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南极北极哪里冷
14890300000016

第16章 美国“深度撞击”号飞船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时的瞬时温度

数年前,好莱坞曾拍摄过一部名为《天地大冲撞》的科幻大片,描述一颗能给地球带来毁灭性打击的彗星即将与地球相撞,为了阻止灾难降临,宇航员毅然驾驶飞船冲向这颗彗星,最终拯救了地球。

事实上,像电影中所描述的彗星与地球相撞的情形并非只是幻想,地球在历史上曾经多次遭受过彗星的撞击。甚至有人认为,是在地球刚诞生不久,由于彗星的频繁撞击带来了水,才使生命在地球发展起来,但彗星撞击也曾多次造成地球生命的大灭绝。

很多彗星的大小都在几十米甚至几十千米以上,一些已将气体、尘埃和冰雪物质完全挥发掉,仅剩下坚硬岩石的“死寂”彗星与小行星没有任何区别。例如根据2004年美国“星尘号”飞船发回的“怀尔德2号”彗星的照片来看,这颗彗星表面上不但有山峰、凹槽,还有其他微型天体撞击而成的弧坑,说明它完全是一种高密度天体。如果它与地球相撞,绝对不会比一般小行星“手软”,同样会给地球生命造成巨大威胁。

为了防范这些“天外来客”袭击我们的地球,一些国家建立了观测追踪中心,迄今已发现了500多个在未来有可能给地球造成危险的小天体,其中有近一半是处于死寂状态的彗星。

2005年7月4日,美国“深度撞击号”探测飞船首次通过主动撞击彗星的方式,从“坦普尔1号”彗星表层深处获取样品,利用光谱仪详细分析其成分,并通过撞击坑的直径、深度、角度以及喷溅飞起的高度和形状等分析其密度和疏松度等,了解彗星受到撞击的后果,研究能否通过撞击或爆炸方式改变彗星的运行轨道,消除彗星对人类的威胁。

“深度撞击号”包括交会探测飞船和撞击器两个部分。撞击器实际上是一个小型的独立飞船,装有火箭推进系统和一个高精度的瞄准器,在与交会探测飞船分离后,一直瞄准彗核“坦普尔1号”彗星的中心部位,自主进行轨道偏差纠正和姿态控制,引导撞击器调整飞行方向,以10km/s的相对速度准确击中预定的彗核目标。

交会探测飞船则尽可能地靠近“坦普尔1号彗星”,近距离观察撞击器与彗星发生撞击、被撞出的物质喷发和形成撞击坑的整个过程,并即时把图像传送回地球。

撞击时产生了巨大的爆炸和炽热高温,大量彗核物质受到强热气化而蒸发。受撞击地点形成一个方圆约100多m2、20m深的凹坑,喷发出的气体形成一道羽毛状热烟雾,向着周围扩散;岩屑等固体物质如火山熔岩一样向外表面喷射,形成如焰火般的绚丽景象。发出的强烈紫外射线表明,碰撞产生的瞬时温度在200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