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与金融支撑体系构建
14869100000009

第9章 中国-东盟经贸发展考察(3)

6.3.5 中国-越南

在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关系中,与越南的关系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和越南同属发展中国家,也都是社会主义国家。自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经贸关系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尤其是1999年两国领导人签署了《联合声明》,把“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的十六字方针作为发展面向21世纪的中越两国关系的方针确定下来后,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关系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当前,中越关系正处在良好的发展势头上,两国把相互关系定位为“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好同志”的“四好”关系。良好的政治关系为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8年中国对越南进出口额194.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8%,其中中国出口151.2亿美元,增长27.2%;进口43.4亿美元,增长34.6%。截至2008年底,中国企业累计在越南签订承包工程合同额105.9亿美元,完成营业额50.1亿美元。其中2008年新签合同额30.1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9.2亿美元。

一、中-越产业内贸易优势分析

产业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对差异产品供给和需求的存在,所谓差异产品是指属于同一个商品部门的不同种类的商品,例如,不同牌号的摩托车、不同品牌的香皂等。各种差异商品都能够因其自身有价值而存在,也就是说,每一种差异商品在市场上都会有消费者,由于有需求偏好多样性的存在,这种差异产品越多,消费者的选择余地也越大,社会福利越高。然而在自给自足的情况下,由于规模的限制,差异产品的种类不可能很多,但如果开展国际贸易,既能使市场扩大,促进生产规模的提高,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又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种类的商品,于是产业内贸易产生。此外,在发展水平和文化背景相似的国家间产业内贸易更容易进行。

中越两国有很多相似之处,需求偏好相似,这是两国发展产业内贸易的基础。通常,国界的相邻可以为两国发展边境交叉贸易和季节性贸易提供方便。这里的边境交叉贸易和季节性贸易不是由于资源禀赋不同产生的,而是在即使两国资源禀赋完全一样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合理的产业布局或季节性交换而产生的,但这种产业内贸易只有在两国基本上实现自由贸易的情况下才可能产生和发展,在目前的情况下,中越两国要通过正常的贸易渠道实现和扩大产业内贸易是很困难的,通过边贸还有一定的可能性。

反映了2001-2007年中越贸易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变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明显的特征:

(1)T值上升较为明显的是第03、18类产品,反映出,近几年随着中越两国各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同类产品的消费上不仅仅局限于国内的品种、样式,在植物产品等日用品和光学、医疗等仪器上不断的趋向差异性的消费,使这两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呈现递增趋势,产业内贸易程度逐年提高。

(2)在第04、06、10、11、13、15、16、17、18类等中越各自比较优势明显的产品种类上,产业内贸易指数依然很小,还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中越贸易在这几类产品上的互补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3)在第01、02、05、07、09类的产业内贸易指在2001-2007年虽有些波动,但一直都保持在较高程度上。说明这几年来,中越两国在有差别的这几类产品上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较高,互补性比较强。

我们也可以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测度不同产业间的产业内贸易的差异,以及同一产业中随着时间推移产业内贸易的变化时还是十分有用的。根据以上模型,用2007年中越贸易各类商品的进出口数据,我们可以测度出中国和越南两国之间的贸易类型。

我们可以看到,从第01类到第20类商品中,T值大于0.5的类别只有第01、02、03、05、07、08、09和12共八类,这说明我国与越南在这八类产品上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剩下的大多数类别的产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充分反映了我国与越南的产业结构差异较大,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两国之间的贸易互补性比较强。

二、中-越产业间贸易优势分析

当今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新贸易理论,结合当前国际贸易的新特点新问题,发展和完善了比较成本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等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具有较强的解释现实的能力。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应该由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组成,产业间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相对要素禀赋差异,二是国家大小决定经济规模的差异。这两方面的差异导致生产成本乃至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从而产生国际贸易。中越两国存在明显的要素禀赋差异的经济规模差异,这些差异是中越两国发展产业间贸易的原因和条件。

就越南方面而言,第一,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矿产、林业、渔业、水力等资源开发潜力大。就矿产资源来看,越南拥有东南亚地区最大的、露天开采最方便的鸿基煤矿,石油储量达30亿吨,此外还有丰富的铁矿、钛矿、铬矿、磷矿、水晶石及各类建筑材料等;水能资源蕴藏量有3000多亿千瓦;海洋生物资源仅咸水鱼就有2000多种。第二,越南的地理位置优越,正处于日趋活跃的亚洲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心脏地段,海岸线长达3000多公里,有西贡、海防、头顿、下龙湾、舰港等天然良港。这些条件,同中国尤其是同与之毗邻的西南内陆地区相比有很大的优势。就中国方面来看,虽然目前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但其经实力和技术水平都远远超过越南,尤其在制造业、工业设备、资源开发和基础产业建设等方面均有较大的优势。而且具有多层次性,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部门都具备,这对于经济刚刚起飞,工业门类还很不齐全的越南来讲,无疑是具有优势的。可见,中越双方的的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的差异性决定了双方贸易的互补性,这是产生产业间贸易的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出口较多的商品一般就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进口较多的商品往往是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样,把一国出口某类商品的价值除以其进口同类产品的价值,获得的比值可以部分的反映一个国家在某大类产品的国际贸易领域中是否具有比较优势。设某类产品在一国的出口/进口比率为H,H大于1意味着该国这类产品上是净出口国,因此我们可以推知该国在这类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若H小于1,意味着该国在这类产品上是净进口国,在这类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当然,把任何大类产品进行详细分类,这样的比值都会变化。另外,这是一个出口值相对于进口值的比率,出口额较大而进口额更大也可以使这个比值较小。所以,这个比值只是部分的反映了一个国家在某大类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中,具有的相对比较优势。

以看出2001-2007年中越贸易反映出的两国相对比较优势的变化。比值越大说明中国该类产品的相对比较优势越明显,比值越小则说明越南的相对比较优势越明显。从总体上看,大部分类别的出/进口比率(H)都在下降,说明了近年来由于越南的经济发展使得它的大部分行业竞争力较原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部门在中越两国之间的差距开始缩小。另外,上边的变化还呈现出一些特征:

(1)在第01、02类商品上,H围绕着1上下波动。这反映出越南这些年农业的大发展,使得它在农产品上的优势显示出来,使得现在两国在农产品上的关系是互补的。

(2)在第15、17类商品上,中国的出/进口比率(H)一直很大,虽然这几年H值有所下降。15、17类产品主要是一些越南急需的金属及其制品(主要以钢铁为主)和车辆等运输设备(主要是摩托车)。可以预见,如果双边贸易政策保持现状,越南增加对这些行业的保护,今后中国的这几类产品的出口还将会下降。

(3)第12、13、16、18类上H值总体在下降,这和越南改革开放加大与各国关系,从而可以从其他国家进口和我国到越南投资建厂等都有关。但是下降的幅度会趋缓。

(4)第03、09类(H<1)H值虽然有些波动,但总的来说变化不大,可见越南在第03、09类(主要是动植物油、木及其制品等附加值较小的初级产品)上相对于对方的竞争优势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会存在。

三、中-越贸易结合度分析

根据中国与越南2001-2007年的贸易数据,算出自2001年至2007年间中国对越南的贸易结合度。可以看出,中国对越南的贸易结合度呈现出平稳增长的趋势,维持在2.5左右,说明中越贸易频繁、紧密,越南对中国的贸易依赖程度较高。这主要是由于中越两国在许多方面都有着共同的利益,面临相似的问题,双方合作的基础牢固。

四、中-越竞争与互补关系分析与展望

中国己成为越南第一大贸易伙伴,中越两国之间的经济基础条件不同决定了中越贸易互补性强于竞争性,应该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应根据平等互利、注重实效、优势互补、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中越两国继续加强和扩大双边的经贸、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为此,双方同意在以下领域共同努力:(1)充分发挥两国政府经济贸易合作委员会在加强两国经贸关系和投资合作方面的作用。通过进一步发挥大公司的主渠道作用、扩大大宗商品贸易、鼓励和支持双方企业开展大型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扩大双方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不断挖掘潜力,确保双边贸易的持续稳定增长;保持稳定的投资政策,为双方企业相互投资创造有利条件;积极贯彻实施《边境贸易协定》,加强协调管理,规范两国边境贸易。(2)发挥两国政府间科技合作联合委员会的宏观指导和协调作用,促进科技交流与合作,引导和鼓励两国有关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大学和科技型企业在信息、生物和农业、气象、海洋、环境保护、和平利用核能以及双方共同感兴趣的领域开展广泛的科技合作。(3)积极推动两国农、林、渔业的互利合作,鼓励和支持两国有关企业和部门在农作物、家畜家禽良种培育、农林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制造、海洋捕捞、水产养殖等方面加强交流和合作。(4)加强双方在财政和金融领域以及宏观经济调控方面的交流与合作。(5)加强交通运输领域的合作,共同发展两国之间的国际铁路客货联运,扩大通往第三国的国际铁路联运,促进人员和商品交流。(6)鼓励两国邮电部门在通讯网络现代化、应用新技术、开拓新业务等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7)扩大旅游合作,鼓励两国旅游部门在管理、宣传、营销、人员培训等方面交流经验,加强合作,并为两国公民和第三国公民赴两国旅游提供便利。(8)加强双方在环境保护、防灾救灾和气象水文等领域的信息交流合作;共同致力于媚公河流域的开发与合作。(9)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发展,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扩大合作,交流经验。

我们可以预见,随着两国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中越贸易中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产品的贸易比重会进一步增加,双边贸易将会改变以往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状况,逐步过度到更高的层次。同时,双方贸易的商品结构也会向多层次和多样化发展,提高产业内贸易的程度,才能满足两国人民的多种需求。

6.3.6 中国-印尼

印度尼西亚经济结构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印尼工业发展方向是外向型的制造业。制造业的增长速度比较快,2000年制造业占GDP比重达到了26%左右。印尼工业化的进程与成效主要表现在石油制成品出口的增加到非石油制成品出口的增加。2003年中国和印尼贸易额突破100亿美元。据印尼海关统计,2006年1-9月,印尼与中国双边贸易额为109.6亿美元,增长20.0%。其中,印尼对中国出口61.0亿美元,增长32.7%;印尼自中国进口48.6亿美元,增长7.1%。目前,中国是印尼第四大出口贸易伙伴和第二大进口贸易伙伴。

一、中国-印尼的产业内和产业间贸易优势分析

印尼是东南亚国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是东盟10国中的最大经济体。2007年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双边贸易额达250.1亿美元,同比增长31.2%,提前一年实现双边贸易额突破200亿美元的目标;可以看出2007年中国与印尼的第54章(化学纤维长丝)、第29章(有机化学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达到0.8以上,处于较高位置。其次是杂项化学产品、塑料及其制品也在0.7以上,其他的大部分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都在0.5以下。在出口方面,印尼的矿产品一直是印尼对中国出口的第一大类产品,增速也居各类产品之首;在进口方面,中国的机电产品继续成为印尼自中国进口最多的商品。由此可见2007年中国与印尼的双边贸易既存在产业内贸易,又存在产业间贸易。矿产品与动植物油脂是印尼对中国出口的前两大类商品。2008年出口额分别为52.4亿美元和21.2亿美元,增长26.6%和39.4%,占印尼对中国出口总额的45%和18.2%。其中,矿物燃料出口45.7亿美元,增长30.5%,占印尼对中国出口总额的39.2%。此外,无机化学品;贵金属等的化合物、鱼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和油籽;子仁;工业或药用植物;饲料对中国出口增幅较大,分别增长314.6%、163.5%和195.6%。

印尼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和化工产品,2008年合计进口额109.1亿美元,占印尼自中国进口总额的71.6%。中国在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化工产品、纺织品及其原料、植物产品和家具、玩具、杂项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上具有优势,2008年上述各类产品分别列印尼自中国进口大类商品(HS类)的前五位和第九位,占印尼进口市场的20.5%、16.3%、13.9%、20.3%、13.3%和43.9%,在这些产品上,日本、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韩国、加拿大等国是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

二、中国-印尼贸易结合度分析

贸易结合度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用来衡量两国在贸易方面的相互依存度。其数值越大,表明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越紧密。

国在贸易上较为疏远。根据中国与印尼2001-2007年的进出口贸易结合度,可以看出,中国与印尼的贸易结合度指数所列年份的值均大于1,这说明中国与印尼在贸易上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中国于印尼的贸易结合度保持在1.3-2.5的较高的水平上,这说明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双方关系平稳发展,经贸关系也有较大的发展。所以两国之间的贸易结合度较高。截止到2007年,中国是印尼第四大出口贸易伙伴和第二大进口贸易伙伴。

三、中国-印尼竞争和互补关系分析与展望

1.中国与印尼竞争性分析

(1)要素禀赋竞争力分析

一国的要素禀赋(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是决定其竞争力的基础,根据传统经济学的理论,贸易国要素禀赋的相对稀缺度对于净贸易流向起决定作用。印尼在要素禀赋上落后于中国,这种要素禀赋的差异导致了要素密集度和要素成本的差异。根据传统贸易理论,一国的国际贸易形态是由该国的比较优势决定的。由于各国的资源禀赋不同,同种产品在不同的国家生产,成本也不同。一国将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该国比较丰富资源的产品,而进口密集使用该国不具备优势资源的产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内环境的变化,各国的比较优势形态也会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一国的贸易形态。如果假定各国的生产函数不变,那么不同国家相同产业的要素密集度与该产业的出口优势之间必然存在相关关系,如果得到这一关系,即可以得到重点发展的行业选择,以扩大本国的出口优势。

越大,比较优势也越大。

根据相关部门统计,相对印尼而言,中国在机电产品的出口上具有最大的比较优势,在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 7)以及化学品及有关产品(SITC 5)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在饮料及烟草类(SITC 1)以及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SITC 6)的比较优势较小。印尼则在石油等矿产品,天然气、润滑油及有关原料(SITC 3),钢铁等金属制品、脂及蜡(SITC 4)上的比较优势十分明显,而在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SITC 0)上的比较优势较小。这表明中国与印尼在一些类别的商品上是具有一定的竞争性的,但是两国之间的互补性还是比较强的。

(2)在贸易方面的竞争性

据印尼中央统计局统计,2008年,印尼与中国双边贸易额为268.8亿美元,增长47.4%,高出印尼货物贸易平均增幅6.2个百分点。其中,印尼对中国出口116.4亿美元,增长20.3%;印尼自中国进口152.5亿美元,增长78.2%;逆差为36.1亿美元,而上年同期为11.2亿美元的顺差。中国继续保持印尼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地位,仅次于新加坡,同时也是印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四大出口市场。因为中国和印尼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着诸如就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增长方式等问题。都希望通过扩大出口市场来创造就业机会;也希望利用出口来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快本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所以不可避免的两国在出口市场上存在着一定的竞争,中国和印尼劳动力丰富,在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双方在充分利用劳动力优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在行业设置和产品生产上出现一些相似和重叠,造成某种商品出口市场接近。例如制成品产品,双方的质量、规格、档次接近,而主要出口国又都集中在欧美等国家,因而不可避免的造成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尤其是在电子产品、纺织品、成衣、矿产品等出口上的竞争比较激烈。

2.中国-印尼贸易互补性分析

由于地理、气候、生产条件的差异,中国与印尼的农业之间也存在着较强的互补性,双方农产品贸易不断扩大。首先,中国与印尼之间的农产品贸易额不断增加,从1993年的2.6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10.3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近4倍。除1996和1997年以外与印尼的农产品贸易中,中国基本上保持了顺差的地位。其次,在中国与印尼的农产品贸易中,中国主要向印尼出口谷物、食用水果、烟草、蔬菜等,从印尼进口动植物油及脂、鱼及水产、编结用植物材料、可可、咖啡等。中国与印尼的农产品贸易结构,反映了两国农业贸易的基础主要是建立在要素禀赋上的自然资源互补。其三,在中国同东盟国家的农产品贸易中,中国与印尼的农产品贸易基本上处于第二的位置,仅次于马来西亚,是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主要贸易伙伴。在出口方面,矿产品仍然是印尼对中国出口的第一大类产品,增速也居各类产品之首。在进口方面,机电产品继续成为印尼自中国进口最多的商品。所以发展中国与印尼的友好合作关系,对中国和印尼双方、对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和平、稳定和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此外,中国和印尼经贸合作的潜力很大,特别在能源方面,印尼的原油、天然气、煤和棕搁油的储量都很丰富,这些正是中国所需要的。

6.3.7 中国-缅甸

缅甸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较为薄弱。2007年中缅双边贸易额为2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9%。其中我出口1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6%;进口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6.9%。2008年,中缅双边贸易额为26.26亿美元,同比增长26.4%,其中中国对缅甸出口19.78亿美元,同比增长16.4%,中国自缅甸进口6.48亿美元,同比增长71.2%,中方实现贸易顺差13.31亿美元。承包工程方面,据中方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对缅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合同额53.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7.9亿美元。其中,2008年,新签合同额6.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7亿美元。双向投资方面,据缅方统计,截至2008年12月底,中国对缅甸投资累计达13.31亿美元,其中对矿产、电力、油气领域类的投资分别为8.66亿美元、2.81亿美元、1.24亿美元。中国在缅投资由居外资在缅投资的第6位跃居第4位。据中方统计,截至2008年底,缅甸累计在华投资项目221个,合同外资3.2亿美元,实际利用金额8281万美元。其中,2008年1-12月,新增项目数5个,合同外资1707万美元,实际利用金额330万美元。

一、中国-缅甸的产业内贸易优势分析

反映了2003年中缅贸易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情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明显的特征:缅甸产业内贸易指数T值都比较小,只有第SITC0类食物及活动物产品接近于1,说明在中-缅在食物及活动物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比其他类型产品要高。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制品机械及运输装备等商品中,在中缅各自比较优势较为明显的产品种类上,产业内贸易指数依然很小,还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中缅贸易在这几类产品上的互补性得到充分的体现。缅甸由于自然资源丰富,其出口产品基本上以农、林业初级产品和矿产品为主。相比较而言,中国的资本和科技含量相对丰富,其向缅甸出口机械、轻工产品、家电产品等相对丰裕的资本密集型产品。

二、中国-缅甸的产业间贸易优势分析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中国向缅甸主要出口商品为轻纺产品、化工产品、建筑材料、机电产品、医药品、高新技术产品等,缅甸出口到中国主要商品有矿砂、木材、宝石和农畜产品。从以下两个表格6-40和6-41可以看出,2007年1-12月中国和缅甸在进出口的商品上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交易重叠的商品较少。表现出明显的产业间贸易。总的来说,中缅两国之间的经济基础条件不同决定了中缅贸易互补性强于竞争性,两国的双边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要保持中缅贸易的良好发展趋势,我国应降低对缅甸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增加技术和资本含量较高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就目前来看,我国生产的纺织和机械产品已占据缅甸市场,我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对缅甸出口比例不断提高。而我国主要进口缅甸的一些初级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两国在资源上的互补性形成了产业间贸易。

三、中-缅贸易结合度分析

根据中国与缅甸2001-2007年的贸易和贸易结合度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对缅甸的贸易结合度都大于1,而且呈现出平稳增长的趋势,两国的贸易结合度从2001年的5.763463增长到2007年的8.214759,这说明了中缅双边贸易的密切程度,缅甸对中国的贸易依赖程度较高。这主要是由于中缅两国在贸易方面都有着许多合作的空间,双方的资源互补性使得双方合作的更加必要。

四、中-缅竞争与互补关系分析与展望

长期以来,由于双方在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上有差异,经济上的互补和相互需求一直存在,而且互补性大于竞争性。如,我国需要缅甸的木材、藤条、矿产品、宝玉石、水产品、农副产品等;缅甸需要我方的日用百货、机电产品、轻纺织品、化工原料、医药品、建材等。这种经济上的互补和相互需求将不会在短期内消除。就我国而言,我国对缅甸木材、藤条、矿产品、水产品等资源性产品的需求,是由于我国稀缺而产生的需求,这种需求是长久性的。就缅甸而言,虽然近几年缅甸鼓励发展加工业对一些产成品的进口限制或减少,但对加工机械、零部件和加工原料的进口就增加了。近两年德宏口岸纺织机械和化工原料的出口就是例证。此外,由于缅甸经济发展水平同我国有差距,这种梯度的存在,使得即便原有的需求随其发展而弱化,但新的需求又产生。具体的互补关系分析如下:

1.资源上的互补。从中国对缅甸的出口商品来看,原料型的初级产品都占很大比重,表明双方在资源利用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随着两国的经济发展,双方对对方的初级产品、特别是工业原料的需求还会进一步扩大。尤其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增长,中国将成为自然资源的一个巨大的使用者,中国与缅甸在这方面的合作不止局限于进口,还可能通过投资联合加工和联合开发来进行。因此可以说,中国与缅甸的资源互补将是长期的与可持续的。

2.产业结构上的互补。从产业结构看,中国同缅甸有较强的互补性。中国产业结构层次复杂,既有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有迅速发展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技术结构上,不但形成了完整的基础技术部门,正在大量发展中间技术,而且在高新技术的某些领域也有相当的基础。而且,中国沿海和内地的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层次差别很大,这就使得中国和处于工业初级的缅甸可以在经济上的各个领域进行广泛的合作。双方即使在相同的产业部门,各自的产品也有不同的侧重点。

6.3.8 中国-柬埔寨

中国大陆是在柬埔寨的第三大投资者,第一是马来西亚,第二是中国台湾。目前,在柬埔寨的中资公司已有50多家,投资领域涉及建材、橡胶加工、胶合板生产、打井、公共工程、电力、筑路、造纸、纺织、成衣、农业、水产养殖等领域。近年来,两国各领域合作日益扩大,经贸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果。2007年中柬双边贸易额达9.328亿美元(中方出口8.827亿美元,进口0.511亿美元),同比增长27.3%。柬埔寨从中国进口的主要产品有轻工机械、建筑材料、日用百货、加工食品等。中国从柬埔寨进口的品种单一,数额也较小,主要是木材等几种资源性产品。本部分根据要素禀赋理论(H-O),采用贸易结合度、产业内贸易指数具体分析中国与柬埔寨之间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

一、中-柬双边经贸关系分析

柬埔寨是中国的近邻,也是东盟各国中与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友好关系的国家之一。年来,中柬两国经贸关系发展较快,合作领域不断拓宽。1996年,两国签订了贸易、促进和投资保护协定,并于2000年成立两国经济贸易合作委员会。

以看出,在中国与柬埔寨的双边贸易中,中国从柬埔寨的出口总额大体上都呈递增趋势,进口总额从2006大幅下降,首次出现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处于顺差地位。中国对柬埔寨的出口远远大于从柬埔寨的进口,这导致在中柬贸易过程中,中国长期处于高额的贸易顺差地位,且贸易顺差也呈增长趋势。从贸易总额来看,中柬贸易对双方都是重要的,虽然并起不到决定性作用,但中柬都从彼此贸易中获得了“双赢”的结果。中柬贸易在中柬双方贸易总额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比较而言,柬埔寨对中柬贸易的依存度远远大于中国对中柬贸易的依存度,而且中国从柬埔寨的进口很少,对中国进口总额基本没有影响。随着柬埔寨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中国与柬埔寨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二、中国与柬埔寨产业内贸易优势分析

产业内贸易水平可以用产业内贸易指数(T)(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来衡量:当一个国家只有进口或只有出口(即不存在产业内贸易)时,T=0;当对某一商品的进口等于出口时(即产业内贸易达到最大),T=1.

出了2004年中柬贸易中不同类商品的产业内贸易份额产业内贸易T值。从中可以看出,构成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所有的十类贸易商品中,只有食物及活动物类产品的T值大于0.5为0.63.这说明我国与柬埔寨的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程度较低,充分反映了我国与柬埔寨的产业结构差异较大,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两国之间的互补性比较强。

三、中国与柬埔寨产业间贸易优势分析

产业间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相对要素禀赋差异,二是国家大小决定经济规模的差异。要素禀赋理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史学家艾利赫克舍尔首创,后经瑞典经济学家波蒂俄林阐发而形成。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国与国之间互利贸易的基础在于要素禀赋的差异: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国要素禀赋中某些要素丰裕,另一些要素稀缺;国际贸易额中一国出口的应当是那些较多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进口的则应是那些较多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

中国与柬埔寨开放贸易后,由于产品X在柬埔寨市场的相对价格高于在中国市场的相对价格,所以中国将出口产品X到柬埔寨;同理,柬埔寨将出口产品Y到中国。于是两国产品的生产会重新组合:中国增加X产品的生产与出口,柬埔寨则增加Y产品的生产并出口,用H-O定理解释为:一国生产并出口的是密集地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的是密集地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从2004年中国对柬埔寨进出口商品构成看,在初级产品中,总的初级产品的出口/进口比率为0.53,说明柬埔寨在初级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在工业制品中,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与杂项制品两类产品基本上属于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其出口/进口比率分别为18.3和218.5,具有非常明显的比较优势。而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为主的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类商品和机械及运输装备的出口/进口比率分别为8.01和3309,说明我国在该类产品中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在某些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如化工产品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柬埔寨则在技术含量较低的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这些产品的贸易表现为产业间贸易。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中柬两国不同的要素禀赋和技术发展阶段造成的。

三、中-柬贸易结合度分析

贸易结合度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指标,用来衡量两国在贸易方面的相互依存度。其数值越大,表明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越紧密。

根据上述中国柬埔寨近几年的贸易数据,算出自2001年至2007年间中国对柬埔寨的贸易结合度。可以看出,中国对柬埔寨的贸易结合度呈现出递增的趋势,在2007年年中国对老挝贸易结合度为9.348,达到了最高,只有在2004年中国对柬埔寨的贸易结合度为1.1785,相对较低。但总的来说,2001年-2007年中国对柬埔寨贸易依存度远大于1,且与世界其他国家横向比较,属于高贸易结合度之列,说明柬埔寨对中国的贸易依赖程度较高,贸易关系相对来说较为紧密。

四、中-柬竞争与互补关系的分析与展望

柬埔寨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加工业主要是服装等轻纺工业。柬埔寨属农业国,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工业基础薄弱,门类单调,受长期战乱影响,大多数工厂机器设备陈旧,原料缺乏,技术落后。其主要工业产品为服装、香烟、食品饮料、木材制品等。制衣业为柬埔寨最大工业,其中四分之三成衣出口美国。近年来,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服务业发展迅速。柬埔寨林业、果木资源丰富。盛产贵重的柚木、铁木、紫檀、黑檀、白卯等热带林木,并有多种竹类。中国国内对木材需求量大,企业可在柬埔寨进行木材加工后,将木制品返销国内。柬埔寨是农业国,渔业资源也很丰富,可以凭借中国的农业治理发展和渔业捕捞、加工技术,与柬埔寨进行合作。中柬两国的经贸合作已有良好基础,双方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将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

6.3.9 中国-老挝

中老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在经贸方面先后签署了贸易、投资保护、旅游、汽车运输、经济技术合作等协定,并成立了双边经贸与经济技术合作委员。近几年来,中老双边贸易额增长较快。中国向老挝出口主要有工业产品、服装及原材料、机动车及零配件、食品、建筑材料、农用机械等。从老挝进口的主要产品有农产品、矿产品、原木及其制品、手工艺品、服装、藤条和竹子等。尽管双边贸易额增长较快,但规模仍然很小,中国在老挝对外贸易总额中也只占到10%左右,远低于泰国和越南。本部分根据要素禀赋理论(H-O),采用贸易结合度、产业内贸易指数具体分析中国与老挝的贸易形式,贸易依存度及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通过分析,为优化中国与老挝经贸提供依据。

一、中老双边经贸关系分析

在中国和老挝关系中不存在任何悬而未决的问题。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双边的经贸关系发展迅速。

可以看出,在中国与老挝的双边贸易中,中国从老挝的进口及出口总额大体上都呈递增趋势,且中国对老挝的出口远远大于从老挝的进口,这导致在中老贸易过程中,中国长期处于高额的贸易顺差地位,且贸易顺差也呈增长趋势,从1994年的3159万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11907万美元,平均增长率为108%,在2007年贸易顺差有所回落。随着老挝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与老挝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今后几年,中老贸易往来会更频繁,需要注意的是,长期过高的顺差将会有可能影响两国的贸易关系。

(1)中国从老挝进口贸易除1997、2000年以外,其他年份基本上处于增长阶段,且2005及2006年的增长幅度达100%。2006年属于中老贸易高热阶段,进口和出口都有大幅增长。

(2)中国对老挝出口贸易从1996-1998年,都处于低迷时期,增长率为负,1999-2001年,贸易恢复增长,但2002、2004、2005年保持贸易稳定,没有增长,而2006年又恢复高速增长。2007年有所回落。

总的来说,中老贸易大体是增长趋势,但是在波动中增长,稳定性较差。这需要两国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贸易环境。

二、中-老产业间与产业内贸易优势分析

产业间贸易是建立在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的比较优势上,产业内贸易则是以产品的差异性和规模经济为基础。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超大,产业间贸易的可能就越大;国家间的要素禀赋越相似、经济规模越接近,产业内贸易的机会就越大。可以说,产业间贸易反映了自然形成的比较优势,而产业内贸易反映的是可获得的比较优势。老挝地广人稀,潜在耕地面积大,适合中国企业进行农业开发。森林资源十分丰富,中国企业可在老挝设木材加工厂,产品销回中国市场。矿产资源丰富,中老企业可合作进行矿产开发。湄公河老挝段及其支流蕴藏着丰富的水电资源,湄公河60%以上的水力资源蕴藏在老挝,在2008年老挝将向泰国售电总量提高至330万千瓦。中国的水电设备和在老挝承接水电工程的市场潜力大。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它的增加值反映了一国在面临广阔的国际市场时快速调整自身生产的能力,由此可见,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是发展中国家提高外贸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除了蔬菜及家具、灯具、招牌、建筑预制件外,各商品产业内贸易指数都较低,而且多数商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这说明中国与老挝之间的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两国贸易互补性较强,这种产业间贸易是建立在要素禀赋差异的基础之上,比如,中国相对于老挝机械制造业发展较快,各厂商已形成规模经济,生产出的产品成本较低,因此,老挝可放弃本国生产机械设备,花费较低的价格进口中国的产品,双方在这项贸易中都有利可图。

三、中-老贸易结合度分析

中老双边贸易发展可用贸易结合度来直观反映。贸易结合度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指标,用来衡量两国在贸易方面的相互依存度。贸易结合度是指一国对某一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之比。其数值越大,表明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越紧密。

根据上述中国老挝近几年的贸易数据,算出自2001年至2007年间中国对老挝的贸易结合度。可以看出,中国对老挝的贸易结合度呈现出递增的趋势,在2003年年中国对老挝贸易结合度为3.498,达到了最高,从2004年开始有所回落,在2005年降至1.564,此后贸易结合度又开始提高。但总的来说,中国对老挝的TCD值都远大于1,说明老挝对中国的贸易依赖程度较高,贸易关系相对来说较为紧密。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对老挝的贸易依存度之所以高,是因为中国是老挝周边国家,而且中国是大国,老挝是小国,老挝的贸易发展主要要依赖中国。

四、中国老挝贸易竞争与互补关系分析与展望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中国与老挝以产业间贸易为主,那么究竟有哪些商品中国具有竞争优势,哪些商品老挝具有竞争优势,下面用贸易特化系数(TSC)对其分析,更深入的揭示中老贸易的互补性。

值没有介于-0.25与0.25之间,因此中国与老挝几乎没有产业内互补。

由此可以看出,老挝在农产品等低附加值的产品上的竞争力比中国强,具有比较优势,而在机械,电子,化工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方面的竞争力弱,具有比较劣势。中老两国在上述产业间互补。中国与老挝之所以存在这种贸易结构,主要原因是要素禀赋的差异。由于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以及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国与国之间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不同,导致禀赋不同。中国相对于老挝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资源利用率高,而老挝1988才推行革新开放路线,实行改革开放,从1990年代后半期开始,老挝经济又再次陷入失衡状态,特别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恶化了老挝的经济,在2001年老挝政府采纳了恢复经济的五年计划后才有所好转。老挝现在正处于急需发展的阶段,而国内企业无法生产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产品,只能靠进口。老挝的优势就是资源较为丰裕,因此,我国从老挝进口原材料用于生产,可降低成本。

总之,在中国和老挝关系中不存在任何悬而未决的问题。两国在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将发展全面的友好合作关系。21世纪两国的经济技术合作中,有四个方面的合作将占有重要的地位:一是两国在澜沧江一泥公河次区域合作中的互相配合和合作,特别是使澜沧江下游和媚公河成为联系中国对老挝的投资,加强在资源开发方面的合作。二是加强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三是加强中国云南同老挝特别是老挝北部地区的合作。四是继续扩大双方贸易,特别是扩大中国从老挝的进口。

6.3.10 中国-文莱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与文莱的关系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1991年9月30日,中国与文莱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建交以来,两国的关系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双方往来日益增多。中国与文莱之间的贸易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90年代,中国向文莱出口的商品主要有食品、纺织品、钢铁和建筑材料等,从文莱进口石油和石油制品。作为东盟第三大石油生产国和世界第四大天然气生产国,中国与文莱的能源合作备受关注,中国同文莱在油气资源领域的合作空间很大。目前,中国每年从文莱进口原油100多万吨,年均2亿-3亿美元,在文莱石油出口对象国中排第8位。除继续鼓励中国公司从文莱进口原油,中国政府还支持中国公司参与文莱油气资源的勘探、开采、加工、运输等合作项目。中国公司在资金和技术方面有较强实力,在老油田改造方面也有明显优势。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不仅仅使中国受益,也会使文莱受益。总的来看,中国与文莱的贸易还处于起步阶段,仅占文莱进出口贸易总额(约40亿美元)的1%强。至于中国与文莱的经济技术合作,更有待于发展。从经济的互补性看,发展中国与文莱之间的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是有潜力的,也符合两国的利益。21世纪,两国必将在更多的方面,特别是在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方面得到较快的发展。2007年中文双边贸易总额为5.415亿文元(约3.87亿美元),同比增长10.6%,其中对华出口3.034亿文元(约2.17亿美元),同比增长8.1%,从华进口2.378亿文元(约1.7亿美元),同比增长12%。

一、中国与文莱产业和贸易结构分析

1.在能源品贸易方面:中国与文莱能源的资本、勘探开发技术和市场资源上各有优势,双方互补性强。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人均占有石油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则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10,但中国在国内经济发展和能源开发中积累了大量能源资金和油气勘探地质理论、油气勘探开发工艺上的技术基础,并有广阔的能源需求,因而在资本、技术和市场方面存在相对优势,在能源领域方面与文莱存在战略互补关系,这也是中文进行能源合作的基本条件。双方的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降低了双方能源的交易成本,减少了相互能源勘探开发的壁垒。2005年7月20日,中国和东盟正式开始对原产于对方的7000余种产品相互给予优惠关税待遇。“降税计划”的启动惠泽了中国与文莱的能源等领域的合作。现在,文莱已经完成了对《货物贸易协定》的国内审批程序,中文从7月20日起相互给予优惠关税待遇。我国石化工业实力雄厚,文莱欢迎我国相关企业去文莱投资设厂,开发石油下游产品。

2.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在文莱的六大进口行业中,我国除在纺织、服装行业约占1/3左右,有一定市场优势外,其余五大进口行业的市场,我国的出口所占该产品进口的份额很小,应该说市场开发的潜力很大。比如,机械和电器设备行业,交通工具行业,已具有打开文莱市场的竞争能力,就其本身而言,文莱市场对这些产品的需求也很大,据文莱报纸报道,2003年,文莱新车销量11214辆,比2002年上升3%。由于受人口规模的限制,文莱缺少劳动工人和技术工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客观需要,近几年,文莱的建筑行业和纺织与服装行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劳动供求缺口。2005年,文莱从孟加拉引进了更多的普通劳动工人和专业技术人才,而劳动力资源充足与相对廉价正是我国的比较优势,将有利于我国企业前往承揽工程和劳务输出。在工程承包市场,我国企业已经在文莱有了成功的合作。文莱的工程市场慢慢开始复苏,我国工程企业可密切关注,踊跃参加投标。文莱政府已逐步对我国开放劳务市场,我服装工人开始进入文莱务工,并因熟练的技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而受到雇主的欢迎。由于受到劳动力资源相对匮乏和生产成本的制约,文莱的制造业很薄弱,近几年,文莱从中国进口各类物美价廉的商品额每年以两位数增长。在工业制成品方面,我国与文莱之间的长期采购合同在正在稳步执行,在文莱市场,中国商品随处可见,海尔,奥柯玛等知名中国品牌已成功进入文莱市场,市场反映良好。

无论从贸易总额,还是进出口额来看,中文贸易对文莱的重要性显然大于对中方贸易的影响,虽然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但中文都从彼此贸易中获得了“双赢”的结果,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对文的贸易的潜力很大。根据研究分析表明,中文贸易总额与两国各自的贸易总额整体呈正相关关系,但对文莱贸易的拉动作用似乎更强一些,主要原因可能是文莱自身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且文莱的对外贸易是以油气资源为主,其急于向通过各种方式改变其产业结构,加之作为是老东盟六国的文莱,比较富有,通过逐步扩大其对海外投资的力度,从而拉动其进出口贸易的进一步增长。但总的来说,中文两国之间的贸易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只要双边贸易增长,都能够带来各国贸易总额的增长,从而促进两国各自的经济增长。中文贸易能够带来“双赢”的效果。

二、中国文莱贸易比较优势的动态分析

“比较优势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该理论认为不同国家之间可以根据相对优势进行交换,使双方获利。而随着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其比较优势是会变化的,即比较优势有动态性。我们可以用进出口比率的变化来反映比较优势的变更。

以看出1992年以来中文贸易反映出的两国相对比较优势的变化。比值越大说明中国该类产品的相对比较优势越明显,越小则说明文莱的相对比较优势越明显,其中NA表示中国从文莱进口的商品为零,该类产品并不存在贸易进出口比率,亦即表明中国仅向文莱出口商品而未从文莱输入商品。从总体上看,中文之间的贸易额相当小,相互之间的进出口项目比较少,且贸易主要集中在少数类别,1999年之前,中文之间的贸易额几乎很小,大部分类别的出/进口比率(H)都没有,1999年之后,(H)逐渐变大,说明了近年来由于文莱的经济发展并没有使得它的大部分行业竞争力较原来水平有大的提高,这些部门在中文两国之间的差距开始扩大。另外,变化还呈现出一些特征:

(1)在第1-5、25-27项目类商品上,H由大于1转变为小于1,中国由原来的相对比较优势转化为相对比较劣势。这反映出文莱这几年农业的大发展,使得它在农产品、经济作物(橡胶)上的优势显示出来。

(2)在第50-63、68-70、84-85项目类商品上,中国的出/进口比率(H)在逐渐变大,而且这几年H值上升很快。而50-63、68-70、84-85项目类商品是文莱急需的石材、水泥、陶瓷制品、机械和机电设备,可以预见,如果双边贸易政策保持现状,文莱不加大对这些行业的调整与发展,今后中国的这几类产品的出口还将继续大幅度的增长中国在此类项目产品上的竞争优势在今后一段较长时间内还会存在。

三、中国与文莱产业内与产业间贸易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从1-5项目商品到97-99项目商品总共21章中,T值大于0.5的类别只有第25-27项目产品在1992年达到,这说明我国与文莱的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程度较低,充分反映了我国与文莱的产业结构差异较大,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两国之间的互补性较强。

从中国出口文莱的数量总额上看,规模均不大,历年中国出口文莱额中2006年达最大,为9962.98万美元,仅接近1亿美元,占文莱2006年进出口总额96.07亿美元的1.03%。2000-2006年中国出口文莱数额占文莱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0.2%、0.25%、0.29%、0.56%、0.54%、1.03%,比重总体来说有所上升,因此,从中国出口文莱数额与文莱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上看,我国大力开拓出口文莱产品市场,增加对文莱的产品出口空间很大。2000年后,中国对文莱的贸易逆差逐渐增大,平均逆差达到1.65亿美元,这从一个侧面反应出中国出口文莱的贸易额绝对值过小,不利于中国进一步打开文莱市场。而要打开文莱这类自然资源密集型国家,中国应争取使自己的工业制成品和高科技产品成为对文莱的最大出口产品。此外,文莱最吸引人的是各种“优惠”,特别在税收政策方面,在不征收个人收入所得税、营业税、津贴税、生产税的同时,对外国投资者在文莱可以享受长达8年免除公司税的待遇。高新技术产业还可以在文莱享受5-8年的免除税收的优惠政策,再加上在文莱投资没有来自本地企业的竞争,一切竞争全凭自己的真功夫。以至于有人在针对文莱的各种优惠时说,当今世界也只有文莱有白吃的投资“午餐”了。

通过分析文莱的主要进口产品行业,对比我国向文莱出口的情况以及我国在文莱主要进口产品行业所具有的比较竞争优势,在文莱的多个主要进口市场上,我国还有很多机会,可以针对地的开发稳拿大力倡导的产业,如农业方面发展的重点包括:家禽业,蔬菜,果业,药用植物,稻米,花卉,牲畜业(牛、羊为主),咖啡种植,动物饲料;渔业方面重点包括:深海捕鱼,水产养殖,鱼产加工出口;林业方面重点包括:植林,植藤,三夹板,木片,家具等加工业。

四、中国与文莱贸易结合度分析

文莱对外关系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利用良好的外交关系和基于本国工业和主要资源为基础的外向型经济,积极参加多双边贸易安排,如东盟自由贸易区、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也参加东盟东部增长区等各种区域性经贸合作。文莱以石油天然气为主要产业,政府实行的经济多元化发展战略使得文莱与中国的贸易结合度较高。依据中文两国的贸易数据,我们算出自2004年至2007年4年间间中国对文莱的贸易结合度。

五、中-文贸易竞争与互补关系分析与展望

中国是个资源大国,但是人均资源却相当贫乏,其中人均占有能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而文莱是个自然资源密集型国家,石油和天然气是其主要经济支柱,占文莱GDP的66%、出口和财政收入的90%以上。以2000年为基数,从2001年至2007年,文莱经济年平均实际增长率为2.5%,石油行业平均增长率为1.28%,非油气行业平均增长率为3.78%。由此可以知道中国和文莱之间具有巨大的资源互补性,他们之间的贸易结构主要以文莱的能源产品以及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亦表明中国对于文莱来说在劳动密集和劳动与资本混合型产品上具有竞争优势,而文莱对于中国来说,在能源型产品上具有竞争比较优势。

文莱的产业结构以油气产业为主导,大量食品需要进口。由于文莱是东南亚第三大产油国和世界第四大液化天然气生产国,所以文莱的产业结构一直比较单一,油气工业一直是主导产业。文莱政府推行经济多元化和私营化政策,力图改变过分依赖石油和天然气的单一经济结构。文莱政府制定了第九个“五年发展规划(2006一2010)”和今后经济发展30年长远规划。其核心任务就是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为此,目前文莱政府一方面增加对基础设施和信息产业等的投入,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鼓励发展中小企业和增加私人投资,努力在石油、天然气的中下游产业、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有所突破。目前,建筑业发展较快,成为仅次于油气工业的重要产业,服装业亦有较大发展,已成为继油气产业后的第二大出口收入来源。其他还有食品加工、家具制造、陶瓷、水泥、纺织等。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国内市场狭小、基础设施薄弱,以及技术和劳动力匮乏等。农业方面,农林渔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近3%。大米种植、水果、蔬菜、畜牧业、林业和渔业是文莱迈向自给自足的第一步,但是目前这些产品仍然依靠进口。蕴藏着商机。

6.4 中国-东盟主要成员国经贸发展策略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东盟十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根据经济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分成三个梯队:新加坡和文莱是东盟十国中最发达的两个国家,经济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归为第一梯队。我国中小企业对于这两个国家的机会相对较少,可通过新加坡做转口贸易,和文莱合作开发能源等,找到中国企业的市场细分和商机所在。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是东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国家,归为第二梯队。我国与第二梯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接近,贸易结构相似,虽有竞争,但比较优势明显。如机电产品,中国出口东盟国家上游制成品较多,东盟出口我国下游零部件较多,我国企业可在工业制成品、IT、通讯、能源开发等领域找到商机。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在东盟国家中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归为第三梯队。中国与第三梯队国家在出口结构上相似性不大,互补性大于竞争性,具有绝对竞争优势,可发展和开发的领域广泛,可以从工业制成品、能源开发、农业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找到商机。四国除越南有一定的工业基础,能生产一部分工业品,其他三个国家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高达50%以上(2000年),这说明农业是支撑三国的最主要部门,工业化程度较低,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均,具有产业结构多层次和多样化的特点,可以在四个国家中占据产业链的高端,与这些国家进行不同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对于东盟第三梯队国家我国企业机会较多,优势明显,是我国企业应当重点开发的市场。

6.4.1 中国-新加坡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虽然在沿海开放地区产业结构较先进,但总体产业结构差别大,与新加坡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因此,在进一步发展中新贸易的过程中,有几个问题需要加以注意:

(1)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且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上千万城市工人下岗,上亿农村过剩人口流动,有力地降低了工资成本,使得该产业在对新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将会保持相当长时间。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多数是粗放型的,出口增长主要依赖低价格和数量推动,产品加工程度低、附加值小、质量不高,因而实现中国廉价劳动力与国内外资本结合,与国际资源和技术进行交换,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劳动-资本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方向发展,将成为现阶段中国外贸的基本格局。在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要注意内生比较优势的培养,比如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鼓励适度规模竞争、发展规模经济等途径解决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存在的技术落后、装备水平差、企业规模小等问题。目前,许多跨国公司纷纷把制造活动迁到中国来,使中国变成国际制造业的最大基地,也会有助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与档次,进而加强这类企业在对新贸易中的优势地位。

(2)拓展中新两国在高新技术产业内的水平分工和贸易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趋势越来越明显,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即使是目前在技术上领先的大公司也相互竞争寻求合作,加强自身的竞争地位。这就为我国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发挥后发优势,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争取一席之地提供了机遇。我国可以通过利用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开展加工贸易等方式,迅速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点。据科技部新的统计口径,2006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81.45亿美元,同比增长28.96%,其中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广州5省市占88.11%,80%左右为加工贸易出口,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了大部分。这说明,在中国沿海开放地区,已经开始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出口加工企业和基地,这些地区尤其是华南沿海省市是中新两国高新技术产业内水平分工和贸易的主体。

然而,技术优势是跨国公司扩张的基础,他们控制着世界70%技术转让和80%新工艺,并不断开发出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创新性产品。他们转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延长处于成熟期的技术的使用寿命。根据我国对程控交换机、数控机床、芯片、软件、钢铁工业、轿车等7个产业的技术创新战略研究,发现合资外方给的技术,是处于成熟期、开始衰退的技术。因此,不能对跨国公司转让核心技术存有幻想,以市场换技术,根本不可能培养自主开发能力。要想真正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强大国际竞争力,必须在引进、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拥有自己独立的知识产权。在这方面,新加坡的教训值得我们借鉴。新加坡从1979年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或“经济重组计划”,目的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从数量型的“输出立国”转为质量型的“技术立国”,重点发展计算机、生物工程、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但由于技术上过分依赖外资,造成自主开发能力不足,技术升级难度大,制约了发展战略的实施。

因此,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是优化我国外贸出口结构的重大战略举措,其根本途径是立足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资源优势、成本优势和政策优势,自主创新,形成独立知识产权。这样才能真正形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强中新两国高科技领域的分工合作,进一步优化对新加坡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两国产业内贸易水平。

(3)扩大对新加坡转口贸易

近代新加坡发展的历史,也是新加坡商家从事转口贸易的历史,转口贸易对新加坡经济的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加坡市场狭小,诸如以电子产品为中心的机电产品以及杂货的转口额几乎接近出口总额的一半,而制成品、饮料烟草、原材料等的转口额均超过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有的竟高达86%。这些都充分说明新加坡转口能力之强,贸易网络之多,与国际贸易有关的法律法规之健全以及金融、交通等配套环境之便利。据统计,2000年新加坡出口额中的42.8%是靠进口额中的40%左右的份额通过再出口即转口实现的,其中对华转口额23.17亿美元,占对华出口额的45.8%,列新加坡转口对象国第九位。新加坡从中国进口的诸如机电产品类商品的很大比例也是用于转口目的。

扩大对新加坡转口贸易是实现我国扩大出口和外贸多元化战略的重要途径。南亚、非洲以及南太平洋等地市场是中国贯彻这一战略的重点,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对这些地区出口的总额仍不大。新加坡处于东西方交汇处,由于地源、种族及语言等原因,此地商家在上述地区有着广阔的贸易渠道,这些地区是他们的传统市场。因此,充分利用新加坡广泛的贸易网络、资金、运输等转口优势,采用国际通行的先进售后服务方式,并努力降低出口成本,努力在机械、五金、纺织品、食品等大宗商品的出口方面进行合作,通过新加坡扩大向上述地区的转口贸易是完全有可能的。

(4)鼓励相互投资及赴新加坡设立企业

新加坡是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来源地之一。截至2006年底,新加坡在华投资累计设立企业15455家,实际投入外资金额299.79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总量的2.63%和4.37%。2007年1月至10月,新加坡在华投资新设立企业878个,实际投入外资金额22.45亿美元,同比增长25.9%。以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计,新加坡对华投资位居各国别或地区第五位。新加坡在中国的投资领域主要是金融、房地产、能源和基础设施、物流、污水处理以及其他制造业,投资的主要区域为江苏、广东、上海、福建、山东、浙江、辽宁、四川、天津、北京。对华直接投资相对集中和增长较快的行业有:金融业、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开发、房地产业、环保与水处理以及其他领域。

在新加坡扩大在华投资的同时,我国企业也积极申请赴新加坡设立企业。2006年我国共有22家企业提出赴新加坡设立企业的申请,而2007年1至10月,赴新加坡申请企业就已达到36家,是2006年企业提出申请的1.6倍,企业赴新加坡积极踊跃。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些中国企业赴新包括:中石化自主品牌润滑油产品在新下线;清华同方集装箱快速检查系统在新加坡竞标成功;中国石油国际事业(新加坡)分公司在新油库项目等等。

新加坡优越的区域中心地位为中国企业进军东南亚及国际市场提供了便利。作为区域金融中心、交通与通讯、物流和贸易中心,新加坡吸引了超过6000家跨国公司落户,这为中国企业开展国际和区域间的商贸往来提供了便利,也为中新企业联合“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实现互利共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可以说中新企业间的合作潜力巨大,合作前景广阔。双方企业应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利用各自优势,合作开拓更加广阔的第三国市场。

6.4.2 中国-马来西亚

研究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国际贸易关系,对于分析中马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寻求中马贸易制约问题的解决方法,展望双方合作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经贸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中马自1974年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发展很快,但仍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如贸易不平衡问题、产品竞争性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中马贸易关系的发展,因此要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消除中马经贸发展的阻碍因素,促进中马经贸关系不断发展、不断深化。

(1)促进中国与马来西亚贸易平衡

贸易不平衡是中马贸易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中国相比马来西亚具有自身的比较优势,但由于这些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少,导致竞争力不强,另外由于资源禀赋差异、产业内贸易分工、中国对生产性能源需求快速增长、中国市场规模巨大对农产品需求量大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在双边贸易中一直处于逆差的地位。但在日益开放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任何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现贸易逆差或顺差,都是一种常态。中国对马来西亚的贸易逆差在短期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这是因为:第一,从马来西亚进口的商品主要是为了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第二,从马来西亚进口生产性能源和机电等产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三,在总体上中国仍保持贸易顺差,中国可用与欧美的贸易顺差来弥补与马来西亚乃至与东盟的贸易逆差。但从长期看,这种贸易逆差将影响中国贸易平衡,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辨证看待中国对马来西亚贸易逆差的同时,应该积极认真思考以下的问题:

运用现有高科技或引进技术来改造某些传统产业和国民经济分至点瓶颈部门,针对各产业发展特点,定位于进口替代或出口导向工业,对某些无比较优势国内需求又趋于饱和的产业,实行限产、转产、停产。

加大对现有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投入,使其充分利用国内现有的较低的工资成本进军马来西亚市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和集约经营,充分利用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

注重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努力实现出口水平的多样化和差别化,通过拉开产品的差异程度来建立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避免中马双方的过度竞争。

注意扶植本国的主导产业,发挥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产业结构多层次和多样化的特点,利用经济持续的高速发展、巨大的国内市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及某些高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针对马来西亚国内的弱项产业开展重点突破,争取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实现之前实现这些产业的提升。

实行中国品牌战略。对于企业而言,应重视和强化产品差异性的创造,这是进一步发展国际产业内贸易的微观内核。产品差异不仅体现在质量和技术的垂直差异上,也体现在产品的品牌、营销渠道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水平差异上。事实上,我国目前许多机电产品在垂直差异上已经超过马来西亚国家,但由于缺乏著名的品牌和可靠的销售渠道而不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应有的价格,只能通过加工贸易的方式获取一点加工费,这就大大降低了通过国际贸易获得的实际利益。因此,在与马来西亚各个领域的合作过程中,中国企业应该积极实行品牌战略,重视品牌效应,借鉴海尔、TCL、华为、联想等企业国际化的成功经验,推进中国品牌战略。

用产业政策对大量资源和能源消耗型产品进行调整,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同时转变目前的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积极鼓励资本和中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出口。进一步扩大产品附加值高、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降低资源性产品出口的比重,使出口与进口逐渐趋于平衡。

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外资,建设优质项目,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达到增加就业、税收的目的,减少进口依赖。

(2)增进产业互补

中国与马来西亚要发展产业内贸易来避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以增进彼此的产业互补。发展产业内贸易是把出口竞争转化为双方合作的有利途径,还有一种方式是鼓励双方企业到对方去投资,发展区域经贸合作,这样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中国与马来西亚不仅在产业结构上要形成互补,在同一产业内部也要进行结构调整。在同一产业上要延长产业链,发展双方不同层次产业及进行产业高级化发展。中国的许多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出口优势,如果要在结构上与东盟国家互补不太现实,所以要发展同一层次产业的横向互补关系,向同一产品多元化、多层次、不同质量的方向发展。

目前,马来西亚对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是电子电器、棕榈油、化学及化工产品和天然橡胶等,而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主要是电子电器、机械设备类产品。为了鼓励中国企业投资,马来西亚政府制定了优惠政策,优先鼓励投资机械设备进口,如果中国企业到马来西亚投资机械设备行业,可获得法定收入100%免税10年的优惠待遇。因此,中马双方应加快签订《中国与马来西亚产业合作发展计划》,引导双方企业投资,促进产业整合和结构升级,逐步解决产业结构趋同和相互竞争问题,形成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共同打造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

(3)鼓励本国企业赴马投资设厂

在马来西亚工业中,机械工业和成套设备制造业相对薄弱。中国企业可到马来西亚投资设厂,开拓业务,也可以在马来西亚从事家电等轻工产品的组装加工业务,利用中国国内生产的零部件,在马来西亚设组装厂,雇用当地员工,就地销售。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深入进行,上述产品还可以从马来西亚产地出口到东盟其他国家。

马来西亚政局稳定,经济增长势头良好,政府积极鼓励外商投资。马来西亚政府实施刺激内需的经济政策,鼓励外商及本地投资者投资于相应行业,具体包括新兴工业、高科技产业、战略性项目、研发项目、技术转让和培训项目、信息通信、环保项目、航运及运输业、农业综合开发、旅游会展业等,并给予有关税收优惠政策。这对中国企业到马来西亚投资设厂十分有利。

为鼓励外商在马来西亚从事高新产业并引进外商从事电子、信息和通讯科技开发、产品研制及技术服务等,除对这些企业给予所得税和投资税负减免等优惠政策外,在电信收费、研发经费申请、上市及海外募集资本方面也给予相应的扶持。对于获得“新兴工业地位”资格的外商投资企业,从生产之日起,5年内只对公司30%的营业利润征缴所得税;如投资在东马来西亚地区及“东部走廊”地区的企业,5年内只对公司15%的营业利润征缴所得税。对于高科技公司、从事科学研究与开发及在“多媒体超级走廊”内设立电子信息通讯科技企业,以及环保产业等,也有诸多优惠政策。对于出口型企业和信息与通讯科技企业,其出口增加额免缴所得税也很大。因此中国应积极鼓励本国企业赴马来西亚投资设厂,利用广泛的合作领域和良好的外资政策,促进中马经贸合作的发展。

(4)加强服务贸易合作

中马两国的服务贸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2007年1月,中国与东盟国家签订了服务贸易协议,并于7月正式实施,对推动中马双边服务贸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据相关研究,2005、2006年中国的服务贸易RCA指数均为0.47,且近十年来均小于0.6并承下降趋势,而马来西亚服务贸易RCA指数2005年为0.64,近年来略有下降,不过一直稳定在0.6左右。中国的服务贸易额约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3%。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分别是838亿美元、744亿美元,马来西亚为217亿美元、192亿美元,双方服务贸易逆差分别为95亿美元、25亿美元,两国有较大的发展和合作空间,应创新合作机制,不断提高服务业合作发展的水平。

6.4.3 中国-泰国

(1)巩固和加强双方传统贸易商品往来

虽然近几年来这些产品在中泰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但双方在这方面大有潜力可挖。首先,按照两国“早期收获”协议,两国间的木薯关税已从3%降至零,中国于2007年9月与泰方签订了390万吨的木薯采购协议,远高于以往几十万吨的采购数量,这有望拉动泰国对华食用蔬菜的出口增长。2007年11月,泰国农业合作部通过了农业发展五年规划(2007-2011年),内容之一是提高农产品产量,降低主要经济作物,如大米、木薯等的生产成本,预计这将有助于提高泰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在农产品方面,泰国一直在大米的出口上居世界第一位。大米是泰国最重要的作物,约占农业总产值的25%以及出口总额的4%,其香米更是闻名遐迩。随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泰国政府可以增加高级香米等附加价值高的大米的产量,扩大对中国的出口。另外泰国向中国出口的传统产品-橡胶,对中国来说也是一种比较优势的产品。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用橡胶将继续会呈现上升趋势。泰方应该进一步加强与中国该行业的联系。中国在比较优势产品如蔬菜、水果、纺纱、织物、制成品及有关产品若进一步提升这些产品的出口质量还是大有发展前途的。在巩固与加强双方传统贸易最值得注意的是必须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的步伐,提高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不断增强传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双方要建立以质量优势和技术含量的竞争优势观念。不能只停留在量上的增加,使这些传统贸易产品能通过产品质量和技术上的优势达到增强竞争力的目的。

(2)进一步开发双方的高技术产业的贸易往来

中泰贸易在近年来的结构上有所升级,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双方的高技术产业的贸易不尽人意的,尤其在附加值高、技术或资金密集型产业方面的出口竞争力双方都不具有优势。双方当务之急是要通过提升本国的产业竞争力,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泰国本身由于国情限制,要想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的可能性很少,在现阶段看来只能继续走来料加工方面的转口贸易。所以中国对泰国的出口其实质是与西方跨国公司在竞争。中国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要尽快改变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必须通过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

(3)寻找新的贸易增长点

通过发展另类贸易来挖掘新的贸易增长点。传统的贸易是指一个国家的商品与服务向另一个国家运输。而另一种形式是一个国家的消费都在他所需要的商品与服务的提供国内实现对它们的享用——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贸易的“消费品不动,消费者跨国运输”方式的另类国际贸易。尽管另类贸易相对于传统的常规贸易处于边缘地位,但其经济意义是十分重要的。第一,它的经济效果等同于甚至超过常规贸易。第二,它可以冲破现时世界贸易体制的不合理壁垒。第三,另类贸易可以对实效面向国际市场的,有特色的产品与服务起着广告和示范作用。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收入与消费能力的提高,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以暂时性的跨国移居方式低成本高质量地享用其他国家的产品与服务。这将导致另类贸易的类型和规模日趋上升。现有的另类贸易一般由三个部门组成:旅游、教育、医疗。其中旅游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成为世界经济中规模最大的产业部门。并被预测为在21世纪仍将保持高速发展的阳光产业。留学教育与跨国医疗作为一种另类贸易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中泰两国在旅游资源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开发潜力。旅游产业一直就受到双方的重视,但现有两国在这方面的相互交流还不算多。虽然中国去泰国旅游的人数和泰国来我国旅游的人数有所增加,但是双方通过通过相互加强这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利用所达成的协议,可以进一步大力挖掘这方面的潜力。在教育方面,中国可以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来吸引泰国的留学生来中国留学。据预测,中国未来的国际教育会由以发达国家为主发展到以东亚和东南亚等亚洲邻国为主,再发展到较为均衡的全球性生源。利用我国学习成本小。中国和泰国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的条件,因此吸引泰国人到中国留学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它不但可以为中国的教育产业的发展带来好处,也会为泰国进一步了解中国和推动双方的交流做出贡献。中国在医疗方面不但有着与发达国家并肩的西医药疗法,而且有历史更为悠久且独具特色的中医疗法和各民族医药等疗法。中泰两国在1997年5月29日共同签署了卫生科学和药品领域的合作谅解备忘录后,表明泰国打开发展中医药业的大门。2000年6月30日,泰国卫生部公布了第一号部令《关于批准使用中医方法治疗疾病的规定》这是泰国历史上第一次承认中医为一种医学。中医师可以在泰国行医。该规定的实施对于我国的中医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是我中医药进入泰国的良机。现在影响中医疗法及中药产品进入泰国市场的主要原因有:泰国对我中药了解不多;对药物中的功能和主治方面有严格限制;此外,泰国医药界对中药了解也不多,懂得中药的人更少。这样使我国中成药在申请输进口许可和销售许可有手续过程中耗时较多。虽然中医药在泰国医学界仍没有相应的地位,对中医药的认可仅仅是刚起步,但发展潜力是不可估量的,所以我们必需努力的去开拓这个市场。

(4)充分利用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和云南的地理优势带动双方的贸易

我们可以利用云南地理优势来促进中泰贸易的发展,云南是对泰贸易开展得较好的一个省份。每年云南与泰国的经贸交流比较多,加上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云南参与了很多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尤其是在我国对泰国的陆上与水上运输贸易中是一个最重要的角色。我们得充分利用它的优势来发展我国与泰国的经贸交流。这方面云南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2002年6月云南与泰国企业计划兴建“泰北经济贸易区”,昆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与泰国巴帕玛有限责任公司达成协议,双方决定在泰国清莱府兴建一个面对中、泰、缅、老、越等国市场的经济园区。总投资约为五十亿元人民币的泰北经济贸易区包括两个具体项目,即中国商品城和免税工业区。中国商品城占地一千五百亩,将成为泰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批发市场。主要功能有:商品批发、零售、产权交易等。商品城内设有若干专业市场,并有社区、商住楼和饮食服务等配套设施。免税工业区占地六千亩,主要功能是工业品加工和进出口贸易等。这些不但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交流,也为中泰经贸合作提供了成功的典范。

6.4.4 中国-菲律宾

研究中国与菲律宾的国际贸易关系,对于分析中菲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寻求中菲贸易制约问题的解决方法,展望双方合作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经贸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中菲自75年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发展很快,但仍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如贸易不平衡问题、产品竞争性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中菲贸易关系的发展,因此要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消除中菲经贸发展的阻碍因素,促进中菲经贸关系不断发展、不断深化。

(1)促进中国与菲律宾贸易平衡

贸易不平衡是中菲贸易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中国相比菲律宾具有自身的比较优势,但由于这些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少,导致竞争力不强,另外由于资源禀赋差异、产业内贸易分工、中国对生产性能源需求快速增长、中国市场规模巨大对农产品需求量大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在双边贸易中一直处于逆差的地位。但在日益开放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任何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现贸易逆差或顺差,都是一种常态。中国对菲律宾的贸易逆差在短期内多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这是因为:第一,从菲律宾进口的商品主要是为了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第二,从菲律宾进口生产性能源和机电等产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三,在总体上中国仍保持贸易顺差,中国可用与欧美的贸易顺差来弥补与菲的贸易逆差。从长期看,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将影响中国贸易平衡,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辨证看待中国对菲律宾贸易逆差的同时,应该积极认真思考一下的问题:

运用现有高科技或引进技术来改造某些传统产业和国民经济分至点瓶颈部门,针对各产业发展特点,定位于进口替代或出口导向工业,对某些无比较优势国内需求又趋于饱和的产业,实行限产、转产、停产。

加大对现有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投入,使其充分利用国内现有的较低的工资成本进军菲律宾市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和集约经营,充分利用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

注重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努力实现出口水平的多样化和差别化,通过拉开产品的差异程度来建立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避免中菲双方的过度竞争。

注意扶植本国的主导产业,发挥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产业结构多层次和多样化的特点,利用经济持续的高速发展、巨大的国内市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及某些高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针对菲律宾国内的弱项产业开展重点突破,争取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实现之前实现这些产业的提升。

实行中国品牌战略。菲律宾的民族制造业比较落后,许多产品需要进口。但由于大部分民众购买力低,昂贵的西方产品在这里的推广难度较大。因此,价格低廉的中国商品在这里找到了巨大的商机。马尼拉的大小商店里,小到针线、纽扣,大到冰箱、摩托车以及高科技的笔记本计算机和数码相机,随处可见“中国制造”的印记。中国产品不仅为当地消费者带来实惠,还为经营者创造了可观的效益。不少中国品牌不仅质量良好,而且非常注重营销战略,从而很快打进并稳稳占据了菲律宾市场。“海尔”和“美的”品牌在菲律宾市场上表现不俗。但良莠不齐是中国商品在菲律宾的现实状况,彩电、摩托车和白色电器等技术较为成熟,产品的质量较有保证,而其它电子和轻工产品的质量却令人堪忧。因此中国企业要实行品牌战略。

实行品牌战略,应重视和强化产品差异性的创造,这是进一步发展国际产业内贸易的微观内核。产品差异不仅体现在质量和技术的垂直差异上,也体现在产品的品牌、营销渠道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水平差异上。事实上,我国目前许多机电产品在垂直差异上已经超过菲律宾国家,但由于缺乏著名的品牌和可靠的销售渠道而不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应有的价格,只能通过加工贸易的方式获取一点加工费,这就大大降低了通过国际贸易获得的实际利益。因此,在与菲律宾各个领域的合作过程中,中国企业应该积极实行品牌战略,重视品牌效应,借鉴海尔、TCL、华为、联想等企业国际化的成功经验,推进中国品牌战略。

用产业政策对大量资源和能源消耗型产品进行调整,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同时转变目前的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积极鼓励资本和中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出口。进一步扩大产品附加值高、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降低资源性产品出口的比重,使出口与进口逐渐趋于平衡。

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外资,建设优质项目,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达到增加就业、税收的目的,减少进口依赖。

(2)增进产业互补

中国与菲律宾要发展产业内贸易来避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以增进彼此的产业互补。发展产业内贸易是把出口竞争转化为双方合作的有利途径,还有一种方式是鼓励双方企业到对方去投资,发展区域经贸合作,这样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提供更为广阔的前景。中国与菲律宾不仅在产业结构上要形成互补,在同一产业内部也要进行结构调整。在同一产业上要延长产业链,发展双方不同层次产业及进行产业高级化发展。中国的许多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出口优势,如果要在结构上与东盟国家互补不太现实,所以要发展同一层次产业的横向互补关系,向同一产品多元化、多层次、不同质量的方向发展。

菲律宾政府鼓励外资对菲投资,它将所有投资领域分为三类,即优先投资领域、限制投资领域和禁止投资领域。对于优先投资领域,菲律宾政府每年制定一个《投资优先计划》,列出政府鼓励投资的领域和享受的优惠条件,引导内外资向国家指定行业投资。在这些投资领域,外资可以享有100%的股权,并对那些高度优先项目提供广泛的优惠条件,包括减免所得税、免除进口设备及零部件的进口关税、免除进口码头税,免除出口税费等财政优惠,以及无限制使用托运设备、简化进出口通关程序等非财政优惠。目前在菲律宾的优先投资领域是:农业综合企业、保健产品和服务业、信息和通信技术行业、电子仪器等11个行业。能够增进互补的产业主要有以下:

首先在农产品上,菲律宾是热带国家,很多热带农产品,如香蕉、椰子、菠萝等产品及加工品就可以向中国出口,中国北方的苹果、梨等水果可出口菲律宾,另外还有很多产品,大家可以去探讨。除产品互补外,在农业技术、良种供应等方面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中菲两国政府和领导人达成了在农业方面加强合作的共识。中国的农业技术虽然不是很先进,但它确实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何况中国的可耕地很少。菲律宾的自然条件非常好,土地肥沃,菲律宾如果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农业发展的办法,农产品不仅可以供自己需要,还可以出口。现在两国的有关人士正在探讨和实践农业合作的事项。

其次是工业产品。中国从菲律宾的进口之所以发展这样快,主要是从菲律宾进口机电产品,其中最主要的是电器和电子产品,占总进口贸易的80%以上。菲律宾向中国出口的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占总出口总额的近90%,而中国向菲律宾出口中,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约30%,高新技术产品也不过20%多。这说明中国出口的产品中,很多是低附加值产品或是资源性产品。

机电产品是两国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我们将继续鼓励和扶持这些产品进一步发展。但我们同时也须看到,这些电子类产品都是属于加工贸易范畴,即外国大公司在两国所设工厂之间的贸易。两国人民受益较少。除此之外,我们应探讨各自具有优势的产品。中国最具优势的是,家用电器产品、轻工、纺织产品,发电和输、变电设备等。菲律宾非常有潜力的是矿产品,如:铜、镍等金属。

(3)努力拓展新市场

中国与菲律宾应努力拓展其他市场,避免出口市场单一化的危险。尽管中国在与菲律宾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但在削弱了菲律宾国家出口优势的前提下,不利于中国与菲律宾发展合作关系,东盟与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也会蒙上阴影。况且在国际经贸领域,中国需要菲律宾和整个东盟;如果把战略眼光延伸到国际政治领域,中国更需要与东盟睦邻友好与合作支持。

(4)加强服务贸易合作

中菲两国的服务贸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2007年1月,中国与东盟国家签订了服务贸易协议,并于7月正式实施,对推动中菲双边服务贸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据相关研究,2005、2006年中国的服务贸易RCA指数均为0.47,且近十年来均小于0.6并承下降趋势,而菲律宾服务贸易RCA指数2005年为0.52,但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中国的服务贸易额约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3%。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分别是838亿美元、744亿美元,菲律宾为50亿美元、45亿美元,双方服务贸易逆差分别为95亿美元、5亿美元,中国和菲律宾有较大的发展和合作空间,应创新合作机制,不断提高服务业合作发展的水平。

6.4.5 中国-越南

现阶段,随着中越关系的不断深化和两国经济形势的继续好转,两国的经贸合作关系将进一步增强,双边贸易将持续增长。但从两国目前贸易情况看,中国的出口增长仍将主要依赖量的增长,出口竞争以价格竞争为主。双方交易的商品结构比较单一,在高新科技领域的合作相对其他国家比较少,我方的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结合两国经济的发展情况,我们认为,今后双方可以在以下方面加强合作,并进一步拓展自身的比较优势,大力推动中越贸易的发展。

(1)增加对越南投资,拉动贸易规模的扩大

我国在持续增加对越南的出口贸易的同时,也应当增加对它的直接投资。因为出口的扩大与投资的增长呈现很强的正相关关联。在越南投资额大的国家和地区,与越南的贸易额也最大。迄今已有76个国家和地区在越南投资。其中,亚洲占投资总额的67%、欧洲占29%、美洲占4%。截至2006年底,累计对越南直接投资居前5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台湾、日本、韩国、香港和新加坡,这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额加起来,占外国对越南直接投资总额的60.6%。而中国对越南的投资比例太小,影响了双边的贸易规模的扩大。今后,我们可以考虑增加在越南投资办厂力度,从事加工贸易,转移国内有比较优势越南又有市场的成熟产业,如农产品加工、加电组装、矿产开发、服装面料加工等,带动国内技术设备和原材料的出口。还可以返销国内有需求的商品,出口和进口共同发展,扩大双边贸易规模。

(2)鼓励优势产品的出口

机电、电子产品等是我国对越南出口的主要优势产品,也是扩大两国贸易的关键之一。为了加强我国优势产品对越南的出口力度,我们需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实现从数量扩张向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从而增强优势产品的出口后劲,进一步优化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

(3)在鼓励出口的同时,还应加大进口力度

鉴于目前中越贸易差额的存在,在鼓励中方企业积极对越出口机电、电子产品等有竞争力的商品的同时,应鼓励加大矿产资源和农产品的进口。一方面,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人均占有率低,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产品,加大进口越南比较优势所在的矿产资源和农产品力度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中国对越南的贸易顺差差额,使两国的贸易能健康、持久的发展。

6.4.6 中国-印尼

中印两国有着悠久的友好交往历史,在历史长河中,两国相互影响、相互学习。进入新世纪,两国关系更是呈现出令人鼓舞的全面发展势头。在上世纪80年代,双边贸易额只有不到5亿美元,1990年两国复交时也仅为11.8亿美元,而到2003年首次突破了100亿美元,达到102亿美元,2004年则上升到134.8亿美元,成为印尼的第二大进口国和第四大出口国。2007年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双边贸易额达250.1亿美元,同比增长31.2%,提前一年实现双边贸易额突破200亿美元的目标。通过中印两国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需要双方不懈努力,进一步拓展自身的比较优势,大力推动中印贸易的发展。

(1)发挥华人在中国与印尼贸易中的重要作用

印尼的华人华侨约占印尼总人口的5%(约1000万),而且印尼华人从商比例高。印尼华商企业集团在印尼的传统行业金融、房地产、建材、食品加工、烟草、造纸、木材等领域占有一定的优势。

中印两国断交期间印尼华人曾经是间接贸易往来的主体。复交后,两国的经贸大门互相敞开,语言和文化的便利为印尼华商踊跃地到中国投资创造了条件,中国成为印尼华商主要的市场选择对象,大笔资金流向中国,促进了中国与印尼贸易及经济合作的发展。印尼的华人企业约有300家,最大的企业集团有40家,资产总额达到了110亿美元。主要大企业为三林集团、金光集团、力宝集团等是其代表性企业。其中,最积极地进行海外投资的是印尼最大的企业集团三林集团。印尼华人企业集团对华投资项目相对集中在两个行业:一是土地成片开发,如林绍良的香港第一太平集团投资开发福清的工业园区,李文正的力宝集团在莆田投资度假区和工业项目,吴家熊的大马集团投资4500万美元在泉州从事土地成片开发等,二是控股投资。

(2)深化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双赢

中印两国采取积极措施,消除贸易投资障碍,创造有利于扩大两国经贸合作的环境。印尼继续放宽外商投资的控制,取消限制措施,让准许手续更快速、更简便、更透明。中国增加对印尼考察和投资,“中国制造”产品在印尼市场所占比重逐渐提高。中印两国应重点拓展信息技术、能源资源、基础设施、科技、农业等领域的互利合作。鼓励双方信息技术企业加强合作;积极开展能源领域的对话、技术交流和共同开发合作,开展矿业合作;鼓励和支持双方企业加强在印度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合作;充分利用两国科技合作指导委员会和科技合作联委会机制,拓展科技领域互利合作;加强在农作物育种、农作物种植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和畜牧业等领域合作。

同时,2007年11月工商银行印度尼西亚有限公司成立,积极为中国与印尼、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往来客户、跨国投资企业、金融机构和个人客户提供有力的金融服务支持。

(3)抓住机遇,扩大我国成套设备和技术出口,实施“走出去”战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国开放市场,降低对我国产品的关税壁垒,从而有利于我国企业扩大对东南亚市场的出口,确保出口市场的稳定与扩大。东南亚市场是我国传统的机电产品出口市场,中国的机电产品,尤其是中、小型成套设备的技术水平适应印尼的需要,完全可以参与印尼的工业化进程,具有扩大对印尼的出口优势。

我国要在本国机电产品具有构思设计简单、操作维修方便、销售价格适当的传统优势基础上,应再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制造精度,确认质量保证、质量控制体系的国际标准化程度,并迎合世界潮流讲究外观和造型,特别是建立在印尼的零件供应网点和产品维修网点。

同时,一个对全世界开放市场的中国机电工业,当然也对东盟开放。但是“走出去”对我国企业来说,远远比出口产品复杂得多。近几年在印尼投资建厂的项目有一定增加,如海尔和长虹,海尔在印尼已建立了工厂,他们以带料加工推动整机出口,市场启动较快,品牌树立迅速。海尔家电在印尼的销售是海尔出口东南亚地区产品最多、最全的国家。长虹在印尼建立了稳定的经销渠道,并于1999年实现了在印尼的本地化生产。长虹空调已成为印尼空调市场第一品牌。长虹电器1999年以来,以其质优价廉的商品和分散在雅加达、苏门答腊、苏拉威西、爪哇岛等地的长虹电器展示中心,以及逐步完善的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等优势迅速赢得了印尼彩电市场约3-4%的份额。2000年较上年长虹在印尼的出口增长了500%。尽管在印尼投资建厂的项目有所增加,但是总体还是较少,因此,我国应该进一步鼓励和推进“走出去”战略,实现输出资本的目的。

6.4.7 中国-缅甸

缅甸是个农业国,超过六成劳动人口从事农业,是东南亚地区工业化程度最低的国家之一,该国工业是利用初级产品出口换外汇。长期以来,由于中缅双方在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上有差异,经济上的互补和相互需求一直存在。按照要素禀赋理论,缅甸作为一个农业国家,自然资源丰富,其出口产品基本上以农、林业初级产品和矿产品为主。相比较而言,中国的资本和科技含量相对丰富,其向缅甸出口机械、轻工产品、家电产品等相对丰裕的资本密集型产品。随着中缅关系的不断深化和两国双边贸易的地位不断上升,两国的经贸合作关系将进一步增强,双边贸易将持续增长。结合两国经济的发展情况,我们认为,今后双方可以在以下方面加强合作,并进一步拓展自身的比较优势,大力推动中缅贸易的发展。

(1)充分利用缅甸丰富自然资源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增加对缅甸投资

缅甸有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具开发潜力,其森林覆盖率为52.28%,矿产资源品种繁多,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居东南亚各国之首,因此其电力和渔业资源有很大的开发潜力,资源开发将成为中缅合作的重头戏。根据H-O理论,可以鼓励我国企业参与缅甸矿产的开发,如承包铜矿、银矿等金属矿产,投资缅甸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开发性项目,并参与水力基础建设和水产资源的开发,如新建电站、大力发展海洋水产品的捕捞以及水产养殖业,同时中国企业可以与缅甸私人企业合作,建立工厂,我国主要输出技术和资本,提高中国产品的附加值,在缅甸国内销售。截止2006年中国对缅甸投资项目27个,协议投资额4.75亿美元,在外国投资的排名中跃居第六位,占外国投资总额的3.34%。中国投资的行业主要是水电、石油天然气、制造业以及矿业等。由于中缅贸易竞争性、互补性共存的特点,我国应降低对缅甸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增加技术和资本含量较高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

(2)充分发挥加工贸易的宏观效益

要充分发挥加工贸易的宏观效益,充分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完善加工贸易政策,要结合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着重发展外向型产业和产品,中国与缅甸的经济结构有一定的互补性,但要在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中注重提升产业水平,要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扩大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数量,提高其产品的附加值,要结合国际分工的新趋势,充分发挥加工贸易的宏观效益。

(3)利用云南地理优势来促进中缅贸易的发展

云南和缅甸在经济结构上有互补性,云南省在加强中缅贸易经济技术合作上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滇缅进出口商品结构对双方经济的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进出口商品品种十分丰富,互补性强。缅甸主要进口的商品有机械、轻工产品、建材、家电产品、日用品等;向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有农产品、林产品及一些工业原料。自1992至2006年,云南与缅甸签订的对外工程承包、设计咨询、劳务合作合同总金额为11.83亿美元,占同期云南合同总额38.71亿美元的30.6%。目前,缅甸已成为云南最大、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在2006-2007财政年度中缅甸与云南的贸易,缅方进口达5.21亿美元,出口达1.71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达6.92亿美元。2007财政年度计划达到10亿美元。

随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云南占据着往来桥梁和前沿阵地的有利位置,鼓励企业走出去发展是推动边贸繁荣的途径。云南与缅甸的双边贸易增长潜力巨大,云南省企业应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境外投资、境外加工贸易、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和工程承包等多种形势,在矿业开发、烟草加工、制药、机械制造、生物资源开发、旅游、农业、石油、天然气勘探、水电工程和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与缅甸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经贸合作,提高产品在缅甸市场的占有率,同时可与缅甸建立长期、稳固的经贸合作关系。

(4)加强发展中缅口岸经济的合作

为提高口岸经济的有效性,我们应该始终坚持把“合作双赢”放在首位,坚持换位思考,共同打造口岸经济合作发展平台,共同建立资源共享、市场共享、绩效互惠的合作发展机制,共同构建整合机制,共同构建经济双赢的合作发展格局。要把发展口岸经济提高到战略性、全局性的高度来认识,高起点谋划和实施边境口岸地区经济的发展,要顺应国际经济区域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5)改善双方的投资环境,关注缅甸政治和经济政策变化

缅甸的投资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目前缅甸交通、通讯和电力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供电严重不足,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在改善中缅投资环境上做了不少工作。2005年1月底,由中国山东省农业实业集团公司总承包,合同金额达2545万美元的缅甸船厂12000DWT干船坞项目竣工。2006年12月,中国与缅甸电力合作项目——瑞丽江一级电站电站截流成功;云南省机电设备进出口公司与缅甸电力部合作建设的邦朗电站项目是我国在东南亚国家承建的最大的水电站项目,对进一步开拓缅甸和东南亚外经市场将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缅甸政局不稳、政令反复,不稳定贸易政策致使企业风险重重,投资环境并不理想。除此之外,我国企业最头疼的还有缅甸的汇率问题。我们必须改善投资环境,消除贸易壁垒。中缅的经贸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政治经济格局,我们要力图取消存在的不利于两国双边贸易的政策障碍,保持中缅两国高层的互访和交流,并时刻关注缅甸政治和经济政策变化,促成两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开展更多的合作。

6.4.8 中国-柬埔寨

柬埔寨是传统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属于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贫困人口占总人口28%。柬政府实行对外开放的自由市场经济,推行经济私有化和贸易自由化,把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作为首要任务。

近年来,中柬两国经贸关系发展较快,合作领域不断拓宽。1996年,两国签订了贸易、促进和投资保护协定,并于2000年成立两国经济贸易合作委员会。2005年双边贸易额5.6亿美元,同比增长16.8%,其中我国出口5.3亿美元,进口0.3亿美元。2006年中柬双边贸易额达7.33亿美元(中方出口6.98亿美元,进口0.35亿美元),同比增长30.1%。2007年中柬贸易额达到10亿美元。中方主要出口产品为电器、纺织品、机电产品、五金和建材等,从柬埔寨主要进口橡胶、木材制品和水产品等。截止2006年8月,中国企业在柬埔寨累计签订承包工程合同额达8.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4亿美元。为帮助柬埔寨战后恢复重建,中国向柬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经济援助。

结合两国经济的发展情况,今后中柬双方可以在以下方面加强合作,进一步拓展自身的比较优势,大力推动中柬两国贸易的发展。

(1)加强农业合作

由于技术和资本的缺乏,柬埔寨的农业较为落后,而中国有着多年发展农业的丰富经验,农业合作确定为今后两国的重点合作项目之一。双方都有发展农业合作的良好愿望,中柬两国在农业领域内的合作具有广阔前景。此外,2008年中国政府将给予柬埔寨418种商品(主要是农、林、牧、渔产品)进口零关税的优惠待遇,鼓励柬埔寨出口。将极大开发柬在农业领域的发展潜力。双方从客观上又拥有发展农业合作的互补资源,主要可在如下领域与柬埔寨进行合作:

搞水稻示范基地,进行实地宣传教育。柬埔寨稻谷种植一直沿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单产低,管理方式落后。我国可借鉴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柬埔寨进行水稻合作项目的经验和模式,在柬埔寨开展水稻种植合作。该示范基地可采取合股的方式合作,由柬埔寨方提供土地,中方投入技术和管理,取得实际成果后再进行推广。

开展淡水养殖业合作。柬埔寨的水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蕴育着发展的良机和可持续发展潜力。但由于柬埔寨政府的财力和技术资源的限制,柬埔寨水产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而我国的水产养殖业有着成熟的技术和经验,水产养殖在国内的发展已受到了环境的制约,因此与柬埔寨合作将达到双赢。

发展畜禽养殖业。柬绿化覆盖面积约为61.14%(1110.42万公顷),具有发展畜牧业生产的良好天然条件。但柬规模型畜牧养殖尚属空白,柬市场的奶类制品100%进口(包括鲜奶)以及饭店所需高档牛肉均需进口。农民饲养的黄牛主要用于耕种和繁殖,部分肉牛供应市场,鲜肉品质较低。柬埔寨畜牧养殖是柬埔寨农业尚待开发的重要领域,不论是科技投入,还是规模化经营以及农工商产业化生产,均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畜牧养殖领域我国有着丰富的经营,柬畜牧养殖规模化经营尚未起步,我国企业应抓住机遇与柬开展该领域的合作,此举可获得双赢的效果。

橡胶业。柬埔寨橡胶种植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东部和东北部是红土质区,无台风记录,并且亚热带气候是橡胶最理想的栽培地。早在1996年柬埔寨政府就开始实施10年更新橡胶园计划,并加快国有胶园私有化进程。橡胶是国家的战略性物资,我国每年均需大量进口。我国海南省在橡胶种植、管理及经营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受到气候、土质及台风的影响和破坏,我国橡胶业的发展受到一定制约。目前,正逢柬埔寨政府对国有胶园实施私有化招标阶段,中方可利用此契机参与柬埔寨橡胶业发展,将橡胶业发展产业链延伸到中国的周边国家,实现互利双赢。在2015前,柬将再增种15万公顷橡胶树,在该领域双方合作前景广阔。

(2)抓住柬埔寨基础设施落后的有利契机,积极开拓市场

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柬埔寨交通运输、通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目前,我国与柬埔寨的双边经贸合作就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根据柬政府的要求,双边经贸合作主要在道路交通、水利水电、信息通讯等行业,将对改善柬埔寨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综合国力起到积极重要的推动作用。2007年中国政府提供3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兴建2座桥梁和4条国家公路;我国通过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1.35亿人民币的优惠贷款兴建总长235公里的连接泰国-金边-越南的光纤电缆,以及金边到老挝边境的总长500公里光纤电缆;中国成功投资2.8亿美元的甘寨水电站和3.56亿美元的斯登沃水电站及输变电BOT项目。这些援助在带动柬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投资者在柬埔寨开拓市场打下了基础。

(3)加强科学技术合作,促进互动发展

柬埔寨科技水平偏低,科技力量严重不足,科技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柬埔寨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中国已建立起一支从基础理论到应用科学,从生物技术到电子信息的较为完备的科研队伍,整体科技水平远远高于柬埔寨,双方合作潜力很大。自1993年至2007年上半年,我国帮助柬埔寨培养了364名政府官员和经济技术人员,并派出35名专家赴柬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我国对柬埔寨人员培训领域涉及柬卫生、体育、外交、金融、商务、工业、农业、交通等,培训对象包括柬政府有关部门的司、处级中青年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

(4)注意发挥企业自身的产业优势,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合作项目

近几年中国对柬埔寨投资大幅度增加,到2007年已经超过10亿美元,成为柬埔寨第二大外国直接投资来源地。中方在柬埔寨投资主要集中在森林开采及木材加工、电力、纺织、制衣、建筑材料、工程承包和农业开发等领域。

近几年来,柬埔寨政府为加快恢复经济,将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开发、旅游业、资源开发人才培训等列为优先发展的领域,并为投资者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国内有条件、有实力优势企业可以走出去发展,考虑以下行业的合作:

资源开发

近几年,柬埔寨政府为了促进柬的经济迅速发展,鼓励外资企业到柬埔寨勘探和开发资源。柬埔寨资源开发主要有铁矿、化肥、海上和陆上石油等。针对资源开发,从技术和资本来看,我国的大型企业完全具备到柬埔寨进行资源勘探和开发的实力。

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

柬埔寨目前正在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业在柬埔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04年仅到吴哥游览的外国游客就超过100万,增长率达53%。高速增长的旅游业需要大量的酒店和其他旅游基础设施。现已有很多中国大陆及台湾的投资者在柬埔寨投建酒店。柬埔寨专门出台了投资法,规定多项优惠措施鼓励外来投资。柬埔寨现在全国有约200家星级宾馆。2005年柬埔寨共吸引了140万人次外国游客,人数比前年增长了36%,为国家带来了10.7亿美元收益。2006年柬埔寨将吸引170万人次外国旅客,2007年接待的外国游客多达200万人次,比2006年增长两成,创收14亿多美元,比上年增长了35%,而根据政府计划,到2010年柬力争年接待境外游客数量达到400万人次。柬埔寨的旅游业对于我国投资者来说是个好机会,并且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的帮助下,过去投资者所担心的基础设施问题会不断改善,使投资者增加受益。

6.4.9 中国-老挝

中老两国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近年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全面深入发展,进入历史最好的发展时期。2004年双边贸易总额达1.1亿美元,首次突破1亿美元大关。结合两国经济的发展情况,今后中老双方可以在以下方面加强经贸合作,推动中老两国贸易的发展。

(1)扩大中老贸易规模,建立良好的贸易环境

近些年来,虽然双边贸易增长较快,但规模仍然很小,比起泰国和越南,中国在老挝对外贸易总额中占的份额很少,并且两国贸易波动较大。原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老挝在很多方面对中国的贸易优惠政策了解太少,我国给予老挝多种产品零关税和低关税,老挝几乎没有使用;二是老挝交通、电力、供水、仓库等基础设施较差,运输成本高,不利于商品的出口;其三就是老挝的商品经济还不发达,大宗出口的产品还未形成。

由于老挝与中国相邻,两国发展贸易,尤其是易货贸易有着很大潜力。要扩大中老贸易规模,减小贸易顺差,中国作为大国,应该主动采取措施。首先,老挝地广人稀,潜在耕地面积大,适合中国企业进行农业开发;老挝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面积占全国面积的48%,中国企业可在老挝设木材加工厂,产品销回中国市场;老挝矿藏资源丰富,中老企业可合作进行矿采开发;湄公河老挝段及其支流蕴藏着丰富的水电资源,中国的水电设备在老市场潜力大。因此应鼓励更多的中方企业到老挝进行开发;双方企业应该更频繁接触、讨论,开展互利合作。与此同时,老挝应该改善国内的投资环境,提高生产效率,从而确保其产品具有竞争力。

其次,我国可以与老挝共同协商,取消一些贸易壁垒,特别是中国可以主动提供一些优惠的关税政策,特别是对工业制成品提供优惠的关税政策,鼓励老挝加强与我国的贸易联系。

从中老贸易的商品结构可以看出,老挝目前对于信息技术型产品需求量不大,但是不久的将来,老挝会与世界接轨,因此,我们要抢占先机,占据老挝国内的信息技术产品市场,这样才能保证中老贸易持续增长。

最后,提高中国商品的质量,建立良好的贸易关系。在20世代50年代,老挝市场上主要是中国商品,但是部分中国产品质量低劣、进口渠道不明、假冒伪劣产品较多、使用寿命期短,造成消费者不信任,于是后来泰国商品占据了老挝市场。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老挝政府倾向于从中国进口商品,并实行了相应的优惠政策,这为中国商品重返并占领老挝市场提供了条件。可以说,绝大多数中国商品是老挝所需的,包括日常生活的服装鞋袜、塑料制品、洗涤用品、妇女用品、厨房用品,也包括生产用的建材产品、机械设备、农机产品、电力设备以及通讯工具。中国产品无论是质量还是价格与泰国商品都有一定差距,对大多数老挝消费者来说,他们偏好购买价格高而质量好的泰国产品,便宜的中国产品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老挝低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但如果想替代泰国商品占据老挝市场,建立中老良好贸易关系仍需做出较大努力,特别要注重提高产品质量。

(2)加强和扩大中老的投资合作

老挝是东盟各国唯一的内陆国,政局稳定,原材料资源丰富,投资环境良好。老挝正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体制,允许和鼓励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和发展,加快经济机制转换,这为中国企业投资老挝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2006年,中国在对老挝投资的国家中居于第二,投资总额为4.23亿美元;2007年,中国已经成为在老挝投资最多的国家。现在中国投资者正在加大对老挝在能源、农业、旅游以及服务行业方面的投资力度。

我国不仅要稳定与老挝在农林及自然资源合作与开发,还要积极探索新的领域,扩大新领域的投资合作。我国投资不仅要注重劳动密集型产业,还要适度投资资本、技术、信息密集型产业,使企业自身得到健康的发展,使中老投资合作得到长远发展。

(3)老挝应积极发展出口加工业务,扭转本国在外贸中的不利地位

历史经验表明,国际分工体系对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家是不利的,表现为在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的相对价格不断下降,工业制成品的相对价格不断上升。老挝目前在中老贸易中就处于这样一种不利地位,由于老挝工业落后,90%以上的生活制成品和生产资料需要进口,贸易出口非常薄弱。中老两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大不相同,老挝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为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而中国向老挝的出口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因此造成老挝对中国贸易逆差较大。这种状况既使老挝利益受损,也不利于中国长期保持与老挝的合作关系。要改变这种局面,老挝政府就必须通过扩大利用外资的方式大力发展本国的制造工业和出口加工业,改变以往直接出口初级产品的做法,而是把初级产品留在国内,进行粗加工或深加工后再出口,以此来扭转老挝在进出口贸易中的长期不利地位。

6.4.10 中国-文莱

中文两国建交初期,经贸合作进展缓慢。自2000年起,由于我国开始从文莱大量进口原油,双边贸易额大幅上升。中文两国贸易的增长得益于中国-东盟降税计划的实施,2006年中文两国贸易额达到3.15亿美元,较2005年增长20.73%。另外,两国在投资、承包劳务等方面合作成效显著。2005年文莱来华投资项目255个,合同外资7.57亿美元,同比增长38%,实际利用外资1.6亿美元,同比增长67%;我国在文莱承包劳务新签合同13份,合同额为1473万美元,完成营业额982万美元。2006年文莱来华合同投资项目259个,实际投资金额2.94亿美元;我国在文莱承包劳务新签合同11个,合同额为182万美元,完成营业额951万美元。2007年中文双边贸易总额为3.87亿美元,同比增长10.6%。相对于东盟其他国家,中文之间的贸易排名靠后,2005年在中国的229个贸易伙伴中,文莱列第112位。

中文两国可以在以下方面加强经贸合作,促进两国的经济共同发展。

(1)加强两国政府间沟通、交流力度,早日签订政府间的贸易协定

中文两国签有《鼓励和相互保护投资协定》(2000年)、《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2004年)和《促进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谅解备忘录》(2004年),但文莱至今未与我国签订政府间的贸易协定。

(2)拓宽中文两国农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文莱农林渔业的产值在其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例只占到3%。种有小面积的水稻,还有橡胶、胡椒、椰子等热带作物。70%食品依赖进口。中国向文莱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主要是肉制品、蔬菜及水果,我国企业可有针对性的进一步深化与文莱在农业领域的合作,扩大中国农产品和农业技术的出口。

立足资源优势,大力推介我国优势特色农产品。我国许多温带特色水果在文莱很受欢迎;而文莱的橡胶、水果、植物油、水产品等具有热带特色,且价格不高,在我国市场需求量较大。双方互补性很大,随着中文之间贸易的扩大,我国优势企业将大有可为。

要进行系统的调研和规划,明确重点,有效实施。并结合技术示范项目,推动我国农作物良种、农机具等农业投入品的出口。

深入开展双边农业技术合作,扩大农业资源合作开发。与文莱的农业合作要植根于文莱农业资源和我国农业技术的互补性。

(3)加大渔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渔业是文莱政府推行经济多元化的主要领域之一,也是文莱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是文莱实施经济多元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渔业收入占文莱国内生产总值的0.5%。2005年文渔业捕捞、养殖和水产加工等总收入达到了8640万文元(约5400万美元)。目前文水产品需求约有50%的缺口,需要通过进口解决。

中国南部和包括文莱在内东盟各国在地域上属于一个自然地理综合体,海陆相连,交通十分便利,为渔业合作提供了基础。文莱与南中国海相接,有广阔的海域,蕴藏了丰富的鱼类和水产资源,南海海洋及其航线把中国与文莱联系起来。

第一,渔业资源的互补性。在渔业方面,文莱处于热带地区,而中国海域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双方主要的水产品种类不同,存在较强的互补性。正是这种渔业资源上的互补性,使得中国和文莱的渔业合作成为可能。区域内海洋渔业资源丰富,为中国与文莱渔业合作提供了广阔基础。

第二,渔业技术的互补性。中文两国渔业发展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决定了双方贸易和合作领域的发展前景。从渔业资源开发角度来看,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拥有量相对稀缺,渔业资源相对有限,但中国沿海渔业捕捞和养殖技术相对成熟。文莱渔业、养殖业及热带生物资源都十分丰富,与中国在渔业捕捞、养殖、加工以及市场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在渔业技术方面具有合作可能性。在合作方式上,文莱资源丰富,但经济技术水平不高,中文在资源开发和加工业领域可以展开各种类型的合作。

第三,经济发展水平与市场互补性。中国与文莱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从经济发展水平看,文莱是东南亚较富裕国家,2006年文莱人均GDP已达到31000美元。从产业结构看,文莱主要是以开采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产业结构,渔业生产不发达。文莱政府针对产业结构单纯的问题,提出要加大实施经济多元化战略,争取到2023年文莱渔业产值达4亿文元。中国在三次产业的层面上与文莱存在着一定互补,在与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有关的层面上可以提供各种技术服务,这给文莱在发展海洋产业方面提供了合作的领域和空间。而广阔的中国内地市场更可以使中国与文莱结成垂直贸易与合作的紧密伙伴关系。

(4)重视和发展中文间的战略资源贸易

第一,从中国战略安全角度考虑

作为中国油气资源的供应地和运输路线的东南亚地区对中国的能源安全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莱作为东南亚地区第三大石油产国和世界第四大天然石油气生产国,其政府高层迫切希望中国能够多采购其原油。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从文莱进口的少量石油,2000年达到28万吨,在两国政府的推动下,2001年初开始,进口量从每日1万桶逐渐增加到了每日2万桶,约占其日生产量的10%(文莱当前日产原油约16.3万桶)。今后随着广东液化天然气储蓄库的建成,加之运输距离近、航线安全等战略优势,中国将成为其油气资源潜在的大宗进口国。

第二,从成本角度考虑

文莱石油含蜡高,含硫低、油质较好,赢得了“芳香原油”之美名,其有效的降低了机器的维护保养成本费用,其深加工的附产品质量较好、深加工成本也相对降低。在国际市场上有着很强的竞争能力。最近几年,我国从文莱进口的石油量不稳定,从2004年开始,由于文莱政府对石油产业的调整较大,间接的影响了中国从文的原油进口,从文莱进口的原油开始逐渐减少。但从长远来看,这只是暂时现象,随着文莱经济的复苏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加快,以及中国实施石油多元化进口的战略,中文之间的油气资源贸易将逐步稳健的扩大。

第三,从战略资源贸易合作的前景角度考虑

文莱的油气合作伙伴基本上是英荷壳牌、美国埃索、日本三菱石油之类的西方大型石油公司或企业,相比之下我国与文莱的油气合作,合作范围窄,石油、天然气贸易量偏小。中文之间在油气资源上的合作不应仅仅局限于进出口,还可以通过投资联合加工和联合开发来进行。过去几年,中文在资源开发中的合作密切,特别是双方有关部门支持双方企业采取相互投资或者补偿贸易等方式开展能源和矿产资源等方面的,因而中文之间的战略资源贸易大有可为。

(5)改善国内投资环境,争取文方更多投资

由于文莱没有与中国签订贸易协定,相比文莱给予外国投资者的优惠政策,我国对文莱的优惠政策力度还不够。文莱在中国没有建立金融机构,两国货币不能自由兑换,为双方经贸合作的扩大造成不便。这也是制约文莱来我国投资的一个客观因素。随着双方经济合作领域的不断拓展,更深层次的利益冲突和法律纠纷也可能随之增加,中国有必要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吸引更多的文莱企业的投资。

(6)因势顺导,配合文莱产业调整,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文莱国内政治稳定,经济安定,其政府计划把文莱建成东盟东部增长区服务、贸易和旅游的中心。现在中文两国友好关系迅速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更为我国企业在文莱寻求商机提供了较好的外部条件,双方合作前途远大。此外,针对文莱的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等特点和我国具有优势的家用电器、电子产品和零部配件、化工设备和产品、电力设备、机械设备、农机、农药、建筑材料、药品、棉纺织品、针织品、服装原料等生产行业的企业均可依托其成熟的技术、设备和人才等方面优势,在文莱投资兴办资源开发型、生产型和售后服务型企业。政府还可借助国外的经销代理商、派出国外推销小组、组织国内企参加国外的交易会和展销会等,使我国与文莱企业直接接触,创造合作机会。

(7)加快启动我国对文莱的劳务输出项目

我国应建立一批以各类技工、厨师、电子装配、服务礼仪等行业为重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派劳务基地县和专业外派劳务培训基地,强化外派人员技术业务的提高,完善对文外派劳务培训的网络化体系,积极推进我国对文莱的劳务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