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WTO知识学习教程
14863100000037

第37章 对发展中国家常用发展战略的评析

在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通常使用的外贸发展战略有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不同发展战略的后果也不相同。

一、进口替代战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进口替代战略的含义及政策

1.进口替代战略的含义

进口替代就是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和其他工业,替代过去的制成品进口,以带动经济增长,实现工业化,纠正贸易逆差,平衡国际收支。

2.进口替代战略的政策与措施

为实现进口替代的目标,一般采取贸易保护和鼓励出口的政策。主要有以下具体措施:

(1)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是实施进口替代的一项基本政策。其内容有:对制成品特别是消费品进口,通过高关税、进口附加税和非关税手段以限制直至完全禁止外国某些工业品的进口。但针对不同的货物实行有差别的保护。①对本国进口替代工业产品的贸易保护程度较高,而对其他部门产品的贸易保护程度较低。②对进口替代工业的最终产品保护程度较高,而对发展这类工业所需要的原材料、燃料、机器设备和零配件进口,则保护程度较轻。

(2)实行比较严格的外汇管理政策,以便将有限的外汇用于经济发展最急需的一些领域。在汇率方面,通常实行币值高估的汇率制度。所谓币值高估,即对本国货币规定较高的兑换他国货币的比率,以利于进口替代工业所需的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的进口。但它不利于这些国家的产品出口,也使关税保护部分地失去作用。

(3)实行优惠的投资政策,为加速国内资金积累,国家在财政、税收、价格和信贷等方面给予进口替代工业以特殊优惠,以促进它们的发展。

(二)进口替代战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积极作用

(1)由于提供了一个有保护的、有利可图的市场,使这些国家的工业特别是制造工业得到了发展。据计算,1950~1960年,亚非拉国家制造业年平均增长率为6.9%,1960~1970年为8.1%。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增长,成为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2)进口替代促进了这些国家经济结构的改造,单一畸形的经济结构有了一定程度改变。它表现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比重上升较快,而农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在制造业内部,那些侧重基础工业替代的国家,重工业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轻工业。

(3)进口替代加强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自立程度。具体表现在:进口制成品在国内总供给中的比重大大下降,一些国家的设备自给率提高了。

2.消极影响

(1)资本积累基础薄弱。加剧了国内的两极分化,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使进口替代工业出现市场不足、生产力闲置的情况。

(2)忽视基础工业及农业的发展。由于贸易保护政策着眼于进口替代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而对电力、能源和基础设施常常注意不够,许多国家忽视农业的发展。他们让国内制成品保护高价,而把农产品价格压在很低的水平上,使工农产品的“剪刀差”不断扩大,这一切都严重损害了这些国家的农业和粮食生产,使粮食自给率下降,进口的粮食越来越多。

(3)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国际收支。进口替代固然使国外工业消费品的进口大大减少,从而节约了外汇。但是机器设备、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的进口急剧上升。同时,贸易保护措施和汇率措施,使工业品成本高、质量低而缺乏出口竞争能力;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也因本币高估而受到影响。结果,进口替代没有缓和国际收支上的困难,相反使情况日趋恶化。

二、出口导向战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出口导向战略的含义及政策措施

1.出口导向战略的含义

出口导向战略是使本国的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并以制成品出口逐步代替过去的初级产品出口。这种贸易发展形式也叫出口主导型贸易发展形式,其主要目的是利用扩大出口来积累资金,带动整个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增长。

2.出口导向战略的政策与措施

实行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关键是提高出口货物的竞争能力,开拓和扩大国际市场。为此,实行这一贸易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国家相应采取了一系列不同于进口替代的政策与措施。

(1)在外贸政策上,主要是放松贸易保护,大力鼓励出口。采取的措施有:对出口制成品减免关税、出口退税、对出口给予补贴、对产品出口提供信贷和保险及各种优惠、对出口所需的原材料、零配件和机器设备进口减免关税或减少进口限制。

(2)在外汇汇率政策上,除给出口企业和出口商优先提供外汇或实行外汇留成、出口奖励等措施外,还拟定合理的汇率,以改变本币高估、不利于本国产品出口的情况。为此,在此期间许多国家都实行了本币对外贬值的办法。

(3)在投资政策上,对面向出口的企业提供减免企业所得税、营业税等方面更大的优惠。此外,一些国家对出口工业还规定加速折旧,对这些企业优先提供原材料、土地、基础设施和其他服务。

(4)在外资政策上,为解决资金和技术的缺乏,吸收外国先进管理经验,打开国际市场销售渠道,一些国家和地区先后实施了有吸引力的鼓励外国投资的政策,给外国投资者提供各种优惠和方便等。

(二)出口导向战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积极作用

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对推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使其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具体表现在:

(1)对外贸易增长较快,出口货物中制成品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由于吸引了国外资金、技术和采取一系列鼓励出口的政策,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国家,制成品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服装、玩具、制鞋、电子电器等,逐渐在世界市场上打开了销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制成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迅速提高。

(2)增加了资本积累,使国民经济出现较快的增长。新兴工业化国家制成品出口增长,不仅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积累了资金,为提高国内投资率和扩大国外机器、设备及原材料进口提供了可能,同时也直接推动了与出口工业有关的经济部门的发展,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3)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显著上升,一些国家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的比重进一步调整,重工业超过轻工业。

(4)工业化进程快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几个工业化指标中,实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价值增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63年的20.1%提高到1985年的23.0%,而内向型经济国家仅分别为15.2%和15.8%。这类国家比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消极影响

(1)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在出口导向战略下建立起来的工业,主要是为了出口,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严重依赖于世界市场。由于这些国家的制成品大多是轻纺产品,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只要西方发达国家市场出现较大波动,就会直接影响这些国家的出口和经济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西方发达国家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使这些国家制成品生产和出口遇到了严重困难。

(2)建立的工业自主性差。由于实行外资进出自由化的政策,其结果是为这些国家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但也有一些不良后果。一是国内一些重要工业部门,特别是机械、化工、电子电器、医药、汽车等新兴工业,程度不同地为外商控制。二是许多出口工业部门是加工装配型的“孤岛型”工业,生产的“前向”和“后向”连锁作用薄弱,从而加强了对国外技术和原材料的依赖。

三、两种外贸发展战略及政策措施的综合分析

政府政策的不恰当干预会造成市场机制的破坏,形成所谓“政策导致的扭曲”。结果是对外贸易利益的下降、国内资源配置的失调、国内外市场价格的过度扭曲、进而导致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速度减缓。据世界银行《1983年世界发展报告》对20世纪70年代31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包括中国)的统计研究证明,价格扭曲不仅影响经济的增长与发展,而且影响出口的增长。综合扭曲指数越大,经济增长率越小,出口增长率也越小。低价格扭曲国家(平均扭曲指数1.56)的经济增长率较高,平均年增6.8%,高于所有国家平均数2个百分点;出口年增长率也较高,平均为年增6.7%,高于所有国家平均数3个百分点;高价格扭曲国家(平均扭曲指数为2.44)的经济增长率为3.1%,低于平均数2个百分点,出口增长率仅为0.7%,低于平均数3个百分点。对60年代巴西、智利、巴基斯坦、菲律宾和土耳其的研究表明,单纯贸易限制因素造成的价格扭曲的代价,达到这些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4%~10%;而着手矫正60年代价格扭曲的巴西、哥伦比亚及韩国则取得巨大收益。那些避免贸易扭曲政策的国家在适应70年代经济衰退的外来冲击上,比那些具有价格扭曲的国家更为成功。

另外,世界银行对41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1963~1985年)实行的贸易战略及政策与其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这些国家和地区1985年的总产出占发展中国家总产出的66.5%,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根据各国经济发展的实绩,世界银行按贸易战略的性质将这些国家分为4类:“坚定的外向型”、“一般的外向型”、“一般的内向型”以及“坚定的内向型”。鉴于1973年前后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很大,对于每类国家,又分为两个阶段进行考察,即1963~1973年和1973~1985年。

坚定的外向型:经济全面开放。不存在对贸易的控制,或者控制的程度很低。对进出口贸易不采用或很少采用直接控制和发放许可证等办法来管理。维持一定比例的汇率,使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的实际汇率大体相等。

一般的外向型:经济相对开放。对本国市场的平均实际保护率相对较低,实际保护的范围也相对较小。对贸易采用有限度的直接控制和许可证办法。虽然对出口贸易有某些直接奖励,但这并不抵消对进口的保护。进口贸易的实际汇率略高于对出口贸易的汇率,但差别很小。

一般的内向型:奖励机制总体上明显地有利于国内市场的生产。对本国市场的平均实际保护率较高,实际保护率的范围也较大,对外贸广泛实行直接控制和许可证制度。虽然对出口可能给予一些直接奖励,但对进口有明显的偏见,汇率显然定值过高。

坚定的内向型:经济上闭关自守,奖励机制总体上对国内市场的生产极为有利。对本国市场的平均实际保护率很高,保护的范围也较宽,汇率定值高出很多。

世界银行对这4个类型的划分是依据以下几个方面的定量分析:(1)对国内市场的实际保护率。一国对国内市场的实际保护率较高,该国对进口替代的偏向越大,该国经济的内向性就越大。(2)对进口的直接控制(如使用数量限制和进口许可证)。一国越是依赖于对进口的直接控制,该国经济的内向性就越大。(3)对出口贸易的奖励。一国越是鼓励出口贸易,该国经济的外向性就越大。(4)对外汇汇率的定值。一般来说,内向型经济都导致汇率定值过高。

研究的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越是外向型,其经济实绩就越好。可看到,在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增长率、资本产出增长比率以及制造业就业人数比率等方面,外向型国家的实绩都优于内向型国家。

一国所采取的贸易政策,对该国工业化的进程也有着重大的影响。

四、实施出口鼓励与进口保护措施的局限性

1.出口鼓励过度会造成较严重扭曲,经济运行效率提高受挫。不论是本币贬值的汇率政策,还是出口补贴、用汇的优惠、生产扶持等政策,共同特点都是使生产企业在不变的或者有所提高的本币收入下扩大产品的生产与出口。这些鼓励政策不是政府向企业让利,就是使进口利益向出口转移,使非贸易部门的利益和国内消费者的利益向出口产业转移。由于出口企业本币收入不变或只略有增加,部分利益流向国外,从而使国民财富受损;在无扭曲条件下这种结果不会发生;在扭曲程度较小的情况下,出口流失的价值可以在进口中得到超额补偿,政策激励是有益的。但长时期过度的扭曲就不能得到补偿,从而激励转为不利。

2.长期实施劳动密集型发展战略会抑制资本积累。许多发展政策具有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特征,这种战略短期内会增加出口,并有利于国内就业问题的解决。但也应看到这种劳动密集型导向政策下的负效应。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过度发展大到抑制投资激励的程度,那么投资的相对不足就抑制了长期的经济发展。投资激励的不足会导致对新技术、高技术利用的不足,最终影响经济发展。

3.保护导致的低效率抑制资本产出率的提高。资本产出率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主要来自于整个经济效率的提高。过度的出口激励政策减轻了出口生产效率提高的压力,进口产品价格的提高降低了国产替代品的竞争压力。如果低效率使用资本的企业也获得出口机会时,必然对经济发展造成抑制。

4.市场价格机制作用的长期抑制会导致实际生产力的下降。对于一个有效运行的市场来说,干预是对市场机制的破坏。如果政策干预下资源配置更合理,那么干预是有效的。这种有效性基于两个条件,一是干预通过价格机制进行,而不是违背价格机制;二是适度的,即在资源配置可能调整的范围内进行激励。如果不符合这两个条件,那么干预会降低生产要素的利用水平,抑制经济发展,形成对增长与发展的负面效应。

5.因干预政策而付出的社会成本反过来抑制了政府对发展的激励能力。干预政策中的政府成本,如退税让利、低价的基础设施服务等,使政府财力下降,政府对整个经济的调控、投资能力减弱,进而在经济发展中作用减弱。基础设施的低价服务使之失去了自我发展的功能。地区性特殊政策的鼓励会造成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也限制了政府财力,使许多应由中央政府进行的投资无法进行。

总之,激励政策与适度的保护是必要的,但必须是适度的,超过一定的“度”会产生负面影响,反过来制约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