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红星二场志
14863900000071

第71章 经营

一农场创建时期(1953~1956)

1952年7月8日,四十七团开始修建红星二渠,于1953年4月5日,37.4公里的红星二渠竣工并正式开闸放水。四十七团的屯垦方针是“边开荒、边治碱,边种植”,当年实现播种面积1400亩,其中种植水稻1007亩,亩产达103.5公斤,修建永久性住房5328平方米,临时住房2023.5平方米。从此,部队进入大规模的开荒造田、农场初建的时期。1953~1956年,农场开垦土地12500亩,其中耕地11900亩,林地600亩。到1956年农场总人口1794人,其中全民职工1383人,播种面积1.1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0.63万亩,平均亩产70.9公斤,总产44.83万公斤;造林累计面积0.06万亩;牲畜存栏2000头(只),其中大牲畜500头,猪900口,羊800只,产肉1.25万公斤。农业机械总动力741.2千瓦,大中型拖拉机6台,农具32件,收割机1台。累计房屋面积1.78万平方米,其中住房0.99万平方米,总干渠长37.4公里,东西干渠长13.52公里,支渠长15.8公里。初步建成6个农牧业生产队和团部(含拖拉机队、水管所、工作队、学校、托儿所、卫生队)。

二巩固发展时期(1957~1963)

1957年,农场生产转入国有农场生产经营管理,农场党委加强了经营管理和农场正规化建设。1957年9月,由新疆荒地勘测设计局规划五队,对红星二分场进行全面勘测、设计规划,经过6个多月的努力,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红星二分场设计规划,编制了红星二分场土地规划设计说明书并绘制了1:10000的地形图和1:10000土壤图及土壤调查报告。红星二分场经营方针:根据生产建设兵团兵基农字[1957]0815号和0023号文批复,红星二分场以坚持“畜牧为主,粮食自给,园艺为辅,多样性经营”的方针,走正规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1958年,在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下,全场开展了大规模的开荒造田。农场播种面积从1957年的1.13万亩到1960年增至3.31万亩;由于重盐碱地区严重缺水,形成土地弃耕和重新洗碱,到1963年,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在1.42万亩左右。全场总人口2764人,职工1509人,工农业总产值达145万元,农场实现利润37.28万元。从1957年到1963年农场年年盈利,7年间累计实现利润1001万元。

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时期(1964~1966)

红星二场在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开展“学大寨人,走大寨路”,取得显著成绩。1964年3月9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共一届三次党代表大会上,表彰红星二场是“新疆的大寨”、“自治区的一面光辉灿烂的红旗”。农场各行各业本应进一步发展,但社会主义教育(简称社教)工作团于1964年、1966年两次进驻红星二场,进行面上社教和点上社教,执行极“左”路线,大搞群众检举揭发、写大字报,农场的场、连级领导干部“下楼洗澡”,机关干部、连队业务干部“温水洗澡”,工人解放思想,搞人人怀疑,办三管人员(管账、管钱、管物)训练班,大搞人人过关,严重挫伤了职工群众的积极性,造成农场经济滑坡。

1966年,全场播种面积1.92万亩,农业总产值179万元,企业利润仅为0.13万元。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1967~1976)

在“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路线指引下,红星二场出现“派性”斗争、无政府状态,使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遭受严重损失。农场经济衰退,10年间,5年微利,5年亏损,累计亏损85.62万元。

1976年,全场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83万元,播种面积2.12万亩,林地1500亩,果园800亩,牲畜存栏6800头(只)。全场亏损17.67万元。

五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时期(1977~1987)

1976年10月6日,中共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反党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为农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1979年,农场党委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批判“四人帮”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以“革命压生产”的反动路线,把农场的各项工作纳入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狠抓了农业生产。当年农场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59万元,盈利12.96万元。全场播种面积2.37万亩,粮食作物1.85万亩,粮食亩产294.2公斤,总产达5443吨。1983年,农场全面贯彻3个“一号文件”,全面推行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兴办家庭农场133个,独户承包251个,联户承包10个,挂户承包14个,开发性家庭农场28个。农场给683户划宅基地和自用地1529亩,房屋作价归户2.9万平方米。畜牧业作价承包归户。工业、商业、建安等单位实行利润包干,超利润五五分成,基层单位10%留基层,20%奖给个人,20%作为单位福利。1984年,创建脱水菜厂。采用“以资代劳”,筹集资金108.9万元,利用联合和承包形式新建元明粉厂、纯碱厂、硫化碱厂、纸箱厂、酒厂,农场工业已粗具规模。1987年全场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353万元,其中农业产值511万元,工业产值842万元;实现利润39.6万元。播种面积2.8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11万亩,总产3705.7吨;棉花0.78万亩,产皮棉408.1吨;果园2212亩,水果总产116.3吨;造林3737亩。11年共盈利281.03万元,其中最高年份为1984年利润45.5万元。

六改革开放经济大发展时期(1988~2001)

根据中央经济体制改革“巩固、消化、补充、完善”的八字方针,巩固改革成果,改革不合理弊端,坚持党的富民政策不变,职工家庭农场承包方向不变,充分考虑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进一步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力度,于1987年10月进行了民主选举场长。1988年哈管局党委实行场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场长赵木森成为农场的法人代表,对农场的生产经营享有决策权和自主权,农场对职工仍实行成本包干,定额上缴的大包干办法,坚持“五统四分两自主”原则。“五统”,即统一主要产品种植和布局;统一安排重大生产技术措施;统一管理水电排灌;统一大中型农机具和水利建设;统一计划内产品处理和财务管理。“四分”,即自行确定追加生产措施;确定劳动分工和劳动时间安排;确定内部分配办法;确定经营其他生产项目。“两自主”,即自主发展庭园经济;自主支配剩余劳动时间,从事正常的副业生产,为职工开辟了新的致富途径。

1990年,场长第一轮承包结束,全场实现利润148万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540万元。其中:农业648万元,工业892万元。播种面积3.1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1.5万亩,总产5053吨;棉花0.63万亩,总产皮棉508吨;果园面积954亩,水果总产252吨;林地面积3500亩。牲畜存栏8824头(只)。肉类总产量137吨。

1991年,农场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制定《承包经营责任制实施办法》共3章24条。农业单位继续实行财务定额上缴大包干,超收归职工。工、商、交、建单位仍实行基数包干,超收五五分成的办法。农业承包土地15年不变。2000年实行土地承包固定30年不变,推行两费自理。商业实行个人租赁经营。汽车、拖拉机作价归职工自主经营。工业采取租赁、兼并、停业等措施,改由个人或集体承包经营,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同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农场经济出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

2001年,全场播种面积3.9万亩,比1987年的2.89万亩增加1.01万亩,果园面积5790亩,比1987年的2212亩增加3578亩。全场总人口7386人,职工1868人,工农业总产值4568万元(1990年不变价),比1987年的1353万元增加3215万元,增长237.62%。国内生产总值6835万元,比1987年的719万元增加6116万元,增长850.6%。职工人均收入6829元,比1987年的1624.51元,增加5204.5元,增长320.4%。

1988~2001年,14年累计利润3643.5万元。2001年农场净资产3322万元,比1987年的599.07万元增加2722.93万元,增长454.5%。

红星二场历年国家投资回收情况、财务盈亏情况、主要经济效益和负债情况,分别详见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