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农民故事
14891100000023

第23章 农村调研有感

翟赢

坐上返城的汽车,看着道路两边的白杨树飞快地向后奔去,我不禁又想起了李老汉的憨厚的笑容,以及这几日热情的接待。

说实话,作为一个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我对于农村的概念,几乎仅限于电视中的宣传以及家中农村亲戚的造访。在我的意识里,农村,就是贫穷、落后、愚昧的代名词,只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只有“汗珠子掉地摔八瓣儿”的艰辛,还有的就是种种的迷信活动。然而,这一次的农村调研活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对农村的看法,使我意识到农村问题之于我国的重要意义。

我国仍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国人,有10亿左右是农民,这样大的一个比例,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农村的问题,将会关乎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小学的时候,我们就曾学过:“中国创造了世界农业史上的奇迹,以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是我们取得的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也不能醉心于以往的功劳簿之上,历史的车轮是在不断地向前运动的。

这次,我调查的李希烈一家,在农村中是比较突出的。就我的感觉来讲,这一家已经不是我们印象中传统意义的农户。家中的大部分成员已经摆脱了在地里干农活的劳动。而李老汉在总结自己的致富之路时,也把“摆脱土地农活约束”作为了一个重要的环节。联系到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宣传,我注意到:农村里致富比较快,“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基本上均不是靠着种植业富起来的。相反,“兔子大王”、“养牛专业户”、“养鱼能手”等等经常是被电视里推崇为致富能手,甚至致富带头人。很少听到哪里有农户单靠种植业而发家致富的。我认为,这在一个层面上,反映了当前我国种植业效益不高的现状,这也比较令人担忧。在经济学文献里,究竟是集体农作制度的效率高,还是单干制度的效率高,是一个有很大争议的理论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广大的农村确立了下来。就目前的情况看,经过了20年的发展,种植业效益不高的问题再一次摆在了农民的面前。毕竟,种植业在所谓的包括“农、林、牧、副、渔”的“大农业”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动摇的。靠种植业谋取生计的农民,仍然占据了中国农民总数中最大的比例。目前,我们所知道的生产水平比较高的“明星乡村”中,主要靠的是乡镇企业来创造效益,分流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比如河南省临颍县的南街村,该村的种植业实施的仍是集体农作制度,目前看来,属于效益比较高的。相对的,南方的农村里,大部分仍然实行“包干到家”、“包产到户”,但它们的生产水平也有比较高的。但是,不论是集体农作,还是单干,尽快提高我国种植业的生产水平,是刻不容缓的,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此外,这次调查也让我接触到了一些社会底层问题,触动比较大。比如,很大一部分的农户的生活处境仍然比较艰辛,温饱仍然不能保障;比如,令很多农户敢怒不敢言的“村霸”问题;比如,农村的社会治安问题;比如,乡村干部的整体素质仍然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等。

说到人的素质,不能不说教育。我们注意到,作为70岁的老人,李希烈的初中文化程度在同龄人当中,是比较高的学历,而他的儿子们的学历也都是大专,这在农村当中也比较少见。比较高的文化程度对于李发现机遇,有着较大的帮助。现在,由于大部分比较富裕的农民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所以,农民也渐渐地意识到了教育的作用。教育在当今农村中受重视的程度有所提高。不论动机如何,这总是喜人的现象。

这次农村调研活动,使我从一个新的深度了解了我国农村的现状,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纸面上。同时,这次调研也使我感到了一种压力,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理论只有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为我们所理解,才能更好地为我所用、为我们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