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影响你一生的修养
14891700000111

第111章 避免与他人正面争吵

在我们的生活中,争吵似乎无处不在,越是亲近的人之间越容易争吵。争吵往往不是为什么大事,而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事虽不大,吵起来却伤了感情、伤了和气。所以说,争吵的双方永远没有哪一方会获胜,就算你在争吵中占了上风,却输了感情,丢掉了自己的涵养。

三国时的曹操,很注重接班人的选择。长子曹丕虽为世子,但次子曹植更有才华,文名满天下,很受曹操器重,于是曹操产生了换世子的念头。

曹丕得知消息后十分恐慌,忙向他的贴身大臣贾诩讨教。贾诩一方面做曹操的工作,一方面对曹丕面授机宜。贾诩对曹丕说:“愿您有德性和度量,像个寒士一样做事,兢兢业业不要违背做儿子的礼数,这样就可以了。”曹丕深以为然。

一次曹操亲征,曹植又在高声朗诵自己作的歌功颂德的文章来讨父亲欢心,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而曹丕却伏地而泣,跪拜不起,一句话也说不出。曹操问他什么原因,曹丕便哽咽着说:“父王年事已高,还要挂帅亲征,作为儿子心里又担忧又难过,所以说不出话来。”

一言既出,满朝肃然,都为世子如此仁孝而感动。相反,大家倒觉得曹植只晓得为自己扬名,未免华而不实,有悖人子孝道,作为一国之君恐怕难以胜任。毕竟写文章不能代替道德和治国才能吧。曹操死后,曹丕顺理成章的登上了魏国皇帝的宝座。

其实刚开始时,曹丕是极不甘心自己的世子之位被弟弟夺走的,他想拼死一争,却又明知自己的才华远在曹植之下,胜数极微,一时竟束手无策。但他毕竟是个聪明人,经贾诩的点化,脑瓜顿时开窍:争是不争,不争是争。与其争不赢,不如不争,我只需老老实实恪守世子的本分,让对方一个人尽情去表演吧,公道自在人心!最后,这场兄弟夺嫡之争,以不争者胜而告终。

儒家思想主张“不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君子之争”。所谓“君子之争”,在现代看来,就是要有君子的风度,要按照游戏规则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地争。争并不一定是坏事,能使人向上,能促进事业的发展,但不正当的竞争就会抑制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道德阻力。

下面是一则兄弟争雁的故事:

兄弟两个外出打猎,看见一只大雁从天上飞过,兄弟俩拉好弓准备射雁,这时却为了射了雁该如何吃争吵起来。哥哥说要煮着吃,弟弟说不行,要烤着吃,争论了半天也不分高下,最后没办法,就找了一个过路的老人来评理。老人说:“把雁分成两半,一半煮着吃,一半烤着吃不就得了?”兄弟俩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听从了老人的安排,正要抬头射雁时,大雁却早已飞走了。

可见,争吵实在是一件两败俱伤的事,到头来谁都得不到好处。由此,我们引申到家庭关系中,争吵作为一种有伤和气、影响感情的不良举动,是每个家庭不愿意看到却又不可避免的。特别是有些夫妻争吵过度,因吵伤情,继而反目成仇,甚至分道扬镳。然而,争吵又无法杜绝、不可避免,没有哪一对夫妻一生中没有吵过架,于是,讲究争吵的艺术,把争吵变成一场“君子之争”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争吵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会争吵,不善于争吵。适度、理智的争吵,对于明辨是非,发泄不良情绪,调整心态,促进夫妻和谐是有利的。相反,无原则、无休止地过度争吵则是有害的。

学会“制怒”是控制吵架的关键一招。当人发怒时,说话会出口伤人,想传达的意思传达不出;而听话的一方的心理防御机制已经启动,听不进任何解释的话。所以当一方发怒时,其中另一方应该离开现场,直到对方或双方冷静下来再谈。心理学上对发怒和制怒的研究表明,经历几秒至几十秒的时间间隔后,说出来的话的攻击性会比马上破口而出的话要温和和理性一些,对对方的伤害也会小一些。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次两次的吵架引发的裂痕可能会形成吵架的习惯,形成吵架的习惯就是形成一个严重的恶性循环,这样的恶性循环会把两个人的爱情破坏得体无完肤。

避免吵架还有一个基础是双方的坦诚,两个人的相处,特别是爱人之间的相处,坦诚是第一要素,彼此的坦诚才是双方信赖的基础,彼此的坦诚也是双方产生默契的源泉,因为只有坦诚,向对方敞开胸怀,才能真正的被对方了解和真正的了解对方。

十之八九,争论的结果会使双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是绝对正确的,你赢不了争论。要是输了,当然你就输了;如果你赢了,还是输了。为什么?如果你的胜利,使对方的论点被攻击得千疮百孔,证明他一无是处,那又怎么样?你会觉得洋洋自得。但他呢?你使他自惭。你伤了他的自尊,他会怨恨你的胜利。而且一个人即使口服,但心里并不服。

争吵是把双刃剑,弄不好就是两败俱伤的结局,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宽和之心面对世界,不要争吵,给自己的生活留一份平静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