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二十四节气养生与食疗
14866400000152

第152章 时令物语

斗指子,斯时阴气始至明,阳气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也。

冬至这天,时值公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冬至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冬至的日期是在每年的它的由来和历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古有:“日短”、“日短至”之说,这段经文从阴阳学观点阐述了冬至的到来是阴气盛极而衰,阳气开始萌芽的时候,从天文学角度说明了昼夜长短变化的依据,明确指出:冬至这一天的白天是在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过了冬至后,随着太阳直射的北移,白天的时间渐渐长起来。

冬至三候为:

一候蚯蚓结;

二候糜角解;

三候水泉动。

意思是,在古代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所以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是同科动物,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由于冬至阳生,所以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接着,在此节气,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起来。

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早在汉代曾把冬至作为公定节日,文武百官皆可放假一天。在我国台湾则有“冬至过大年”的说法,他们把这一天比做过年一样重要。每逢“冬至节”家家户户搓汤圆,而且把冬至的汤圆分成红、白两种,按老辈人的说法:不吃金丸(红汤圆)、银丸(白汤圆),不长一岁。冬至之备受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我国大部分地区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小节,共分为九九八十一天。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首歌谣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不同时间的季节变化,也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三九是天气最冷、地面积蓄热量最少的日子,所以也有“冷在三九”的说法。在我国长江流域更有:天虽寒,独有腊梅来争妍的迷人景观。

冬至是农事的储备期,相关的农谚有:

冬至当日归三刻,拙女多纳三针线。

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

冬至全年昼最短,日后白昼渐渐添。

冬至过,地冻破。

冬至天气晴,来年果树行。

牛棚猪圈,补修保暖。

入九不加料,开春难上套。

麦子浇尿,骡马加料。

冬畜不瘦,春耕不愁。

冬闲变冬忙,经济效益强。

一冬不闲,过个好年。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日出到日没有10小时左右。冬至以后,随着地球在绕日轨道上运行,阳光直射地带便逐渐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渐增长,夜晚逐渐缩短。

冬至日虽基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多,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不过,西北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