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20几岁,学点心理操纵术
14870500000038

第38章 你希望他是个好人,就说他是个好人

一个标签,无论是“好”还是“坏”,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家长在哄小孩的时候说,“你是一个乖孩子,玩具要给弟弟玩”“你比弟弟勇敢多了,就应该比弟弟先打针嘛!”这样,小孩子即使不情愿,也会很满足地照着家长的话去做。其实,何止小孩,每个成年人的举动都会受这种话的影响。

“既然在别人的眼中,我是优秀的,那么我就要做得很优秀,和别人的期望相符。绝对不能让他人失望。”这是人们的普遍心理。

二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在招募的一批行为不良、纪律散漫、不听指挥的新士兵中做了如下试验:让他们每人每月向家人写一封说自己在前线如何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等内容的信。

结果,半年后这些士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真的像信上所说的那样去努力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标签效应”。标签效应实际上也是一种暗示作用。我们经常说的给某人“戴高帽”,其实就是给某人贴标签。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一个标签,无论是“好”还是“坏”,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心理学家克劳特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一群参加实验者对慈善事业做出捐献,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捐献,分别说成是“慈善的人”和“不慈善的人”。相对应的,还有一些参加实验者则没有被下这样的结论。

过了一段时间后,当再次要求这些人做捐献时,发现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说成是“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钱要多;而那些第一次被说成是“不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献得要少。

如果你希望对方是个有决断力的人,那么,不管他是不是这种人,你都可以给他冠上“你是个做事很有决断力的人”的帽子。对方的自尊心得到满足,便不得不按照你给他贴上的“标签”去行动。也就是说,他会受到这个“标签”的约束。

二战期间,美国政府决定组织监狱里的部分犯人上前线参战以补充兵力不足。战前训练时,政府派出的心理学专家并没有对犯人进行过多的说教,而是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的亲人写一封家书。

信的内容都是心理学专家统一拟定的,主要讲述自己入狱以来的感受、对亲人的思念,并通过接受教育有了悔过自新的欲望,有了将功补过、为国捐躯的想法。这些信由犯人们自己抄写,分层次按照不同时间寄给自己至亲的人。

数月之后,犯人们即将开赴前线,心理学专家们又要求大家给家人写信,信的内容同样是心理学专家统一拟定的,同样是由犯人们自己亲笔抄写,不同的是信的内容与前面不一样了,而是告诉家人们他们在战场上是如何地听从指挥、骁勇善战、为国立功,他们不再是过去的囚犯了,而是蜕变成为国家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了。

后来,这支由犯人们整编的部队,在战场上的表现果然如他们在信中所写的,一个个英勇无畏,并不比正规部队逊色。

心理学专家在训练犯人时,先给他们贴上悔过自新、重新做人、将功补过的标签,继而又冠以听从指挥、骁勇善战的美名,使之在心理上有一种定势,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记住,多给别人贴一些好的标签,对他人有积极的暗示,能鼓励他们像标签所注明的那种去做,当然对你也会有好处的。暗示对一个人的影响如此之大,那么,不要随意把一些不好的标签贴在他人身上,这样对他人会有很消极的影响。

有一个男人,以前与我是邻居。在结婚之前很勤快,跟其他的单身男子比起来,他的宿舍整齐干净多了。但是自从结婚后,就常听到妻子抱怨,“你这个懒人!”“你也太懒了吧!”妻子对他的评价就是“懒”“非常懒”,并数落他不做饭、不拖地、衣服洗完了也懒得从洗衣机里面拿出来晾干。

有一次,我笑着对他说:“你以前有这么懒吗?是不是仗着自己找了个勤快的老婆,自己就不干活了?”他说:“有时候我本来想做点家务,可是一听到她说我懒,我就不想做了,既然我是个‘懒人’,那么我就干脆不做了。懒到底好了!慢慢的,我真的懒了。”

可是,只要一回到母亲家,他就很勤快,因为他的老母亲从小到大都夸他,经常在邻居们面前说她的儿子“勤快又孝顺!”“只有5岁大的时候,他就拿着扫把打扫屋子”。他的邻居都知道他是个勤快的孝子。所以每次回父母家他都表现得很勤快,特别是在邻居面前。

这个男人本来是勤快的,结果他的妻子无意间给他贴上了一个“懒人”的标签,就让他变懒了;而他的母亲给他贴的标签是“勤快”,所以他在母亲面前表现得很勤快。不好的标签就是一种负向的“期望”,会像魔咒一样控制他人的思想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