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说过:“懂得人生得失的人一定会通情达理;通情达理的人一定会随机应变;能随机应变的人一定不会受到外物的伤害。一个人只要道德高尚,火不能烧他,水不能淹他,寒暑不能损伤他,禽兽不能伤害他。”尽管窗外的世界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但在智者的眼中,一切都显得那么平淡无奇。因为他们懂得人生的得失法则:人生有得便有失,所以不要将人生的得失看得过重。
有一年,美国一流的哈佛大学准备在中国招生,无数向往哈佛的学生都报名参加。只要被这次招生录取,美国政府将会提供所有的费用,不过此次招生名额有限,仅有一个。
经过激烈的初试,30名候选学生获得了面试的机会。他们获得通知,面试时间定在考试后的第十天。当主考官劳伦斯·金出现在众人面前时,他被早已等待在下榻饭店的候选学生团团围住。大家有的向他用英语问候,有的迫不及待地和他握手。
在大多数候选学生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有一位候选学生由于晚到一步错过了和劳伦斯·金见面的机会。他觉得自己既然错过了这次难得的机会,要想面试过关难上加难。于是原本满怀信心的他心情一落千丈,自己独身来到大厅里,准备离开。
这时,他看见大厅的角落里有一位外国女人站在那里,目光呆滞,好像若有所失。善良的学生出于好意,觉得这个外国女人身在异地他乡,一定是遇上烦心事才会如此灰心。于是他走上前去,用流利的英语进行了自我介绍,然后表示自己能帮助她渡过难关。
让这位学生万分意外的是,自己遇见的这位外国女人正是面试官劳伦斯·金的夫人。尽管这位学生在笔试中不是最优秀的,但当主考官劳伦斯·金得知他的事迹后,被他乐于助人的精神所感动。他认为一个人的个人品质比考试成绩更重要,所以他决定录取这名学生。
人生就是这样,错过的机会不一定是遗憾,很有可能等待他的是另外的收获。那位学生是幸运的,他自己无心的问候竟然成为自己被录取的原因。当然他的这个习惯绝非偶然,助人为乐是他平时养成的好习惯。每逢假期他都要到福利院帮助那些孤寡老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人生得失本身就是一种付出与收获的过程。它们之间是成正比的,其中付出是收获的前提,只有付出更多,才会收获得多。
一位老禅师在寺里种满了菊花。这种菊花有个特点,那就是三年后才会开花。等到三年后的秋天,老禅师的院子里菊花满天,香气扑鼻。菊花的香味吸引周围山下的村民们纷纷前来参观,大家对这菊花赞不绝口:“这真是难得一见、漂亮的花呀!”
有一天,一位村民向老禅师提出请求,他想要在自家院子里种上这种菊花。老禅师很爽快地答应了村民的请求。老禅师自己亲自挑选开得最艳、枝叶最粗的几颗送给村民,还告诉村民平时养花的技巧。村民十分感谢,拿着菊花的根下山了。
一传十,十传百。村里的人一听说老禅师愿意将菊花送给人,于是大家络绎不绝,前来庙里索要菊花。老禅师是有求必应,过了几天院里的菊花就被挖得一空。可怜的是他的院子里没有了往日的花香四溢,没有了来往的人群,显得十分冷清。
禅师的弟子看后,不禁向师傅抱怨道:“真可惜!满院的菊花就这样被弄没了。”
老禅师笑了笑,说道:“你想一想,三年后,满村的菊花岂不比满院的菊花更加漂亮吗?”弟子听后,仔细一想,点头称是。
老禅师接着对弟子说:“我们应该和别人分享自己美好的事物。有时即使自己没有了,当得知别人因此获得了快乐,我们心里也是美滋滋的。真正的幸福是大家的幸福,民众的和谐。”
牺牲了一院的美丽,换来了一村的菊香。让自己的付出换来别人的快乐,这正是人生得失的最高境界。
很久以前,有一位智者备受众人的尊重。平时他富有爱心,注重小节,不论做什么事都谨小细微,平时连一只蚂蚁都舍不得踩死。同时他还对神十分虔诚,凡是对神建造之物绝不破坏。因此他受到弟子的衷心爱戴。平时智者的身体十分健壮,可是当他过了80岁,身体状况开始每况愈下。他知道自己死期将至,便将所有的弟子叫到床边。当弟子们围在他的周围时,他却哭了起来。
弟子十分惊讶,问师傅:“老师,您为什么要哭泣呢?难道您有过忘记读书的一天吗?有过没有行善的一天吗?您是这个国家中最受尊敬的人,最笃敬神的人也是您;并且您对肮脏的政治从未插过手,照理说老师您没有任何哭的理由才是。”
智者说:“正是因为像你们说的那样,我才哭。我刚刚也问了自己这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都可以做肯定的回答。但当我问自己,你是否曾经拥有一般人的生活时,我却只能回答:没有。所以,我才哭了。”
培根曾经说过,造物主是吝啬的,他往往给了此,就不再予彼。事实的确如此,人生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事事俱全。人生有得便有失,只有笑看得失,才会过得幸福。
乐在取舍
人们通常总是患得患失,眼里总是看到自己所缺少的东西,从来不会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因此他们经常会感到莫名的苦恼,所以对于他们来讲,享受现在所拥有的才是最聪明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