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医生手册
14863700000057

第57章 麻疹

苦寒药

柴胡:1.5~9克。主要治疗寒热往来,有极强的退热作用。用内伤杂病可疏肝开郁,升提中焦阳气,故肝阳偏亢或高血压的病人应慎用。

黄芩:4.5~9克。清上焦热。对外感初起,肺热咳嗽有黄浓痰的病人效佳。治胎热不安,常与白术同用可安胎。因热而月经过多,单用即可收效。

黄连:2.4~6克。清中焦湿热,故对消化系统(包括胃肠、肝胆)急性炎症均有良效。且可泻心火,故亦用于安神止烦躁与口舌溃疡或糜烂。

胡黄连:3~9克。有类似黄连的除湿热和解毒的功效,常用于小儿的消化道湿热疳疾。

黄柏:4.5~9克。清下焦热,并滋阴润燥,可治梦遗尿血。

山栀:4.5~9克。清热止血,并可除烦,传统说可清三焦之火,虚实都可用。本药滑肠,便溏者慎用。

知母:4.5~9克。清热润躁,泻胃、肾之火,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脾胃虚弱者不宜久用。

龙胆草:3~9克。清热泻火,专治肝胆实火。脾胃虚弱者慎用。

苦参:3~12克。能泻火以清热,利尿以除湿,用于湿热痢疾黄疸等症,并可治疗湿疹、疮疖、女阴瘙痒等皮肤病及杀虫。

甘寒药

石膏:9~30克。生石膏有显著的退热作用,主要用于退实热,如乙型脑炎、流感、肺炎之高热烦躁而脉洪大的病人。煅石膏多外用,收敛渗液。

竹叶:9~12克。治热病后余热未尽,并能清心火,治小便不利、口舌生疮。

天花粉:9~15克。生津解渴,润肠通便。

芦根:新鲜的用一支去节,干的用9~15克。能轻透实热,解渴,清胃火,并可治牙龈虚肿。

桑叶:4.5~9克。疏风,散热,兼能清肝明目,凡风热引起的头晕目眩或目疾,都可用。

菊花:4.5~9克。除清热祛风外,野菊花之平肝降血压作用,并可治目疾。胃病者慎用。

咸寒药

玄参:9~15克。养阴以退热,并能消肿毒,常用以治阴虚咽喉痛。

犀角:0.9~3克。清热,镇惊,用于热极动血,发斑,发狂。

羚羊角:0.9~3克。清热解毒,用于热极动风、抽搐惊厥。

梅毒

茯苓:9~15克。性平,健脾利湿,并可养心安神。如偏于湿热者,则多用赤茯苓。

猪苓:6~12克。性平,利水作用强于茯苓,但无补脾作用。其成分猪苓多糖有一定抗癌作用。

泽泻:9~15克。甘寒,利水渗湿,消饮退肿,并可泄热。

车前子:9~15克。甘寒,利尿,泄热,并可明目。

木通:3~12克。甘寒,利水清热,用于小便滞涩、淋痛等湿热征,并可通乳。

滑石:9~12克。甘寒,利尿,通乳,并以解暑为其特点。

萆:9~12克。苦平,分清化浊,治因湿热引起的小便混浊如膏,并可治风湿身痛。

疟疾

大黄:4.5~9克。苦寒,泻肠胃积滞,泻血分实热,多用生大黄;行瘀血,通经水,则多用制大黄。若纯为通便,也可生用研粉,临睡吞服1.5克。

芒硝:3~9克。咸寒,可软坚消积,并可泻热。与生大黄同用,则泻下力甚大。

巴豆:0.003~0.3克。辛温,有剧毒,只能用极小量,去油制成巴豆霜,可泻沉寒积冷,攻痰逐坚之力极强。可于治肝硬化腹水与急腹症。

大戟:0.6~1.5克。苦寒。研末吞服,可泻水,退肿,去饮攻积。

甘遂:苦寒,用量和功效与大戟同。

麻仁:6~12克。性平,润燥滑肠,用于年老和津血枯燥的病人。

蜂蜜:9~30克。性平,润燥滑肠,并能补中,用于肠燥便秘。

破伤风

神曲:6~9克。甘温,消食积,健脾胃。炒焦可止泻。

山楂:6~9克。甘温,专消油腻肉积,并可散瘀。

谷芽:6~9克。甘温,专消米面食积,炒麦芽60克煎服,有回乳作用。

鸡内金:6~9克。性平,消肉积而散瘀,并可软坚。

细菌性痢疾

海藻:9~15克。咸寒,软坚行水,消瘿瘤结核。含碘量高,用治地方性甲状腺肿。

昆布:咸寒,用量和功效同海藻。

夏枯草:9~15克。微寒,清肝散郁,消瘰疠结核。

鳖甲:15~30克。咸平,补阴,退热,并长于攻坚破积,专治结疟母(肝脾肿大之类)。

常用化湿药

苍术:4.5~9克。性温,燥湿健脾,含大量甲与丁种维生素,故对夜盲、软骨病、皮肤角化症等,也有治疗作用。

菌陈:9~15克。微寒,利湿清势,并有利胆作用,治黄疸。

防已:4.5~9克。性平,利湿行不,退热,止风湿肌肉疼痛。

薏仁:9~15克。微寒,健脾渗湿,并具排脓功用。

常用祛风药

祛风止痛药

羌活:4.5~9克。辛温,主治风湿痹痛,兼可发汗解表,利关节。

独活:4.5~9克。辛温,祛风湿,止痹痛。

秦艽:4.5~9克。性平,祛风止痛,和血舒筋。

祛风通络药

木瓜:4.5~9克。辛温,舒筋以缓解肌肉挛缩,兼能养肝。

牛膝:4.5~9克。性平,性善下行,宜用于下肢酸软,行走不便,并能利水,疏通月经。

常用固涩药

固肾涩精药

山茱萸:4.5~9克。微温,补肝益肾,涩精止汗,治虚寒性小便频数。忌用于命门火炽,或素有湿热者。

桑螵蛸:4.5~9克。甘咸平,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遗尿、小便频数、早泄等,常用于小儿遗尿。

芡实:9~30克。甘平,适用于精关不固,单用30克煎汤可治梦遗、滑精、早泄之证,且能补脾止泻。

覆盆子:4.5~9克。微温,补肾,涩精,治夜尿多。

牡蛎:15~30克。微寒,除治遗精滑精外,且能软坚。生用滋阴以潜阳,煅用治盗汗。

涩肠止泻药

诃子:4.5~9克。性温,具明显收敛作用,涩肠止泻。

赤石脂:9~15克。性温,适于久泻久痢的虚征,且有止血作用。

禹余粮:甘平,用量和功效同赤石脂。

乌梅:3~9克。酸平,用于久泻滑泄,并敛肺止久咳,且能生津止渴,和胃安蛔。

罂粟壳:4.5~9克。性平,固涩效高,能止泻、镇咳、敛汗、止遗。有外邪内火者忌用。

止汗药

麻黄根:3~9克。性平,可止身汗、盗汗,须视配伍而定。

糯稻根:9~15克。性平,能治虚汗、盗汗。

碧桃干:性平,用量和功效同糯稻根。

17.常用开窃药

苏合香:0.3~0.9克。辛温,用于因风而闭(内闭指神志不清),有醒神回苏作用。

牛黄:0.3~1.5克。甘凉,用于因热而闭。

菖蒲:3~9克,辛温,用于因痰而闭。

麝香:0.03~0.15克。辛温,用于一切闭证。此药走窜力强,配合外敷膏药,消肿止痛之功显著,为外科良药。多以丸、散剂入药。

18.常用解毒药

银花:9~15克。甘寒,散热清火,消肿解毒。金银花露即系银花蒸馏而得,其性味甚淡,专为小儿暑天防疮疖之用。

连翘:9~15克。微寒,清热解毒,和银花同样是治疮要药。

山豆根:3~9克。甘寒,泻水解毒,常用治咽喉肿痛。

绿豆衣:1.5~9克。性平,可解砒和其他金石之毒。

19.常用杀虫药

槟榔:3~15克。辛温,消食去积。杀虫用30~90克,煎服。功能驱绦虫和姜片虫。其外壳即为大腹皮,可利水渗湿,下气宽中,治腹胀水肿。

使君子:3~9克。甘温,杀虫消积,能驱蛔虫。炒香后食。

百部:4.5~9克。微寒,可杀蛔虫、寸白虫和蛲虫,并治骨蒸痨嗽,有镇咳作用。

常山:4.5~9克。微寒,有毒,可治疟疾,并能引吐。

20.常用活血化瘀药

大黄:解毒,活血化瘀,清热实热。

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可治疗小儿肠梗阻。排虫后均无持续腹泻现象;急性病毒性肝炎及新生儿溶血症所致黄疸;血小板减少症及止血用大黄注射液效果良好,未见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孕妇及月经期、哺乳期均应慎用或忌用。

三七:活血化瘀,止血,止痛。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等有一定疗效。治内外出血及血瘀肿痛、跌打损伤、痈肿疮疖、妇科各症的出血症候。血虚所致的吐血、衄血不宜用。

毛冬青: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高血脂、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心性视网膜炎;眼科用于中心性视网膜炎:能通过改善血循环,促进水肿消退而提高视力;用于烧烫伤及治疗痈肿疖疮;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丹参:活血化瘀,清热除烦。治疗冠心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血吸血晚期肝脾肿大症。

有个别病例用丹参后会引起出血时间和凝血酶元时间延长,故对出血性疾病的患者,宜慎用。本品习惯上忌与藜芦配伍。

赤芍:凉血、活血、消肿止痛。用于治疗妇女闭经、腹痛、慢性前列腺炎;治疗跌打瘀肿,痈疖疮疡;治疗脑震荡后遗症之瘀血头痛,配川芎、白芷、当归、羌活等;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忌与藜芦同用。

益母草:活血调经、祛瘀生新、利尿消肿产后出血或恶露不绝、腹部疼痛;治疗月经不调、痛经;治疗肾炎水肿、肿毒疮疡、皮肤痒疹等;治疗慢性附件炎、盆腔炎,妇女因气血虚弱,生殖功能低下而致的不受孕。孕妇慎用。

莪术:活血化瘀,行气破血,消积止痛。用于宫颈癌、外阴癌、皮肤癌、心腹痛、胁下胀痛、消化不良、气胀、肠鸣、胃部胀满痛。孕妇忌用。

麝香:开窍通闭,消肿散结。适于高热、神志昏迷、惊厥抽搐、冠心病心绞痛,能迅速缓解疼痛,具有高效速效的优点。治跌打损伤。用于胎死腹中或胞衣不下等症,对小儿麻痹症,亦有一定的疗效。孕妇忌用,高血压或血压增高倾向者宜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