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弄,位于余姚南部,四明山北麓盆地中。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以梁弄为中心的浙东抗日根据地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秦时即有村集,最早居民为梁冯两姓人家,故古称梁冯。五代后唐(923)置镇,属会稽郡,至此人烟阜盛,街衢辐集,因弄堂纵横难辨,梁冯故谐音讹为梁弄。
春花烂漫四月时,我们驱车去梁弄。从余姚南行,四车道的柏油公路,通行顺畅。山色妩媚,杂树生花,雨后的山间,白雾冉冉升空。沿路所见,河流水渠山塘水库,绿水充盈,群蛙鼓噪。山野里的清风扑面而来,混杂着泥土的芬芳,特别清新。车过黄浦岭,便见到了一洼汪然的四明湖,开阔的湖面波光粼粼,艳若明镜。山环峰绕,万千秀美。湖边高树林立,无数白墙黑瓦,高低错落,隐在林中,感觉如入画廊。似乎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景色一如《归园田居》所绘,“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三国两晋以后,多有名士慕江南秀色,纷至沓来,不少人以隐居会稽郡为志(梁弄旧属会稽郡)。镇东有村名后陈,村旁有一座小山名唤晓山,传说为晋代兰芎山仙翁葛洪来四明山采药时,夜宿山脚,醒来时天已大亮而得名。据说晓山旁有狮子山,又名为东明山,东山。东山上有岩洞,人称龙穴,洞前常常岚气飘浮,云雨晦冥。相传历史文化名人、西汉炼丹家、余姚先贤严子陵之师并岳丈梅福曾隐居此中,修道炼丹,治病救人。梅福还写过《四明山记》,天下广传,引得四面八方文人骚客、方士仙客云集而来,故梁弄在道家文化中有“第九洞天”之称。晋时谢安、谢灵运等,都曾在此停驻。明代大学士吕夲曾为余姚泗门谢氏写过一副对联:“古今三太傅,吴越两东山。”三太傅指的是余姚籍晋太傅谢安、宋太傅谢深甫、明太傅谢迁;两东山则是指上虞东山和此东山。谢安从此地出去后,历仕至丞相,风雅为当时名士之首。指挥淝水之战取得大捷,为东晋立下汗马功劳,历史上有“东山再起”之称。相传谢安容貌俊雅,风度潇洒,又能临危奋起、力挽狂澜,在普济苍生之后功成身退,自然成为数百年间知识分子的偶像,全唐诗人纷纷前来寻访感怀,如李白、皮日休、孟浩然等大诗人接踵而至。这片山水,一时群星璀璨,有大量诗赋传世,成就一条光彩夺目的唐诗之路。据统计,在《全唐诗》咏晋代人物的668首,其中歌咏谢安的就有274首,占了四成之多。
东山往西有谢公岭,亦是纪念谢安的故迹。岭下有贺溪,因贺知章曾结茅庵隐居得名;相传贺知章的《袁氏别业》“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就是写于贺溪之畔。东山下曾有一寺,名东明寺。黄宗羲《过东明寺》诗载:“东明寺在余姚县西南梁弄境内、东明山麓,旁有怡偲书院、宋孙一元改建炉溪文社,黄东发、方达材曾就读于此。”黄东发、方达材均为宋代著名学者,黄东发即为宋东发学派创始人。梁弄可谓极一时风雅之盛。
湖东面有一白色大理石构筑的巍峨山门,四门洞开,古朴庄重,上题“四明山”三大字。公路穿门而过。过山门三四里,便到梁弄古镇。古镇东首有巨溪,名为东溪,春天里两岸银杏、溪沟古树嫩叶争发,分外明媚。过溪为一仿古长街,明墙黑瓦,在雨后显得格外洁净漂亮。我们把车停在仿古街中段一老墙门前。老墙门前有碑铭,读得“正蒙学堂旧址”,上写学堂建于1906年(即清光绪三十二年,取“蒙以养正,匡扶正义”之意),距今已一百多年。我们向学堂正对面的一片明清的老房子中径直走去,寻找浙东第二藏书楼——五桂楼。老巷弄口古旧而狭窄,湿漉漉的水泥路曲曲折折向前延伸,谓“下街”。大概梁弄为山中集镇,平地逼仄之故,弄堂特别狭窄。街两边老楼房,都是二三层高,愈显得光线暗淡。沿街有不少店铺,如“羊淘”(宰羊小店)“豆腐作坊”“焦饼店”等等。还是早餐时间,点心店里,八仙桌旁散坐着几位顾客,老板娘高声答应着客人的叫唤;豆浆锅架在旧式大煤炉上,猩红的煤火舔着锅底;开锅的时候,屋里一片腾腾热气。不少门面是一块块木板拼成的,就如电影《林家铺子》的样子,这个时候门板已全卸下来,置放在角落里,整个店堂一览无遗。有些巷弄地面,还是青石条板,两边嵌鹅卵石。狭弄时而交互,时而有小溪窜出来,又倏地钻入山墙。古朴的山镇风韵,恍然之间,似乎感觉时光倒逝了几十年。到一弄堂口,有根贴墙而立的电线杆,电线杆旁约摸二米高处的墙面上,有块蓝底白字的路牌,写着“洞门弄”。有老人指着深巷说:“从这儿往里,走四五十米,朝北拐弯,五桂楼就到了。”
我们拐进深巷,巷陌更窄,宽仅一米左右,仅容两人并肩而过。两边高墙静立,墙面一片灰黑,有些石灰已经剥落,几处染绿的苔藓分外明显。抬头望天,尤觉天空高远明亮。巷弄曲折得像走迷宫;偶尔路过几个墙门,都是或漆黑或深赭的原木色板面,古旧不堪。有一古井,井台有石井栏,井上有一石亭,亭子横额上写着“波井”二字。井水很浅,明晃晃的一汪,似乎一探手就可掬到。传说此井为“嫁井”,开掘于明代,是一乡绅给女儿的嫁妆。深巷井栏多故事,想想红妆的新娘,在湿润的井台上淘洗,十指若葱根,手如皓月,想及父亲的怜爱,明眸里应该漾着多少甜美的神光。
五桂楼就在井边的一个院落里。小院门开在西院墙上。院门洞开,一庭院一楼阁的格局一目了然。庭院干净素朴,寂静而雅致。有一石桌,靠南墙有两棵婆娑的桂树,其中一棵极为高大葱郁。当地人说,八月开花时,香袭半个小镇。楼阁堂门落锁不能进,透过窗见里面也是极为素朴。上有一块匾额,为“七十二峰草堂”,意思指小镇有七十二峰环绕,又有寄寓山水之意。五桂楼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主人为黄澄量。史载南宋绍兴年间,黄氏廷美的五个儿子均科举高中,同朝做官。宋高宗非常器重他们,称赞兄弟五人“志冲霄斗,学优圣域”。后来兄弟五人回乡,宋高宗作诗相赠,其中有“普天夫子铎,仙籍桂枝香”的句子,这样便有了“五桂传芳”的说法。黄澄量敬慕五位远祖,以故名之。黄澄量也是一位博学的作家,利用自己的藏书,在几间楼里,他编辑了《明文类体》,编著了《姚江书画传》、《四明耆旧传》、《四明记游钞》、《五桂楼藏书目识》等书。
《汉书·韦贤传》云:“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意思是传给子孙满满一箱笼黄金,还不如给他留一部经书。黄澄量引用这一典故,课教子孙,而他确实身体力行。这位乡间读书人,穷其所有收藏书籍,五桂楼藏书最多时达到6万余卷,“富甲越中”,故有“浙东第二藏书楼之称”。而这座民间的藏书楼,与浙东第一阁天一阁又有不同,它的书不是束于高阁,非大学者不得瞻视,而是欢迎大小学者登楼观书,磨砺文章为快。不仅如此,主人还常常自掏腰包,翻版刻印一些难得的佳文著作,传于求书之人,施惠乡里。梁弄文风为之一盛,也因之而成为众多读书人向往的圣地。梁弄至今有乡土诗社,据报道,诗社有社员近100名。他们时时结社吟唱,出版诗集,如同当年黄澄量提倡的风尚。梁弄因而被全国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中国诗歌之乡称号。镇西有一条大溪,名为西溪,沿溪有一带状公园,园中有“诗碑”可读。
从五桂楼出来,我们过西溪到狮子山,却不是寻访谢氏故迹,而是仰慕红色遗迹。狮子山之上有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在这块红色土地上牺牲的先烈。时值清明前后,各地群众自发到这里祭祀,山间台阶上,一片静默的人流涌动。山前矗有两个独立的高大山门,各书“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为毛泽东的手笔,刚健雄放。半山腰有纪念馆,陈列烈士遗物,展示革命事迹。山顶有纪念碑,碑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字由郭沫若题写。碑四周为纪念广场,我们在广场上列队肃立,对着团旗重温入团誓言。周山松林覆盖,春雨之下,尤为苍翠。立于山顶北可俯览四明湖万顷波光,南可望梁弄镇市廛拥杂。梁弄还有许多红色故地,上世纪四十年代,浙东区党委、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浙东行政公署等领导机构都驻在梁弄,领导周边十四个县的抗日政权。现存有浙东革命纪念馆、浙东革命司令部、韬奋书店、红岗劲松等遗迹,如果一一细读,一定会被往日的故事深深感动。
狮子山东麓,四明湖西畔,其间多峡湾,此时绿水深秀,高松迎风,风景奇幽。林中有一五星级休闲度假村,楼宇盘盘,有渡桥与湖心玉兔岛相连,玉兔岛远望过去形状酷似玉兔,据说特别是月圆之夜,从湖边远眺,犹如玉兔拜月。岛上林木葱荣,茶园点缀,满目秀色。
梁弄镇南山峦叠翠。有一名山,为道士山,其间有白水飞瀑,俗称白水冲,因汉时白公曾经在此修炼得道而名。飞瀑高53米,形若白龙飞天,声若沉雷震地,蔚为壮观。元代赵澹山有诗赞美:“玉龙吼山山为开,悬涛迸出翻崔嵬。回风便可作飞雨,共听万壑鸣惊雷。”因飞瀑注壑,下成深潭,潭上终年白雾萦绕,故山中茶树沾染水气,晶莹透绿,当地称其为“瀑布茶”,香味清幽。水流出潭口,在巨石间奔流成溪。传说中随白公学道的刘纲、樊云翘夫妇为普济众生,采药炼丹,每天在溪中洗草药,把溪水染成了紫色,故称紫溪,又称洗药溪。此间山地起伏,遍植桑桃樱梅,春季里漫山红色,艳丽非常。据说电影《大地重光》、《芦笙恋歌》、《难忘的战斗》、《一场风波》均在此拍摄部分外景。我们沿着山路,唱唱跳跳,一直走到飞瀑之下,深潭之边。有同学采竹枝作帽,扮作山民,有同学采摘山岩间的野茶,亲闻馨香,有些则高坐在瀑布前的高岩之上。山野的快乐让人难以忘记。
(文/程芳圆、王凌云)
边走边读
“谢安”(320—385),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会稽(今绍兴)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官至太保兼都督十五州军事兼卫将军等职,死后追封太傅兼庐陵郡公,世称谢太傅、谢东山。政绩突出,曾用8万士卒一举打败了前秦80多万大军,即史称的“淝水之战”,留下“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佳话;功成名就之时,急流勇退,被后世人视为良相代表,高洁典范。谢安能诗善文,才学华丽,早年在东山,“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王羲之、许询都与之交往密切。为魏晋名士的代表性人物,有人称赞“江左风流宰相唯谢安耳”。谢安有十来首诗传世,其中以参与兰亭盛会所赋最为绚亮。
“黄澄量”生卒年不详,字式筌,号石泉,余姚梁弄人。曾长期宦居京城,晚年回乡,以为“积财与子孙,不如楹书与子孙”,在嘉庆十二年(1807)建造藏书楼,并根据祖上“五桂传芳”的传说,命名为“五桂楼”。藏书量达到五万余卷,并根据自己的藏书,编辑了《明文类体》138册,仿黄宗羲《明文海》体例分17类装订成册。子黄肇震、孙黄联镖、曾孙黄安澜继承其志,使五桂楼历经几次兵灾,仍能保持原来的规模。
“《浙东游击根据地》”梁弄作为红色古镇,整理的史料较为全面。《浙东游击根据地》介绍当地抗日游击战争历史。其他如《浙东抗战与敌后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中共宁波党史·第一卷》等,均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
“《临水照花》”一位生于斯长于斯的诗人何桂英老师,用她纤秀的笔描绘山乡的美丽,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她的诗风一如“临水照花”之温婉可人,“有着绝端的微妙心灵与感觉”(符利群评),某一些方面还渗透着法国后象征主义诗人果尔蒙诗歌的特质,但自然伸展,无生涩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