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
14889600000013

第13章 沙州千佛洞(第1~30号洞)(2)

34.“尔时文殊师利答弥勒愿”。

32.“尔时罗罗见诸声皆得授记亦不乎佛念皆为授记当得作佛”。

28.“尔时阿难德授纪亦不受乎佛念皆为受记当得作佛”。

26.“五百阿罗汉比丘僧优婆斯初闻法时”。

23.“大声闻既悟尊火宅之喻说为世”。

21.“富楼那闻佛譬二说复悟宿世修行因缘”。

20.“优婆姨众闻佛说大乘法时”。

19.“外道欲击论皮破风吹倒时优婆塞众闻佛说大乘法时”。

18.“外道欲击论风……”。

17.“外道”。

16.“尔时勒亲……”。

15.“外道被自遮迥时”。

12.“五百罗汉初闻大乘法时”。

11.“王见兵众战功少者或赐田宅宝物城邑战功大 赐以顶髻中明珠”。

9.“诸国不顺转轮圣教命起种以相讨罪……”。

8.“或……三车……推排”。

6.“或有鬼者而牛头其发蓬乱叫唤驰走或食人肉或复山神为鬼人头虎形或诸鬼其身长大时”。

5.“十方梵王请佛时”。

3.“火宅门外诸子白父愿赐三车而前所许诸子出来是时欢喜来宝车”。

2.“尔时长者示其舍宅国城宝诱劝化时”。

上部第三幅画面

无题识,与其对面右壁上的情况相同。

上面第四幅画面

题识分布如下:

其中尚可释读的题识如下:

8.“第三会说法广度诸闻念出顿巡众”。

5.“九十六亿人度得出家”。

4.“九十二亿人合……”。

2.“九十四亿人度元明海”。

1.“初会得说广度诸众生”。

有若干处空白,因为题识3、6、7、9至18条题识均不堪卒读。

背 屏

上面的大幅画面

上面一大幅画面被祭坛挡住的部分无法拍照。我从画面之右端开始(从观看者的位置出发)。

第一部分(祭坛阴影之外)

有若干处空白,因为题识4、6、10、11、13,14、20、21、25、26、27、30和31均无法辨认。

题识1较长,但不好辨认。如果有时间,应该再回来看看。现有的题识如下:

29.“三宝石贪荣位志乐精修家有千息数人者木寮婚妻室之时”。

28.“舍利碁……”。

24.“给孤长者宝得地北使工巧置其精舍欲倒半功劳度又访外时……”。

23.“留祗陀太子念”……”。

22.“给孤长者其舍利弗侧布遍地八十余倾”。

16.“劳度又怅欲倒道鸊绳才死时”。

12.“异国外道助劳度义时”。

9.“外道置风尽无风气四吹时”(原文倒置。——译者)

8.“外道忙怕竭力扶梯相西时”。

7.“外道美女数十人美女被风吹着迥时”。

5.“今应谋社稷能与外相连扇君父子亡

家亡国应亦

天君子者居家尽孝奉国忠恭谨立身节

用法其乃保其禄

位其富贵为臣不忠言出信非但殃身

招祸亦乃辱及先

宋人闻奉天具遣容身无容身异作荣辱

祗在呼吸之间对面干”。

3.“其下饮食祭依时时则便惑愿……”。

2.“外道大力之天东中”。

1.“子人前 自可申速须变现六师

灵变尽期 众中化出二鬼形容丑恶

目类而复赤口中出火 生 行 奔骤飞

沙门踊现王前咸神赫

地神 足宝 六师外道

鬼头险种丑尸”。

第18条题识,参阅《鸠摩罗什传》、《玄奘回忆录》、《真谛所著世亲传》中有关“争论之鼓”的情况,同时也请参阅儿思巴与道教徒们所辩论的情况,参阅沙畹所收藏的碑铭和物品。

第二部分(祭坛阴影之内)

现存的题识如下:

7.“外道……”。

6.“外道壮士口称动川舍利弗头巾拽不展时”。

3.“千逐至忿怒 须远并重改张自欢兴须远相适直至风 国”。

2.“……之情……”。

1.“有可国诤贵卑自有……

直解马前 要言……

留难 其天像化作老……

闻语自 唯我……

闻语雅责不……”。

21.“外道被风 正道时 外道被风吹 正道”。

20.“须远……”。

18.“二菩萨看舍利弗降诸外道时”。

17.“外道……”。

12.“外道仙人看舍利弗禁火上天”。

10.“外道幄帐被风吹倒拽索打时”。

9.“外道被风急奄头藏”。

8.“水牛与师子对诸孔流血欲死时”。

29.“外道救大 落海时”。

27.“舍利弗游历十方头上出水”。

25.“外道…………念此方梁至空世”。

22.“在北面官唐虞边胜负二途各须明记时”。

21.“波斯匿王见舍利弗…………六师西畔时”。

从全面来看,有若干处空白,因为题识11、13、14、15、19、23、28、30和31均不堪卒读。

题识4不清楚,如有时间要回来再考察;题识5较长,写得不好,无多大意思,如有时间应再回来看一看。接着是几行空白。

第三部分(祭坛阴影左侧)

题识1、3、5、6、7、8、10、12、15、16和19均不堪卒读。

石窟下部画面

石窟的下部画面表示各种不同的场面,但全部题识已无法辨认。现在尚存的题识如下:

13.“外道劳度义剃鬓发已洗头之时”。

11.“外道 出家已灌顶之时”。

9.“遍问街衢莫委游 之处逢不诘问逗留汝向野外行时逢着和尚”。

4.“四王来拥护八部 后降魔杵上火光生智慧力边起霜

雪甲大全 金刀箭浑论纠用铁雨师下雨押嚣尘风神请

热邪法因兹断却 相降此魔死终须绝”。

2.“六师难五度输牛尚不归降更诚一看看功条将补前过忽然差驰更失息稽首归他惟即子忽然众中化出大树婆婆枝等敝日千云耸击芳条高号芳刃祥龛瑞鸟遍枝叶而和萧叶方 周数里如 于时六师见者莫不警嗟舍利弗忽于众裹化出风神叉手向前启言和尚三千大千世界道更吹不难况此小树纤毫不能当我风道出言已讫解俄吹于时地 而绵石同处……”。

18.“舍利佛虚空承云时”。

14.“舍利佛击钟响振天地诸外道时”。

17.“外道得出家剃发再已剃鬓时”。

第9号洞

这是个小石窟,其中的祭坛上摆满了吐蕃还愿物,属于唐代的早期。在祭坛下面的背屏画面上可以清理出若干个男供养人的名字。

4.“社人张向一心供养”。

3.“社人刘藏藏一心供养”。

2.“社人……”。

1.“社人刘贤德一心供养”。

我们应该研究这些小还愿物,因为它们不是用同一个模子做出来的。

第10号洞

石窟前厅里,口内左侧在石基上立有一块漂亮的黑色大理石石碑,石碑的一面为李太宾的碑文,另一面为李教授(无名字)的碑文。

我询问从哪里弄来的这块黑大理石,回答说是从中国中原(口里)运来的,在当地是没有的。

下面我把李太宾的石碑和徐松的释读加以对比。

第一行:明显有个“连”字。“霞”字的上面,我看像是“”,“居”字下面为“”,再下面是“”。“钟”字上面为“”;下面可见到第一个窄的字,字头有“丿”,接着的一个字里还可认出“”(是“出”)。“雷”字的下面是“”;“臣”字之后为(“千”字的头没有了),接着是“”和“”。其余和徐松的解读相同。

第二行:“木”的上面还是象“”。

第四行:注意“美”写成“”。

第九行:很清楚是“腾”而不是“”。

第十一行:“断”的上面有“”(边旁肯定是“山”)右侧好像是“”,其它笔画已消失,但“”可能不正确,而应该是(“”,因为下面的弯钩是很直的。“”也很清楚,而不是“缔”。“役”写成“”。

第十五行:“”写成“鐵”。

第二十一行:在石头上清楚地见到“一”,虽然高了一些,很难看出第二划的位置,但我并不排除“二”。文中只有“大宾”而非“太宾”,在第三行有一个“太”字,但那个点位于石头的裂缝处,所以可能不是原有的。是“阶”字而不是“”。“敛”字的右侧写成“殳”,这样原则上可写作现代的“”。“惭”写成“”。

第二十三行:文中清楚地见到“刹”而不是“殺”。

最后一行:“大”字之上大概是“时”,不过只剩下了“寸”。

现在我再把李教授的碑文与徐松的文本作一比较。

第一行:碑文里没有“府”字的痕迹,徐松时代可能也应如此。同样只有“”,徐松读作“振”。而此处既无裂缝又无新的磨损。上面可看到“日”字旁,下面为“宇九”。这样看来,碑文作者的名字可能在第一行里,但第一行已全没有了,而碑文所纪念的人物——李教授的名字是两个字,其中一个字的偏旁为“日”,另一个字的偏旁为“扌”。其号的开始是“九”。“振”很可能就是“振”。参照下面出现的他的兄弟的名字都从“明”字开始,则这位人物可能叫“李明振”。“祖”字上方非常清楚是个“增”字(但为什么不是“曾”字?);遗漏只能是徐松的疏忽。“祖”字后面的第二个字好像是“唐”字。下一个字的底部为“”,接着一个字像“议”,再后是“大”字,我想可能是“唐左议大夫”。

第二行:“歸”字上面为“”(二),字的上首缺。下面接着是“技”字,旁边为“火”字偏旁,其右半字下面结束时有点像162旁部的“辶”。“”字上面的字的字首是“”。

第三行:第一个字似乎是“州”。注意:“允”写成“”。

第四行:在第一字中可认出“”。“年”字始终写成“”,“崩”写成“”,“关”写成“”。

第五行:文中的“迥”字用作“”。

第六行:注意:“桃”写成“祧”,“美”写成“”。

第七行:文中清楚地是“玉”而不是“王”(这可能是徐松著作刻版时的错误或是他在抄写时的错误),沙畹心照不宣地恢复成“玉”字)。我认为这一行中已完全看不清而缺的第一个字可能是“其”。

第八行:注意:“泯”字因忌讳写成“”,应该查阅一下,看看在索勋的碑文里是否应是“泯濡”。

第九行:最后一个字该是“言”字旁,其右半部分的左上方开始是“”。

第十行:“叔”写成“”。本行最后一字的开始为“白”(字的上部)。

第十一行;“汜”写成“”,“氏”写成“”。

第十三行:写有“荼毗”两字。

第十四行:最后第二个字是“万”而不是“方”,最后一字的起笔为“”。

第十五行:“策”写成“”;还应检查一下,本行之首是否缺一个字,以取得平行。

第十六行:最后一个字的右半部有“三”。

第十七行:应检查一下碑文里到底是“莊老”还是“老”(“老”两字非常清楚)。

第十八行:注意在碑文里是“京”而不像平时那样为“京”。“辜”写成“”。

第二十行:第一字中有“”。最后一字为“瑞”而不是“喘”。

第二十一行:“”字代替了“抵”字,应再看一看到底有没有“抵”字。

第二十二行:碑文中是“弘”字而不是“宏”字,徐松遵循了当朝的避讳,最后一个字被徐松写成“谣”,然而这个字在碑文里是绝对看不见的,只能辨认出其边旁上部是“言”。

第二十三行:第二个字肯定不是“颂”,该字左边为“糸”,右半边下部为“共”,这样自然地可想到“”字。如果上下文不一定非要这个字,那就可能是类似“”或“續”第二十二行一样,碑文中写的是“弘”而不是“宏”。在“巨”和“野”之间有一个字的地方是一条裂缝,但不可能是由于尊称而留下的空格,所以好像应该有一个字,只是现在已看不见了,或者可以假设在9世纪时石头上有个缺陷,从而无法在那里写字。

第二十四行:“泯”字很清楚,但根据一般的忌讳写作“”。和上面一样,碑文中是“弘”字。

第二十五行:是“”而不是“”;和上面相同,是“弘”。必须注意“工”写成“”(参见索勋的碑文或石碑另一面的碑文)。

第二十六行;更可能是“”或“”而不很可能是“碎”。紧接着的“戟”字很明显是“子”,“深”字我感到怀疑。“抵”写成“”这与第二行同。“侍”字后面的字其右半部为“易”(可能是“杨”?),“玉”字之前的一个字的最后几笔为“”。“杨”后面的字为“木”字旁。

第二十八行:“偕”字后有一个字的空白,接着一个字的下部为“心”,然后好像是个“王”字,再下面两个字已模糊不清,再后就是“枢密”。“不”后面的字从“”起笔。必须指出,徐松的“元”两字是不肯定的,“元”字明显地可以看出有点像,或者为“兀”,本来应该是凹体,但这个字却为凸体,可能由于石块破裂所致;必须根据月份的周期日期来检查,因为后者是很清楚的(徐松日期周期的第二个字除外,因为那是已经经过修复的,而且很简单)。

最后一行如下:

“潬乇文煱丶乙大力宋国〔沙〕

伊西等州节度使兼司徒张淮

深妻弟前沙瓜伊西”。

在一个字的空白之后就是徐松所说的“河”字,该字只能看出其右半部且很不清楚(可能完全是另一个字)。接着好像是“西”,或至少可认出“”(该字的其余部分已缺)。接着一个字徐松认为是“徒”,其实更像是写成“廷”的“”字,但无把握。然后很可能是“使”,其后的“检校”两字是肯定的。接着又是一个字的空白,紧接着一个字的右半部为“”,接着是“”,再接着是“御史大夫鼎”,可能是“张淮鼎”——张淮真的弟弟,其前面的字都是他的头衔。然后又是若干字的空白,接着一个字右半部下方为“”,占了整个字的高度,再接着是徐松的“史”字,其实很清楚,它只是一个字的右半部,可能是“使”。再后面可以见到“西”,作为“酋”字则太短了一些,但却是“兼”字的剩余部分。然后是很长的一段空白,空白后能见到若干个字。这一行的其它部分已缺。

“沙 彐西等州节度使 御史大夫”。

整个石窟前厅和通道的前半部分已经过整修,从而破坏了原来的装饰。这次整修切断了通道里一行行供养人的前面部分。

石窟本身被一个涅槃的巨大画面所占据,在一尊佛像的身后站着72名弟子(请人测量佛像的大小和寻找有无驮着文殊师利的狮子和普贤菩萨的六牙象)。穹部装饰有贤人大劫的千佛图,但由于他们排成22行,每行50位,所以实际应为1100位。在这个大石窟两侧的两个壁龛里,首先是两尊带有题记的塑像。进入口内右侧的壁龛里在一根莲花枝上有一尊佛像(其服饰说明不是菩萨),右手举起,手掌向前,手指全伸,他的上面左右两边是两尊坐在莲花上的菩萨,有光轮,但穿的是婆罗门服饰(穿有类似短裤的衣物,但上身赤裸在婆罗门腰带和本生的发髻之外),带有名字,可惜我不会解读。进入口内左侧的壁龛里,在一根莲花枝上有一身穿佛服的雕塑(双肩赤裸,无金银珠宝等饰物);上边两侧也是穿婆罗门服饰的两尊菩萨浮雕:靠塑像右手的是“日光菩萨”,靠左手的是“月光菩萨”。大卧佛身穿红袍,绿色滚边,面部、颈部和4肢均为金色;头发、眉光和眼睛为蓝色;眉毛显红色。在壁龛里,除中心人物之外,每个龛里还站着4身弟子的雕像(每边两个),另外一两个似为“武官”的塑像。

汉语的碑文说明了从反曲线起到穹部的各个佛教场面。进入口内右侧的壁龛里有一组西藏文的粗雕(在卧佛之前,这一点可以说明这个场面的意思并未失去。1884年“千佛洞住持小僧吴本怀”在一块木板上黑底红字写了《大般涅槃经》42卷的目录)。

在没有被现代整修破坏的通道部分还有供养人家庭的其他成员,占满了从反曲线到穹顶的部分。入口内右手起为半个立式妇女像,大小如真人,前面为她的两个男孩子。较大的穿绿袍,较小的穿褐袍。他们手里都拿着花。大孩子的双手合在一起,小孩子的两只手分别在两处拿着花枝,并未合在一起。一方很大的题识包括一段较长的题识,无疑是妇女的,两条较小的题识显然是孩子们的。磨蚀和现代行文已使题识无法辨读,但孩子们的题识所残留下来的若干痕迹可以证明是回鹘文的,而不是汉文的。两个男孩子的头饰都很奇怪,是百合花球。进入通道左边是一位供养人的画像,毫无疑问是那个家庭的父亲,画像为立式,正在走向祭坛,脚下为花枝图案饰边的方格地毯。他身穿烟色大袍,褐色腰带紧束腰间,右手奉献一盘水果——顶端为大红色的桃子,左手举着半开的扇子。大袍正面的腰带之上饰有一块大的褐色圆形物。其头饰也相当特殊,一条发带垂向头颈之下,在白发上系了一个头饰,较两个孩子的头饰相去甚远。他身后有一名仆人,整修后已看不见,在主人头的上方撑着一顶华盖。男供养人之前有一条横在莲花上的题识,与其夫人的题识一样,用回鹘文写着他的名字。题记已被严重破坏,不过还有可能记下几个字来(经检查后发现,祭坛上方竖起的不该是扇子,而是一个细颈大口的物件,放在祭物台上,该物品应由双手奉献)。人物的腰部有一条绿色腰带系着一个长形褐色盒子,还有一把刀或一支签字的笔。在题识与供养人之间另外还有一条回鹘文的题识,但破坏程度更加严重。

大厅的铺板地面磨蚀严重,只剩下几块磨损了的方块,饰有浮雕,其上还隐约可见若干题识。

整个大石窟反曲线之上的整个前壁相同的两边无疑还有卧佛,莲台的前壁面上都画满了男女供养人以及僧侣的画像,并都带有题识,有时为回鹘文(或蒙古文?)的,有时又为汉文的。但整个说来都已遭毁坏。只有油灯的油污在题识上面成为保护层的地方除外。下面是我所找到的(从进入口内的右手开始):第一条题识为回鹘文(或蒙古文?);第二条为“甘州府张掖县住弟子”,是原来的,但无论为何也是古老的。

接着,在画面的空白部分有几段回鹘文的题识(在这些画像里有许多这类题识,由于还将再仔细地研究这个主题,这里不再列举)。

再接着的几条题识无法辨认,然而可以见到另一条题识:

“……继兴……”。

这个画面的边端部有若干供养人的画像,要拍照。

旁边的画面上,入口内右侧有僧侣的画像,要拍照。有若干条题识:

1.“窟三界寺释门法律左典现供养”。

2.“窟龙兴寺释门法律周广平供养”。

3.“窟法律供养”。

4.“窟寺 法律供养”。

5.“衙窟寺 法律法会仔供养”。

6.“窟报恩寺 法律供养”。

进入口内左侧,旁边的画面上有好几条题识:

1.“窟圣光寺释门法律”。

2.“窟寺释门法律兴道供养”。

3.“窟显寺释门法律兴养供养”。

4.“窟莲台寺释门法律福遂供养”。

5,“窟报恩寺释门法律盐供养”。

前画面上,入口靠左手,有一幅女供养人的画像,要拍照。这个画面上有两条题识可再看一看,可能从中会得出一些什么内容来。这里有一条题识:

“释门圣光寺……故慈父安”。

在这些供养人和僧侣的装饰下,于反曲线部分和其下方又出现另一层装饰,无疑相类似,但更古老。

右壁在“圣光寺”僧侣的题识之下,我能看出这样一条题识:

“云麾将左武卫大将军……”。

在更古老的粉刷层上有一条题识的残留部分。

画幅的空白部分里有几条乾隆之前的藏文游人涂鸦,同样还有蒙古文的游人题记,数量多但不清楚,想转抄,未成,因为太暗淡。

石窟里画面的装饰属唐代的早期。顶板上的千佛图与第8号石窟中的完全一样,即已被整修过。但是云彩为绿色,一般为白底(而不再像末期时的绿底)。只是这里不像第8号洞那样有说明全部佛名的题识。

进入口内左侧前壁上的全部碑文均可辨认(笔记本B,第2页)。

在现粉刷层下我新找到的古题识有:

1.右壁上有一方题识。

“……节度淮官……

……议王义国……

故……云麾将左武卫大将军

县开国伯食邑户食

节度副使开府仪同三司太……”。

2.祭坛前壁上的一身卧佛的全部题识如下:

u“弟子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守凉左司马兼御史大夫上柱国陇西李明振一心供养”。

v“弟·宣举郎守左武卫长史赐绯鱼袋上柱国弘益一心供养”。

o“外甥将左郎守沙州司马……郎李鼎供养”。

π“侄留应供养徵仕郎守左”。

γ“新妇阿宋氏一心供养”。

β“索氏一心供养”。

γ“嫂邓氏一心供养”。

δ“嫂张氏一心供养”。

ε“九娘子一心供养”。

ζ“姊都押衙娘子十三娘子一心供养”。

μ“姨 阴氏一心供养”。

θ“母御史中丞夫人”。

τ“伯母乡娘子阴氏一心供养”。

χ“乌驾夫人高一心供养”。

λ“侄女恩寺释门口……”。

在这条题识与下一条题识之间有一段回鹘文题识,长达数行文字,但破坏严重;至于第2条则是894年有关人物的题识。此外,在第12和第13条题识之间的另一条题识里,于一方被毁的汉字旁边有一方回鹘文题识;另一条里只有在中间有一段回鹘文题识,而且十分浅淡。最后是第13条题识,其中人物是894年题识中涉及的“李弘盖”。

从这些题识中可以得出结论,石窟下部的装饰(男女供养人)是894年后重作的,大约(和千佛洞所有其它石窟一样)属曹氏家族统治时代。剩下的是要确定其上部的装饰——各佛教画面——是否也属于这一时期。

驮着普贤菩萨的六牙象位于右壁的前部(以壁龛为界),载文殊师利的狮子位于左壁相应的地方。千手观音菩萨画在入口处的上方,他并非真有1000只手,而只是相当数量的手,拿着各种象征物,颇有价值。

至于“五色”狮,必须指出,在中国的概念本来就是这样的。我所见到过的唯一的一只画得很好的狮子是在收藏在罗浮宫的一幅1453年的画里,无疑是在向皇宫奉献贡品狮子之后。但是丁氏(探险团的管家)告诉我说狮子的毛是绿色的,尾巴成蕉树状,并说他在博斯托克(B ostok)所见到的狮子不是真正的狮子。他说在中国见到最后一只狮子是在康熙时代,人们把狮子带到皇帝面前,而皇帝却不承认这是一头真正的狮子,于是狮子大为不满,就不辞而别了。皇帝叫人念经祈求狮子回来,但未果。这个民间传说很有意思,因为确有此事,有人的确曾经把一头狮子献给康熙皇帝。我在一本中国书里曾读到过这个故事(我想是在一本杂集里),说的是皇帝怎样在“南巡”之后把狮子一起带回来的。应该再查一查在南巡时是否有类似这个主题的材料。就是为了这头狮子,艾儒略(A 1eni)、李玛诺(D iaz)神父写了一本题为《狮子》的专题论集(参阅考狄书目分卷)。此后只剩下在巴黎遭围时期被吃掉的狮子的皮,这张皮由谭微道(D avid)神父带往中国,1900年后这张狮皮就失踪了。

整修石窟时,李明振好像考虑到了题识的位置。并没有改变通道里主要供养人的题识,这些题识可能还是李太宾夫妇的。我们见到的可能还是他们的回鹘文题识,但时代较晚(大概与祭坛前古老题识属同一时期)。至少在整修时没有被替代,而石窟内部的全部供养人在整修时均已被替掉了。我看装饰本身还是李太宾时代的。894年及以后的整修和石窟的现在整修一样,只限于重修大门、入口及雕塑。对古老的石雕可能也作了一些改造。第10号石窟在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通道里的塑像已在原有骨架的基础上重做,而对卧佛,则在岩石里进行了整修,重新上了漆和涂金。至于其弟子的塑像亦经重新整修并被丑化。关于这最后一次粉刷的年代问题,应该考虑我所临摹的婆罗谜文题识。

必须指出,所有这些占据了整个前厅的恶魔般的人物手里都拿着蛇。前厅的右侧第四身塑像的肌肉发达,两腿叉开,手持尖头狼牙棒,双耳尖细,满头卷发,活像一个大力士,又像农牧神。

石窟前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