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保健医:常见病防治指南
14879100000227

第227章 中药的服

中药的服法因病而异。一般治疗各种炎症用药或发汗解表药、滋补药宜温服;祛寒药、外感风寒或治头痛、关节痛、消化性溃疡病的药等宜热服;清热、解毒、止吐药宜冷服。除内服外,还可吸人或直肠给药,也可以局部外用给药,如漱口药、吹耳药、点眼药、吹喉药、洗药、坐药和膏药等,即把药制成一定的剂型直接敷用于局部病灶,产生疗效。

服用中药,一般每日两次,分上下午各服一次。煎好的中药不宜长时间存放,最好不要过夜,当天煎的药当天服完,因放置时间过长,各药析出的化学成分会发生变化而沉淀,使有效成分减少,降低疗效,甚至变质而服后中毒。有时根据需要还有以下12种用法。

1.饭前服 滋补强壮药、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疾病用药,一般饭前服用。肠道疾病也宜饭前服,因此时胃是空的,药物能直接与胃黏膜接触,疗效好。

2.饭后服 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疾病,一般饭后服用。对消化道有刺激的药、毒性较大的药,也宜饭后服。

3.含服治咽喉病的药宜缓慢含咽,或者含漱吞咽。

4.顿服 通便、化瘀血的药要一次服完,便于集中药力,发挥最大效应。

5.频服 咽喉病、呕吐者宜采用多次频饮、缓缓服用,使药物充分接触患部,很快见效。

6.空腹服泻药、驱虫药宜空腹服;滋补汤药宜早晨空腹服,以利吸收。

7.睡前服 镇静安眠药宜睡前服,有积滞、胸部病变,服药后宜仰卧。头、脑、耳、眼病者,服药后宜去枕而卧。左右两肋疾病,服药后宜右侧卧。

8.隔夜服主要是指祛虫药,在睡前服一次后,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一次,促使肠道虫更容易被麻醉或杀死,以便排出体外。

9.凉服 一般指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宜凉服。凉服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寒性药剂凉后服,如治疗大热病者;二是指热性药剂凉后服,如治疗真寒假热病症。

10.温服 把煎好的中药晾到35 ℃左右服。凡平和的药、补益的药均宜温服,使其益气,增强补益的功能。

11.热服 凡伤风感冒、解毒驱寒的药,宜趁热大口服下,以达到发汗的目的,祛寒、通血脉的药也是如此。

12.泡服 中药中的菊花、金银花、玄参、麦冬、薄荷、莲心、甘草等常用沸水浸泡代茶饮用,可清热除燥、生津止渴。因中药在采集、晒干过程中,可附带一些灰尘和杂质,冲泡时会浮在水面,令人生厌。如用一块干净的纱布将中药包起来,再投入水中冲泡,就不会有杂物,其药液也清香爽口。

服用中药,为防止味苦或其他原因引起呕吐,可适量加些矫味药,如甘草等,也可以于喝药前先含一片生姜,几分钟后再喝药,或者先取煎好的药液少量,加入几滴生姜汁,搅匀后趁热慢慢喝下,然后再喝其他药液,就不会发生呕吐现象。人的舌头在服37℃左右的汤药时对苦味最敏感,所以在服汤药时要避开37℃这个“苦峰”。如病人一闻到药味就恶心、呕吐,可在服药前往鼻孔里涂一点醋即可避免。如病人将药服下后产生恶心、呕吐,可用鲜姜片在病人的舌面上来回划几下即可避免。

服用中药时还需要注意忌口,如治疗过敏性哮喘、皮肤病等,忌吃鱼虾羊肉等“发物”;吃人参等补药忌吃萝卜及有腹泻或通便作用的食物,以防止减低药效;在服温中类药物治疗“寒证”时忌吃生冷食物;用清热药治疗“热证”时忌吃辛辣食物;多数病人忌吃生冷、油腻和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利于药物吸收。服用中药不宜用奶、茶及可乐等饮料送服,因为这些液体可以破坏药性而降低疗效。

服用选购中成药时不要只看药名,因为有些中成药的名称不能表明它的确切疗效,所以应该慎重了解它的性质、功能及适应症等,以防药不对症。比如天麻是治疗高血压、头晕、头痛的有效中药,而天麻丸的主要功能是散风祛湿、活血止痛,适用于风寒湿引起的关节疼痛、手足麻木等,对于高血压是不适用的,同时,天麻丸中有羌活、独活、附子等成分,均属于温热性质的药物,反可使血压升高。还有的中成药中一字之差,功能却完全不一样,如人参归脾丸能养血安神,主治健忘、惊悸等,而人参健脾丸则主治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难消、大便溏薄。小儿用的肥儿丸能消食导滞、驱虫,肥儿散则健脾养胃、助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