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保健医:常见病防治指南
14879100000105

第105章 胆道蛔虫

胆道蛔虫病是肠蛔虫病引起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约80%见于儿童和青年,中医称之为“蛔厥”。胆道蛔虫病的发病率与肠蛔虫病的感染率有关,蛔虫喜碱恶酸,有钻孔癖性,当肠道功能紊乱、饥饿、饮食不节、驱虫不当、妊娠、高热时,肠内环境不适宜蛔虫生活,便向上窜动,胆道有病变时,胆道口括约肌功能失调,更有利于蛔虫窜人胆道,引起本病。蛔虫一旦钻人胆道,除可引起绞痛症状外,还会引起穿孑L、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此外,蛔虫虫体或虫卵可作为核心形成结石,这种结石主要是胆色素结石,约25%的肝外胆管结石与胆道蛔虫病有关,而肝内胆管结石则有35%与此有关。活蛔虫可自行退出胆道,死虫体也可排出。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病有较好的疗效。

症状病人表现为症状严重而体征轻微是胆道蛔虫病的特点,主要症状是突发性剑突下剧烈阵发性绞痛,呈“钻顶”感,由于腹痛剧烈,患者往往手按上腹蜷曲肢体,辗转不安,或伏卧床上翻滚,身出冷汗,疼痛间歇时又平息如常,腹痛常突发而又忽止,并可向右肩背部放射,发作时屡有剧烈恶心呕吐,往往吐出蛔虫,这有助于诊断,严重的可合并胆道感染,病人则可表现持续性腹痛,阵发性加剧,并出现畏寒、高热和黄疸,伴有胆囊和肝脏的肿大。

治疗

1.西药 可选用肠虫清片、左旋咪唑片等驱虫。但西药驱虫在腹痛期间不能使用,以免刺激蛔虫。腹痛时可用阿托品0.5mg、加非那根25mg,肌肉注射,无效时可用杜冷丁针50~100mg,肌肉注射。并发胆道感染时,应用青霉素、庆大霉素或其他广谱抗生素抗感染。

2.中药 可用乌梅汤以安蛔止痛。

3.中成药 乌梅丸9克,每日3次,空腹服用,连服3~5天。

4.其他疗法 ①针刺疗法:主穴,取胆囊穴、鸠尾、胆俞、阳陵泉。配穴,疼痛明显者取迎香透四白、人中、合谷;呕吐取内关。主配穴各选1~2穴,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②食醋疗法:具有安蛔止痛作用,一般为米醋50克,加等量温开水顿服,每日3~4次。呕吐剧烈者可含服生姜片。③拔火罐:在剑突下压痛部位拔火罐20分钟,有止痛作用。④按摩疗法:以右手拇指紧贴右肋下胆囊区,沿肋缘下推压到剑突下,然后沿腹白线向下推压1寸许,连续按摩7~8次。本法有止痛及促进排虫的作用,适用于儿童患者。⑤吸氧疗法:氧气对驱虫和镇痛均有效,病人一般左侧卧位,头低足高吸氧1~2小时后改为右侧卧位,每日1~2次。

5.手术疗法 腹痛不止,并有寒战发热,黄疸加深及局部肌紧张,压痛剧烈时,则为合并胆道感染,病人宜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采用剖腹切开胆总管取虫,“T”管引流,如胆囊合并炎症,可同时行胆囊切除术。

生活饮食调养

1.进行精神安慰,本病越急躁、紧张就越发作,故要沉住气,发作时积极治疗,不发作时静心休养。

2.平时注意饮食调养,吃饭宜细嚼慢咽,注意冷热,特别是冷食不要多吃,应注意饮食的酸碱平衡,因蛔虫喜碱恶酸,故应多吃蔬菜,少吃主食,菜和主食按7:3搭配为佳。

3.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品。

4.搞好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

5.注意腹部保暖,特别是吃饭时,不要把凉饭和冷气咽下去。

6.定期服驱虫药。

7.保持大便通畅。

8.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而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