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件惬意的事情,读与乡土相关的书,更是一件温暖心灵的事情。一年以来,我和我的学生就常常一起读与乡土相关的书,感觉特别有意义。现在我的书桌上,就有《明儒学案》、《方孝孺》、《琵琶记》、《中国绘画史》、《文化苦旅》等书,还有收录宁波作家作品的如《古文观止》一类的文集,荦荦大观,可能许多同学的书橱里也会有这样一些书。这些书籍都是与宁波这块土地相关,或是这块土地的生民的智慧,或是对这块土地的吟唱。无论哪一本,在中国的文学史、文化史上都是非常鲜亮的一笔。老实说,我们的同学虽是高中生,但因为种种原因,实际读的书并不多,就是连常常列举的名著也未必真正阅读过,更何况《明儒学案》一类的巨著呢?现在我们居然收藏起与自己土地相关的这么多的书籍,自然别样欣喜。可能这些书,特别《明儒学案》这种学术性极强的巨著,对现在的同学来说,未必能够懂得其中的多少,但是我知道他们一定会有一种朝圣的心情,为乡土超凡的智慧感到骄傲。这些书在身边,会引起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关注,以及对自己是一个读书人、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身份的确认。
说实在话,自己对乡土也并非很熟悉,更何况去梳理乡土的文化呢。对其中的一些书不甚明了,现在有这样一个活动,也是逼着自己读书,因为我总要做到能够较好地引导学生读哪些书,怎样读这些书,更何况有学生会拿着其中的一些疑问来问我呢;我常常担心自己会回答不出学生的问题,但我却时时盼着同学来问我。有时候做老师的快乐真的很简单:就是与学生互相聊聊读书的事情,他们读的角度、想到的方面往往跟我不一样,我谈我的意见,他们有时坚持自己的想法,没有教参的约束,我们自由地争论,我感觉自己能从学生身上学到很多。
不仅读,读书以后还要去寻访,寻访回来再细细琢磨,互相交流,写写感受,形成一些共识,并出出一些小报纸。我们给活动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叫“沿着水路走读宁波”,走读是走与读相结合的意思。“读”使我们对视界充满期待,“走”使视界最终达到融合,“写”使走读的过程充满内省与反思,充满探究与创造;而“水路”是我们选择的一个走读角度。毕竟我们的能力与时间有限,要梳理厚重的宁波文化的全部几乎不可能,只能选择一个角度;之所以选择“水路”,是因为我们想创造一份诗意,撷取最美丽的几帧,既能抓住宁波的灵魂,感受宁波的容貌,展现宁波的生态之美,又能在某些细部上读得细些,领略得充分些。
越读我们越是感到,宁波与水的缘分特殊。比如我们读慈城,读冯骥才的一些文章,读慈孝的故事,我们在慈城孔庙的“明伦堂”,听语文组梁老师给我们上《论语·沂水春风》一课,我们也禁不住惊叹慈湖之美;我们读余秋雨的《乡关何处》,当我们走进秋天的上林湖,漫山红叶掩映下的碧湖是何其绚丽;我们读李白、陆龟蒙、刘长卿等人的诗,沿着传说中的唐诗之路走金斤岭,到晓云、鹿亭漂流,满耳是山溪潺潺的清唱;我们读《琵琶记》,寻访鄞南古村的时候,最动人的就是古樟树横蔽的河流、青苔斑驳的石板桥,我们在一条唐代建成的它山堰上久久地徜徉……
记录行迹的相册中无处不是水的踪影。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在河姆渡“双鸟舁日”雕塑下,共话端午龙舟竞江的故事,我们在它的下面举目远眺姚江的悠远;在烟波浩渺的东钱湖畔,我们寻访南宋的石刻遗址,居然误入一个千年的古村落韩岭,撞进古朴的建筑群中,一张张亮丽的照片,摄取了那一片午后静谧的阳光,穿街过巷、绕户入墙的溪流,横于溪上几方石头几块木板做成的桥,淘洗水边一脸宁静安详的老人,以及我们惊讶的表情;有月湖婆娑的柳影,同学们在芳草洲念四川鬼才魏明伦的《宁波月湖铭》;香港宁波公学的学生来访时,一起探访南国书城天一阁,有一张相片定格的是两地学生在明式简朴的书橱前,对着线装的精美古籍,极力张望深邃的一种眼神,门外就是天一阁的假山与沁绿的池水……对着这些照片,我常常惬意地回味,静静地遥想。任何一页,对我来说,都是充盈温热的一景一事。
我们力图使行走充满诗意,成为充满情感张力的醉读。记得四月桃花盛开、春木华滋之时,我们走进了余姚化安山龙虎草堂——先贤黄宗羲曾经在此发愤著述。我们在小小的四合院中举办诗会,诵读姚江畔的先贤的诗文。魏以宁同学给大家读黄宗羲的《山居杂咏》,“锋镝牢囚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弦歌……”最是慷慨激昂,当时关涵立同学拉起了二胡,配以苍凉的《二泉映月》,其境让人怆然泪下。不知同学们会不会忘记这些乡土的美丽,乡土的传奇,以及我们曾经感受过的不一样情潮。
因为读,我们的视野遍及自然风景、城市乡村、风土人情、历史传说、文学艺术,乃至人物思想,我们从感性的收存,逐渐走向理性的梳理。继而在心中,一个一个地域的生命化形象开始清晰起来,比如海曙的繁华、江北的变迁、江东的浪漫、余姚的风韵、慈溪的开拓、宁海的刚健等等;继而一条晶亮的宁波地域人格成熟之路,在眼前逐渐清晰起来。我们按照自己的理解,梳理出一条条文脉,虽然这样的见解显得不尽完善,但每一次整理成文,都会给人发现的惊喜:我们明白了自己身上刻着地域自然与历史的印记,我们都是大地之子。
香港宁波公学来访时,高史嚞同学代表班级向他们介绍这一个活动,他引用汪国真的一句诗来表达自己参加活动的感受:“我喜欢出发,每一次出发都是新的视界。”真心希望乡土斯文风脉代代流传。
感谢帮助过我们的所有的单位和人。
愿我们都喜欢出发,都喜欢读与乡土相关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