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孕妇保健与医疗
14872800000003

第3章 胎儿的发育

胎儿发育:

胎儿头一个月的发育情况是这样的:02毫米左右的受精卵,大约在受精后7~11日着床,然后渐渐地长大。严格说来,8周末以前发育的受精卵应该被称为胎芽而非胎儿。

3周左右的胎芽,长度约为5毫米至1厘米。肉眼勉强能看见,重量不足1克。从外表上看身体是二等分,头部非常大,占身长的一半。头部直接连着躯体,有长长的尾巴,其形状很像小海马,这时还看不出和其他动物的胎芽有什么区别。胳膊腿大体上有了,但还无法分辨清楚。胎盘的表面被绒毛组织(细毛样突起组织)覆盖着。脑、脊髓等神经系统,血液等循环器官的原型(形成基础的组织)几乎都已出现。心脏从第2周末开始成形,从第3周左右开始博动,而且肝脏也从这个时期开始明显发育。

眼睛和鼻子的原型还未生成,但已能依稀看出嘴和下巴的轮郭了。

脐带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发育的。

除了胎儿本体外,胎儿还有一系列的附属物,如胎盘、脐带、胎膜、羊水,它们发育情况是这样的:

胎 盘:

胎盘是绒毛组织发育后的产物。受精卵在子宫内膜着床以后,向子宫内膜伸出几百只触手。这触手就是绒毛,它们不断地分支,在子宫内膜牢固地扎下根来,形成圆盘状的胎盘。胎盘一般在怀孕15~16周左右完成,以后随着胎儿的成长而增大,在怀孕晚期可长达直径15~20厘米、厚度2厘米、重量500~550克左右。胎盘承担的重要任务是,在供给胎儿发育中必要的养料和氧气的同时,向母体排放胎儿产生出的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总之,是代行胎儿还不具备的肺、心脏、肾脏、肠等内脏的功能。胎盘还能分泌以孕激素为首的维持怀孕的各种激素,促进胎儿的成长,同时对母体也有影响,在自然分娩中有重要作用,并促使乳汁分泌。

正常的胎盘,长在子宫腔上部的前壁或后壁上。有的胎盘长在子宫下部,或堵塞在内子宫口,形成前置胎盘。由于胎盘生长的位置异常,有时出现出血,出血严重时会使妊娠无法进行下去。双胎时的胎盘,双卵性的时候是两个,单卵性的时候是一个,有时融合为一。

脐 带:

脐带的表面被羊膜覆盖着,里面贯穿着两根脐动脉和一根脐静脉。在脐动脉中流淌着胎儿的静脉血,把胎儿的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输送到胎盘。在脐静脉中流淌着胎儿的动脉血,向胎儿输送从母体得到的养料和氧。

胎膜和羊水:

胎膜是在胎盘发育期间,从受精卵产生出包裹胎儿的黏膜。胎膜从外到里由底蜕膜、绒毛膜、羊膜三层构成,从羊膜分泌羊水。羊水的数量随着胎儿的发育而变化,一般在怀孕38周左右时最多,大约有700毫升,在怀孕晚期大约有250~440毫升左右。

羊水在怀孕早期是中性的、无色透明的。但到了怀孕晚期,掺杂上脱落的胎儿皮肤表皮、皮脂、条毛等,再加上少许胎儿的尿,羊水变成白浊或淡黄色,呈弱碱性。

胎儿健康判断:

从怀孕第一天起有些妇女就整天提心吊胆,担心腹内的孩子是否发育正常。其实掌握了一些胎儿发育的状况依据就不必过分忧虑。

胎儿的生长发育是有规律的,一般在妊娠早期生长发育最为迅速,妊娠中期增长相对稳定,妊娠晚期则增长缓慢,到了出生前一周左右基本停止生长。因此,可以通过孕妇的生理指标来推测胎儿的生长情况。

首先可以通过测量子宫底的高度(即从子宫底至耻骨联合之间的距离)来判断胎儿身长的发育情况。一般情况下,当妊娠16周时,宫底约在耻骨及肚脐的中央部位;当20~22孕周时,宫底基本上达到脐部;32孕周时,宫底则达到剑突下2~4厘米处。过分超过或明显落后于相应指标时,则显示胎儿发育不正常,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查找原因。

其次,可以通过检查孕妇体重的增长情况来监测胎儿体重的增加是否正常。怀孕期间,孕妇体重增长的平均值应为10~12千克。其中胎儿约为3千克,胎盘约06克,羊水约08千克,一共约45千克。其它如子宫、乳房、血液、水份等约增加55千克,共计10千克左右。在34~38孕周时,孕妇的体重每周平均增加05千克。妊娠后期平均每周增加03~035千克,如体重增加过快,则有可能出现水肿。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监测胎动情况来判断胎儿发育是否正常。一般正常胎儿l小时胎动不少于3~5次,12小时共约30~40次。可以早、中、晚各测1小时,之后将这3个小时的总数乘以4,即得12小时的胎动数。若小于10次,则显示胎儿出了问题,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胎儿健康评价:

在评价胎儿健康方面有这样一种说法:动得欢、长得大就健康。严格来说这个评价标准并不科学。随着围生医学的不断发展,对胎儿的研究也逐渐加深。近几十年来使用胎儿电子监护仪、B超来观测胎儿宫内情况,使人们对胎儿生长发育、有无畸形、缺氧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最近提出的五项生物物理评分,包括在B超下观察胎动、胎儿呼吸样运动、胎儿肌张力、羊水量和应用胎心监护,观察胎心率在胎动时的变化,能较全面而准确地发现宫内缺氧,预测胎儿预后,对指导处理、减低围生儿死亡率较单项监护更为可靠,对高危妊娠更有指导意义。五项生物物理评分标准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