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许多朋友的家不在省城,他们过着远离故土和父母的生活。我发现,这些人大多感情深沉,充满责任感,写出的文字多有歌颂故乡和亲人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诚挚、眷恋。一提起家乡和亲人来就滔滔不绝,喜形于色,从不以自己生在哪个穷山沟为耻,除了骄傲还是骄傲。这与长久的别离有关。是别离使他们成为了偏爱故乡的人,有情有义的人,是别离使他们滋生出了一种强烈报答亲人的渴望。
我十八岁就离开了父母,离开了老家。二十余年来,那种与父母和故乡的距离使我获得了不少东西。25岁时,我准备成家,但没存一分钱,做家俱买木料的钱,是我做裁缝的父亲送来的。他那时在小镇与县城之间的一户人家做衣,做一天可得五元钱。得知我在筹办婚事,他步行了十几里地,给我送来了两百块钱。把钱给我后,他没坐一下,也没喝一口水,就又走回去做衣了。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我的心中涌起一阵感激,也泛起一股酸楚。这种酸楚时常折磨着我。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正是因为常年别离父亲,才使我品尝到了做父辈的不易。这种别离所赐给我的一切,虽只是一次步行,来去匆匆,但因为某种距离,使我觉得这一辈子也报答不完父母之恩了。
二十九岁的时候,我来到省城读书,这样的年纪更充满牵挂。每当返校的时候,三岁的儿子就赶我的路。有一次,他竟然无论怎么恫吓和打骂都不走,一直跟着我去了汽车站,眼睛哭得像桃子,非要跟我到武汉来。车要开了,我硬是狠狠地将他打跑了。上车的时候,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这样的别离,使我品尝到了一种儿子对父亲的依恋,每当想到仅仅三岁的儿子一个人在街头哭泣着往家走的情景,我的心里就会涌出一股有愧于他和家人的内疚,眼睛潮湿。也会产生一股后怕,如当年人贩子抱走了,此生我将怎么过?为了生计和事业而远走,我无奈也无愧,但是牵肠挂肚的却是亲情。
尽孝又尽责,我以为并不全是天生的。在生活的路途上,因为各种各样的距离,才使我们看清了人伦、亲情真正的伟大和厚重之处。我算个有名的孝子,这些年总要把我的母亲妻子的母亲接到武汉来住个一年半载,给她们置备一年四季的衣裳。给她们一人一台彩电,一台空调,给她们做楼房。虽然我的经济不宽裕,既没当官又没经商,但因为在省城,见得多了,认为别人母亲能享受的,我的母亲也应该享受。这几年,还经常带她们出去旅游,到北京,到庐山,到武汉周边。我还准备带她们去一趟港澳。虽是平民母亲,也应死而无憾。
我们应当感谢别离,这是一种最复杂最可咀嚼的味道。千千万万抛家离土的人们,在夜深人静时品尝的就是这种味道。我敢说,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品尝出的不是恨,而是爱;初尝时是苦的,品久了,变成了甜蜜。因为别离,我们酿造出了世间最宝贵的东西,把它贮满心间,它能滋养社会,滋养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没有别离,又何来梦,何来乡愁,何来千千万万的诗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