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原本是文学创作中的表现方法,它是指用文字的描写,直接或间接地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来赢得读者的认同和情感的互动。电视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的手段,很自然地借用了抒情的概念,拉近了电视节目与观众的情感距离。我们看到,在艺术类的电视作品里,抒情镜头俯首皆是,但是纪实类节目是否也需要抒情呢?
人们普遍认为,电视创作的两大手段一是叙述二是表现。对于新闻摄像而言,最根本的任务是真实地记录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容不得记者掺杂过多个人的主观情感,因此真实和客观构成了新闻摄像的基础,叙述是新闻摄像的主要手段,那么抒情镜头作为表现的艺术,在新闻摄像中的运用就受到了一定的局限。而对于纪录片来说,它不仅是叙述的艺术,更是表现的艺术。但凡有影响力的纪录片佳作,无不是在坚持独立的叙事风格基础上,饱含着创作者的灵感和深情,让观众一起感受真善美,一同体验苦与悲。抒情镜头对纪录片的作用就在于它能更好地营造一种情绪,刻画人物的内心,深化作品的主题,本节所要探讨的主要是纪录片抒情镜头拍摄的一般方法。
8.5.1 空镜头抒情
在纪录片创作中,空镜头是最为常用的抒情镜头之一。空镜头也称为景物镜头,它不仅能交代环境,渲染氛围,更重要的是它与片中人物的情感有一定的相关性,是人物内心活动的外化形式。我们常说“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其实就是将人的情绪借助景物表达出来。当一个人心情愉快的时候,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洒满了阳光,但当他灰心失落的时候,他会看什么都不顺眼。因此,空镜头的作用不在于写实,而在于写意,即通过塑造一种意境,来抒发片中人物以及拍摄者的思想和情感。
在很多纪录片中,都有空镜头抒情的片段。例如在获奖纪录片《俺爹俺娘》(2003年)中,有两处空镜头的运用让人回味。摄影师焦波在讲述他的爹娘的故事时,有一段画面加解说是这样的:
画面解说村庄夜景,全景,固定镜头(影调偏蓝,下同)有一天晚上,我要回去夜幕中一个人在村庄小道上远去,全景,前移镜头我母亲说天黑了,我拿手电给你照照亮夜幕下的村庄小道,全景,固定镜头她就把手电照到这个小路上,我就沿着这个光往前走夜幕中一个人在村庄小道上远去,全景,前移镜头我觉得越走越远,路上的光也越来越淡,我觉得我母亲已经回去了,但我猛一回头夜幕下的村庄小道,慢推镜头(音乐起)就看见那束光还在那晃动,一下子,我的眼泪就出来了在这组画面中,母亲并没有出现,在主人公的娓娓叙述中,宁静的山村小路,仿佛将观众带到了那个夜晚:儿子就要远行,母亲颤颤巍巍,步履蹒跚地跟在他身后,用手电筒微弱的光为儿子指明了道路……当舒缓的音乐响起,镜头慢慢推进,道路缓缓延伸,此刻,“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情愫已从观众的心底升起,一股抒情的情怀便顺着眼泪一起流淌出来了。
第二处空镜头抒情的运用是在这部纪录片的结尾,焦波讲述了儿时和母亲一起去山间采豆角的情景:他在地头上等母亲,就冲着山上叫“娘——”,母亲就会回答“哎——”,山间的回音总能把声音传得很远。现在爹娘都去世了,儿子再也听不到母亲的回答了,就让儿子再一次深情的呼喊吧:
“娘——”(空镜头:山景,左摇)
“爹——”(空镜头:由山上空旷的景色摇向天空,结束。)
结尾的这两个空镜头伴随着焦波的呼喊,将儿子对爹娘的思念拉得很长很长,观众也因此沉浸在人世间最质朴的情感里久久回味。
空镜头在表达人物感情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那么当拍摄者要用它来抒情时,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1)在表达细腻情感时,一般用全景拍摄。因为全景镜头较为空旷,简洁的开放式的构图能让人心情放松,容易跟随片子的思路产生联想。
(2)拍摄时,应注意拍摄一组空镜头。单个空镜头的抒情性较差,多个赋予变化的空镜头组接在一起,可以让抒情的意味积累得更深。
(3)要善于用镜头的运动来表现抒情的节奏。如果片子的基调是舒缓的、哀伤的或忧愁的,可以用固定镜头、慢推、慢拉、慢摇的镜头运动来表现。如果要表现强烈的情感,比如愤怒、激动、紧张,则可以用急推镜头或甩镜头等。
(4)善于用影调来创造意境,抒发情感。比如用逆光拍摄,可以产生剪影的效果。
(5)所拍空镜头应与片中人物有一定的关系。关联度越高,抒情味越浓。
(6)拍摄者平时应注意积累一些空镜头素材,以备不时之需。比如朝霞、夕阳、高山、大海、红花、绿叶等具有美感的画面。
8.5.2 特写镜头抒情
特写镜头也具有抒情的功能,其主要的特点是:①它将人物和事物的局部形象突出出来,布满于整个画面空间,能以一种强大的视觉冲击感吸引观众的审美注意。②它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将人物各种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而感染观众,引起共鸣。正因如此,特写镜头具有一种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它代表了拍摄的创作意图和镜头选择。
例如,在张以庆作品《舟舟的世界》的片头中,连续出现了几个特写镜头:
(1)举着指挥棒的手(配字幕:一切生命都具有尊严,配乐队演奏)。
(2)按键的手。
(3)拉号的手。
(4)击鼓的手。
这几个特写镜头配合乐队的演奏组接在一起,顿时让人产生肃然起敬之感,同时揭示了片子的主题。
给人物以面部神态的特写在表达情感时更为直接。比如在专题片《难圆绿色梦》中,当徐治明老人听说自己当年种下的树木遭到砍伐后,他抹着眼泪的特写镜头让人揪心,观众此刻也许同情徐老,也许对那些砍伐者产生痛恨之情,不管怎样,人物神态的特写是很容易打动观众,产生抒情的作用的。
用特写镜头来抒情,拍摄者还需注意的问题是:
(1)要细心观察,要能深刻理解拍摄对象的内心世界,并能抓住体现他内心具有强烈感受时的神态,因为这时候的神态才是最真实最具有震撼力的。
(2)镜头要留有一定长度,任拍摄对象在镜头前宣泄自己的情感,不要急于关机。
8.5.3 长镜头抒情
长镜头有纪实的作用,有时候也具有抒情的功能,因为它在时间上的延长,也为情绪的延长创造了可能。例如,《神鹿啊神鹿》纪录了中国最后一个驯鹿鄂温克部族中一位女画家柳芭的故事。她在城市生活了几年后,回到了山林的部族,可是受过现代文化熏陶的她在回到部族后倍感孤独和矛盾。在该片的最后,一个2分钟的长镜头让人感慨万千——在大山之中,柳芭渐行渐远,她孤独的背影渲染了她孤独的内心,这个长镜头让人思考和回味的是,在两种文化背景的冲突下,她到底该走向何方?
8.5.4 抒情镜头拍摄的其他手段
在纪录片中并不是每个镜头都是那么写实的,有时候为了抒情的需要,拍摄者还需运用娴熟的拍摄技巧,来创造富有变化的画面。长焦镜头就是很好的用于抒情拍摄的手段之一。
长焦镜头的特点是,能将远处的景物拉近,使得前景与后景之间的纵深距离被压缩,产生空间上的挤压感。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电视画面:一个人迎着落日走去,他似乎走到太阳里面去了。其实,这种抒情的效果就是由长焦镜头来完成的。此外,长焦镜头可以改变景深范围,使景物产生虚实的变化,当画面被虚化后,就更具有抒情意味了。假如我们要拍几个孩子点着生日蜡烛庆祝的场面,就可以用长焦镜头来拍摄烛光,它在镜头中会呈现出光斑效果,带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
拍抒情镜头时,拍摄者需要考虑的因素还很多,比如画面的色彩、光线等是否与片子的整体基调一致,是否符合观众的收视心理?在哪个角度拍摄最能表现人物的内心?这些抒情镜头可以跟什么样的音乐相匹配?做成慢镜头会是什么效果?用在什么地方最合适,开头、中间还是结尾?镜头之间怎么组接更能积累情绪,产生巨大的感染力?等等。
在纪实拍摄中,要拍到好的抒情镜头并不容易。它要求摄像师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有较高的摄像技术去实现艺术的创作,并且他在生活中还应该是一个积极乐观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他善于观察生活,细心且具有爱心,他对镜头的解读能力其实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感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