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才女:寻找那些远去的才女佳人
14888100000038

第38章 冬皇成名以须生

乾坤颠倒,梦已碎

穿上戏服,她,威风凛凛,器宇轩昂,是能呼风唤雨的将军,是能力挽狂澜的勇士,是能运筹帷幄的智者;脱掉戏服,她,风姿绰约,柔媚娇态,是父母身边惹人疼的女儿,是脂粉群里的粉红知音,是对爱情充满浪漫幻想的芳华豆蔻。

这是一种重生,还是一种混淆,无人能知。在她的世界里,一直是双影重重。她努力修饰着别人眼里的美好,却无法成就自己幸福的人生。

她的一生,因威武英姿而得名,却也因果敢倔强而自缚。她遇上了她的他,那本来应该是幸福的归属,然而她却忍不了他的残忍,决绝出走,永不回头。多年以后,他们有机会重聚,他要见她,她却断然拒绝,斩钉截铁。

她纵然不能运筹帷幄,不能看出她和他的不能长相厮守,但绝对可以龙骧虎步,无所畏惧地面对没有他的人生。

如果,她能够低头,如果,她能够隐忍,那她和他,纵然也会有磕磕绊绊,他们周围的世界,纵然也会鬼魅丛生,但他们未必不能偕老白头。

可是她是她自己的将军,她是她自己命运的鬼魅。她在唱着别人的故事,后人也在看着她的人生。那一场又一场戏剧,《捉放曹》……《击鼓骂曹》……《空城计》……戏里的她,也是戏外的她。

人生就是这样,用喜剧衍生悲剧,再以悲剧转化戏剧。

不管怎么说,她的人生之所以为人瞩目,还得从“威风凛凛”说起,那是她的骄傲。

马迹车尘忙未了

她的出身,注定了她的方向。

她是梨园世家。她的祖父孟七在同光年间,就是著名的红净名角。她的父亲孟鸿群工文武老生。她的伯父、叔叔们也大多在京剧界声名显赫。

她的出身,也注定了她的辛苦。

孟小冬的童年,是奔波的童年,是辛苦的童年,那时候的戏子就是江湖人,她从很小就过上了搭班唱戏跑码头的日子。

五岁,她开始学艺,七岁(也有说九岁),她随父亲登台,十二岁开始挂牌,其间一直是天涯海角的行走。从上海到无锡,再到济南、汉口、福建,甚至菲律宾,然后又是天津,北平(现在的北京)。

羽化成蝶,必须要经历作茧自缚。少年的辛苦其实不用说,无论是少小离家,还是四处奔波,都是奠基,是磨练,于她也并未觉得有什么不妥。

反而是花飞处处风光好,流水年年清入流。她是不能游山玩水的,戏班里的孩子,24小时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待命。然而每走一处,她就能感受到楼外青山,能听到更多的教诲。

她的第一个师傅,是她的姨夫(也有说是姑父,舅父)仇月祥,他是她的启蒙老师,她每走一处,他都亲自坐镇。从挂牌到走红,他时时处处指点着她。

在她去了上海大世界和共舞台后,她又结识了何顺奎、潘仲英、沈云祥等名流。每次同台,她都认真研究他们的身段唱法,一有机会,就趋近请教。

至于王君直、王庚生、韩慎先、李采繁等,也都可以称为她的授业恩师。从南方转战北方的起点,就是拜师学艺,而她的老师,就是这些业界的名角。

后来,她和梅兰芳分手,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她又拜师陈秀华,最后师从京剧名角余叔岩。

那时候的她,技艺已经达到顶峰,却很少登台。偶尔登台,自是一票难求。

在爱情的路上,她遭遇的都是薄劣冬风、凄苦冬雨,但是在事业上,千岩万壑,却是风光无限。

只是,遭逢战乱,她退隐得太早,否则,以她的天分,加之后天的努力,位列四大须生,也应该当之无愧。

“冬皇”声名起,大风扬冬皇

她从挂牌那天起,因为扮相好、唱腔好,就一直被人们看好。

第一次登台,她还只是小客串。但《申报》后来回忆她的初次登台,也说她“颇觉牡丹绿叶。一曲方罢,彩声四起,内行均称为童伶中之杰出人才”。

十几岁后,孟小冬就在上海大世界、共舞台等演出。她在《宏碧缘》中饰骆宏勋,扮相英俊,嗓音雄厚。

上海有一个著名的剧评家,叫梅花馆主,撰文描述孟小冬“扮相俊秀、嗓音嘹亮,不带雌音,在坤生中有首屈一指之势”。

在江南小有名气后,她又北上京城。因为北京是京剧的发源地,名师荟萃,名角云集。她在北京三庆园、新明戏院演出《探母回令》、《击鼓骂曹》,名角谭鑫培的琴师孙佐臣亲自为她操琴,她又向名角迈了一步。

那时候,在京津两地,是梅兰芳、余叔岩双雄对峙,再加上杨小楼,就是三足鼎立。而迅速脱颖而出的孟小冬,上座率居然直逼这三位名角。而有人特意安排了她和这三位名角同一天演出,让她的名声和地位迅速飞升。

后来,她和梅兰芳结婚后,梅冷淡她时,带着二太太福芝芳去了天津。她一怒之下,自己随剧团去了天津。在那里,她一登台亮相,就屡获好评。

供职于天津《商报》的沙大风,更是对她赞誉有加,直接称孟小冬“吾皇万岁”。

沙大风在《冬皇外纪异言》中写道:“奉天承运,统一环宇,当今冬皇,名震四海,光被九州岛。声容并茂,加恩德于万民。聪明天睿,传谭余之一脉”。

大风吹起小冬皇,这是粉丝的狂热,那吾皇万万岁的敬意,是清晰可见五体投地的虔诚。“冬皇”之称谓却从此一锤定音,成为她一生不容更改的称谓。

狂热的追捧,历来都带着夸张。这“冬皇”的称谓,对此时的她来说,名声稍嫌厚重了些。京剧不但要靠天分,还要靠时间的滋养。时间是最忠实的监督者,是诚实的检测判定者。她年纪太轻,历练还少,自然还有欠缺和不足。

但这“冬皇”的称谓,却给了她信心,让她在遭遇婚变之后,还能迅速崛起。如此想来,她从接受“冬皇”称谓的那一刻,其实就已经具备了成为“冬皇”的底蕴。

现在,有许多人怀疑孟小冬的“冬皇”的称谓掺杂水分,因为她在当时是少见的女须生,只能说是在坤生中还算不错,但被一部分好新鲜的观众吹捧,才会名声显赫。

说这话的,一定不懂京剧,更谈不上喜欢孟小冬。在京剧事业的路上,孟小冬始终持好学坚守的态度。年少懵懂时,可能只靠嗓音而活,但是随着经验的丰富,她慢慢有了自己的特色。这积淀,到最后,已经不是一个“冬皇”所能表达得了的了。

实力到深处,是不需要任何夸张的代言的。不过,戏迷们还是喜欢“冬皇”二字,这不但是他们对她的赠予和期待,这两个字还代表着他们听着孟小冬走过来的岁月。那岁月,是美的,让人痴迷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