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南极北极哪里冷
14890300000014

第14章 宇宙“大爆炸”后氢原子形成时的温度

教科书上讲,构成我们这个大千世界的基本物质是原子。也许你很好奇,原子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元素周期表上有100多种化学元素,每种元素都对应有一种原子,如氢原子、碳原子、铁原子等。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们对地球、陨石、太阳、恒星、星云等各种天体的元素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在宇宙中氢的相对存在量最多,氦次之,再次为碳、氮、氧……,并且随原子序数的增加存在量迅速减少,但铁是一个例外。

科学家注意到,不同原子在宇宙天体中的分布规律与天体的演化形态有关。一般说来,在早期形成的恒星中只有氢,而恒星的年龄越老,含有较重原子的比例越高。为了解释此现象,科学家们先后提出了平衡过程假说、中子俘获假说、聚中子裂变假说等,但都难以令人信服。直到1957年,美国科学家福勒等人在“大爆炸”宇宙学的基础上,提出恒星中生成元素的假说,此后又经过不断改进,能够圆满解释现有宇宙中元素的分布规律。福勒因此荣获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根据这个假说,在原始宇宙“大爆炸”后的极短时间内产生了夸克、胶子、电子等物质,最初的物质形态是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此后当温度下降到约1万亿℃时,夸克之间开始通过胶子结合成质子和中子。随着宇宙温度继续降低,质子和中子开始结合成氚和氦原子核。

大约经过38万年,此时宇宙的温度降到约2300℃,电子和原子核结合成为氢和氦原子,这也是宇宙中数量最多的两种原子。

此后,氢和氦原子作为原始星际物质,通过引力凝聚形成最古老的恒星,也称第一代恒星。恒星内部温度逐渐升高,当达到700万℃以上时,开始氢聚变为氦的热核反应,恒星开始发光并进入相对稳定阶段。当恒星核心的氢全部转为氦后,恒星外壳膨胀,变成红巨星,当核心温度升高到1亿℃时开始了新的氦聚变为碳的热核反应,然后又生成氧。

如果恒星质量足够大,还将继续发生碳和氧聚变成硅、钙的热核反应,此后硅原子核通过光解生成高能α粒子,α粒子又与别的原子核结合生成铁和镍。当恒星演化到老年阶段时,核心的温度已达到40亿℃,铁原子核转变为氦和中子,一些重原子核连续俘获中子,形成比镍更重的多种元素。

当大质量恒星生命终结时会出现超新星爆发,这时内部高密度的中子会连续撞击其他重原子核,生成铀、钍甚至更重的放射性元素。随后,这些物质被抛入太空,成为新的星际物质,在合适的时机又会重新形成第二代恒星。事实上,正是由于我们的太阳属于第二代恒星,才会形成各大行星,地球才会拥有这么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并最终孕育出生命,这些都要归功于前一代恒星留给我们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