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三十年散文观止
14867500000025

第25章 奶奶和1953年的诺贝尔奖

董玉洁

1930年,二十出头的奶奶养育了三个孩子和一群鸡鸭。那年,一窝鸡蛋孵到只剩两天出壳,鸡母却意外身亡。奶奶只好把鸡蛋移至灶头人工孵化,同时赶紧物色新的鸡母续任。奶奶知道,如果鸡仔出壳时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自己此后要追随的妈妈,那就会有麻烦。在奶奶将新鸡母物色好之前,有四只性急的鸡仔先期出壳了。这四只第一眼看错了妈妈的小鸡仔在此后的日子里总是跟在奶奶的身前脚后打转,而对“继母”感情淡薄。后来,这四只小鸡仔因为缺少母鸡的庇护先后夭折。

在此之前,奶奶及奶奶的前辈们就明白一个理:小鸡小鸭总是把它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在眼前晃动的物体当作妈妈,而且以后很难改变。所以小鸡仔一出世就要和它妈妈呆在一起。

在奶奶孵鸡的同时,万里之遥的奥地利,一位名叫洛伦兹(Lorenz。Konrad)的小伙子正在观察一群小动物。洛伦兹从医学院毕业后回到了位于奥地利北部的家乡,承续祖业行医疗病,同时从事动物学研究。1935年春天,洛伦兹偶然发现一只刚出世的小鹅总是追随自己,几经分析排除,他推测这是因为这只小鹅出世后第一眼看见的是人,所以把人当作了它的母亲。进一步的实验证实了这一推测。继而,洛伦兹总结出“铭记(impriting)现象”,又称“认母现象”,并提出动物行为模式理论,认为大多数动物在生命的开始阶段,都会无需强化而本能地形成一种行为模式,且这种模式一旦形成就极难改变。这一理论成为后来“狼孩”研究中最站得住脚的答案之一。如今我们生活中正着力推广的“母婴同室”、“早期教育(也叫关键期教育)”都源于这一理论。洛伦兹借此成为现代动物行为学的创始人,并于1953年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奶奶在洛伦兹之前就知道鸡鸭有这种被称为“认母行为”的现象,但奶奶不能将此推广至所有的动物,更不能提出一套理论,建立一门学科,所以她与诺贝尔奖无缘,一生从未听说过诺贝尔和他的那个奖,尽管奶奶几乎断了洛伦兹的前程。奶奶与1953年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如此地近,又是如此地远。

洛伦兹出生于医学世家,毕业于医学高等学府,一生著述两百余万字。奶奶出生于农民家庭,没上过一天学,一字不识。在我父亲中学毕业以前,奶奶爷爷前后三代人中没有一人算得上知识分子。

洛伦兹后来曾在维也纳大学及科尼斯堡阿尔贝图斯大学出任教授,成为当时的动物行为学权威,周游欧洲诸国,一路鲜花铺道。奶奶的生活半径不出十五公里,去得最远的是家乡小县城,共有三次,三十多岁一次,七十多岁两次,第四次是到城郊的火葬场。

洛伦兹一生拥有诸多头衔:医生,大学教授,科学杂志的创办者和主编,动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创始人,诺贝尔奖得主。奶奶终其一生都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年轻的时候,人们呼她张小姑,出嫁后喊张婶,再后称张大妈,最终成了张婆婆。奶奶五十岁后,知道她学名的人就没几个了。

1942年,洛伦兹被德国军队强征为战地医生,在刺刀的威逼下救治德军伤病员。1944年德军溃败,苏军把他视作德军医抓俘投入集中营,饱经拷问折磨。1948年,获释回奥地利。不久,重操就业,一边行医,一边从事动物行为学研究,思路仍是那只认他为母的小鹅。奶奶身经民国年间的军阀混战、日本入侵、解放战争、匪患与剿匪、历次政治运动,但都没对她构成太大的荣辱影响,包括“文革”及三年饥荒。奶奶出旱田下水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稀的干的一般都能捞个饱。

洛伦兹膝下三子,长子死于战难,二子死于疾病,幺子过着常人的生活。尽管殊荣在身,但洛伦兹晚境不佳,孑然一身,落落寡合,终年七十五岁。奶奶生有六子一女。子女中最得意的是我父亲,一名高级教师,学生远及欧美,包括洛伦兹的故乡。家庭事件中常被人谈起的是我二伯六十多岁时用进城回乡的两元车费摸奖,竟中一辆桑塔纳轿车(其时车价在十五万元左右)。奶奶在世时子孙后代已达三十余户,整整一大湾人家都尊奶奶为活祖宗,但没一家随奶奶姓,而随我的爷爷姓董,尽管爷爷在五十岁时就已去世。奶奶是突然老故的,享年八十四岁。

我保存着两张照片,一张是洛伦兹获得诺贝尔奖后的笑,一张是奶奶找到了走失的小鸡。问他们谁笑得更幸福。有人说是洛伦兹,有人说是奶奶,至今尚无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