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保健医:常见病防治指南
14879100000050

第50章 血常

1.白细胞计数(WBC)

参考值:(4~10)×109/L

临床意义

①增高:见于急性细菌感染;大出血、严重溶血、较大手术、组织损伤、大面积烧伤、心肌梗死;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恶性肿瘤。生理性白细胞增高见于情绪激动、运动、月经期、妊娠期、分娩。

②降低:见于某些病毒性疾病如肝炎、流感、麻疹等;其他传染病如疟疾、伤寒、黑热病;老年人及机体反应低下者严重感染时;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症、粒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症。

2.白细胞分类计数(DC)

参考值:中性粒细胞50%~70%或(2~7)×109/L;嗜酸性粒细胞0.5%~5%或(0.02~0.5)×109/L;嗜碱性粒细胞0%~1%或(O~O。1)×109/L;淋巴细胞20%~40%或(O。8~4)×109/L;单核细胞3%~8%或(0.1~0.8)×109/L。

临床意义

①中性粒细胞(GR)

增高:生理性增高见于剧烈运动、妊娠期、新生儿等。病理性增高见于球菌感染、部分杆菌感染、部分病毒感染、烧伤、手术、心肌梗死、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恶性肿瘤、急性出血、急性溶血、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

降低:见于病毒感染、部分严重细菌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急性白血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原虫感染、粒细胞减少症、肿瘤放疗或化疗后、用抗甲状腺药物。

②嗜酸粒细胞

增高:见于过敏性疾病、皮肤病、寄生虫病、传染病恢复期、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结缔组织病。

降低:见于伤寒、副伤寒、严重烧伤、大手术后、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③淋巴细胞(LY)

增高: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结核、梅毒、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降低:见于何杰金氏病、免疫缺陷性疾病、放射线照射。

④单核细胞(MO)

增高:见于结核病、伤寒、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何杰金氏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黑热病及传染病的恢复期、结缔组织病。

降低:一般无意义。

⑤嗜碱粒细胞

增高: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某些重金属中毒、脾切除术后。

3.幼稚细胞(Cell,也称未成熟细胞)

参考值:外周血涂片中可偶见晚幼粒细胞,其他幼稚细胞均看不到。

临床意义:外周血中出现幼稚细胞,可见于各种白血病、骨髓纤维化、重度感染、失血、溶血性贫血、类白血病反应。

4.红细胞计数(RBC)

参考值:男性:(4.0~5.5)×1012(12上标)/L;女性:(3.5~5.0)×10(12上标)/L。

临床意义

①增高:见于呕吐、腹泻、烧伤所致的脱水、血液浓缩;长期缺氧、剧烈活动、先天性心脏病、肺心病、肺气肿、低氧血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高原居民。

②降低:见于贫血、失血、重症寄生虫病、妊娠中晚期。

5.血红蛋白(HGB)

参考值:新生儿:180~190g/L;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50g/L。

临床意义

①增高:生理性增高见于新生儿、高原居民等。病理性增高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脱水。

②降低:见于贫血、白血病、失血后、产后等。

6.血小板计数(PLT)

参考值:(100~300)×10(9上标)/L。

临床意义

①增高:生理性增高见于运动和进餐后,午后比晨间高。病理性增高见于急性失血、溶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脾切除术后、急性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肿瘤、大手术后。

⑦降低:生理性降低见于月经期。病理性降低见于下列:A。造血功能障碍;a。骨髓增生不良或被异常组织浸润: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淋巴肉瘤、骨髓纤维化、何杰金氏病、结核病、癌肿骨髓转移。b。造血物质缺乏:坏血病、肝炎、部分巨幼红细胞性贫血。c。感染或理化因素所致的骨髓抑制:严重感染,苯、砷、重金属中毒,放射线照射,抗癌药,抗甲状腺药,噻嗪类利尿药。B。血小板破坏亢进: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体外循环等。C。血小板消耗过多: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巨大血管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