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神奇的想象——南北欧作家与中国文化
14886600000006

第6章 汉学研究在荷兰

毫无疑问,也和其他欧洲国家的情形一样,中国文化在荷兰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汉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在欧洲诸国中,荷兰有着悠久的汉学教学和研究传统。如果说,欧洲的汉学起源于18世纪的话,那么到了19 世纪中叶,荷兰的汉学便已经有了雏形。开始时只是为培养一些能够和中国人进行贸易洽谈的翻译而开设了训练班,但很快地,第一个中国语言文学教席就于1874 年在最古老的莱顿大学设立了,古斯塔夫·薛力赫被任命为第一任中国语言文学讲师。他于1877 年10 月27 日作了题为《关于学习中国语言的用途》的就职演说,在这篇演讲中,他从中国文化的悠久传统和辉煌遗产出发,强调了中国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学习汉语的重要性。他在这一岗位上一直工作到1903 年去世时为止,之后由J 。J 。M 。德·高延接替,直到1912 年离任赴柏林才中断。1919 年,这一中断了数年的职位又由J 。J 。L 。戴文达继承了下来,他在这一岗位上工作了十多年后于1930 年晋升为教授。由于荷兰的大学教职采用的是英国制,每个学科专业只能设一个教授职位,只要那个教授不退休或病故,别人就无法得到晋升,这种制度无疑对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是一种严格的把关,但另一方面确实也致使一些有才华的青年教师因为得不到晋升而离开荷兰去别国另谋高就。由此可见,为刚刚起步不久的汉学设立教授职位,在荷兰大学里确实是一件重要的事件。戴文达于1954 年去世,他的职位于1956 年由 A 。F 。P 。何四维接替,直至1975 年退休。其后接任莱顿大学汉学院中国文学教授职位的是1976 年上任的 W 。L 。伊维德,他是一位世界有名的中国文学翻译家和学者,一生著译丰硕,曾两度出任汉学院院长,还担任过非西方研究中心主任和中文系主任,并在包括美国哈佛大学在内的多所欧美名牌大学讲学,自1998 年起出任莱顿大学文学院院长,但其后不久就被美国哈佛大学高薪聘任,现任哈佛大学中国文学教授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接替伊维德教职的是他过去的学生柯雷。此外,莱顿汉学院还于1961 年设立了中国历史学教授职位,该职位一直由著名历史学家E 。许理和担任,直到1993 年退休。1990 年英国籍汉学家托尼·赛奇曾应聘担任汉学院院长兼中国政治学教授,后曾一度担任福特基金会驻北京办事处主任。除了上述两个正式聘任的讲座教授职位外,莱顿汉学院现有教职工四十余人,其中有15 名以上的教师以科研为主,兼任教学工作。①在这40 人中还包括一位曾在美国任教授的中国裔汉语语言学专家梁兆兵,最近几年刚刚退休。梁兆兵曾担任汉学院院长兼中国语言学教授,并曾一度出任莱顿大学副校长。除了教学研究工作外,他把大量的精力花在与中国大陆的三所大学进行合作交流项目上。这三所大学分别是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和厦门大学。为了加强荷兰学生的汉语口头表达能力,使他们有条件亲身经历在中国的生活,每年莱顿汉学院都要派十多名学生到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学习进修,与这几所大学的校际交流也定期进行。由隶属于汉学院的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编辑出版的当代中国研究刊物《中国信息》于1986 年创刊,这一季刊开始时仅致力于介绍中国研究领域里的最新信息,兼发表少量的学术论文和书评,现在随着国际汉学和中国研究事业的飞速发展,此外也由于该刊编辑人员和广大作者的共同努力,这个刊物已逐步转变为一家专门研究中国当代问题的纯学术性刊物,涉及中国研究学科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它在同类期刊中的特色在于信息量大、论文发表周期短、探讨问题直接针对现实等,颇受广大中国问题研究者的欢迎。该刊主编为专攻中国哲学和社会思想的女汉学家庄爱莲博士,一个颇有权威性的国际顾问委员会协助她组稿和审稿。可以说,在最近的两三年内,莱顿大学的汉学研究一直居于欧洲各大学汉学研究的前列,即使在伊维德离开荷兰赴美国任教之后,仍保持中国当代问题研究的居前位置,并对中国文学在荷兰的翻译介绍起着某种导向的作用。

3 Chinese Literature Translated in the Netherlands Starting fro m Rel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