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进洞方向的左右两侧绘有八塔的图像及其诠释文。唯有上部的4幅画像基本上完整地保留下来了。写于各座塔之下的中心题识都是以一行婆罗谜文开始的。有关立在大象身上的山羊,请参阅让尼娜·奥布瓦叶于《亚洲艺术》杂志,1937年期,第90和96页所作的解释(伯希和注)。
左壁
(一)诠释《妙法莲华经》8品的8幅画面,唯有上部的4幅画面才保存完好。
(二)长两手的打禅的菩萨,其上部是打禅的佛陀。在这个范围内有数幅画面,对于其中的题识,我还可以辨认出如下一些:
1.“一者所生之处常途善主”。
2.“二者常生善国”。
3.“二者常值好时”。
4.“五者身根常得具足……”。
5.“十一者所生之处见佛”。
6.“十二者意欲所求皆悉称遂”。
7.“十三者龙天善将恒常卫”。
第4、8、9、10条题识均不堪卒读,其余者均辨认不清或完全被毁掉了。
(三)在这身菩萨像的右侧是“十六观”,我于其中还可以读到:
1.“第一日观”。
2.“第二水作水观”。
3.“第三青莲花观”。
4.“第四水池观”。
5.“第五宝幢观”。
6.“第六树林观”。
7.“……”。
8.“第八无量寿观”。
9.“……”。
10.“……”。
11.“第十一大势至卉观”。
第7、9、10和其它各观均已不堪卒读或完全被毁坏了。
其中的幢不是八角形的,而是一种圆形宝塔,支撑在一根竿子之上,这根竿子摆在一个十字架的基础上。
(四)一幅磨损甚严重的画。
右壁
(一)“九会”的九幅画面,相当于另一侧“八会”的位置。我仅仅抄录了第一方题识:
“第一会摩竭提国在阿兰若菩提场中说
十佛数尘菩萨摩诃萨为四十九佛
尘教毗南胜王法世王俱普贤菩萨
于世尊前入毗卢遮那藏身三昧时”。
(二)八臂三头菩萨。其上面还有9颗头,中间坐着打禅的佛陀,长有11颗头,也可能是观音。在绘有画面和写有题识的地方,我还可以读到:
1.“一者不令其人饥饿困苦死”。
2.“四者不为军……”。
3.“八者不会毒药所中死”。
4.“十四者不为恶疾经身死”。
5.“十五者不为非分自害死”。
其中第2、3、5、6、7、9、10、11和12等条题识都已磨损和不堪卒读了。
(三)一片其中绝不可能有多于8条题识而且也似乎不是以正常方式展开的画面。我还可以读出以下题识:
1.“二者横有口舌”。
2.“三者横遭悬官”。
3.“四者身赢无福人持戒不鸑横为鬼神之所得使”。
4.“八者横为怨雠符书洩祷邪神牵得。其福恒受其殃光亡牵引亦名横死”。
5.“第十二愿者使我来世若有贪冻裸露众生即得衣服穷乏之者施以珍宝仓库盈溢无所乏少一切皆受无量快乐”。
(四)一幅大画屏,我于其中没有抄录到任何内容。
背屏
这些都是佛教界的著名图像(参阅第6、4、81、84、106号洞),令人遗憾的是它们都残损过甚。我还可以读到如下题识:
1.“育王愿造
圣者罗惹炤
之而”。
2.“大目乾连现神通……士
二相住水谷户如来所日”。
3.“南天竹违亲上
香盘石为在”。
4.“濮州铁弥勒瑞像今改濮阳郡是”。
5.“释迦佛亦从舍卫国空同来在于阗国城”。
6.“天立佛在城……”。
7.“……印……”。
12.“此像从麖鯭弥国飞往于阗东媲摩城中今见在殊灵瑞寺”。
13.“……”。
14.“微波施佛亦从而同来在于阗”。
15.“结迦疢佛亦从舍卫……”。
16.“……”。
17.“……”。
18.“于阗国平赴中……”。
19.“……”。
20.“……”。
21.“盃徽郡……不……
无量福”。
22.“迦叶佛亦从舍卫国腾空而来于阗国人虚敬不可思议”。
23.“伽你佛国腾空在”。
24.“昔二王相修行作灵……二王观已祇申上无明”。
25.“印度境高 宝珠乃盗心谛见赞……乃梯……平欲
登其 如其将增高耑兴念曰诸佛求
违今世索
上怯知 为灵阐海诣”。
26.“南天竺国弥勒现佛瑞像记”。
27.“释迦腾空而来往于阗”。
28.“彳休(林)佛舟竿(羊?)汉(奴?)(次)半摩佛化火爆”。
29.“……”。
30.“……”。
31.“南无大势至菩萨来降于阗国”。
32.“……”。
33.“……”。
34.“……”。
35.“……”。
36.“南天竺王……菩萨手持龙白天……”。
第19和20、29和30、32、33、34、35条题识都不堪卒读。
洞顶
装饰以千佛和一个方天窗,一条龙盘在那里。我们将发现这个天窗没有悬梁的痕迹,在北朝的方天窗中一般都绘有这样的图案。我需要核实一下它是否是一种普遍的习惯,从洞子的所谓脊顶中代表的真正建筑术的观点和洞子类型的历史及其装饰图案起源的观点来看是否成立。换言之,绘有未在雕刻方面出现悬梁的古老洞子是否借鉴于像疏勒那样的风格呢?后者确实是带有雕刻,由此而在洞子中模仿了在旷野中建立的印度寺院中的悬梁。这种式样后来可能由匠人们在唐代的洞子中放弃了。由于这些匠人们不再理解其起源了,于是在维持天窗(即古老的方形,它本身又相当于最早的雕刻悬梁,后来仅仅成为绘画了)这种形式的同时又用汉族式屋脊上的龙取而代之。
第103号洞
该洞很大,属于同一类型,但佛坛前面的供养人都穿常见的汉族式服装(用一根腰带扎着的长袍,不带翅的帽子)。在佛坛的左侧和背屏都有一些古老的藏文题识。由于其装饰图案的原因而需要拍摄。
它属于纯粹的第101号洞风格,也具有第97号洞子的风格。只不过是在本洞中,洞顶的修复部分被压缩到仅剩一个屋脊了,其两端是由雕刻木板支撑着的部分,它们支撑了一种木料建筑构件,而不是像我曾想象的那样是一种吊帘。
在佛坛的左侧和后部,介于塑像和一行地精之间,有一些横写的藏文题识,如同在第104a号洞西侧一般。据我所知,这些题识仅仅存在于北朝的洞中,它们虽都不是最早写成的,但也应该是很古老的了,也可能与吐蕃占领期(760—850年)是同时代的。在后面的藏文题识以下,有一条虽并非最早写成的,但也很古老的竖写汉文题识。我在其中还可以读到一行题识:
“妙高宝龛寺弟子王和信”。
一行唐代的供养人画在佛坛前侧和反曲线葱形装饰之下。
洞顶的平面部分分成了一些藻井,藻井中包括有中央拱顶的悬梁。
第103a号洞
它是一个唐代龛的剩余部分。
第104号洞
该洞很小,完全属于北朝。
第104a号涧
洞子很小,包含有两条藏文题识。
洞顶龛和南北壁都相当古老,东壁古老部分的情况也如此。洞口过去是向东壁开放的,洞内在西壁上有一个佛坛。但这个佛坛在挖掘第102号洞时被凿穿了,并由一个以唐代绘画的普通洞壁取代。古代的进口同样也被堵塞了,并以普通风格作画,在南壁上修了一个佛坛和在北壁上开凿了一个新的洞口,而且这也是一个形状奇特的洞口,这个洞口与第104号洞勾通。另外,所有这些修缮都是古老的,在取代了古老佛坛的部分洞壁之上,我们可以读到传统的婆罗谜文题识(见笔记本B,P77)。
藏文题识相反则写在佛坛的古老部分,因为它覆盖了一条古老的汉文题记。
第105号洞
洞子很大,非常奇特,属于第97号洞和第101号洞风格。它可能完全与第103号洞相似,没有侧壁上的小龛,但有保护完好的塑像。那幅吐火焰的画面代表着被末罗军队攻击的佛陀。
洞顶修复部分的脊顶同样也是由雕刻木料支撑着。同样,洞顶平坦的部分也分成了带有突出构件和中央脊顶的藻井。
墙壁上的千佛都有在小题识框中用汉文写的佛名,这是我在洞子中发现的唯一方题识,但其风格不大像汉族式的。
应该大量拍摄叶饰、佛坛前部的佛像及其光轮和弟子、侧壁的画屏及其神奇牲畜和喷火焰的死者等。
第105a号洞
洞子很小,属于同样的风格。这是一个具有唐代的龛,但我们在下部发现了古老的或第101号洞风格的装饰。
第105b号洞
这仅仅是第105号洞上部的一个简单的开口。
第105c号洞
这是属第101号洞类的北朝的龛,我们从中看到了千佛。在背屏上有一个小佛坛。此洞在这方面具有特点,即它没有天窗,而且也没有中央佛坛。洞顶是以横向升到洞子深度的前一半,然后又降到佛龛底部原来的高度。因此,在纵切面上,这就可以使第105a号洞(见笔记本B,P80)成为脊顶。它明显就是第97号洞的风格。由于洞子狭窄而使人拆去了中央佛坛及其过道。
第106号洞
可能还应该拍摄佛坛上的一两幅风景画。洞子为中等规模。必须研究左部的画面,其中一条题记在印度画面之旁提到了“七里涧”,另一条题记中提到了有关张掖县的事实。这后一条题识的下方有一条蒙文一回鹘文短题记。我们还可以看到另一条较长的题记,但很暗淡,写于画面的中央。第三条蒙文游人题记写于右侧该画面的下方。我们还必须看一下这些侧屏,左边的画面似乎完全是有关当地佛教传说的。还应拍摄佛坛前方侧屏的上半部分。
该洞完全是唐代的。
佛坛洞顶的各侧都绘有名佛的形象(参阅第64、81、84、102和119号洞)。我从佛坛背屏开始,在墙壁的中央和转向右侧的地方,依次读到了如下题识:
6.“迦你释迦牟尼佛从舍卫国来在固城”。
7.“南天竺国弥勒白佛瑞像记”。
8.“濮州铁弥勒瑞像今改为濮阳郡是”。
9.“于阗河浴佛瑞像身丈余鸒锡持钵形而立”。
10.“南无东方十二上愿药师琉瑠光佛”。
11.“南无东方十二上愿药师琉瑠光佛”。
13.“南无东方十二上愿药师琉瑠光佛”。
14,“南无东方十二上愿药师琉瑠光佛”。
15.“南无东方十二上愿药师琉瑠光佛”。
16.“南无东方十二上愿药师琉瑠光佛”。
17.“南无东方十二上愿药师琉瑠光佛”。
18.“南无宝境如来佛像”。
19.“南无郊吉祥菩萨”。
20.“南无圣容像来往牛头山”。
21.“南无观音菩萨”。
22.“南无圣容诸像来住山”。
23.“南无圣容诸像来住山”。
24.“指日月瑞像纪”。
25.“张掖郡西影像古月之王时见在瑞像”。
26.“释迦牟尼佛真容从王舍城腾空如来在于阗海眼寺住”。
在第一条题识中,第一个字中的“系”和“日”字偏旁是可靠的,第18和17条题识中的画面相同,这就是该洞顶的整个侧面。
佛坛上的小画面代表着喂养鸽子和母虎的本生事。在背屏和分别于佛坛各侧的洞壁上,原来右侧画有文殊师利,左侧是观世音。在文殊师利之上有一个小小的崇拜佛的画面,附有3条题识。
1.“圣者刘萨诃和尚”。
2.“阿弥陀佛”。
3.“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入塔乇道场会”。
第一条题识在右部,第二条题识在中央,第三条题识在左部。
在普贤的上方可以看到一个类似的画面,附有3条题识。第一条题识在右旁,第二条题识在中央,第三条题识在左部:
1.“北方大圣毗沙门天王请请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入塔赴
吒会”。
2.“阿弥陀佛”。
3.“圣者泗洲和尚”。
左壁似乎完全由“刘萨诃传说”的画面占据。我从中抄录了下面的题识:
1.“观音菩萨度童子时”。
2.“罗汉乘云现身时”。
3.“龙王现楼阁时”。
4.“圣容像乘五色云赴会时”。
5.“罗汉见圣容碑记时”。
6.“天众持花迎本头时”。
7.“圣容像入龙时”。
8.“二菩萨来会时”。
9.“劫得圣容像本头安置仍旧时”。
10.“千佛观时”。
11.“圣容像初下无头时”。
12.“七星涧容现时”。
13.“刘萨诃和尚见师何教化时”。
14.“天使礼谒来时”。
15.“金钟现时……”。
16.“铁像从空而来现时”。
17.“二人共斗诤时……”。
18.“婆罗门将为修圣容时”。
19.“比丘僧诣会下巡礼时”。
20.“刘萨诃和尚……”。
21.“长者以从等寺诣会焚香发愿时”。
22.“刘萨诃和尚赴会思发修像时”。
23.“天使从者来礼拜圣容佛时”。
24.“刘萨诃和尚焚香启愿时”。
25.“首等赴会礼谒时”。
26.“云中日十”。
27.“人资树设寺舍时”。
28.“ 空赴圣容会时”。
29.“圣者刘萨和尚坐禅入定时”。
30.“请丹青巧匠邈圣容真身时”。
31.“罗汉见圣容佛时”。
32.“圣容像真身乘云来时”。
33.“请人巧匠等真身造容像时”。
34.“蕃人无惭愧佛宝珠癪落而死时”。
35.“观音菩萨现时……”。
36.“十方诸……”。
37.“释迦圣容像现时”。
38.“观音菩萨禅院”。
39.“释迦牟尼佛从空而下”。
40.“月支国婆罗门甘为以七宝至”。
41.“农人种时”。
42.“赴山张掖县”。
43.“人大儿寺天降雷汤打煞时”。
右壁由弥勒和王等画面占据。
前壁由外道和被风摇曳的茅屋画占据。
第107号洞
洞子很大,属唐代。过道里装饰有几身菩萨。洞子中完全由佛像装饰,所有的佛像都相同。
中央佛坛上的彩塑已重塑,其中也包括底座(而且也如同前厅一样)。前壁进口方向的左侧:可以看到两名供养人及其题记:
1.“皇祖墨觔军诸军事 银青光禄大夫检校 中书令 慕容中盈”。
2.“窟主玉门诸军事守玉门使君银青光禄大夫检校校尉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容长”。
在第一条题记框中,我区别出了一条西夏文的游人题记。在第二条题记框中,一条回鹘文题识占满了汉文题识的两端。
在上部的画面中,我读到了一条字体写得很黑的游人题记,我不相信它有如此古老。该题记从第二行开始:
“此归字补写
大元国西夏寺住僧十五人”。
在这个画面的右上角,我辨认出了一条非常模糊不清的汉文游人题记。
右前图:其中包括两条女供养人的题记和一条男供养人的题记:
1.“皇太谯郡夫人 一心供养”。
2.“窟主娘子阎氏一心供养”。
一条蒙文—回鹘文题识写于汉文题识各端的第二个题识框内。在题识框的下部用更黑的墨笔写下了共分成三行的十几个西夏字。第三条题识:
“男节度都头银青光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慕容贵文”。
其中遗漏了一个“禄”字。我从中辨认出了一条汉文游人题记:
“郎是大宋国至正十三年六月”。
在这幅画面的左上角有一条非常模糊不清的汉文古题记。
由洞顶脱落的泥片可以使人看到一层完全模糊不清和更为古老的装饰画。左部第一个榜题框中有一个西夏字(见笔记本B,P80)。
右部第二个女供养人题识中仅存在有前几个字(见笔记本B—80)。其它字都非常模糊而使我无法释读。
在过道的右侧有两条蒙文游人题记。
第108号洞
洞子很小,其中没有任何有价值的内容。它属于唐代。在各面洞壁及背屏上,一种北朝的装饰又在唐代的装饰层下剥露出来了。
第108a号洞
该洞子已被封闭,需要清理。
这是我设法打开的一个小洞,它是在修建通向第107号洞阶梯时被封闭的。该洞内工艺精湛,但令人遗憾的是残损甚重。它基本处于北朝的末期,在佛坛前方的一条题识中,我仅仅读到“男……都……”在佛坛的右壁有一条蒙文题识(见笔记本B,P80)。这一行的剩余部分非常模糊不清。
彩塑保护完好。我们掌握有关其古老性的可靠证据,其中的几个西夏字都是刻在佛陀的手中,其右手弟子僧侣的胸部及其左手菩萨(两身)的胸部。我将此抄录于下:
1.右部的菩萨(与我站立的位置相对而言,见笔记本B,P81)。
2.佛陀之手(见笔记本B,P81)。
3.佛陀右手的弟子(见笔记本B,P81)。
在洞子的右壁上,写有一些有关弥勒上生和下生九级的题记。
第109号洞
应尽量设法打开一个通道(也可能应该从第109a号洞中挖一个门洞)。洞子相当大,属于唐代,但洞内已遭烟熏。在佛坛前方的供养人题识中,我注意到了以下一些(题记):
1.“亡父衙前正兵马使银青光禄诚殿……”。
2.“亡释门法律临坛供奉大德兼通三毗尼藏沙门增一心供养”。
该窟中的彩塑都与装饰画是同时代的。
第109a号洞
装饰画都相当古老了,但没有任何别致的地方。
第110号洞
它与上洞属于同一风格。应拍摄佛坛的各部分和围绕着厅子齐胸高处所有画面,它们都非常奇怪。
它属于纯粹的第101号洞风格和第97号洞的北朝,但在上部脊顶有一个小平台。这个小平台和洞顶其它平坦的部分形成了藻井,在每个藻井上都画有悬梁,往往还具有中心圆洞顶。
古代绘制的供养人画像围绕着小佛坛,画在把上下两部分分开的小凸边之上。其题识都不堪卒读,完全如同壁画中千佛的题识一样。相反,一行具有唐代的供养人占据了佛坛前壁的反曲线葱形装饰之下。这些人都是一个社的成员,我还可以读出:
“社子高宝尊”。
第111号洞
还应拍摄叶饰形等图案的一些照片。它与前一个洞属于同一种风格,与第101号洞的纯粹风格属同一类。其类型原则上与第97号洞相同,带有一个以横向升向前部的加高的洞脊。但其建筑没有继续完成,所以佛坛仅有一个正面,两侧的过道刚刚开始。带有藻井和绘有悬梁的洞顶的一段平坦处已坍塌。它在很古老的时候,即在唐代的最末一个时代曾重新修理过,绘有北朝的一尊正在奇怪地发愿的和尚。
在佛坛上,我们将会发现有两尊并排坐着的佛陀,这就使人想到了第97号洞佛坛正面的布局。
有关其光环和光轮情况,还应指出,我个人认为在北朝中会发现索这样的光轮(见笔记本B,P82),而在唐代中则非常多见。有关这些情况,见由努埃特拍摄的以水彩画形式染色的彩色照片。
第111a号洞
洞子具中等规模和属于第101号等洞的风格,如果可能的话,要拍摄佛坛左侧具有清骨风格的佛像与其周围的菩萨像及其光轮。
在前壁上的壁凹之一中,我们看到了一条藏文游人题记。
它属于纯粹的第101号洞和第97号洞的风格,带有普通的横脊,但无平台。洞顶的平面部分都装饰以藻井,带有绘画的悬梁和穹顶。
洞子最早时没有前厅和勉强地修了一个过道、一座普通的门,在唐代时代,曾以建造一堵墙的方式而缩小了洞子的前部,这堵墙现在已部分坍塌,墙直达从前向后升高的洞顶(见笔记本B,P32)。当时修建了cd墙(见笔记本B,P82),用坯头填满了如此缩小的洞子部分。在重新增补的这一部分,于绘有唐代的供养人像旁边修了一条中央过道,同样也用一种唐代的装饰覆盖了cd墙。最后,在反曲线葱形装饰以下侧壁的前部和反曲线葱形装饰以下的佛坛前壁上,同样也绘有男女供养人。这些修复部分现在大部分都坍塌了,然而这条新过道还留下了一段,我在那里抄到一条藏文游人题记(见笔记本B,P82)。
所有这些唐代的题识都不堪卒读了。在它们之下,在所有的古老部分(这就是说排除了cd墙和过道),纯粹第101号洞风格的地精伎乐的装饰又在下面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