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穷养男孩全书
14868400000066

第66章 不要随便扼杀男孩的好奇心

穷养真经

培根曾经说过:“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好奇心会催生男孩不断思考、探索、冒险和找寻谜底的欲望。因此,我们唯有保护好男孩的好奇心,才能激励他不断寻求知识的求知欲。

如果一个男孩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看见冰箱贴就知道它靠磁铁吸在冰箱上,看见遥控器就知道那是指挥电视的,看见煤气灶就知道那是做饭用的,看见擦脸油就知道那是护肤用品……那么生活对于这个孩子来说,恐怕也了无情趣。缺乏新鲜事物的刺激,他会感到很无聊。他会呆呆地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做。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的发明者莱特兄弟,小时候是一对富有好奇心的孩子。有一次,兄弟俩在大树底下玩,两人产生了爬上树去摘月亮的想法。结果,当然不仅没有摘到月亮,反而把衣服都钩破了。他们的父亲见此情况,不仅没有责骂他们,而是耐心地开导他们。

在父亲的引导下,兄弟俩日夜为制作能骑上天的“大鸟”而努力。这期间,父亲不失时机地买了一架酷似直升飞机的玩具送给他俩,这更加激发了他们对制造升空装置的浓烈兴趣。他俩不断地学习升空技术方面的知识,翻阅了大量有关飞行的资料。在父亲的鼓励下,经过多次试验,兄弟俩终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好奇动作是小孩子得着知识一个最紧要的门径。”小男孩由于好奇自然会提出些问题,可是有些父母会对孩子说:“问这么多,烦不烦?”也许,男孩的好奇心就在父母的不断呵斥声中被毁灭了。其实,我们也可以像莱特父亲那样,注意倾听孩子的问题、想法,尊重孩子的观点,积极地引导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独立思考、探索新知的能力。这样,孩子就能在不断地发现和思考中增强创新能力。

另外男孩的好奇心,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强烈的好奇心能使男孩产生学习的兴趣。孩子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从学习中体验到快乐,才会热爱学习,并主动学习。

方法一:正视男孩的“破坏行为”

孩子的好奇心在很多时候表现为好动。由于年幼无知,孩子的好奇心常常会导致破坏性行为的发生。

一天,3岁的球球在阳台上玩耍,他突然心血来潮,想知道爸爸养的那些花,埋在土里的根长得什么样,便把花连根拔了。爸爸回来以后,告诉他:这些花之所以开得这么鲜艳,全靠花根吸取土壤里的水分和营养,如果根离开了土壤,花就会因缺乏水分和营养而枯死。说完爸爸就让球球和他一道把这些花重新栽到花盆里。爸爸没因球球行为的后果去指责他,不仅保护了球球的好奇心,而且使球球学到了知识。以后,球球还成了爸爸养花的好助手。

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这种行为正是他好奇心的表现,把玩具汽车拆开是因为他想知道汽车里面是什么样的,什么东西使汽车转动,如果把轱辘卸下来,汽车会怎样?孩子的头脑中充满了新奇的念头,于是他会毫不犹豫地付诸行动。因此成人不能轻率地将孩子的某些违规行为定性为“破坏”,而应该真诚地相信每个孩子都怀有良好的愿望。同时设法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看到他真实的需求和动机。在肯定和鼓励孩子探索行为的基础上讲清道理,给他提供问题的答案,满足他的好奇心。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多提供一些廉价、安全的玩具,让孩子尽情地探究和摆弄。

方法二:积极回应男孩提出的问题

“地球是从哪里来的?”“闪电和打雷是怎么回事?”“大海的颜色为什么是蓝的?”“螃蟹为什么会横着爬?”“太阳怎么不掉下来呢?”……随着男孩年龄的增长,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他和成人的对话中增加了许多的问号,“是什么”、“为什么”、“会怎样”等类似的问题五花八门,大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劲头,搞得大人很头疼。其实这种追根究底的精神,正是智力教育的精髓,父母应给予支持和引导。

对孩子的提问,父母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切不可默然处之。其次,父母在回答孩子的问题时要具有启发性,要注意引导孩子,把孩子的好奇心转移到善于分析和积极思考方面上来;而不能理解的问题,父母不必勉强解释,可以告诉他,这些事,你以后读的书多了,懂得的道理多了,就能理解了。这样可以鼓励孩子进一步学习知识。

另外,面对孩子的好奇心,父母要注意倾听和观察,做忠实的听众和热切的督导员。其中,倾听是对男孩好奇心的最好支持。孩子问问题的时候,成人采取不理睬、厌烦甚至嘲笑的态度是错误的。一些研究表明,正是由于大人的消极、不耐烦态度使孩子感到沮丧,从而放弃了对问题的提问,使孩子的好奇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泯灭了。

因此,父母切忌说出“你没看我正忙着吗,一边玩去!”“你怎么这么烦呢!”“你真傻!”等伤害儿子自尊心的话语。当孩子向你提问题的时候,你应该放下手头的事情,做出注意倾听孩子说话的姿态,弯下腰,目光注视儿子,用点头和微笑鼓励他,并且用语言表达对问题的兴趣,如“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哦!”“是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