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电视摄像艺术
14877100000010

第10章 静态构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可以用固定镜头来拍摄具有景别变化的电视节目了,但是每一个镜头所反映的画面究竟美不美,画面主体的比例是否适当,光与影是否和谐,色彩搭配是否让人赏心悦目,线条是否生动等方面的内容就需要对画面的构图予以考虑了,思考并将思考后的画面拍下来的过程就是摄像构图的过程。

人类所制造的任何艺术品都是一个实在的具象,既然是具象,那就是有限制的,不是无限的。电视摄像艺术也是一样,我们所拍摄的只是漫漫生活长河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只是社会生活中很小的一个片段;电视摄像镜头只是用一个有形的画框来撷取生活的画面,因此电视摄像艺术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画框的艺术。既然是画框的艺术,就要遵循人类几千年来总结出来的画框艺术经验,符合人类已经普遍认可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规律。电视摄像艺术进行构图的实质,就在于如何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选择出典型的素材,并通过摄像机拍摄下来,赋予它以鲜明的既同于生活本身而又高于生活的连续构成的影像造型形式,创作出具有深刻思想内容与完美形式的电视艺术作品。

通常情况下电视摄像构图意味着从杂乱无章的环境中提取出主题画面,拍摄出均衡、和谐的画面结构。但有些时候,却希望得到与此相反的结果,即选择不均衡和笨拙的画面结构,而这种混乱正是画面内容所必需的。也就是说,画面构图完全是根据内容的要求,什么样的内容需要什么样的画面。而且画面的构图也是非常主观的,它还非常容易受人们的习惯以及各自独特的风格和新颖的见解所左右,以至于人们经常会在到底有没有构图原则这一问题上争论非常激烈。然而,对比一下那些有影响的、依靠其内容和意图进行了成功构图的照片与那些未经成功构图的照片,可以发现,大多数长期以来建立的准则仍然是可用的。

构图一词是英语composition的译音,是造型艺术的术语,其内在涵义是:把各部分组成、结合、配置并加以整理形成一个艺术性较高的画面。同样是画面造型艺术,绘画就非常讲究构图,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或“布局”。同样电视摄像艺术当中也有布局的概念,并且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通过画框选取人物和环境的位置,一方面是指对所拍的画面景物和人物进行布置,使其符合画面的要求。

在电视摄像艺术的构图理念当中,根据镜头是固定的还是运动的可以分为静态构图和动态构图两种类别,顾名思义静态构图就是固定镜头的构图方式,动态构图就是运动镜头的构图方式。在这里我们先主要探讨镜头构图的一般规律,下一章我们再来探讨运动构图。

静态构图是电视摄像艺术构图的基础,也是动态构图的基础。首先固定镜头可以占到节目镜头总数的六成到八成,因此固定镜头构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节目质量的好坏;另外运动镜头的起幅和落幅都是固定画面,其构图规律也遵循静态构图的艺术规律;即使单纯的运动镜头在足够短的时间内也是静态的,因此运动镜头也要遵循静态构图的一些规律。

静态构图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指静态画面的构图,一个是指固定镜头、主体运动的构图。下面我们分别进行介绍。

3.3.1 静态画面构图

绘画和艺术照片都是静态的,电视摄像静态画面构图和它们既有相通之处,但又并不绝对相同。相通之处在于都要注重画面布局,都要塑造画面的美感,而不同之处在于,绘画和摄影只是记录精彩一瞬而成永恒,电视静态画面则是流动的生活,画面是要不断变化的,电视画面之间是要相互照应并有一定关系的,并且不能表现动势,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电视静态画面构图要比绘画和艺术照片更加复杂。

研究静态画面构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电视摄像的画框。目前绝大部分摄像机画框宽高比是4:3,有时摄像机可以提供16:9的遮幅式画框;高清摄像机则是标准的16:9的画框。那么我们进行构图的舞台就是这个4:3(或16:9)的画框。

关于构图,有很多这方面的专著,但是作为初学者可能到拍摄的时候如果考虑太多构图的话可以说就不会拍片子了,那么我们首先来讲一下电视新闻拍摄节目的原则。

首先要拍到画面主体,尤其是环境很乱,记者很多,需要抢镜头的时候,可以不管构图是否优美,第一要务是一定要拍到画面主体,并拍准、拍实。

其次是画面要留白,应尽量避免画面主体在画框中“顶天立地”和视线没有余地,这样才符合我们的视觉心理;空白虽然不是实体的对象,但在画面上同样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沟通画面上各对象之间的联系,组织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纽带。空白在画面上的作用,如同标点符号在文章中的作用一样,能使画面章法清楚,段落分明,气脉通畅,还能帮助作者表达感情色彩。

第三,画面中地平线位置的选择、光影色调的分配、画面空间的分割以及画面视觉中心的确立都要遵循黄金分割率,即0.618的比值。黄金分割率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于2500多年前发现的,是指将一条线段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的比例是0.618的时候让人看起来感觉最美、最舒服;古往今来,这个数字一直被后人奉为科学和美学的金科玉律。在艺术史上,几乎所有的杰出作品都不谋而合地验证了这一著名的黄金分割率,无论是古希腊帕特农神庙,还是中国古代的兵马俑,它们的垂直线与水平线之间竟然完全符合1比0.618的比例,而0.618:1与1:1.618的比值一样,都是0.618.黄金比广泛用于造型艺术中,具有美学价值,尤其在绘画、摄影和摄像艺术方面,这样的比例设计最容易引起美感。

我们在构图时经常会把主体形象安排在画面结构中心,即观众视线最集中的部位,但是这样做有时感觉非常呆板,并且没有美感,通过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将画面主体依照九宫格的方法进行处理会更有美感。黄金分割不光用于画幅比例,更主要的还大量应用于画面的内部结构,如画面的分割、画面主体在画幅中所处的位置等。在西方多习惯于将画面按黄金分割点连线进行分割图中每一条线段上的短线段与长线段之比都是0.618),按照这种分割画面方法在画幅中定出主要物体与次要物体所处的位置,画面中的线都是黄金分割线,线交叉的位置,就是黄金分割点,一般将主要景物放在这些线和点的位置,同时这些线和点的位置也是人们观看画面的趣味点所在的位置。我国传统的绘画构图理论中的井字形构图,或三分法构图,与此有相似之处,将画面各条边线划为三等分,各点对边连接起来,把画面分为九个区,这几个分区的线条即是近似黄金分割的位置,几条线的交叉点即相当于黄金分割点。当然井字形构图的原意是画面分为九个区,中心区为重点区(主要区),虽然在解释上有所不同,但中心区的四条边线的位置,都是与黄金分割的位置相近的,也是符合令人赏心悦目的自然条件的。这些位置,是最容易诱导人们视觉兴趣的视觉美点。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在观看图像或事物时,视觉中心就是根据黄金分割律找出的画面上的四个点。这四个点被称为视觉刺激点。因此在构图时可以把所要表现的“趣味中心”或重点理解的东西安排在上述任意一点上或临近处,并保持向画面中心集中的方向性,这样就能产生主体位置在画面中比较合适的美感作用,尤其是在进行静态画面构图时更应考虑这四个点。当拍摄贯通画面的地平线或垂直主体时,可把它们安排在井字分割线上或附近的位置上,可以避免画面被割裂的视觉感受而获得舒适、协调的构图。摄影摄像构图的许多基本规律是在黄金分割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但值得提醒的是,不可能每幅画面都完全按照黄金分割去构图,而且千篇一律也会使人感到单调和乏味。任何构图原则,重要的是掌握它的规律后加以灵活运用。

构图的基本结构形式首先要求极端简约,画面处理得越简单越好;要使画面更美,涵义更丰富,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画面的构图框架有三角形构图、圆形构图和曲线形构图。其中三角形构图最稳定;圆形有饱满充实的感觉;曲线形有一种优美流畅的感觉。

第二,画面构图要均衡与统一,所谓均衡主要是指构成画面各种因素(比如大小、色彩、影调等)在受众视觉重量和心理感觉上的均势。摄像艺术方面的均衡不单是形式和数量上的对称和平均,主要表现在艺术上的坦然自若,追求的是变化中的均衡,是变化中的均衡及心理上的均衡。均衡不等于均匀分配,简单地把主体置于画面中间,或者对称排列,这样虽然表面看起来均衡了,具有稳定感,但使用多了就会显得呆板单调,缺少变化。摄像构图追求的均衡,是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如果过分追求绝对对称,会使画面显得很不活泼。

电视画面静态构图的均衡主要包括结构的均衡和色彩、影调的均衡。

所谓结构方面的均衡,是指在电视画面的实际拍摄过程中要利用人们的视觉、习惯和心理因素使画面中的物体不偏不倚而不至于感觉失重。将“黄金分割”借鉴 到电视画面构图中,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我们在构图过程中很多地方都会用到黄金分割,比如可以按照黄金分割点来安排主体的位置,根据黄金分割率来分配画面空间等,这样的构图能够给人以均衡的视觉效果。

所谓色彩、影调的均衡是指画面上不同色彩、影调面积的分布要尽量避免零乱和绝对的对称和呆板。处理色彩和影调的均衡,一定要使色彩和影调的分布在大小、轻重、主次上有所区别,以避免色彩和影调对比过于生硬或过于强烈,而应尽量简洁、单纯,防止杂乱无章。

在静态构图当中,影响画面均衡的因素很多,如物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大小、形状、趋向,以及画面物体影调的深浅,色彩的浓淡等,在构图的过程中都应该予以适当考虑。

第三,画面构图要有层次;构图的首要任务是突出主体形象,但是画面中又不可能只是主体,这就要求摄像人员一定要处理好主体与陪体(所谓陪体就是仅次于画面主体的事物)、主体与环境和背景的关系,以获取尽可能完美的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电视画面。主体就是电视画面中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通过构图设计和构图配置处理好主体与陪体等的相互关系,既能很好地反映主题,又能在结构上给人清晰的印象。环境是指画面主体所处的景物、空间以及其他人物。环境包括前景、后景及背景。环境在画面中除了能陪衬、突出主体之外,主要功能还在于环境在画面语言中能非常直观地表现主体的活动地域、时代特征、季节特点、地方特色,表现时空的转换、帮助刻画主要人物的性格以及表现特定的气氛,加强画面的空间感和概括力等。比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曾经在2006年2月27日播出的“揭开医药回扣的黑幕”中有一段解说就是从广东江门一下子转到了四川达州,镜头使用也非常简单,在解说词转换的同时,画面是一个典型的四川人背着背篓的镜头,让人一下子就感觉到了空间的转换,只用一个镜头就言简意赅地告诉观众记者已经来到了四川。

第四,画面构图注意运用对比。所谓对比是指运用画面中物体在大小、形状、虚实、色调和影调等方面的较大差异进行比较,可以有效突出主体,生发意蕴。经常运用的手法有虚实对比、大小对比、影调对比和藏露对比。

虚实对比是利用小景深,使主体清晰,陪体或环境相对模糊,可以有效地表现主体。

大小对比主要包括距离的远与近、空间上的高与低以及长与短等对比的形式。

色彩、影调对比是指电视画面中色彩和各种不同程度影调之间的对比。例如在大面积的彩色或暗调的画面中,其补色或明亮的阶调会显得更加突出。通过色调和影调明暗的对比,可突出被摄主体的形象。

第五,注意线条在画面构图中的独特作用。所谓线条是指画面形象本身具有的或由于光线作用而形成的色彩或明暗分界线以及画面物体之间的连接线。和绘画一样,线条是构成千变万化的画面形象的基本元素,也是摄像人员必须精通的一种摄像造型的法则。电视画面构图的基本功就是对线条的提炼、选择和运用,摄像人员要能从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中选取能够突出表现被摄主题的最主要、最简洁的线条结构并在画面中迅速形成画面构图的框架,从而将画面中散乱分布的被摄对象通过线条有机地相互联系起来,形成和谐、均衡而又明确集中的画面构图。

根据线条形状的不同,可将线条分为直线、曲线两大类。直线又可分为水平线、垂直线和对角线三种基本形式。在拍摄大地、海面、湖面、草原等时,常以水平线作为构图的主线条,这样可以使画面显得稳定。拍摄高楼、大树、火箭发射架时我们在画面中使用垂直线条会产生高耸、挺拔、刚直和修长的感觉。当构图以对角线为主导线形时,画面会显得比较活跃,它会使自身不动的物体如道路、建筑物等产生动势,又会使运动的物体得到强化,表现出强烈的运动感和速度感。画面中以曲线造型为主时,会使画面具有流动感、韵律感与和谐感,曲线能引导视线向纵深发展,表现出画面的空间深度,从而使画面表现出生动活泼、起伏舒展的美感,如连绵起伏的群山、弯弯曲曲的小河等。

电视画面构图贯穿于电视摄像工作的始终。摄像人员在拍摄主题内容确定后,要选择、 组织和找寻到最佳的画面结构方式,并且要在拍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创作兴奋和随时发现的创作敏感,以使自己的画面构图得到不断的改善和创新。此外,在借鉴绘画、摄影等构图原理和构图技法的基础上,结合电视画面构图的自身特点加以灵活运用。

3.3.2 电视画面构图的主要表现

元素3.3.2.1画面构图与电视画面构图

所谓构图,简单地说就是指画面的结构和布局。创作者合理地、巧妙地利用和处理进入画面的各种视觉因素,从而达到形象、生动、有力地表现作品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的目的。拍摄照片时,摄影者将被摄景物瞬间的形象凝固在一张照片上,在画框内,各个视觉元素之间构成各式各样的空间关系,但它们并不具有显示时间动态变化的特点而只显示出动态变化的趋势。因此,摄影者所要做的一般是选择合适的曝光量、快门时间,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画面框架内,处理好进入画面的各种影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使被摄景物以最佳的造型呈现在照片上。

电视画面是由以一定速度连续流动的画面构成,由于被摄对象所具有的运动的特点,也由于摄像机能以多种的方式进行运动拍摄,所以,电视镜头在表现被摄对象的时空关系上复杂多变,这种变化既增添了电视画面的魅力,也增加了在摄像构图时需要考虑的诸多因素——既要考虑单个画面的构图,也要考虑其运动与变化的趋势,还要考虑前后镜头画面组合在一起时所形成各种视觉元素间的呼应关系。

电视节目的“表情”和“达意”要靠“画面”这个本体来完成。当我们面对一个具体的拍摄题材时,首先要根据创作的目的确定拍摄的内容重点,然后,选择、确定造型因素的表现方法,以形成最佳的画面拍摄方案。面对复杂多变的生活场景,摄像人员应该如何通过自己的创作活动把三维的现实空间再现于二维电视屏幕上,使所要表现的对象有主次、有关联地成为一个画面整体,并最终让观众理解画面内容并接受作者赋予作品的思想内涵呢?这就要求摄像人员要认真学习和掌握有关电视画面构图的知识与技巧,在结构具体画面时做到有秩序、有章法。

电视画面构图是指摄入电视画面中景物的形象实体在画面中展示的形状结构及其时空关系。电视画面是一个矩形框面,其宽(水平)与高(垂直)的比称为宽高比。目前,电视系统主要有4:3和16:9两类幅型比,对电视拍摄和编辑者来说,培养自己对画框的感觉关系到一种屏幕意识的养成。在拍摄电视画面时,我们要逐渐学会在画框中安排景物成像的形式(如大小、位置和层次布局等),这在某种程度上需要我们借鉴“照相” 的画面构图经验。

影响电视画面构图的主要因素有:①画幅形式;②被摄物本身的位置和时空关系;③摄像机位及变化;④镜头光轴运动和焦距变化。

3.3.2.2 电视画面构图的特点

电视摄像内容是通过连续不断、不可分割的活动画面序列来传播信息,这种运动着的每一幅电视画面都是在补充、丰富上一幅画面并且依赖于下一幅或者下一组画面来完成它所表达的完整内容。所以电视画面构图有其自身的特点,最大特点在于表现对象的运动性,表现连续镜头构图结构的整体性,表现画面内容时限性,表现画面视点的多角度性,画面幅宽比的固定性。

(1) 电视画面构图的运动性电视摄像是以运动造型为主,它包括这样两个内容:

1 )通过被摄对象的自身运动,真实地再现事物的动态美。

2 )通过摄像机的运动,更自由地发挥出摄像者内心的情感和创作欲望。正是通过上述两种运动,不断地改变摄像机镜头的结构和构图中心,变换画面构图成分,从而形成了电视画面的动态构图。

(2) 电视画面构图的整体性在电视拍摄时,摄像造型的风格特征,主要是通过电视画面的构图来体现,而摄像构图的好坏,体现了摄像者本身的艺术修养和风格。要重视电视摄像构图的整体构思,电视对主体的表现或对一个比较完整内容的表达,需要由一系列的镜头运动或通过一组前后呼应的镜头的组合来完成。这些镜头之间的表现内容是相互连贯和不可分割的。在电视片中,一个电视画面所交代的内容往往是上一个画面内容的延续,并且向下一个画面内容发展下去。千万不要为了过分追求单幅画面构图的完整,而造成整个摄像内容的电视画面语言与段落的凌乱和不完整性。所以电视画面构图不必像其他画面艺术那样去特别强调画面构图的完整性,而是应当强调在一系列镜头经过组接以后,保持整个电视内容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3) 电视构图的时限性任何一个电视镜头或一部电视作品都有它规定的时间长度。观众观看每个镜头画面的时间没有可塑性,不像欣赏绘画作品和照片作品那样可以任意地、不受时间限制。所以在拍摄电视作品时,镜头时间的长短要按照人的视觉对电视画面的阅读时间长短、电视画面信息量的大小而定。在处理电视画面时,必须做到鲜明、生动、简洁、集中。

(4) 电视画面构图的制约性现时电视的宽高比只有4:3和 16:9 两种。目前,大多数摄录像机都同时支持这两种宽高比。在电视拍摄中,一旦选定了画面的宽高比,那么在实际拍摄时不论摄像机镜头的方向、视点及其角度如何变化,不论使用哪一种景别来表现被摄对象,也不论画面所表现的内容如何繁杂,电视画面的宽高比始终是 4:3 或 16:9.

(5) 电视画面表现的多视点性绘画、摄影等艺术作品往往只能选择从一个最理想的角度,用一个固定的视点去观察,去表现主体的一个固定侧面的特征。电视的画面则不同,它可以利用摄像机机位的各种运动和变化产生对被摄主体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多角度拍摄;可以通过把不同的拍摄角度、不同的景别和不同的运动方式的画面进行组接,具体、生动和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细节和特点。这也是为什么一组电视画面的表现力能够远远超过一幅画像、一尊雕塑或者一张照片的主要原因。从多个侧面来表现主体的形态及其特征,它对主体形象的描绘比绘画和摄影来得更具体、更生动、更全面。经过拍摄人员的艺术加工,创作出来的电视画面形象甚至超过了事物本身的感染力。

3.3.2.3 电视画面构图中的形象实体

在平面造型艺术构图中,人们习惯根据在意义建构中作用的不同,将画面内的形象实体分为主体、陪体、前景、背景等。

(1)主体主体是画面意义建构的核心,从主题的角度分析,主体应是画面的内容中心;从构图的角度分析,主体应是画面的结构中心;从观看者视觉心理角度分析,主体是画面的趣味中心。它通过画面中其他形象实体的配合和辅助,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主体在画面语言中具有主语的地位。主体应处于画面的注意中心。

在画面构图时还应注意,不要长时间把主体放置在画面中间位置,强制性地把人们的视觉固定在一点,这不利于人们接受信息。

在画面拍摄中,应该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以及上下镜头的衔接和画面构图的章法来安排主体;在结构画面时,应该运用相应的摄影表现手段使主体突出,给人以深刻印象;在一连串的画面中,要保证每个画面的主体都能给予观众一个明确与清晰的印象。

在结构电视画面时,应该采用可能的一切手段使主体突出,使其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如何安排主体并把它放在画面中恰当的位置上,可以说,方法很多,也不存在什么固定的模式,主题思想不同,构图立意不同,作者的审美取向不同,构图的安排也千差万别。但怎样才算是一个好的构图呢?只要能完美地表达主题思想,只要能吸引观众全部或主要的注意力,使其视线集中到画面主体,就可以说是达到了妥善安排主体的目的。

电视画面创作中突出主体的常见方法有:

1 )构图处理灵活地运用构图处理技巧以体现画面布局的美感。人们在实践中已经总结、抽象出一些“现成的”构图方法,可以供我们借鉴和参考。比如人们常说的“九宫格”或“井字”构图法就是运用黄金分割律的原理安排画面主体位置的一种方法,它不仅将主体安排在观众视线最易集中的画面部位,也可以在视觉感受上获得较好的画面均衡的效果。

拍摄以表现规模、气势、气氛为主的大场面时,画面中往往没有明确的主体形象,但在结构画面时,要注意选择一个起支点作用的景物作为画面支点,以组织画面形象,避免画面松散,这也是观众视觉心理的必然要求。具体拍摄时,人们常选择富有地方特点的古塔、古寺、亭阁或拱桥作为画面结构的支点,或是选择场景中比较醒目的建筑物、 树木、山丘、水面的小船等来结构画面,它们在画面中虽然不是主体,但在构图上确实起到了画面支点的作用。

拍摄时,可以注意选择拍摄角度以避开周围环境中的杂乱线条,比如利用仰拍或俯拍时形成的单一色调的背景可以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运用长焦镜头视角窄、景深浅的特点,也可以较好地达到突出主体形象的目的。

电视画面构图上特别强调镜头画面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呼应关系和镜头画面间相互影响形成的某种牵制关系,所以,就单个镜头而言,特别是在具有开放式画面构图特点的镜头设计中,更要考虑建立画面内视觉形象与画面外未见的、需要运用观众想像加以补充的视觉形象间的关系,使画面变化的结果与观众思维活动的结果相吻合或形成冲突,从而造成内容情节的发展与变化。

考虑构图处理时还要注意形成一连串镜头画面构图形式上的变化,要选择在最适当的时刻,把你拍摄到的景物按预先设计好的方案一个一个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才能不断地向观众提供新的信息,以维持观众对节目的注意。请记住: 观众需要在视觉的“运动”中获得信息。

2 )光影布置主要是通过用光控制,形成不同程度的反差对比,以取得突出主体的效果。一般来说,我们常见的处理方法是照射在主体形象上的光线比非主体的要明亮一些,因为这样做比较符合观众的观看习惯,但有时采用与之相反的处理方法也能取得突出主体的效果。利用画面中呈现出的光影明暗程度有规律的变化,也是形成电视片视觉节奏的方法之一。

3 )色彩搭配主要是运用色彩的“对比”与“和谐”的手法来突出主体。正如“万绿丛中一点红” 这一对大自然色彩和谐对比关系的描述语句,有时候我们也会很自然地运用这一色彩对比关系法则来安排和处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仔细观察与发掘大千世界中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色彩关系,能帮助我们较好地处理进入电视画面的影像间的色彩关系,从而达到突出画面主体的目的。

4 )焦点虚实变化通过对光学镜头的调焦控制来控制画面成像的景深范围。观众在观看电视画面时,一般难以辨认虚焦拍摄的影像的外在特征,所以他们会更多地关注清晰影像所表现的人物和景物。在影像的虚实对比中,摄像常以“实像”来突出主体,或恰当利用画面焦点的变化来调度画面纵向空间表现层次的变化,常用于表现位于不同画面层次上人物(或物件)在具体情节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转换。

5 )动静对比在电视画面的构图中,被摄景物的动静对比关系也常被用来作为突出主体的方法。在固定画面中,运动的被摄物体常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有目的的镜头运动也能引导观众的视线到达画面主体部分。在描述动物生活习性的电视片中,由于被摄主体的运动或是摄像机的运动,让电视观众“找”到了藏匿在自然环境中的主体形象。

6 )利用环境条件在一些特殊的天气条件下,如雨雪天、雾天,空气中的“介质”增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遮盖环境中杂乱的线条。利用逆光拍摄,也能让杂乱的物体和线条不易显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突出主体的作用;在舞台表演中适量施放烟雾气可以营造画面气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主体,但若过量的话,主体也许会被“埋”在烟雾之中,造成主体运动的困难,摄像也许会因此“丢掉”自己的拍摄对象。

(2)陪体陪体是指在画面意义建构中辅助主体,与主体一道共同表达相对完整意义的形象实体。通常,陪体在画面语言中具有相当于宾语的地位,与主体一样是建构画面主题的必不可少的要素。构图时,陪体一般在画面中处于仅次于主体的注意中心,但不能喧宾夺主。

陪体在画面的作用——陪衬、烘托、突出、解释、说明主体。

1 )帮助观众理解主题内容。陪体具有很强的说明性,给主体的表现以渲染、映衬,同时,防止画面产生歧义,使画面语言表达更加完整、准确,也更有说服力。画面中的陪体常能帮助说明被摄主体所处的生活环境与表现人物的职业特征,帮助观众较迅速地“看懂”画面。如课堂上教师操作电脑向学生展示新课程教学内容、演奏者与钢琴……但若处理不当,也会产生相反效果。比如在一些电视剧的表演中,某一剧中人物角色操琴吟唱,但观众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演员手的动作节奏与音乐的旋律和气氛相差太远,以致产生反感。

2 )使画面视觉语言更完整、更准确、更有说服力。陪体具有均衡画面和美化画面的作用,也可以帮助渲染画面气氛,陪体可以形成与主体的对比,并有装饰和美化画面的作用。

3 )具有双重作用——既是陪体,也是前景。陪体有时位于主体之前,这样一来,它就有了双重作用——既是陪体,也是前景。这样的画面配置常能丰富画面的影调层次,均衡构图,表现画面的空间感与纵深感,从而起到活跃画面,增强画面表现力与感染力的作用。

在处理画面中的陪体时,直接表现的陪体出现在画面中,与主体“相伴而行”,既帮助阐明画面内容,也使画面语言更加生动。所以,这时对陪体的选择一定要典型,处理好主体与陪体的主次关系,并使之构成一定情节,恰到好处地把握画面语言的分寸;间接表现陪体时,虽然陪体的具体形象并不直接进入画面,但观众在欣赏画面时,它能自然而然地进入观众的想像,使观众参与画面创作。这牵涉到如何利用画面外延的问题,在具体处理时,要很好地利用画面中这种“媒介物”的作用,引发观众借助此物产生联想。合理利用存在于画框之外的间接表现,可以调动观众情绪,丰富画面表现力。

(3)前景前景是指在画面中位于所有形象实体之前,离镜头较近的景物形象,前景在画面语言中相当于定语、状语等,起限定性、修饰性作用。构图时,前景一般处于画面四周边框。

前景的作用如下:

1 )交代环境,有效帮助创作者说明主题。前景作为主体周围环境的一部分,其作用是交代环境特征,表现环境特点。“特点、特征”,即具代表性、典型性,而非司空见惯的东西。如何发掘“特征”与“特点”,这依赖于摄像师对周围事物的观察、选择与提炼,摄像人员经常保持“初来乍到”的感觉,以新的视点观察周围的一切,是很重要的。

2 )突破画面的限制,交代和展示画面的纵向空间。一般地说,前景与后景相比,往往显得色调较深、成像较大,容易产生“夺目”的效果。电视把三维空间压缩为二维平面,在画面表现上,要充分利用前景形成画面的空间感和透视感,遵循视觉透视规律,给观看者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同时增大形象单位的信息负载量。

3 )前景还具有一定的对比、象征(或暗喻)以及修饰、美化画面等作用。

对比是画面视觉语言语法修辞中最主要的方法,内容对比通过形式对比来体现。对比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一旦画面有了对比,视觉语言就有了依据、哲理性、说服力。通过镜头表现出的形式对比越强烈,给予观众的视觉感受就越强烈。

前景具有很强的点题效果,前景往往能烘托主题,规范观众的思路,具有一定的象征含义或暗喻效果,一旦有此作用,画面就会比较含蓄,耐人寻味,引人思考。

富于装饰性的前景可以装饰、美化画面,给人以稳定、完整、和谐的感觉。在有意无意中,前景对大自然作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剪裁,电视画面中框架的再度出现,使人产生一种紧凑、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实际工作中,有不少的导演、摄像非常善于利用画面中出现的景物框架作前景,如透过门、窗、书架间隙等来拍摄主体形象,把观众带进特定的环境与情景。

在选择与利用前景时,应注意两点:

首先,从主题角度讲,前景是主题内容表现的一部分(前景的生命力在于此),离开这一点,前景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所以,选择前景一定要有目的,要与主题和主体配合得当。

其次,从构图角度讲,前景的选择和利用,其线条结构要与主体及画面其他部分构成呼应关系,以形成一个整体。切记:前景不能单独存在,前景的表现力更多地体现在画面的整体中。

(4)背景背景是指被摄场景的环境因素在画面中的形象实体,一般在画面中处于主体、陪体等后面的大片面积,背景在画面语言中主要起状语的限定作用,往往起到暗示事件的时间、地点以及环境气氛的作用。

背景的作用如下:

1 )交代环境特征,表现环境气氛。背景在一幅画面中常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常用于表明主体所处的地理环境。

2 )通过环境和背景不断增加画面信息量。通过背景与主体配合,以提供更多的视觉信息。

目前,有不少的电视节目通过在演播现场设置大屏幕投影电视这一方式,向电视观众提供演播现场以外的信息,这样既增大了画面所承载的信息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电视节目的质量,受到观众的欢迎。

3 )通过环境和背景,增加画面的时代感。通过环境的表现,更加凸显事件发生的时代气息,比如在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男女主人公在年轻时迎接解放军进城的场面和年老时处在欢庆人群中的场面的对比,既体现了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也表现了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变化。

4 )通过环境和背景,可以增加画面的真实感、临场感,使画面更富有纪实性,同时也可以提高电视新闻的新闻价值。在新闻拍摄中,表现好新闻事件本身固然重要,但假如能更加留意新闻事件发生的环境背景,也能直接影响新闻主题的价值。如国内电视媒介对重大会议的采访方式,过去,人们更多地看到的是被采访对象坐在宾馆的沙发上,对着话筒侃侃而谈会议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而今天,在“两会”的报道中,人们看到记者的采访话筒出现在了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就在会议休息的间隙,记者的身影出现在人群中、台阶上——“我在现场为您做报道”带给观众的是更加真切的感受。

5 )通过环境和背景,重新塑造人物。如利用环境交代人物职业特征、性格、爱好、追求。在画面造型中,环境是人们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只有环境和人物互相依托,才能使人物的刻画更真实、准确,更具有说服力。

空白是背景的特殊形式,所谓空白是指画面中具有较大面积的、色调和亮度等级相同或相近的背景,如万里无云的天空、波澜不惊的水面、大片的草坪等。在电视画面语言中,常用空镜头(空白画面)来转场或寓意。

空白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帮助产生意境、形成联想。以空白为主的画图,更多是属于“写意”。画面留有一定空白,是产生意境、帮助联想的条件。合适的空白,可帮助产生画面外延,以增大画面的信息量。创作者有意识地留有画面空白,也是期望人们用丰富的想像去予以填补。

画面留有空白,有助于感受主体的运动。拍摄物体运动,一般都会在运动物体的前方留有一定空白,在画面上给运动物体留下去路,也让观众感受物体运动状态。有时,创作者有意把空白留在了运动物体后面,如为了表现速度,我们常见到把飞扬的尘烟留在了疾驰汽车的后面,把翻滚的白色波浪安排在了高速行驶的舰船后面,又如在影片主人公身后留下的弯弯曲曲的脚印、车辙印或夕阳下长长的身影等,常是为了产生意境、 引发联想。

其次,从构图讲,能有效地突出主体。突出主体,是空白的主要作用与任务。利用景物间的搭配,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能较好地处理空白,达到突出主体形象的目的。

3.3.2.4 电视画面构图中的形象实体的

时空关系平面造型艺术构图中,除了画面形象实体的形状结构外,它们的空间关系也是构图的重要内容。这些空间关系主要如下。

(1)注意中心平面造型艺术的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当形象实体在画面中处于某种时空或光色配置形式时,最容易吸引观众。我们将处于这种形式的视觉形象称为画面的注意中心。有多种途径可营造画面的注意中心,如构图形式、彩色构成形式、光影构成形式等。在此我们主要从构图的角度研究注意中心。平面造型艺术的构图理论告诉我们,以下是构造画面注意中心的常用方法:

1 )中心法将形象实体置于画面中心位置的构图形式,由于过于稳定而使画面缺乏动感和生气。

2 )对称法将两个形象实体安置在画面左右对称两侧。

3 )井字法将形象实体置于将画面作横竖三等分的“井形”横竖线的四个交点之一的构图形式。这种构图既能很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又能使构图显得活 泼、充满美感。井字法又称黄金分割法。

(2)均衡就构图的角度而言,均衡是指画面形象实体的空间分布方式给人平衡、稳定、完整、安详、和谐的观感。但值得注意的是,电视画面是时序性的,单帧(或单个镜头)画面构图可能是不均衡的,但由于有前期或后续画面的限定,这些画面仍然能给观众以均衡感。

其主要形式如下:

1 )平衡对称式画面构图细观中国的古代建筑,大到整个建筑群,小到局部的亭台楼阁,均衡对称的建筑结构反映出庄严稳重、气势雄伟的风格,其显现出的方正之美让世人由衷赞叹。平衡对称的画面构图方式,除了表现建筑及物件的对称美外,也显示其宏伟的气势与体现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价值。

均衡对称的构图也常用于表现重大历史事件、大型政治活动,如在新闻中对庄严、肃穆的重大会议的报道。

对称构图还可以用于表现仪式感。如节日的天安门广场,又如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排列整齐的仪仗兵队列,另如在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电视直播中,均衡的画面构图既展现了金色音乐大厅华丽的装饰,也表现出音乐会典雅隆重的风格。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无论是对这一深宅大院的外景拍摄,还是对内景的展现,尤其是在“灯笼”的处理上,较多采用了均衡对称的构图形式,体现出影片的艺术风格与个性特点。

2 )非平衡对称式画面构图这种构图形式不是追求数量上、形体上的平衡对称,而是充分调动观众的视觉心理,调动观众视线在画面上运动,以求得感觉上的平衡。

非平衡对称画面构图的独到之处,就是它不但能较好地反映景物的空间感,而且能较好地展示画面动感,常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

(3)动感电视画面的视觉动感是指电视画面序列给观众带来的运动变化的视觉感受。电视画面的视觉动感来自镜头(在这里“镜头”包括摄像机位、镜头焦距、镜头光轴等三个方面)与景物的相对运动、画面构图的失衡等两方面。

动感通常有三种表现方式:

1 )画面内部运动摄像机或镜头基本不动,而画面中的被摄体产生动感。其画面特征是动体虚、背景实。在表现上的最大长处是画面视觉语言表现特别清楚,实际运用中,这种固定画面拍摄在一部片中应该占多数。

2 )画面外部运动指被摄体基本不动,而镜头产生动感。通过镜头运动不断增加画面信息系统量;通过镜头运动来交代过程、展示细节;通过镜头运动,使场景与场景、 段落与段落、画面与画面过渡衔接得比较顺畅、自然。

由于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移动工具可以用来帮助我们实现在运动中的拍摄与记录,而且使用起来也越来越方便。但是,请记住: 运动镜头的拍摄虽然方便但并不随意。目前,在运动镜头的实际运用中较为不足的是:镜头运动缺乏节制,对初学者来说这种问题尤为普遍。在前期准备不足的情况下盲目拍摄运动镜头,既容易造成在后期编辑时的一些困难,也容易造成在电视节目编制中人力和物力的极大浪费。所以,也有专家认为在某种程度上“镜头运动过多体现出创作者对电视语言运用的无能”。在实际创作中应当以生活中人们采取固定视点或运动视点观察事物的体验为依据,把握好电视片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在一部电视片中所占的比例。

3 )画面综合运动画面中被摄体运动,镜头也在运动,两种运动方式和效果相加。其画面显著特征是动体实、画面背景虚。

在拍摄时主要应注意两点:一是选择有影调、色调变化的环境作背景(而勿以单一色调环境作背景);二是最好采用逆光或侧逆光拍摄。

(4)节律感就构图的角度而言,画面的节律感是指画面形象的周期性重复与带规律性的变化给观众带来节奏感和韵律感。

在后期编辑时,首先要达到叙事清楚的要求。根据内容表现的需要转换镜头,通过一连串的画面变化向观众提供不同的视觉信息,引导观众的注意力随事件的变化进程而发生转移。在此,首先要求创作者要认真把握每个镜头的自然长度。但是,如果在编辑处理时镜头长短不一、变化无常,电视节目在视觉表现上的节奏就很难产生,也难以与节目的内容情节节奏和听觉表现节奏很好地配合。所以,编辑时另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有意识地形成电视在视觉表现形式上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一般情况下应先使镜头成组,然后根据内容情节表现的需要,有意识地控制一组镜头运动的形式和镜头长度,使它们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

(5)形状与线条形象实体在电视画面中会以一定的形状与线条表现出一定的视觉形象。

1 )形形是指形状,即画面形象实体的外部轮廓线所表现出来的形状,或形象实体的空间关系所显露出来的形状。如太阳的圆形、月牙的镰刀形等。

在一定的景物空间关系和拍摄角度下,不同的形象实体在画面中会表现为一定“意味”的形状。这些有“意味”的形状往往具有较强象征性和情感指向性。例如:

底边水平的三角形若接近等边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时,给人以庄重、稳固、整体、 伟大、崇高、乐观的观感;底边水平的三角形,其顶角能形成向上的视觉冲击力,且锐角角度越小,冲击力越强,这种视觉冲击力通常会给人积极向上的观感;三角形的任一角向下时,均会形成不平衡的心理力,给人以威胁、危机、悲观、动荡的观感。

正方形四边相等,因同一元素(等长的直线)的重复出现,给人严谨、厚重、匀称的观感。

长方形由两对等长的边构成,由于既有相同重复的视觉元素,又有变化的视觉元素,因此,长方形比正方形显得灵活、秀气,竖置时给人高耸、雄伟、 坚毅的观感;横置时给人稳固、坚实、安定的观感。

梯形兼具三角形和长方形的视觉特征,给人的观感也居于两者之间。正置梯形在稳固、坚实中,多了几分向上的动势和生气;倒置梯形继承了倒三角形的动感,又有长方形的稳定性,给人活泼、开阔和扩张的观感。

圆形是以封闭的同心曲线限定的面,给人向心、团结、完美、丰满、融洽、亲切、活泼、灵活、运动、圆滑、约束等观感。

2 )线线是指线条。线条既可以是诸如线状的形象实体、任意形象实体的轮廓线或 表面纹理线等实体,如江河、道路、斑马的斑纹、树木的年轮等均属于实体的线条,也可以是虚的关系线,如有序的游鱼构成的曲线,人物的视线、动作线和运动线等。

在视觉艺术中,线条符号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和情感指向性:

水平线给人以平静、安宁、肃穆、广阔的观感。

垂直线给人以挺拔、崇高、肃穆、庄严、正直、向上的观感。高耸的现代摩天大厦、旗杆等形成略微向上收敛的竖线,给人挺拔向上的观感。

斜线给人以动感。但不同方向的斜线也会略有不同,一般人习惯从左到右阅读,因此,从左到右下降的斜线给人每况愈下的消极观感;而从左到右上升的斜线则给人上升的积极观感。

曲线给人以活泼流动的感觉,但几何曲线给人严谨、理性的动感,而自由曲线给人以无拘束、活泼奔放的动感。

折线给人以力度感等。

3.3.2.5 电视画面构图应注意的问题

摄像构图时主要应注意如下几点:

1 )准确地再现被摄物。首先要准确地再现被摄物,表现其特有的时空关系。

2 )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3 )选择与处理好拍摄角度与镜头长度的变化,以表现情节,展示戏剧冲突。

4 )利用镜头画面的转换,控制各种视觉元素及其变化,形成节奏。

3.3.2.6 电视画面构图中的光影结构

(1)什么是电视光影结构电视光影结构是指由光线的照射方向、软硬、强弱等所决定的电视画面序列中景物的各亮度等级的面积比例、空间与时间分布、光影关系等方面的配置或构成方式。也有人习惯用“影调”这一概念来把握电视画面的光影结构。

电视光影结构在电视画面语言系统中主要起如下作用:

1 )利用光线营造屏幕的空间感、建构屏幕时间概念。

2 )利用光线表现被摄物的立体感、质感和物体轮廓形态。

3 )利用光线适当突出主题信息,弱化次要信息,掩盖无益于主题的信息,引导观者的注意力。

4 )利用光线提供必需的景物亮度和反差,揭示被摄主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营造画面的影调和色调等光效,表现时间、渲染气氛。

电视画面的光影结构是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中,最主要有: 光源、时间、环境、空气状态、拍摄角度等。例如,除了不同种类光源(如太阳光、月光、电灯光、油灯光、烛光等)给人的感觉不同外,光源物理性质的不同(如直射光和散射光、 高色温光和低色温光等)也会形成不同的视觉效果:不同时间、不同季节的自然光(主要是太阳光)的光效有很大的差异。例如,秋高气爽和春雨绵绵,朝霞、晚霞与午间的烈日都有不同光效。不同的空气状态,如空气中尘埃、气雾等含量不同,光效也会有较大差异。例如,晴空万里与漫天阴霾等引起的视觉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而不同拍摄角度(由光源与被摄物、摄像机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决定)而形成的不同光线,如正面光、斜侧光、侧光、侧逆光、逆光、顶光、脚光等,也有不同的造型效果。

(2)三种基本的光影结构模式被摄物在电视画面中的造型是由光影结构决定的,而光影结构则由被摄物、光源和摄像机位三者的位置关系决定。电视画面中被摄物的光影结构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模式:

1 )顺光造型投射到被摄物上的光线方向与拍摄方向一致,此时画面中的被摄物表面大部分面积被照亮,阴影面积为零,只在被摄物周围形成一个较暗的轮廓。这种造型能将被摄物正面全貌表现出来,但缺乏立体感。这种造型通常称为亮调子。

2 )侧光造型投射到被摄物上的光线方向与拍摄方向成 90度角,且两者构成一个水平面。此时画面中的被摄物表面从受光侧的亮部到背光侧的暗部形成逐渐过渡的亮度层次,立体感强,被摄物在其背光侧环境中投下影子。这种造型通常称为全调子或灰调子。

顶光造型则是侧光造型的特例。光线从被摄物的顶部投射到其上,且与拍摄方向成 90度角。此时画面中的被摄物表面的顶部为亮部,底部为暗部,从亮部到暗部形成逐渐过渡的亮度层次,立体感强。

脚光也可视为人物侧光造型的特例。人像脚光造型是指人像造型的主光是从人物的脚部投射到人脸的,此时,主光投射方向与拍摄方向也成 90度夹角。人像脚光造型使人像的光影结构与人们习惯(日常生活中照射到人脸的光源主要是太阳光和日常照明光,这些光源一般在人脸的上方)的光影结构相反,因此,往往会给人以神秘、诡秘的观感。

3 )逆光造型投射到被摄物上的光线的方向与拍摄方向成 180度角,即通常所说的逆光照明。此时画面中的被摄物没有受光面,只能看到其背光面(暗部)和在其周围形成的一个亮轮廓,因此,这种造型缺乏层次和立体感,通常称为暗调子。

值得指出的是,决定被摄物造型的因素除了主光外,还有辅助光和修饰光等,但决定其光影结构的因素主要是主光;另一方面,以上仅就一些典型的主光入射角度的光影结构进行了讨论,在实际用光中,主光入射角度是千变万化的,因此,无法一一讨论。

(3)影调电视画面的影调是指电视画面序列中相对稳定的光影结构模式,是画面序列中形象实体的亮度的等级分布和时空分布的总倾向。画面的影调可从以下不同角度来划分:

1 )明调是指画面各形象实体中趋向于较高亮度等级的部分占较大面积的光影结构模式。明调又称亮调子、浅调子、轻调子、淡调子等。

2 )暗调是指画面各形象实体中趋向于较低亮度等级的部分占较大面积的光影结构模式。暗调又称黑调子、重调子、深调子等。

3 )全调是指画面各形象实体中各种亮度等级的各部分所占的面积相当的光影结构模式。全调又称中间调、灰调。

4 )硬调是指画面各形象实体中各部分的亮度等级或趋于高或趋于低,没有或较少中间亮度等级的光影结构模式。

5 )软调是指画面中各形象实体中具有各种亮度等级的部分面积相当的光影结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