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神奇的想象——南北欧作家与中国文化
14886600000020

第20章 “中国孤儿”在意大利:梅塔斯塔齐奥笔下的“中国英雄”

17 世纪末叶,欧洲对中国已经产生了很大兴趣,戏剧家们陆续动手在作品里,加进了中国人角色。如1692年,法 国 人 雷 那(Regnard)写了题为《中 国 人》(Lés Chinois)的笑剧,并于当年12 月13 日由法国皇室的“意大利喜剧班”首演。这出五幕喜剧的剧情并不复杂:主人公奥大维(Octave)爱上了罗奇那尔(Roquillard)的女儿伊莎贝勒(Isabelle)。同时又有三个男子———一个猎人、一个军官和一个中国文人,也快要向伊莎贝勒求婚。罗奇那尔与三人并未谋面。因此,奥大维趁机指派他那聪明伶俐的仆人,依次乔装三个求婚者,以展现他们的愚蠢无知。“仆人”每次都令伊莎贝勒深感厌恶,她便将爱情锁定奥大维一人,后者的诡计终获成功。仆人是一个身着彩衣的丑角,他把中国文人表演为一个无所不通的角色。因为当时颂扬中国者,都认定中国儒者为全知全能之士,该剧便顺着这个方向来取笑。所以,舞台上的中国文人是哲学家,还兼伦理学家、理发匠、鞋匠、音乐剧作家等等。当他打开罗奇那尔装有瓷器的“中国柜”时,又成了中国瓷器鉴赏家。这当然是个欧洲人想象中的中国人形象。

同样,一些意大利作家也以中国历史为背景编写剧本,各地舞台上常常上演中国题材戏,尖顶帽和船形鞋成了舞台上的所谓中国角色的典型行头。1735 年,彼埃德罗·梅塔斯塔齐奥(Pietro Metàstàsio,1698~1782)创作了将地点放在中国的戏———《中国女子》(Le Cinesi)。当时,身为维也纳宫廷诗人的梅塔斯塔齐奥邀请宫廷里面的人,共同来演这出戏,玛丽(Maria Theresia)皇后亲自扮演一个中国公主。梅氏在这本戏里,讲一个中国人从欧洲回家去,告诉他本国的人关于欧洲的一切情形。其中有三个中国女人表演欧洲戏里的片段,其余的人吃着中国茶。戏中的中国色彩很有限,大部分仍是欧洲景象。1752 年,在威尼斯上演了彼埃德罗·基亚利(Pietro Chiari,1711~1785)的《中国女奴》(La schiava cinese),剧中的一个角色用大段独白颂扬马可·波罗的功绩。演出获得成功,好评如潮,彼埃德罗大受鼓舞,立即写了续篇《中国姐妹》(Le sorelle chinesi),于1753 年上演。①

关于中国题材的音乐剧,在梅塔斯塔齐奥之前有里奇(Urbano Ricci 或Rizzi)的音乐剧《中国的泰昌皇帝》(1707);马尔泰洛(P 。 Jacopo Martello)的诗剧:ITaimingi(1713)②;萨尔维(Antonio Salvi)的音乐剧《在中国的鞑靼人》(1715)。这些剧作全部取材于明朝的历史事件,并配上了加斯帕里尼(F 。Gasparini)的音乐,在当时曾引起广泛关注。第一出剧演的是皇子们为继承万历皇帝(1573~1620)的帝位而发生冲突,因为万历皇帝不愿将皇位传给长子,而是传给另一个儿子。可是,长子最终还是做了皇帝,年号泰昌,虽然只维持了一个月。第二出戏演的是明朝的灭亡,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在1644 年自缢。在剧本的前言中,作者们指出了他们所根据的作品,里奇主要依据葡萄牙籍耶稣会士曾德昭(Alaro Semedo)的《大中国志》(Relatione della grande monarchia della Cina)③,1643 年译成意大利文在罗马出版。马尔泰洛根据卫匡国、利玛窦、杰梅利等人的作品,以及1668 年在阿姆斯特丹印刷的《荷兰使节觐见中国皇帝》。萨尔维依据的是杰梅利所著《周游世界》(Giro del Mondo)。

梅塔斯塔齐奥是意大利阿卡狄亚诗派① 中一位出类拔萃的诗人和欧洲最负盛名的歌剧歌词作家。自10 岁起,他就开始在罗马、那不勒斯等地即兴作诗,在上层社会颇有名望,为18 世纪中叶欧洲艺术界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以歌剧作家的身份,遍谒诸国君主,而邀得宠幸,并在维也纳和意大利的几个名城极受市民欣赏。1718 年,梅塔斯塔齐奥加入阿卡狄亚诗社,写出不少优秀诗作,为他后来的音乐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730 年,诗人应邀前往维也纳,奥地利君主、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赐予他“宫廷诗人”的称号,并称他为欧洲最有才华的诗人。

梅塔斯塔齐奥写的音乐剧大多取材于神话和历史传说,雅尚古风。当时,音乐剧是一种民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在他之前,威尼斯著名剧作家、维也纳宫廷诗人阿波斯托洛·柴诺(Apostolo Zeno,1668~1750)曾作过改革音乐剧的尝试,但他只局限于表面形式上的改革,没有从诗歌的格式方面进行真正的革新。梅塔斯塔齐奥著有关于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评论,认为音乐剧起源于希腊的古典悲剧,剧作者完全可以在地点、时间和表演等方面自由发挥,结局也可以写成是欢乐的。他的理论不仅在美学上有重大的价值,而且对音乐剧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对18 世纪欧洲正歌剧的诞生具有一定的影响。这一理论也同样反映在他于1752 年完成的《中国英雄》(L’Eroe Cinesi)一剧中。

在《中国英雄》剧本的开场白中,梅塔斯塔齐奥说他要感谢杜赫德神父《中华帝国全志》① 所载《赵氏孤儿》给他的灵感。此为元朝(13 世纪)纪君祥《赵氏孤儿》缩写本,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以中国春秋时代为历史背景,颂扬了程婴的忠勇精神。梅塔斯塔齐奥的开场白也提到《中国英雄》的剧情简介,称中华帝国的摄政王利恩戈(Leango)的那份英雄的忠心是庄严的:在一次民众造反期间,皇帝利维亚诺(Liviano)将皇族的最后一个孩子托付给利恩戈,为了救皇太子,利恩戈将出生不久的亲生子交给刽子手;后来,他把帝国皇位的继承人当作自己的孩子哺育成人,直到此剧开始交代的年代,这一秘密他也没有泄露。

虽然马若瑟所译《赵氏孤儿》省略了原剧的唱词部分,但译本仍然获得了巨大成功。改编本有五部:哈切特(W 。Hattchett)的《中国孤儿:一个历史悲剧》(The Chinese Orphan:an Historical Tragedy,1741);梅塔斯塔齐奥的《中国英雄》(1752);伏尔泰的《中国的孤儿》(L’Orphelin de la Chine,1755);谋飞A 。Murphy 的《中国的孤儿》(The Orphan of China,1756)②;歌德的《哀尔培那》(Elpenor,1783)①。

《中国英雄》是抒情歌剧,因此与《赵氏孤儿》的其他改作不同。故事情节依照《赵氏孤儿》,因体裁缘故,剧中角色减为六个,所谓“英雄”就是孤儿,自始至终都表演成一个少壮的男子,父母给人杀害,自己屡遭困厄,都在对唱中补叙。剧情的时代,也依照原剧,放在基督纪元前9 世纪,地点在北京。该剧根据奥地利女王的旨意完成,于1752 年春天在甚布伦(Sch?nhrun)宫剧院首演。与《中国女子》一样,本次演出的参加者也是一些宫廷贵妇和骑士,全剧配的是博诺(G 。Bonno)的音乐,以后演出时又多次配上其他有才华音乐家的音乐。女王规定全剧不能超过5 个演员,演出也不得超过一定时间,更不能有什么凶残或令人厌恶的场面。

这样,《中国英雄》就只有三幕,五位人物,即利恩戈(中华帝国摄政王);西维诺(Siveno,利恩戈的所谓儿子,真正的皇子);莉森加(Lisinga,被俘的鞑靼公主,也是西维诺的情人);乌拉尼娅(Ulania,莉森加的妹妹);蒙代奥(Minteo,中国武将,乌拉尼娅的情人)。原剧中的屠岸贾这个人物被梅塔斯塔齐奥取消,以保持时间和情节统一,让剧情都是在两个青年的成人时期展开,这样一来,悲伤的过去(宫中的叛乱)只是一个回忆,点到为止,一带而过。后来,英国作家谋飞仿效梅塔斯塔齐奥的做法,让赵氏孤儿和程婴的儿子以成人的身份出现,或许他读过了梅氏的音乐剧。

《中国英雄》的情节并不复杂:中华帝国摄政王利恩戈在鞑靼人入侵时收养了皇帝利维亚诺的遗孤,谎称是自己的儿子西维诺,而将真正的儿子当作皇子交了出去。在中国宫廷当俘虏的鞑靼公主莉森加、乌拉尼娅是一对姐妹,分别爱上了假的西维诺(真皇子)和武将蒙代奥(其实是真的西维诺)。在一次突发事件后,通过利恩戈珍藏的一份文书,人们发现,西维诺并非利恩戈的儿子,而是先皇的遗孤,真正的皇位继承人;而真的西维诺也并未夭亡,他就是那位化名蒙代奥的中国武将。

戏文情节的平淡反给人轻松流畅之感。作者删除了其中的恐怖情节或尽量使之淡化,以保证故事的圆满结局。该剧第三幕第九场中,利恩戈对蒙代奥讲起往事,说他当初如何牺牲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时,蒙代奥则跪倒在利恩戈的脚下,说:“你的儿子,就是我;老阿尔冯戈把我从死神手中救了出来,虽然我一身褴褛,可他觉得救活的是他的国王。这些伤疤就是证明,你看看:‘你是我亲爱的父亲。’”这出乎意料的大结局让利恩戈难以承受,险些昏倒。合唱队歌唱道:“全世界人民都会知道 世世代代的人民都会知道 我们帝国的伟大英雄 这一前所未闻的耿耿忠心。”全戏最后以两对美满婚姻结束:利恩戈和鞑靼君主结成了儿女亲家,两位公主分别嫁给了那个已经成了皇帝的孤儿西维诺和利恩戈的儿子蒙代奥,有情人终成眷属,大幕就在欢快的歌声中徐徐落下。所以,如果说哈切特的改编本是一部政治讥讽剧,伏尔泰的改编本是一出道德剧,谋飞的改编本是一出情节剧,那么,梅塔斯塔齐奥的这个改编本《中国英雄》简直就是一首诗。或者说,哈切特以此作为攻击政府的利器,伏尔泰改为宣传思想的文章,谋飞借此以与伏尔泰争胜,那么,梅塔斯塔齐奥则用来辅助歌剧的异国情调。

确实,梅塔斯塔齐奥在剧中极力敷绘中国色彩。人物的戏服模仿当时欧洲人在游记中描述的中国服饰,全剧的行动限制在Singana(西安)皇宫之内。整出戏的布景也完全中国化了。如第一幕第一场的演出提示,皇宫内鞑靼俘虏住的房子可见奇特的画,透明的坛子和色彩鲜艳的地毯,衬托出中国人的奢华和情趣。第三幕第七场的演出提示,则将我们领进了一座灯火辉煌的皇家宝塔,结构宏伟,装饰富丽,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天才和文化,其间可见中国和尚以及文官武将。而对当时普通的欧洲人来说,和尚、文人和宝塔,加上瓷器,这就是整个中国。①

梅塔斯塔齐奥对自己何以会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寻找灵感,作如下解释:

那可怜的脑袋就像一架印刷机一样昼夜不停地运转,在这种状态之下,我很难与爱讲闲话的缪斯交谈,而我处在这没完没了的纠缠之中,工作可就更难了。希腊和罗马主题不在我的考虑之内,因为这些仙女不能露出她们端庄的腿部;因此我得从东方故事中获取灵感,因为那些国家的宽大裤子和长袍可以遮住我的那些扮演男角色的女戏子们的体形。②

其实,给梅塔斯塔齐奥灵感摆脱创作困惑的,应该不止是东方式的宽大戏服可以遮住女戏子扮男角的形体。从《中国女子》到《中国英雄》的大获成功足以说明,饱含异国情调色彩的东方故事所焕发出来的无尽魅力,极大地刺激、迎合着人们的想象,成为当时席卷欧洲“中国热”里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5 Angelica and Turandot Beautiful and Cool Chinese Princes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