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农民故事
14891100000026

第26章 案例写作大纲

一、案例主题

以作为经济行为(特别是生产行为)主体的典型农民(或农户)为调查对象,真实地记录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所经历的各种选择及其经济后果,特别是近期面对的决策及其思考,以及影响这些决策的自然和制度环境。案例主要用于教学目的,以及充实经济学研究工作者对中国“三农”问题的材料库,为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感性素材。

二、何谓案例研究?

案例是对观察现象(自然实验)的真实记录及初步整理。

案例写作者向读者(研究或者实际工作者)描述一个决策者所面对的真实情境,及在这一情境下做出的真实决策、后果及面临的各种问题。

案例研究的重要性:提出问题,引起更深入的研究。

三、概念框架

案例要求以决策者(农民或农户)为中心,以主要决策的历史演进为线索,展现影响农民决策(行为)的个人动机、制度约束和其他因素。

案例应体现三个基本的概念范畴:

1.决策者

案例必须提供所调查农民(或农户)的:(1)个人身份和正在从事的职业;(2)家庭情况,如家庭背景、人口、土地等。这两项内容作为案例附录1予以提供。

2.历史决策

调查对象所经历的若干重要的个人(或家庭)决策。此项为案例的中心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做出了何种决策。重点是改革开放以来经历的若干决策,但应选择重要的或近期的某一决策。

(2)为何(如何)做出了这样的决策。影响因素包括: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决策信息的获得(个人专长和经历、亲友推荐、政府提倡、传媒影响等)、个人动机[经济利益、从众(逆反)心理、家庭压力、政府强迫];个人的约束条件[资金、人力资本(知识)、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制度)支持、人际关系和政治资本]等。

(3)对决策的实施过程的动态描述。例如:多长时间?地点?决策环境(宏微观)的变化?决策如何调整?

(4)决策的经济后果。包括:家庭和个人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变化,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离家、再培训、不公正待遇等),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对其他人(村里人等)的影响等。

3.决策者的反思和问题

此项内容包括:决策者自身对以上决策事后的评价、决策者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困难、疑惑)、决策者对未来发展的基本估计以及决策者对相关社会问题的看法。

四、参考访谈问题

1.听说您在××方面已经是远近闻名的专家,非常了不起啊(引入话题)!

2.您是什么时候决定做这件事的?怎么想到搞这件事的?是如何考虑的?能不能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

3.当时您家里人如何看?村里人如何看?周围的环境是否有利于您的这个决策?

4.您在资金(技术、劳动力、土地)这方面是如何解决的?

5.事情进展得怎样?是否顺利?

6.如果不顺利,您是采取什么办法克服这些困难坚持下来的?或为什么后来放弃了?

7.从那以后,您的收入水平是否有了很大改善?生活方面及社会地位也有不少变化吧?

8.现在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什么?对未来预计怎样?

9.现在回头看,您如何看待当时的这个决策?您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10.您怎样看待农民将来的出路问题?关键因素是什么?

五、案例结构

案例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起始段(Opening paragraph)

起始段为案例的“文眼”,非常重要。用100字左右的篇幅交待:主人公基本身份,主要决策(故事)概述,面临的基本问题或评价(展望)概述。言简意赅,引人深入。

“例”

在经过了连续三年对花木场的大规模投入以后,在两个合资的妹夫的压力下,从新会市来到鹤山市桃源镇甘棠管理区开办花木场的简炬明要在2002年实现盈亏平衡的目标。1996年底,在花木市场的高涨行情即将结束的时候,简炬明带着他和两个妹夫合伙的资金来到了人均荒山面积达到10亩的甘棠管理区。随后,在承租50年的700亩土地上他开始了自己的花木种植事业。据他说,加上2000年受让的另一个花木场的150亩土地,现在他的花木场的规模是整个江门地区最大的。(《花木场,能否寄托希望》,案例4-2)

2.正文

正文要求以时间为序,也可以采取倒叙等灵活方式。按决策阶段(时间)划分段落,清晰简明,长度适中。注意将上述概念框架融入故事叙述当中,不要做机械的处理。

3.附录

应提供关于案例对象基本情况的附录。包括:(1)家庭基本概况和数据,如人口、收入和土地的基本情况;(2)当地(村)自然、人文、政策环境(变迁)概况;(3)其他必要材料。

4.讨论题(Discussion Questions)

案例后的问题是建议读者在阅读时应该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必须带问号,不要过分体现案例编写者的看法,2个~5个)。

5.案例写作者的分析和感想

任选内容,必须与案例主体分开。

六、如何选定对象

可以选择任何有代表性的农民或农户,既具有特殊性(过人或反常之处),同时又能反映农村基本面貌和基本问题。以下调查对象类型供参考:

(1)当地具有影响的富裕和有势力的农户。

(2)经历曲折、社会接触面广、富有见地的农户。

(3)曾经是农户,但不久前基本脱离农民身份(企业家、工人或商人)的社会人士。

(4)带领农民致富的农民企业家或农村干部等。

七、写作程序

1.确定调查对象的若干方式

包括:(1)当地政府部门介绍的典型(凭介绍信)。(2)亲友的推荐。(3)新闻传媒的报道。(4)到达现场后凭人介绍或随机抽取(万不得已时采用)。

2.了解调查地点和对象的基本情况

3.当面访谈

当面访谈须做好以下工作:

(1)事先的电话预约(或别人引荐)。

(2)说明来意:案例调研的目的是学术研究和教学,如果必要,可以在文中隐去真实姓名;同时初稿将请本人审阅。

(3)访谈正式开始。可按照上面的参考访谈问题进行。注意引导访谈人说话(称赞、参观现场),控制被访谈者的谈话方向。做好录音和笔录(录音须征得访谈人同意,以不影响访谈深入和真实为限)。

(4)取得被访谈者的联系方式,同时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

4.回访

为保证调查的真实性,要求进行回访(一次或多次)。回访的目的在于:补充和核实有关材料;将调查报告初稿(或记录整理内容)交由被调查人审阅,并经其修改同意作为最终报告(或其依据)。如有困难,可在离开当地后通过信件方式联系。

八、写作格式

1.字数

1000字~4000字(正文,附录不限)

2.格式

A4纸,正文5号字打印。

英式标题:不加任何序号和字母,以字体大小区分层级。

注明完稿日期和作者(详细格式参照过去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