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三十年散文观止
14867500000046

第46章 家在农村

淮茗

因为家在农村,就注定终生都是个打工者,就永远无法摆脱那种挥之不去的漂泊感,不管在城市里生活的时间有多长,也不管衣着打扮如何和城里人一样;因为家在农村,就得每年一次候鸟迁移似的回家过年,不管汽车、火车是如何涨价,车票是如何难买,车上是如何拥挤,拥挤之后是如何后悔;因为家在农村,就有许多城里人无法真正理解的经历和体验,不管是快乐,还是烦恼。

从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到一个有些斯文的城里人,在不少老乡亲友看来,无疑是意味着鲤鱼跳过龙门,是祖上几世积德修来的福分,至于你在城里究竟干什么,是大权在握的市长、书记还是被人随意使唤的职员、跑堂,似乎没有多少人在意。曾经有不少老乡满脸好奇地询问:城里面又没有地种,什么苦活累活都有民工在做,那么多城里人整天都在干什么?即使是曾在城里打过工的人,因为每天忙着干活,干着城里人不愿干的笨活、累活,缺乏与城里人密切、真诚的交流和接触,对城里人的真实生活状态也并不太了解。正是因为对城里生活的隔膜,所以大家总下意识地感觉到,既然能在城里工作,和城里人平起平坐,就应该有些本事。也正是为此,每次回到老家,总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不过,这些年,我是越来越不敢回家了,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自己的无能。

刚一回到家,就听说如果春节不回家的话,姨夫准备到城里找我。等我在姨夫家享受完贵宾般的待遇后,这才知道,他找我,当然不是想游山玩水、领略都市风情,而是有着十分现实的问题,小表弟今年中专毕业,不好安排,想让我帮忙在城里找份工作。我尽量想办法吧,并不爽快的回答也许令他失望,但这可能是最好的答复了,因为如果根据我个人活动能力如实回答的话,只会让他更泄气。接下来走马灯似的走亲访友的过程中,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原来大家竟然都对我寄予如此高的希望,每一家都有要出去打工的人,每一家都有要解决的难题,从帮助找份工作到从县城往省城的调动,从孩子上大学到帮忙打官司,从到大医院看病到投资做生意……有些是正当的,比如找工作、看病,有些则是上不了台面的,比如分数线都上不了,还想上重点大学,自己没理,还想打赢官司之类。事实上要真把这些问题都解决,即使不是市长、书记,也得是个单位的头头,而且这些问题如果都解决的话,自己也已经获得了进班房的资格。自然,每一双殷切的目光都期待着肯定的回应。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我在农村生活,遇到一个在城里工作的亲友也会这么做,毕竟出门在外,人生地不熟,如果有个熟人的话要好得多,仅仅从心理上也是个依靠和安慰。再说大家认识的城里人都十分有限,掰着指头都可以数过来,不找你又找谁呢?一双双充满渴求的目光令人无法直视,尽管一再说尽量想办法,但自己内心很清楚,这些要求大多数是肯定无法做到的,我只会让大家失望。

说起来令人惭愧,自己的饭碗都还没有端热,吃完上顿不知道是否还有下顿,许多个人的切身问题都还没有着落,求告无门,哪来的能力去帮别人找工作、上大学、调动、打官司,解决这些远在个人能力之外的问题。但我知道,这个理由即使说出来,亲戚朋友和乡亲们也不会相信,也显得自己很薄情,所以干脆不说,敷衍含糊过去。毕竟自己还在城里工作,从情理上说怎么也认识几个人,再差也总比在农村种地强。这倒也是实情,如今在农村如果不出去打工,光靠种地的话,根本就无法维持生存。物价不断上涨,种子、化肥那么贵,向上头交的税费又那么多,娶媳妇、盖房子、孩子上学、吃药看病,哪一样都得用钱。如果不出去打工,用什么来填这些窟窿?即使是打工,又谈何容易,看看每年春节后火车站、汽车站过于拥挤的人流,不难想象其间的辛酸。这年头,城里人一个个下岗,连自己都没有工作,满世界都在找工打,何况一个外来的农村人?

乡间的傍晚依然宁静而安和,不时传来几声隐隐的犬吠和鞭炮声,这正是城里所缺少的,但此时文人雅士般的欣赏风景似乎有些残忍。我无法使大家满意,只能怀着愧疚无奈的心情匆匆赶回城里。经过一番艰难的奔波,终于又坐在这间暂时属于自己的屋子里,暗自庆幸自己还有份能活下去的工作,还没到满世界眼巴巴找工作的地步。又开始上班了,又和大多数城里人一样为生计而忙碌起来。但心里仍然无法平静下来,因为总感觉到身边有一双双灼热的眼睛在关切地盯着自己。

因为家在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