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
14889600000018

第18章 沙州千佛洞(第31~72号洞)(3)

这是一个属唐代的大洞。

对于过道的右披,还应补充说明,在这一侧的主要和次要供养人之间,有一条古题记:

“巩昌府墨县居住系人五人孙五程三左大侄二人尚……”。

在这条题识的左边,我们还可以发现一条非常模糊的简短蒙文题记。在这同一洞壁上,我在从大门开始的第三条题识中辨认出了几个字:

3.“……右押衙银

……御史大夫

……一心供养”。

在第7条题识中(共3行),也可以辨认出几个字,

7.“……步兵

……捡校

……一心供养”。

在过道左侧的突饰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几身神像,我成功地释读出了一两条题识:

“毗沙门天王守护于阗国摩诃迦罗神护于阗国”。

在过道的另一端,突饰中也有同样品级的神像。我终于成功地读出了两条题识,其一为:“护于阗国”;其二为:“耶护国”。在洞顶上,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些佛教风光,香烟缭绕,但仍有两条可以释读的题识:

1.“此是百梯山延法师隐处”。

2.“其塔阿育王造神瑞多能余有神变”。

对于第3条题识,我尚能释读出以下内容:“后汉桓帝二安国。”

令人十分遗憾的是这一洞顶残损甚重,因为它本来可以明显地说明汉地佛教的一些场面。至于提到于阗国的地方,也可能应该将此看作是联系于阗与曹氏家族之间的亲姻关系。

在祭坛的后方有一条藏文题识(见笔记本B,P49)。

前披:

在进门方向的右部画面上,又画有维摩诘装病传说中的一个人物。我在最右部读到了以下题识:

“入诸酒肆能立其志”。

在进洞方向的左画面上,我们又发现了这个传说的第二个场面(金浪)。可以释读的题识写于倒金人的附近,接着又一一列举了菩萨。

侧披:我无法抄录其中的许多题识,只有依靠将来照片中拍摄的内容来判断了。我可以读出其中的一条蒙文题记(没有抄录)。

第53号洞

其中的所有洞子都很小。

53a号:应研究一下是否可以拍摄左披(位于南侧,因为该龛面朝北)开头处扎草捆的那个青年人,我们可以读到其中的两条题记:

1.“亡嫂……”。

2.“亡母孙氏一心供养”。

在龛外,我也辨认出了一条题记,可以这样来释读,“尼 花一心供养”。

53b号:祭坛和洞顶似乎是属于唐代的第一个阶段。装饰图案的剩余部分是晚期的,而且也是不完整的,因为它不对称。由努埃特所拍摄的右披画面很有意义,因为舞女们的半身裸像和佛陀像的风格使人联想到了位于其上层的51号洞中的耳室之一。在该画壁的右面是“十六观”,而在左部则是有关阿阇世王和瓶沙王的传说。

在前壁进口方向的右侧,绘有如意轮观音,我们根据其轮而可以辨认出他,他以一只左手的食指为中心而横转其轮。在如意轮观音附近,我们还可以发现一条蒙文题记(见笔记本B—49)。

祭坛前方的题识:

1.“泾州四门府别将上柱国白士通供养”。

2.“郎将上柱国……”。

3.“上柱国张元……”。

我同样还在右披画面之下发现了4条题识,它们似乎与前者不是同时代的,最后一条可能是比较近期的:

1.“妻索氏一心供养”。

2.“瓜州开元寺僧法圆一心供养”。

3.“府陈……”。

4.“男何昌心一心供养”。

应该拍摄阿弥陀极乐世界经变画,因为其中女子的上半身都裸露。在花丛中和花丛之外有一些绒球;同时还应拍摄这一画壁的左部场面及其住宅,紧接着是游人写的一条藏文题记(由两行红字组成)。

53c号洞:应该拍摄4位满面胡子的人,他们在祭坛的两侧奉献供品。

53d号洞:进口处在各侧和上部都曾被缩小了近20厘米。应该看一下这些常见缩小处是否符合当时人们希望避免侵蚀石窟的恶劣气候之愿望。

祭坛和洞顶都属于北朝。祭坛左部前壁上的菩萨之一属于北朝。尽管其时间可能要比祭坛还要晚一些。剩余的图案装饰既不完整,也不对称,它们是在历史上相当古老的各个不同时代补充的。

还应说明,北朝的装饰图案(如祭坛上的那样)为靛蓝色,深而灰暗,不是我们在右壁上所看到的那种鲜艳的蓝色。

塑像都经过重塑,甚至祭坛的两身侧像的底座也是近代的,而不符合古代的布局。原来共有7身塑像,佛陀的每一侧都有4位弟子。

我尚可以释读佛陀右手的第2位和第4位弟子题记的部分内容。我的释读是:

2.“……

善哉满愿初学深采果支命拔莎御寒

外道徒党梵志衣冠录腹智溢鸣捋论端身

无难办流疾水德馥芳兰所作巴谒依……”。

4.“……

持愿容雅志我高推人覆劫

从横涌俱常智力利声闻

外见菩萨内能在难越经时”。

我于上文所抄的录文都属于唐代的供养人的题识,题于祭坛之前。

在右披上,还绘有一幅大画,其左部为“十六观”,其右部是有关瓶沙王和阿阇世王之间的传说。

在绘于进口方向左侧前壁上的一身佛陀(原文如此,应指菩萨)的题识中,我尚可以读到:

“南无地藏菩萨”。

在下部又有两行:

“社人翟等为亡社人李通济敬造”。

应该拍摄该洞以说明各种形式的装饰。

在左侧墙壁上,于一身和尚像前,写有一条红色古题识,我可以于此作如下释读:

“丁丑年四月三日龙兴寺”。

在祭坛前能够释读出的题记中,我抄录了以下这些:

1.“最良社将”。

2.“上柱国张鹤”。

3.“将右武卫大将张先科”。

4.“社长上柱国韩崇”。

5.“照武校尉守右武卫翊府右郎将赐紫金鱼索崇嗣”。

6.“陪戎校尉守左卫翊府左郎将赐紫金鱼袋王辅朝”。

7.“昭武校尉守右卫京兆原城府折冲都尉上柱国王太忠”。

8.“节度副将左武卫秦州清德府果毅都尉李崇”。

9.“同豆卢军副使方切使左武卫将军上柱国索凡供养”。

10.“陪戎副尉左金吾卫州仁贤府副将彭元兴”。

11.“三品孙上柱国阴孚”。

我们似乎可以从这些题记中得出结论认为该窟并非是由某一家族的布施修造的,而是由一个邑修的。这些题记的标题似乎是涉及了曹氏家族以后的某个时代。

第54号洞

在过道左侧的第一个龛中,发现了一身很漂亮的跏趺而坐的老妇的塑像(需要拍摄或让他们出卖)。

在过道处,左披有蒙文和藏文的游人题记,右披有一条藏文游人题记。在左披,尚存在有一条古题识,但却不是最早的:

“大乘寺尼启注奉为先六爷下反法界苍生敬造观音白农各一躯一心供养”。

我在其它洞中就已经发现了区别观音菩萨和白衣菩萨的题识。题记原文并不是说法律尼们亲自画像供养(参看第58号洞的“画”字)。需要拍摄洞中的壁画。

正洞属于北朝,但不太黑(需要拍摄左披前壁的画面)。过道和走廊都是较近期的。

右部画壁的侧画面是十六观。过道右壁上有藏文题记(笔记本B—52)。

旁边的汉文题识中提到了李郭真的来临,另一处写作“雍宰元年”。

第55—56号洞

洞子都很小,没有任何内容,属于唐代。

第57号洞

洞子很小,属于唐代,其中没有包括任何有价值的内容。

第58号洞

洞子具中等规模。在左侧过道中,我们发现了一条题识,但仅仅存在“施主”二字。

在题识的右部有一个西夏字(见笔记本A,P28)。

在右部过道中,我们可以读到一条游人题记:

“至正九年七月廿四日大都直省居人野速迭”。

在右部的洞子中,画有被努埃特拍摄过的涅槃小画面,其弟子像是近代重塑的。在进口方向右侧的前墙壁上,我们还可以分别出一条很暗淡的蒙文游人题记;再靠右部,又有一条非常暗淡的汉文游人题记。在右墙壁涅槃画的右部,我们还可以读到一条两行的藏文游人题记和另一条只有一行的题记,已由努埃特拍摄。

在上部有一条由4行组成的汉文题记:

“至治二年五月十五日

成都府讶都县弥勒佐一行三人等

刘丑僧何五王住人沙州当君五月十五日

山寺里烧香到此”。

在右披还有另一条汉文游人题记:

“奉元路临童县住人刘扌美韩

八月日烧香礼拜到此记”。

在进门方向左部的前壁上,我们可以看到一条6行的蒙文游人题记和4或5行汉文游人题记:

“四川成都祈都县住人一行三人到此礼拜

光白景幽祖刘僧丑军之住人

至治三年八月廿日礼拜记耳

昌师县喜甘金到此

甘州晟履殿僧

钱师又过于沙州

圣迹寺礼拜而退系

雅安严通人氏”。

在进门方向右侧的前壁上画面的右上角,我们可以发现一位跪着的女子漂亮的侧影,附有一条题记:

“百一十躯一心供养为亡男画千佛六女弟子优婆夷郭氏”。

在进门方向左侧的前墙壁上,有一个与这条题识相一致的人像侧影:“佛弟子王沙奴敬画千佛六百一十躯一心供养”。

这两身漂亮的女像可能不是艺术家本人的画像。所有这两幅画像也可能是出自同一个人之手,娣子郭氏和王氏可能各自“画”了610身佛像,其实是她们向一位画家提供资金而让他绘制的。无论如何,这一点需要进行研究,因为它颇有价值。由于610身佛像均画于该前壁,恰恰位于两身画像之上,所以应该承认供品是向他们共同奉献的,为了这样来绘制画像,她们全都是女供养人而不是艺术家。另外还可以参阅第54窟中的“造”字。

在进口方向左侧的过道中,我只发现主要供养人的题识(共两行),尚有部分可以释读:

“施主归义军节度押衙内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 阴一心供养”。

洞背屏整个墙壁包括祭坛和位于祭坛两侧的两幅小画面以及左部的侧坛,甚至还可能包括洞子的背屏均属于古老的风格。现在尚残余的装饰画面是不完整的和近期的,所有的塑像都曾重修过,是近代作品。

前壁上有一条蒙文题识(见笔记本B,P52)。

在右壁还有一条汉文题识,位于涅槃龛的左部,我的释读为:“至正廿三年七月廿五日甘州南平坊住生男超度亡过父亲僧……”。

第59号洞

该洞规模居中。在左侧前壁上,有一条简短的蒙文题识。应该拍摄祭坛上那位正读一卷抄经的和尚。洞子的进口处曾在比较大的古门上缩小。

在那些题记中,我尚能辨认出以下几条:

1.“安国寺律师尼正慈一心供养”。

2.“五品子别将前都知兵马使张一心供养”。

3.“都知兵马使忠信一心供养”。

4.“都虞侯忠奇一心供养”。

此外还应补充一条:

5.“杧女第四娘子一心供养”。

甚至还可以补充有关法律尼的一条题识:

6.“……贤智一心供养”。

在祭坛的前部有一方长长的题识,其中有许多行由于油灯的作用尚完全可以释读。我自右至左而读,其中第28行具有时间:

“莫高窟清河 张公 继修功德记 开元寺 撰

之才 镇检校辶法界为天师

求鸖身应来而游方所兴慈兴愍非陋而弃谯山是一划

而涌出不 升开佛境信知行净

图形膏豪慈方

出三界同慈易?陟而

增修常无解脱厥有清信士清河张公環塞上知而自给边庭令鸗墨诏以通津文浅学以记名武呈功而选将问

蹑壮古之前爱子义方教黄公之路白眉友左广

古良镇客女因煤出适早男

……

庆延眉寿颜种福田业固遘盈良宜富良……

军机司汤公要三品仁友四海贤明有进趣之能赳

赳立丈士之

弟加以寮友推其汛爱事亲晓无违俭奉公误身孝

慈母之惠重顺严父悉诚咸彦之

用报团圆之

公及季美 臻界僧广真怀胜佛居妥思广在相谓

知……

凿有人图素未就创形宇素绘复络先用奉贫先亡

妣父前唐壮武将军左金吾卫大将军 亡妣宁塞郡大人唐氏

有为助资遐望是以月殿垂光华粉云楼蔑槛雕

木 于毫真觉奏八音于箫管鸘重音声水清现出光

容永净影化身之佛广徘徊于深谷远候神迹凿石蹬于刹峰四

仙路亦愿含霞动植合芳猷当代 明君成增

胜富寿

有愿得后世之无遗胜事以终能无颛以宽识

智浅词鹿

于文略申述

金光

诸法 嫌有陋神踵画三

将门出将父慈子养德行门姻盘飨馈慈

大齐

该洞是在不同时代修造的,一直未能最后竣工。

祭坛完全是晚期的,属于古老的风格,也可能就是唐代的(难道当时就已经有了?)。左壁的大画面属于唐代的第一个时代。应拍摄之,因为画面很好,而且上面还有我所见过的“十六观”的最佳画面。右边画面一侧是“十六观”,另一侧是阿阇世王的传说。有关左部画面上的“十六观”,应指出琉璃观盘是绿色的。

在进口左部的前墙上有一条蒙古文题识,它实际上与第53b号洞中的题识完全相同(见笔记本B—51)。

第60号洞

洞子很小,没有任何内容,属于唐代。

第61号洞

洞子具中等规模。在进口左部的前面墙上,可能应该拍摄那个头顶羽毛扇子和手执小幡的胡人。他伴有一位护世王,其名结尾的那个字为“义”(阿义,V irūpāsksa,在此情况下就是两个人)。在左墙的壁画中有一条蒙文游人题记和一条藏文题记,均已拍摄。

祭坛、侧壁的小画面及进门上部的前画面均属于北朝的最后一个时代。装饰的剩余部分属于唐代。

过道进口方向左侧的第二位女供养人(由内至外,第一位是男供养人。至于这第二条题识中的女供养人,其画像已因新门的修复而损坏了)的题识为:“大朝大于阗国天……李氏供养”。这一侧主要供养人的题记似乎是以一个“敕”字而开始的。

在右侧,主要女供养人的题记已完全模糊不清,第二位女供养人题记中的第二个字为“谯”字。

祭坛前面的题识非常模糊不清,我只释读出了其中的几条:

1.“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

2.“管内使同衙行常乐县令银青光禄大夫捡校右骑常侍兼御史大夫慕容长政”。

第62号洞

该洞具中等规模。装饰图案包括许多浅凸的绘画部分。由于这种原因,也可能应拍摄绘有文殊师利及普贤菩萨的前披两幅画面。此洞完全是北朝的,包括左祭坛上的龛以及过道上的佛陀彩塑。洞内没有任何供养人题识。

第63号洞

洞子很大很高。我尚没有攀登上去。整个洞子都属于唐代,包括中心的佛像及其胡须。

过道:左壁上部有一些完全无法释读的长篇题识。右壁上部有三条很长的题识。

第一条题识距过道最近,我自右而左地读它,事实上应从最后一行开始自左向右读:

“如来成道十二年中有诸利根略制戒律十二午后终至涅槃有诸钝根多行毁犯随阙补过广利戒律譬如纳衣为孔方补佛临涅槃时以此律藏付嘱优婆离佛灭度后摩诃迦叶匡究云宝简取五百人阿罗汉于王舍城结集法藏尔时优婆离——夏之中八十度升高座具足诵出大毗尼藏如来佛所说 教有八十诵悉以付嘱摩诃迦叶此迦叶将入灭度以此律藏付嘱阿难阿难将欲灭度付二大士一名商和循二名末田地依付法藏语说尊者末田地向宾行化不在经中更不见记也商和修在王舍城行化而商修临灭度时以此法藏付嘱优婆多已上有大五师捻持八万法藏智辩超群神通莫侧而有五弟子一名萨婆多二名昙无德三名弥沙塞四名婆庶富五名迦叶帷此五人于大藏中神解不同拾圆通又皆是圣智观末代凡夫根钝不能具受大毗尼藏各自筒略取舍不同随众生所兴分为五尾”。

第二条题识的内容是:

“二者四为律律主名昙无德此方云,法政此人有菩萨根情性传持此律,此间有晋国沙门法师令往向,西鸛从于阗国赍四分律本还到,秦国国王姚兴以弘始十二年秦,右将军校尉姚于长安寺,中集令德沙门三百余人请宾,国三藏大乘律师佛陀利谒出,四分律并长阿含经凉州比丘竺法,译胡音秦国道云道含等笔,此玉律兴四分第二”。

该洞右壁的下半部分由一块草泥制造的碑所占据,其中的碑文已辨认不出任何内容来了。努埃特拍摄了其额。洞中没有文字,而却有一些人物画装饰。

过道:在左侧绘有几位大型供养人,在画面上写有5条西夏文组成的游人题记,需要拍摄。游人题记都是近代的,唯有一条是元代的。只有关于第一位供养人的题记尚存在,但已完全模糊不清。在右侧,我们还可以读到两条汉文和一条西夏文游人题记。两条汉文题记为:

1.“至正十九年七月廿四日王寿到此”。

2.“至大四年”。

应该拍摄供养人后面的扇形饰,其余均属同一类型,但非常不清楚。两位供养人都有题识,我读出了紧傍主洞的第一条以及第二条题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