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WTO知识学习教程
14863100000025

第25章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加入WTO使我国农业既面临着发展机遇,又存在着挑战和冲击。对此,我们要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并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积极参与农业国际化进程,加快战略转换、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步伐,全面提升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废除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农业发展以及在21世纪更长时期内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在过去的20多年中,我国农业的市场化改革基本按两条主线进行。一是逐步建立并逐渐完善农业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并巩固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进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通过开放市场、建立市场体系和市场规则等。除此以外,为了适应改革的需要,国家还对与农业相关的制度进行了必要的配套改革。在农村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的农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我国农产品产量的增长

1.我国农产品产量增长速度快

1978~2006年,我国是农产品产量增长最快的国家。2006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近5亿吨,棉花674.6万吨,油料3059.4万吨,糖料11023.0万吨,猪牛羊肉6416.8万吨,牛奶3193.4万吨,水产品5290.4万吨。

2.我国主要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位次不断进步

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谷物、肉类、籽棉、花生、油菜籽、茶叶、水果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甘蔗产量为世界第三位,大豆产量为世界第四位。

3.我国人均农产品产量达到了较高水平

2006年,我国粮食人均379公斤;棉花人均5.1公斤;油料人均23.3公斤;猪牛羊肉人均48.9公斤;水产品人均40.4公斤;牛奶人均24.4公斤。

(二)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1.农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广义农业包括农、林、牧、渔四大部门。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农业政策是“以粮为纲”,1978年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高达80%,而畜牧业和渔业产值所占比重分别只有15%和1.6%。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政策调整为:在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畜牧业和渔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到2006年,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已经由1978年的80%下降到50.8%。同期,畜牧业所占的比重由15%增加到32.2%,渔业所占的比重由1.6%提高到10.3%。

我国农业结构的优化不仅体现部门结构的变化,而且体现产品品种的优化和质量的提高。随着我国农产品产量的增加,许多农产品已经出现过剩现象,并因此造成了农产品的卖难和农民收入的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自发地对农产品品种和质量结构进行调整。一些产量高但品质差、缺乏市场销路产品的生产被压缩,由新引进的质量好、有销路的产品所取代。这种变化在水产品、蔬菜和水果的生产方面显得尤为突出。

2.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

乡镇企业在农村发展中异军突起,第一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呈下降趋势,而第二、第三产业的地位在迅速的提高。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村就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农村第一产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3.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稳定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元提高到2006年的3687元。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善。1978~2006年,农村的恩格尔系数由67.7下降到43.0.农村的贫困人口由2.5亿人减少到2148万人。目前,我国除了西南、西北一些位于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因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劣和教育水平落后部分农民尚未脱贫外,全国绝大多数农村人口已经摆脱贫困,走上致富的道路。在我国的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周围的广大农村,许多农民已经提前进入小康生活。

二、我国农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的形势下,我国农业和农村要进一步持续、稳定发展仍面临着许多问题。

(一)资源问题

1.自然资源

农用耕地减少。我国目前拥有耕地19.5亿亩,人均耕地数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每年还会减少相当数量的耕地。在“九五”期间,我国因各项建设、灾害损毁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减少耕地约900万亩。此外,我国后备资源的数量严重不足,全国宜农荒地仅约有1.4亿亩。由于环境保护的需要,今后靠开垦荒地增加耕地数量的余地正变得越来越小。从耕地的质量看,在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的数量占2/3.这些中低产田大都是不同程度地受到干旱缺水、渍涝、耕层浅薄、盐碱等因素的制约,要进一步开发需要很大的投资。

水资源短缺。我国人均淡水资源的拥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左右,被联合国列为世界13个贫水国之一。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水利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实际上农业遭受旱灾的损失程度比以前更为严重。这从以下两个指标可以看出:一是农业因旱灾造成的成灾面积由1990年的7805千公顷上升到2006年的13411千公顷;二是旱灾的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比例46.6%上升59.9%。

资源与环境退化。目前,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50万平方公里发展到367万平方公里,每年由黄河带走的地表土约16亿吨。据遥感普查,我国沙漠化面积为17.6万平方公里,潜在沙漠化面积为15.8万平方公里,两者合计高达33.4万平方公里。由于环境污染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我国遭受不同程度污染的农田面积高达1000万公顷。全国大部分河流和湖泊都受到了污染,一些水域和河流不仅变得无法供人畜饮用,而且也无法用来灌溉或从事渔业生产。

2.经济资源

我国对农业基础设施、装备的各项投入不足,抗御自然灾害尤其是洪涝灾害的能力较低,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的需要。集中表现在: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家基建总投资的比重不足;财政农业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不足;农业信贷占国家信贷总额的比重不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农业的投入占农村总投入的比重不足;农户家庭生产费用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不足。

据研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300~1200美元的国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投资的比重在10%左右比较合适,相比较而言,2006年,我国这一比例仅为2.5%,说明我国的农业投资是比较低的。

3.人力资源

我国农业就业者受教育水平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综合素质较差。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和转化程度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低,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已达70%~80%。农业科研经费所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足0.1%,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所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也不到0.2%,我国每万名农业人口中只有6名科技人员。农业科研经费不足和农业科技人员制约了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二)结构问题

1.农业经营规模结构

在农业生产方面,我国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平均仅为半公顷左右,相当于北美的1/400,西欧的1/60.据1997年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农业户经营耕地面积在0.2公顷以下的占30%,0.2~1公顷的占18%,2公顷的占5%,2公顷以上的仅占2%。在畜牧业生产方面,虽然有一些集约化和工厂化程度较高的饲养场,但是所占比重很小。就全国平均而言,无论是养猪业、养牛业还是养禽业,都是以小规模家庭副业型的生产方式为主。据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养猪农户总数有1.35亿个,其中养猪规模在5头以下的占77%,6~10头占17%,11~50头的占6%,50头以上的仅占0.2%。根据预测,我国到2030年农村人口仍然占50%左右,即为8亿人,每个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最多增加到1公顷左右,还是极为狭小的。这种小规模的经营结构状态,不利于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妨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制约着国际竞争力的加强。

2.市场结构

在国内市场,目前我国农产品结构和质量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主要农产品都出现了结构性过剩的状况,产品积压不仅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而且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长。在国际市场,目前我国农产品贸易水平与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在我国的农产品产量中所占的比例很低,其中粮食、水果、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的出口量占产量的1%~2%,蔬菜出口量只有0.5%左右。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出口的绝对水平也不高。1995年,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额仅相当于美国的23%、法国的35%、荷兰的39%。农产品贸易不充分,限制了我国利用国际市场有效地配置我国的农业资源,提高效率,缓解对农业资源的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除了资源和市场问题还有体制问题。我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农业经济体制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但是,由于我国的改革没有国外的经验可以借鉴,而且这一改革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现有的体制改革在许多方面还表现出不完善、不配套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