性突破。个别地区在立法上大胆创新,但这种缺乏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支撑的创新,不仅造成立法上的随意性,而且也无法操作。正是由于制度缺位和制度障碍这双重制度约束,导致我国创业投资业欲振乏力。

5.3.1 中国创业投资机构增长状况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创业投资研究所与北京创业投资协会等全国各地方性创业投资协会的联合调查,在1994~2003年这10年间,中国创业投资机构的增长呈现出长坡度的山峰型态势。从 1994~1996年,国内创业投资机构呈现出缓慢增长之势;从1997 年开始,受科教兴国战略鼓舞,创业投资机构以年增长5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尤其到2000年,受1999年底国务院七部委《关于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的若干意见》出台这一政策利好的激励,增长速度更是高达 114.6%,光是这一年之内就设立了110家创业投资机构。但是,到2001年以后,由于一系列配套政策与法规并没有出台,加之国际大气候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设立创业投资机构的热潮迅速降温;到2002 年,全国很少有新的创业投资机构设立;到 2003 年,由于不少已设立的创业投资机构也改行他业,导致创业投资机构总数呈现出负增长的局面,在一年内即净减少 63 家。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促进中心创业投资研究所,《中国创业投资发展报告2004》。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促进中心创业投资研究所,《中国创业投资发展报告2004》。

5.3.2 中国创业投资资本增长状况

与中国创业投资机构增长情况相对应,从 1994~2003年这10年间,中国创业投资资本的增长也呈现出长坡度的山峰型态势。从 1994~1996年,国内创业投资资本呈现出缓慢增长之势;从 1997~2000 年这 4 年,创业投资资本每年都以超过70%的速度增长,其中 2000年是创业投资资本增长最多的一年,当年增长量即达 180 亿元。但是,到 2001 年以后,创业投资资本的增长迅速减缓;到 2003年,创业投资资本总量呈现出负增长的局面,在一年内即净减少 13.9 亿元。

5.3.3 中国创业投资机构的性质构成

根据出资人的性质和出资比例,我国目前的创业投资机构的性质可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国有独资的创业投资机构,其资金基本上由地方财政直接提供或经由国有独资公司安排;2)政府参股的创业投资机构,其资金一部分由地方财政直接提供或经由国有独资公司安排,另一部分由国内其他机构、自然人提供;3)国内企业设立的创业投资机构(简称民间机构),其资金全部由国内企业(国有独资公司除外)、金融机构和国内其他机构和自然人提供;4)外国独资或合资创业投资机构,这部分机构中包含了在境外注册,在境内开展业务的机构。

尽管这些年各级政府都在努力采取各项措施改变前些年主要由财政出资直接从事创业投资的局面,但国有独资创业投资机构所占的比例依然较大,2002年和2003年均达20%。如果将政府参股的创业投资机构其实主要是由政府占多数份额的因素考虑进去,则中国创业投资机构的国有性质就更加明显。

将国有独资创业投资机构再依次细分为国有独资公司全资、政府全资以及二者共同出资三种类型,并做进一步分析,我们还将看到:国有独资创业投资机构中的政府全资性质的比重不降反升,由 2002年的29%上升到2003年的48%。如果将国有参股创业投资机构其实主要是由政府财政直接出资设立这一因素考虑进去,则表明近两年主要是由政府通过财政资金的支持在维持着创业投资业的局面。

5.3.4 中国创投资本的来源构成

从来源结构进行分类,中国创业投资资本主要分为五类:1)政府创业资本,包括政府和国有独资企业提供的创业投资资本;2)国内企业创业资本,包括国内上市公司、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等国内企业提供的创业投资资本;3)外资创业资本,包括合资与合作机构、外商独资机构(含港澳台)以及境外机构投资于中国大陆的创业投资资本;4)金融机构创业资本,包括银行、证券机构、保险公司和信托投资机构等金融机构等提供的创业投资资本;5)其他来源的创业投资资本,即除上述4种机构以外的其他创业投资资本。

按创业投资资本的来源构成进行分析,比按创业投资机构的性质构成进行分析,能够更鲜明地体现政府财政资金在创业投资资本中的主导地位。尽管这些年政府财政资金在创业投资资本总规模中所占的比重在逐年减少,但依然位居第一位,到2002年和2003年分别高达35%和33%。

为了更好地体现政府资金在引导民间资金参与方面的作用,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各年度的创业投资资本增量中的政府创业资本和非政府创业资本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由于衡量政府创业资本对非政府创业资本的引导效果主要地应看政府创业资本与境内非政府创业资本的引导作用(从境外来的创业投资资本受政府资本的影响较小),我们将境外来的创业投资资本作了剔除。

在 1998~2002年间,政府创业资本增量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基本上呈现“U”型特征:即先是 1999~2000年有所下降,2001年起又逐年回升。而非政府创业资本增量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与此相反,呈倒“U”型特征:即先是1999~2000年上升,2001 年起又逐年下降。这进一步说明,尽管在1999年和2000年受当时“创业投资热”的刺激,民间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的积极性较高,但到 2001 年“创业投资热”降温后,创业投资资本的增量主要还得靠政府维持(在2003年创业资本总量呈负增长,政府创业资本和非政府创业投资都相应地呈负增长,因此,与前些年增量构成分析不具有可比性)。

5.3.5 中国创投资本投资行业分布

为了便于直观了解,这里仅例出近3年中国创业投资资本对高新技术产业 进行投资和对传统产业进行投资的案例比重。中国创业投资资本投资于高新技术的案例比重正在逐年下降。前些年创业投资资本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的案例比重之所以占到 87.4%以上,与以前将所谓“风险投资”仅仅理解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这种误解有关。2003年创业投资资本投资于非高新技术企业的案例比重迅速上升,则除了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创业投资机遇等原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可供创业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并不多。

将创业企业的创业阶段划分为种子期、起步期、扩张期和成熟前的过渡期等四个阶段,并按投资资本数额进行分析,我们将发现:中国创投资本投资的阶段偏好正在向创业后期转移。前些年创业投资资本投资于种子期、起步期等创业前期的金额占有较大比重,与以前偏重于从“风险”因素将所谓“风险投资”理解必须是“在潜藏着失败危险的早期阶段进行投资”这种误解有一定关系。2003年创业投资资本投资于扩张期和过渡期等创业后期的金额比重大幅度上升,则除了创业投资机构的风险规避意识增强和追求近期利益等原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缺乏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增加对中小创业企业投资的机制。

5.3.7 中国创业投资机构的资金管理规模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创业投资机构的资金管理规模仍然偏低,根据《中国创业投资发展报告2003》统计的数据,平均每个机构管理的资金规模为2亿元人民币。资金管理规模在 2亿元以下的创业投资机构所占比例相对更多一些,约占 3/4;而资金管理规模在2亿元以上的机构所占比例相对要低一些,不及1/4.其中,外资创业投资机构的资金管理规模要明显大于内资,均在5亿元以上。

给出的资金管理规模最多的10家国内创业投资机构的排名看,管理规模较大的主要是政府独资或政府参股设立的创业投资机构。

给出的资金管理规模排名前十位的外资创业投资机构的名单看,管理资金规模较大主要是以前就看好中国的老牌外商投资创业投资机构。

5.3.8 中国创业投资退出状况

尽管从理论上讲,创业投资的退出方式有多种,但由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还没有建成,使得少数已退出的项目也主要只能通过被国内企业收购和创业者回购这两种并不是十分理想的方式退出。

在论述创业投资作为“支持创业的投资制度创新”对中国的特殊意义,并对中国在“风险投资”范式影响下探索建立创业投资体制的艰难历程,以及在制度约束条件下欲振乏力的中国创业投资业现状进行考察之后,在本章我们将对中国现行创业投资体制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剖析,并最终提出运用制度创新,实现中国创业投资体制的机制转换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