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一阵清脆的电话铃声打断了正在吃饭的一家人。妈妈拿起来了电话,一听是女儿的美术老师打来的,就高兴地问:“老师,是不是我们家王蕊比赛获奖了?”
可是两分钟后,妈妈挂下电话,脸色难看地在饭桌上坐了下来。
“怎么啦?”爸爸和女儿王蕊都看着一脸不高兴的妈妈。
妈妈脸色不善地问女儿:“蕊蕊,你现在胆子真是越来越大了,妈妈的话不听,老师的话你也不听了?”
王蕊看了眼生气的妈妈,又看了眼满脸迷惑的爸爸,解释说:“半个月前,我画了一副叫‘松林’的油画在学校里得了奖,老师就推荐我参加市里的绘画比赛,还说用这幅画获奖的机会会更大一些。但是我觉得这幅画既然已经在学校里得了奖,为什么去市里比赛还要画它?所以,真正去市里比赛的时候我没有按照老师的建议去做,而是重新画了一幅。”
“哼,当初我和你老师都这样劝过你,可你就是不听,擅自做主去画别的,这下好了,因为准备不足,什么都没有得到。其实,妈妈并不在乎奖项,可是你怎么能无视我们对你真正的关爱呢?”妈妈有些伤心地说。
王蕊也无奈地说:“妈妈,我知道你和老师都是为我好,但那不是我想要的,我希望自己能够突破,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曾有一位妈妈抱怨说:“管教女儿太难了!管太多她嫌你唠叨,不管又说你不关心她,哪知道她们到底要什么?”这位妈妈的两难境地相信很多父母都遇到过,就像王蕊的妈妈一样,她让女儿画同样的画去参加比赛,出发点是为孩子好,可是她并不了解女儿需要的不是奖杯和名次,而是自身的突破。如果妈妈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会让女儿以为妈妈所做的一切并不是出于对她的爱,而是妈妈的功利心所致。
因此,父母关爱女儿的时候,不要只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用成人的思维和意识去左右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而是应该找到女儿真正的需求点,理解、尊重并信任她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
给女孩父母的建议(情景再现)
“叮铃铃……”一阵清脆的电话铃声打断了正在吃饭的一家人。妈妈拿起来了电话,一听是女儿的美术老师打来的,就高兴地问:“老师,是不是我们家王蕊比赛获奖了?”
可是两分钟后,妈妈挂下电话,脸色难看地在饭桌上坐了下来。
“怎么啦?”爸爸和女儿王蕊都看着一脸不高兴的妈妈。
妈妈脸色不善地问女儿:“蕊蕊,你现在胆子真是越来越大了,妈妈的话不听,老师的话你也不听了?”
王蕊看了眼生气的妈妈,又看了眼满脸迷惑的爸爸,解释说:“半个月前,我画了一副叫‘松林’的油画在学校里得了奖,老师就推荐我参加市里的绘画比赛,还说用这幅画获奖的机会会更大一些。但是我觉得这幅画既然已经在学校里得了奖,为什么去市里比赛还要画它?所以,真正去市里比赛的时候我没有按照老师的建议去做,而是重新画了一幅。”
妈妈听了女儿的解释,马上缓和自己的语气说:“蕊蕊,对不起,妈妈刚才的语气重了些。妈妈很欣赏你能有自己的主见,而且希望在绘画上有所突破,这是难能可贵的,妈妈当然支持你。但是这件事情你毕竟有些地方做得不对,你应该考虑到对你寄予厚望的老师,刚才妈妈听得出来他有些失望,不过,妈妈也相信经过你的解释,你的老师会理解的。”
“妈妈,谢谢你能理解我!明天我会好好和老师解释的,而且我会更加努力地绘画,不会让老师再失望的。”王蕊坚定地说。
父母了解女儿的需求其实并不难,只要你回想一下自己是否也有因时空不同,而心境不同、决定不同的时候。那么你就能以同理心去接纳孩子的不同需求,然后你回想一下自己曾经的需要是如何让他人知晓的,如果过程正确,那么你便能较好地去倾听孩子的心声。
父母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小,就不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只要父母耐心、正确地引导,女孩就会对父母说出她内心真正的需求。当父母了解了女儿真正的需求点,并站在她的角度去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那么女儿便会真正向你敞开内心,接受你的关爱。
类似的话父母怎么说
女儿违背父母的意愿做事时,父母这些话可以说:
“乖女儿,你能告诉我这样做的真正原因吗?”
“妈妈也曾经像你这样处理问题,所以我很能理解你这样做的原因。”
“如果这是你内心真正想要的,妈妈支持你!”
……
女儿虽然是父母一切希望的寄托,但她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在女儿的内心有着她最真实的想法和意图,所以,你千万不能利用父母的“权威”去要求孩子怎么做,更不能以关爱孩子为借口,让她按照你规划的行程前进,而是应该正确引导女儿说出她内心最真实的想法,然后再去决定做什么、怎么做。
专家教你 女孩怎么养
明智的父母爱女儿的正确家庭教育方式有哪些呢?
第一,爱女儿,就要让她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的人。
第二,爱女儿,就要让她经历人生中的一些磨难和挫折。
第三,爱女儿,就要在她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