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怎样对孩子说话最有效
14878800000002

第2章 父母对孩子说话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成功的沟通是有规律可循的,了解和掌握父母对孩子说话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可以使亲子教育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平等是与孩子心灵沟通的前提

平等是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的前提。只有对孩子一视同仁才能被孩子接受;只有对孩子公平对待,才会被孩子认可。只有被孩子接受和认可,沟通才能顺利进行。

王泽博是北京市某小学的学生,担任学校少先队大队委。年年被学校评为“三星好少年”、“优秀少先队员”等。他性格开朗,天真活泼,老师和班上的同学都很喜欢他。他的健康成长与他的家教是分不开的。下面就是王泽博的妈妈教子的心得:

记得有一次,我带儿子去复兴商业城,每次去商场儿子都是先陪着我转转服装,然后我再带他去看看书,买点有用的书。这次儿子有些不耐烦了,对我说:“妈妈,我觉得您有好多衣服,您为什么总是买个没完,有钱买点书多好啊!”听了孩子天真的发自内心的话,我说:“儿子,你说得对,以后,妈妈一定注意。”每当我带他去商店,说给他买衣服时,他总是摇头对我说:“我不要衣服,我要书。”

有一次,儿子在书店看书,总让我陪着他,我觉得他已经长大了,应该有意识地锻炼他了,于是我趁他不注意悄悄地离开了书店,过了一会儿,他从书店出来了,找到了我,他显得很镇定,丝毫没有着急害怕的表情,我连忙鼓励他:“你看,你不是很有能力吗?”他不好意思地笑了。

还有一次,孩子要买一本书,8元8角,每次他总是让我替他买。这次我对他说:“儿子,妈妈给你10元钱,你自己去买书,有能力就去做,你若没能力买书,就把钱还给妈妈。”听了我的话,他毫不犹豫地接过钱,非常熟练地先取到了书,拿到服务台开票交钱,很快地买到了他喜欢的书。从此以后,他能自觉主动地干自己的事了。这既培养了他的独立能力,同时也让他与社会更加融合了。

从上述王泽博的成长经历中与妈妈的对话内容和效果,我们可以看出,要与孩子沟通和谐得先进行平等交流。正因为有平等交流,才有了母子间的心灵沟通,母亲才得以对孩子进行春风化雨般的教导,使儿子如沐春风般地健康成长。

2.真诚地与孩子交流思想

与孩子说话,要把你的真实想法诚恳地向孩子表达出来,这样孩子会感到你和他的沟通是真诚的,因为小孩子也同大人一样是独立的人,应当得到尊重与平等对待。

一位从事外交工作的朋友讲过这样一件事:

几年前到美国访问,一次在饭馆吃饭,一个大约四五岁的小男孩,因为姐姐先坐到了一个位置上而不高兴,站在那里不愿坐另一个位置。妈妈便蹲下来对他说:“这两个座位其实是一样的,不是吗?既然姐姐已经坐下了,你为什么一定要坐她那个呢?下次再有机会让你先坐,好吗?”孩子眨眨眼睛,看看座位,确实没有什么两样,也就坐下来,高高兴兴地吃饭了。

我当时对此没有太在意。后来,无论在朋友家里,在儿童游乐场,还是在公园散步,看到大人们与小孩说话时,总是蹲下来,与孩子处在一个水平上,还往往用双手握住孩子的小手,用亲切的目光对视着,和颜悦色,以商量的口气与孩子说话。孩子们也似乎都很懂事,眨着眼睛,频频点头。

后来,与一位美国朋友闲聊时说起此事,那位朋友说:“与孩子说话当然要蹲下来呀!他们年龄太小,还没有长高,只能是大人蹲下来,才能平视着说话,我们从小父母都是这样同我们说话的。否则,怎么能真诚地交流呢?小孩也同我们一样是独立的人,应当得到尊重与平等对待!”

可是,我们有些家长,却常常站在那里大声呵斥孩子,“过来!别摸!”“去!去!去!别烦我!”等等,居高临下,态度非常粗俗,命令式的语言语调让孩子产生畏惧心理,同时感到倍受委屈。从说话态度来看,中国父母比美国父母威风得多,可在孩子心目中的父母,却并不可敬。

其实,是否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只是一种方式问题,但这微小的细节却能反映出父母对孩子是否真诚,是否把孩子真正当作和自己一样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这才是问题的本质。这会影响到家长能否以正确态度对待与教育孩子的一系列问题。

真诚沟通有利于加深亲子情感,父母不应以任何理由取消亲子情感投资的时间。把沟通亲子关系当成自己生命延伸的保证、精神愉悦的宝石。

2.针对孩子个性,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

性格是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秉性和习惯的外在表现。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孩子也不例外。因此说,教育孩子,也应考虑孩子的个性,对不同性格的孩子,应当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因为说话方式的正确与否,对孩子产生的教育效果是不一样的。说话方式正确,孩子愿意接受,效果就好;说话方式不当,孩子不愿接受,不仅效果不好,甚至还可能产生与愿望相反的结果。

(1)对争强好胜的孩子的说话方式

有的孩子头脑聪明,反应灵敏,自尊心特强,因此做什么事都有争强好胜的倾向。在学校往往为一件事,一道题,与同学争得面红耳赤。并为此造成与同学之间的不快。

父母对于这样的孩子,在学习方面不需要多费心思去教育和指导,关键要把他锋芒毕露的个性向沉稳善思方面引导。对这类孩子的谈话方式,可采用讲故事加讨论的说话方式,通过一些与孩子性格类似的人的故事和事例,让孩子产生触动,然后再通过与孩子讨论故事中的人物争强好胜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进行讨论,从而达到使孩子性格转化的目的。

(2)对腼腆内向的孩子的说话方式

孩子性格如果过于腼腆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有话放在肚子里不说,就会对他的成长产生消极作用。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孩子,他们不与同学们一起玩耍,下课一个人坐在教室里看书,集体活动中,他们从不出头露面,上课时也从不积极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

对于这类孩子,父母如果单独用那种开导、讲道理的谈话方式来与他们交谈,一般是很难取得预期效果的。理想的方式是多带孩子参加社会活动,甚至邀请孩子的同学一起郊游,参观。并在活动的过程中,告诉孩子一些积极、主动与人交往、沟通的技巧,特别是让孩子体会在集体活动中所得到的乐趣。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性格逐渐得到改善。

(3)对骄傲浮夸的孩子的说话方式

孩子如果骄傲浮夸,学习不扎实,生活爱虚荣,这样对他们的进步是非常有害的。对于这类孩子,父母尽量不要在他有点成绩和进步时就给予大加赞赏。在与孩子的说话方式上,父母应当多对这样的孩子进行理想教育,鼓励孩子立大志,为远大的目标而踏踏实实地学习。并要经常给他讲骄傲浮夸的害处。这样对改变孩子的骄傲浮夸的性格会大有好处。

在现实社会中,孩子的性格可说是多种多样,远不只这几种。因此父母一定要做到“个别对待”、“因材施教”,而不要看别人怎么教导孩子,自己就照搬照用。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孩子的性格本身也是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父母不能用僵化的眼光看待孩子,而要随着孩子不同的外在表现,观察孩子性格的变化,并根据孩子性格的变化改变自己与孩子谈话的方式和方法,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4.别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

有些家长总是持有这样的想法:我是孩子家长,孩子就该听我的,我说了算。在与孩子讲话时,总是以命令的口气,让孩子做这做那。

实际上,父母的权威并不是靠命令和强制的力量形成的。命令和强制的结果只能够让孩子在表面上服从你,而在其内心深处是不服气的,甚至于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

我们不妨来比较几组父母曾使用过的语言,也许会对你有所启示。比如:

叫孩子起床时说:“这么大了,每天睡得像死猪一样,难道你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快起床!你迟到了我可不管!”如果改成:“儿子,7点钟了,你是不是该起床了?妈妈也到点了,一会我可没有工夫叫你了。”顺便亲儿子一口。你感觉如何?

孩子看电视时间太长时轻轻地对他说:“你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太多了,是不是调节一下?”而不是说:“你如果读书像看电视一样就好了。”

孩子坚持要买某件物品时你说:“父母亲又不是开银行的,哪有那么多钱!”换个说法:“我知道你很喜欢,但我们家目前经济状况还不容许,日后再想想办法好吗?”

孩子私自外出时你可以说:“你没告诉我你去哪里,又没有按时回来,我很担心,弄得我饭都没有吃好。以后你去哪里,什么时间回家告诉我们好吗?免得我们惦记你。”不能说:“别把家里当旅馆,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没有一点规矩。”

孩子反驳你的时候,你可以说:“你的意见和我们的不一样,我们可以再讨论。”而不是说:“你的翅膀硬了,居然和父母顶嘴了,目无尊长,到底谁是老子?”

孩子不愿做家务时父母一着急就脱口而出:“你怎么这样懒,专要人侍候,太不像话了!”换个说法:“我最近工作很忙,身体有些吃不消,我知道你很心疼我,我想你愿意帮助妈妈做些事情,对吗?”

孩子不想做功课时说:“你不想做功课?为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不是不会做?要不要我帮助你?”不应说:“快去做作业,整天想着玩,将来能有什么出息?”。

三句好话心头暖,三句恶语透心寒。同是一件事,父母的言语不同,得到的沟通效果就大不一样。语言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最普遍也最有影响力的沟通手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习惯用语、语气和态度,均能影响到与孩子的沟通。

从某种意义上讲,沟通失败,家庭教育也就失败了。当父母完全不能理解孩子,他们自己的观点和做法也不会被孩子理解和接受。这样,无论父母出于多么良好的动机,制定了多么远大的目标,最后也是无法实现的。所以,急于望子成龙的父母们要注意,切忌用命令、讽刺、挖苦之类的语言去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的权威不是什么人赋予的,也不是在育儿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它是在父母正确地行使并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职责的过程中,在孩子的内心世界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父母的权威不能靠对孩子进行家长作风式的“教育”或灌输就能获得,而要靠父母做出模范性的行动来获得。

如果作为一家之长的父亲不能或者不愿意履行自己对家庭应尽的义务和责任,那么,孩子就不会把父亲当作家长来看待,无论自己的父亲说什么,他都不会听从。

如果父母的权威因为诸如此类的不负责任而丧失的话,当孩子长到十几岁的时候,就会引发很多问题。近年来,子女殴打父母的现象日渐增多,已经成为一个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相关研究表明,这种情况发生在父母没有权威的家庭中的比例相当高。

父母是孩子的人生导师,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应该告诉他们正确的做法,引导他们,而不是无情地摧残打击他们。

其实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一棵向上的小苗。孩子都希望自己进步,希望自己得到大人的肯定和表扬,如果因为做得不够好,总得不到肯定,有些孩子会因此失去信心。

5.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

许多家长在与孩子交谈时,总是爱用训导的口气,而要求孩子做事情时,更是喜爱采用专制的方式,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这种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是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他们对待孩子,只考虑自己的权威,而很少考虑孩子的想法。专制的目的,是希望孩子绝对服从自己,一切按自己的要求做。这种亲子关系,是绝对谈不上沟通与交流的。这种家庭的孩子,心理发展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生活中,我们常听到父亲这样对孩子说:“爸爸叫你怎样你就怎样!”这种话无非是告诉孩子,“家里我说了算”,“一切以我的喜好为准则”。

自然父母不允许孩子做的事,大都是有道理有理由的,可是没有多少道理或者干脆不讲道理的也大有人在。对孩子,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实行专制,不给孩子发挥自由的天性,这样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若能在孩子童年,保护与培养他的自尊心,必将使孩子的一生受益无穷。一个有自尊心的人会尊重别人,也会爱护自己,充实自己;一个自尊自爱的人才会对社会有贡献,对别人有爱心。

“孩子有什么自尊?他们什么也不懂!”有些爸爸会这么以为,觉得孩子不懂,怎么讲道理也是白搭,不如命令式明确、干脆。而事实上,只有3岁以前的小孩由于心智发展程度所限,一般难于明白道理,父母可以告诉孩子“这样做不对”、“应该这么做”,同时伴以适度的相应的表情、手势、语气,使孩子从爸爸的表情中察觉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3岁以后的孩子,心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已可明白是非,这时,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必须讲清道理,即使是批评,也要用温和的态度指出其错误之处,并指示他正确的做法。

有些父母看见小孩在与小朋友交往时,不论一时打得多么不可开交,过一会又亲密无间,便产生误解,以为孩子心思简单,事情一过就忘,因此觉得训斥孩子无甚大碍,反正他也不会往心里去。

其实,孩子心思既很敏感又很脆弱,且极易受到伤害。他很清楚内外之别,孩子一般不会计较小朋友之间的言行,对父母的言行举动却很在意很重视。假若父母一味不尊重孩子,动辄训斥孩子,而不说明道理,或者明知自己无理,孩子有理,也绝不向孩子道歉,反而执意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重压之下的孩子口服心不服,长此以往,孩子或者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你说什么他都不爱听,不愿做,脾气倔强;或者被吓得畏畏缩缩,服服帖帖,凡事不敢有主张,只是唯父母马首是瞻。逆反的孩子必然我行我素,而畏畏缩缩的孩子又永远只会是孩子,没有自己的个性,这些孩子都无从谈起个人事业的发展。

只有自尊自信的人才会尽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才无需去奉承迎合他人,他可以面对成就而不骄傲,也可面对失败、挫折或者别人的讥讽、嘲弄而不失去自信,逐步迎来人生的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