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养真经
父母教会男孩谦让,并不是说让孩子不懂得竞争和上进,而是希望凭借这种谦让美德,让男孩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能够更好地合作,能够为他赢取更多的赞誉和朋友的支持。
很多父母反映男孩越大越难管教了,对他们横眉冷对;春游排队上车后,争先恐后拣好位子坐,中间加座无人愿意坐;参加集体舞比赛训练你推我让,谁也不肯先上……这一切显然违背了中华民族所崇尚的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孩子一旦染上了某种不良行为习惯,以后是很难纠正的,甚至会影响其一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让他们从小养成好习惯,将一生受益,反之,后果不敢想象。
也许是这个社会的竞争过于激烈,使得父母们都不想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吃亏,才造就了孩子今天的性格特征。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路要让一步,味需减三分。”要做到谦虚求学,谦逊处事,谦让待人,切忌骄傲自满,盛气凌人。君子厚德载物,雅量容人。学会谦让,是一个人立身处事最平安最快乐的方法。
小峰和邻居的几个小朋友因为玩具发生了争执。妈妈没有简单地要求小峰让着对方,而是教小峰很有礼貌地问对方:“能让我玩一会吗?”并且告诉小峰,如果硬抢,小朋友是不会给他的。等小峰得到了玩具,妈妈又跟他商量:“你玩一会儿,小朋友玩一会儿,大家要轮流玩,玩具也喜欢认识更多的小朋友呀。”
以后,小峰再遇上这样的事情,也是这样处理。后来,妈妈还看见过小峰指着跟他抢玩具的小朋友说:“你不许这样抢,你好好说我就给你玩,你抢我就不给你玩了。”
一次,小峰想玩别人的玩具,妈妈也要求他自己去商量。可小峰回来很委屈地说:“妈妈,我对小朋友好好说了,他怎么不答应呀?”妈妈笑着给他解释:“小朋友就像你一样喜欢这个玩具,他想跟玩具多玩会儿,过一会儿再问问他吧。”慢慢地,小峰也能学会理解别人,学会谦让了。
当孩子们在一起争抢玩具时,许多父母都简单地以“大的孩子要让着小的孩子”、“男孩子让着女孩子”,或是说一声“对不起,没关系”就了事了。殊不知,这样会引起孩子的困惑,“为什么他做的不对,我还要让着他呢?”“为什么每次都是大的让着小的呢?”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父母失去信任,有的孩子甚至用攻击性方法来处理生活中的矛盾。
对待孩子们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正确面对孩子的谦让问题。父母的任务是要引导他们思考“对与错”,并了解任何游戏都是有规则的,如果违反规则,就是错误的。父母要在适时适宜的情况下,帮助犯错的孩子改正错误的行为,让他初步体验是与非。这种体验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讲,对其今后在社会交往中处理各种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
方法一:给男孩讲述关于谦让的故事
宽厚谦让历来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表现。要让孩子学会谦让,首先要让孩子懂得什么是谦让。因此,要让孩子收集大量的资料,通过各种途径找到相关的故事、儿歌、榜样、文章等。让孩子们集中在一个时间,大家相互交流自己收集的内容,你讲一个故事,我读一首儿歌。知道孔融让梨、一个苹果的故事;懂得宽厚谦让能促进人形成胸怀大度的高尚品德,对孩子来说,待人宽厚谦让要从小事做起。和人交往应讲信用,学会谦让,积极关心别人。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方式,寻找谦让的源头,在交流、讨论过程中,深深地把谦让品质印入脑海,融入实践。
方法二:提供谦让学习的机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孩子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孩子自觉地接受知识和参与程度就越高。关注孩子的社会生活和实践时空,创设体验情境,为孩子提供参与体验的平台,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在生活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学会谦让。因此,我们要学会给孩子搭建平台,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组织富有情趣的活动,诱发和引导孩子参与体验,在参与体验中养成谦让品格。
有一次,爸爸出差回来给两个儿子买了礼物,但是一个大一个小。爸爸是故意这样做的,他希望在分配礼物时看到两个儿子的表现。结果分礼物的时候,两个孩子都很喜欢那个大的礼物,但是只有一个。这时,只见哥哥对弟弟说:“你是弟弟,这个大的玩具给你,我已经有很多玩具了,我要这个小玩具就可以了!”没想到弟弟也谦让着说:“这个大的玩具给哥哥,上次妈妈已经给我买了个玩具,而且这个小玩具挺好看的。”爸爸看到兄弟俩的表现很满意,就笑着说:“这两个玩具你们可以一起玩啊,可以算作你们的‘共同财产’,不过你们能这么谦让,爸爸很高兴,你们都是值得我骄傲的男子汉!”两个儿子既得到了玩具又得到了称赞都非常高兴。
其实,父母完全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去启发和引导孩子如何学会谦让,并且提供机会让他们表现这种品质。总之,懂得谦让、待人宽厚,不仅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能使他的人际关系更加宽松、融洽、亲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