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孕育健康宝宝一本通
14867800000039

第39章 新生儿特殊生理现象

1.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时期出现的黄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血清胆红素由出生时的17~51微摩/升逐步上升到86微摩/升或更高,临床上出现黄疸而无其他症状,1~2周内可消退。多喂糖水可使黄疸加快消退,不必治疗。

在妊娠12周时,子宫内的羊水已经含有胆红素。这是由胎儿气管和支气管树分泌到羊水中的未结合胆红素。胎儿红细胞破坏后产生的未结合胆红素,极大部分通过胎盘经母体循环清除掉,所以新生儿刚出生时都无黄疸。出生后,新生儿必须自己处理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即未结合胆红素,但由于自身的功能发育不完善,不能及时地排泄代谢产物,于是就发生了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轻者呈浅黄色,局限于面颈部,或波及躯干,巩膜亦可黄染,2~3日后消退,到第5~6日皮色恢复正常;重者黄疸同样先头后足,可遍及全身,颜色较深,呕吐物及脑脊液等也能黄染,时间长达1周以上,特别是早产儿可持续4周,其粪便也是黄色,尿中无胆红素。

生理性黄疸的新生儿除黄疸外,无贫血,肝脾不肿大,肝功能正常,不发生核黄疸。新生儿的吃奶、睡眠、哭声、大小便、体温等基本情况也正常。

最新研究显示,新生儿出生后的皮肤和眼睛轻度黄疸对机体有保护作用,可使其免受自由基的损害。

新生儿轻度黄疸属生理性,但出生后体内胆红素水平较高应予以重视,注意是否有病理情况发生。

2.新生儿体重下降

刚出生的新生儿在1周内往往有体重减轻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新生儿出生后要排出胎粪和尿液,吐出一些吸入的羊水,并且通过皮肤、肺部呼吸等途径丢失了一些水分,加之出生后前几天吃奶较少等原因造成的。这种体重的减轻是暂时性的,医学上称为“生理性体重下降”。

一般新生儿在出生3~4日时可减轻出生时体重的6%~9%,但最多不会超过10%,并且通常在出生10日后即可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随着新生儿吃奶量逐渐增多,以及对外界环境的不断适应,体重会逐渐增加,所以父母不必担心。

如果新生儿在10日后仍未恢复到出生时体重,要寻找原因。首先应该想到可能是母乳不足,要想办法帮助母亲坚持母乳喂养,如增加新生儿的吸吮次数,以刺激母乳的分泌,同时母亲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休息习惯等。另外,如果新生儿是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要注意配方奶的方法及喂养时间。若是新生儿体重迟迟不增加,父母就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以免耽误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3.新生儿手脚抖动

我们会看到一些出生不久的新生儿手或脚常常发生不自主的抖动,尤其是在换衣服或洗澡时多见,这算不算抽搐呢?将来会不会影响智力发育呢?

其实父母不用担心,因为新生儿的大脑发育还很不完善,但是大脑皮质以下负责动作的神经中枢和脊髓在功能上却已经相对比较完善。新生儿有一些动作是受大脑皮质下中枢支配,而不是受大脑皮质控制,所以常常会出现不自主的、无目的性的抖动。这是正常的现象,不会影响智力的发育。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发育的不断完善,这种现象会减少,并逐渐消失,而被有意识的、自主的动作代替。

4.新生儿突然憋气

新生儿在出生后2~20日内常出现突然憋气现象,特别是早产儿或足月小样儿多见。主要表现为突然呼吸停止,面部发紫,四肢软弱无力。如果憋气时间超过15~30秒钟,医学上称之为“呼吸暂停”。

这主要是由于新生儿大脑发育不完善,当遇到寒冷刺激或患肺炎等疾病时,就可发生憋气现象。由于憋气时肺内血氧交换停止,导致体内缺氧,如缺氧时间过长,就可能有生命危险。所以,一旦发现这种现象,若无医务人员在场,父母应立即采取人工辅助呼吸,将手放于新生儿背部,然后以每分钟40次左右的频率轻托、轻放新生儿或拍打他的足底,以刺激呼吸,并注意保持室温在26℃~28℃。如经过上述处理,新生儿仍无好转或频繁出现憋气现象,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5.新生儿无尿

一般情况下,正常新生儿在出生后36小时内排尿。但超过36小时尚未排尿,若口服糖水或静脉注射5%葡萄糖液,经处理后有尿排出,可能是肾脏泌尿较晚;如仍无尿即为新生儿无尿症。常见的原因有先天性尿路畸形及先天性肾缺如。当新生儿无尿时应引起注意,找出原因并及时处理,以免导致急性肾衰竭等严重后果。

6.新生儿红色尿

有些新生儿在出生后2~5日排尿时啼哭,可见尿液染红尿布,持续几天后消失。这就是新生儿红尿,主要是因为新生儿小便较少,加之白细胞分解较多,使尿酸盐排泄增加,尿液呈红色。新生儿红尿一般是正常的。若父母不放心,可留新生儿尿液送医院化验,排除“血尿”。

7.新生儿脱水热

如果新生儿在出生后2~4日时,出现发热,体温38.5℃~39.8℃或更高,且合并烦躁不安、啼哭不已、皮肤潮红、口唇黏膜干燥、体重减轻、尿量减少等情况,但其他情况还好,无感染中毒症状,医学上称之为“新生儿脱水热”。新生儿脱水热在天气干燥与炎热季节发病率较高,若人为地给孩子创造高温环境同样可引起脱水热。

新生儿脱水热主要是由于新生儿体内水分不足而引起发热,原因主要有:一是进入水分不足:新生儿出生后,经呼吸、皮肤蒸发、排出大小便等失去相当量水分,而出生后3~4日内母乳分泌量较少,如果不注意补充会造成体内水分不足;二是环境温度过高:父母害怕新生儿着凉,包裹过严,保暖过度,使其体温升高,呼吸增快,皮肤蒸发的水分增多,也可脱水。在以上情况下,新生儿蒸发损失的水分比钠盐的损失多,血清钠增高,血清蛋白也可增高。

新生儿脱水热一般无须特殊治疗,只要多喂白糖水或白开水即可。如先喂5%的白糖水,每2小时一次,每次15~30毫升。若新生儿服液困难可采取静脉输液。只要补充足够的水分,体温会降至正常,脱水症状自然消失。另外,还可以用75%酒精对等量水,用纱布蘸擦额头、手脚心、颈部、腋下、大腿等处,进行物理降温。个别超热(腋温≥40.5℃)或高热、抽搐者需急送医院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