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忍耐的智慧
14888000000065

第65章 审时度势才能恰到好处

生活中充满变数,审时度势乃圣人之术。

在有利条件下,须抓紧时机,以求迅速发展;而遇到难处,则又需审时度势,宜退则退。如果不知道审时度势,一味地按照原先死板的计划行动,结果常常是与目标背道而驰。只要懂得审时度势,进退自有道。

公元1219年,金军大举向南进攻。首领李全统领义军抗击南犯金军。一场大雨雪后,淮河结冰,李全想趁封冻之机,出击已经被金军占领的泗州,夺取泗州城。于是,亲自率领000精兵,深夜过淮河,潜向泗州东城,当其挥师踏城壕之冰逼进城下时,突然城上燃起了数百支火把,并且听到金军守将的叫骂声。李全知道城中已经有了准备,攻城难以奏效,便知难而退,引军而还。

冬去春来,淮河封冻即将融化。李全马上组织了000精兵在封冻还没有完全融化之前,发起了突然袭击。城中金军本以为封冻即将融化可以放松戒备,没想到这时李全的部队却发起猛烈的攻击。最后李全终于夺取泗州城这一关键战略要地,为后来的抗金大业奠定了基础。

李全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审时度势。通过估量自己的力量,再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处理难易不等的各种事情时,也应该先估计一下自己的力量是否能胜任。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计划,因为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审时度势并做到恰到好处才是最好的计划。也只有审时度势才能做到进退相宜。

审时度势最为重要的是要懂得对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只有对大趋势判断正确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就要求我们从大局出发,灵活处理各种问题。在做任何决定之前,首先应考虑的是大局而不是个人的荣辱得失。

前秦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王猛,虽长期居于高位,权倾朝野,但其肚量过人,善于通权达变,驾驭属下。他在率军与燕主帅慕容评决战前夕,曾派遣将军徐成前往燕军阵前侦察敌情,规定中午返回,然而徐成到黄昏时分才归来,且讲不出正当理由,王猛大怒,要按照军法将其处斩。

大将邓羌为徐成求情,王猛坚持不答应。邓羌回到自己的营内,纠集手下人马要进攻王猛。王猛问其原因,仍为徐成之事。于是,王猛赦免了徐成,还称邓羌义而有勇。

战斗开始以后,王猛望着对面漫山遍野的敌兵,对邓羌说:“今天这场战斗,非将军不能破敌取胜,请将军努力。”不料在此紧急关头,邓羌又讨价还价,要王猛答应他一个司隶校尉的职务,并以罢战相要挟。

于是,王猛被迫答应了他的要求。邓羌乐得从床上跳起来,捧起酒坛大喝一顿,然后跃马横枪,与部将张蚝、徐成等人一起直扑敌阵,四进四出,旁若无人,夺旗斩将,杀敌无数。

邓羌身为大将,徇私求情,扰乱军法;带领士兵欲攻主帅,目无上级;临战之时欲求要职,等于要挟国君。有此三条,罪该杀头,对于邓羌的这些错误,王猛全部容忍退让,他之所以能容忍邓羌之所短,调动邓羌之所长,完全是从国家的根本利益这个大局着眼,从当时的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处理问题。

作为集体的一员就应该以大局为重,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做任何决定之前,一定需要从大局上考虑问题。职业规划最重要的就是选择一个有前景的行业。“男怕入错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一个夕阳产业中再怎么优秀的人也只能惨淡经营。一个不懂得分析局势权衡利弊的人,很难有所成就,因为错误地判断了形势就会做出错误的行动。

有人说过:成功就是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一个只知道埋头苦干的人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他会成为最早被时代淘汰的人。只有那些能够掌握大局、审时度势、权衡进退并恰到好处的人,才能走得又快又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