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影响你一生的修养
14891700000040

第40章 思考助你超越自我

提起思考,我们的脑海中也许会浮现出著名雕塑大师罗丹的作品——《思想者》。他一只手托着下颌,聚精会神地思索着什么。那专注的目光仿佛穿越了百年的时光隧道,引领我们不断探索世界的奥秘。

提起思考,也许我们还会记起这样一则经典的故事:

从前,一个年轻的英国人在他的农场里度假休息,他仰卧在一棵苹果树下,思考问题。这时,一只苹果落到了地上。“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呢?”他问自己。地球会吸引苹果吗?苹果会吸引地球吗?它们会互相吸引吗?这里面包含着什么样的普通原理呢?

这位年轻人就是牛顿。他用思考的力量,获得了一项极其重要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有人问他这有什么“秘诀”?他回答说:“我一直在想、想、想……”可以说人类在科学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与思考分不开的。

正因如此,毛泽东同志经常教导我们要“多思”。他说:“列宁、斯大林经常劝人要善于思索,我们也要这样劝人。脑筋这个机器的作用,是专门思想的。孟子说:‘心之官则思’。他对脑筋的作用下了正确的定义。凡事应该用脑筋好好想一想。”我们在读书过程中,一定要记取这些名家学者的宝贵经验,善于用脑,勤于进行思考。

是的,读书需要思考。英国大科学家弗·培根在谈到读书如何得到最佳效果时说:“我们不应该象蚂蚁,单是收集;也不可象蜘蛛,只从自己肚子里抽丝。而应该象蜜蜂,既采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香甜的蜂蜜来。”我国明代著名学者朱熹说,知识好比是被许多东西包裹在里面,必须是:“今日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我国著名科学家华罗庚说:“应该怎样学会读书呢?我觉得,在学习书本上的每一个问题,每一节的时候,首先应该不只看到书面上的,而且还要看到书背后的东西。”所谓书背后的东西,就是经过思考深化了的知识。究竟要看到书背后的什么东西呢?华罗庚进一步作了解释:“对书本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应该记住它的结论,懂得它的原理,而且还应该设想一下人家是怎样想出来的,经过多少曲折,攻破多少关键,才得出这个结论的。而且还不妨进一步设想一下,如果书本上还没有作出结论,我自己设身处地,应该怎样去得出这个结论?”几位名家所说的“既采密、又整理,”一重一重“去”和“看到书背后的东西”,都是说,读书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懂得结论,还要了解结论是怎样得来的。只有通过分析与综合不断进行思考,才能对知识有比较透彻的了解,才能使读书获取最佳的效果。

我国古代有“囫囵吞枣”这句成语,现在我们常常用它来形容读书生吞活剥,食而不化的现象。由此,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生意场上,法律保护是必要的,也是明智的,但要长期保密,永远独有,也是不可能的。最可靠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思维永远快人一步,修养永远高人一筹。使别人可以偷走你现在的成果,却永远偷不走你的智慧。

从前,西部有一个缺水的边远小镇,居民要到5里外的地方去挑水吃。在这里,吃水是人们生活中的一大难事,缺乏劳动力的人家就更困难了。

困难就是商机。脑筋灵活的村民甲察觉到了其中的商机。他挑起水桶,以挑水、卖水为业,每担水卖得2角钱。虽然辛苦点,还算是一条不错的路子。村民乙看了,觉得不能让他一家独占市场,也走上挑水、卖水之路,并且将两个儿子也动员进来,很快占据了市场的大头。甲想,你家劳动力强,不如我的脑袋瓜好。于是他略加思索,以柔克刚,买来了20副水桶,请了20个闲散劳动力,由他们挑水,自己坐镇卖水,每担水抽成5分钱。这样,既省了力气,又多赚了钱。可时间一长,这些闲散劳动力熟悉了门道,不再愿意被抽成,纷纷单干去了。于是,甲一下子成了光杆司令,且竞争更激烈了。

但聪明人是难不住的。甲请人做了两个大水柜车,并租来两头牛,用牛拉车运水,每次40担,效果提高了,成本却降低了,因此赚头更大了。这让其他人看得直眼红。

人们很快看到“规模经营”的优势,于是纷纷联合起来,或用牛拉车,或用马拉车,参与到竞争中。然而,正当竞争日益激烈时,人们突然发现,自己的水竟然卖不出去了——原来,甲买来水管,安装了管道,让水从水源直接流到村子里,自己只要坐在家里卖水就行了,且价格大幅度下降,一下子垄断了全部市场。

许多人、许多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苦恼:好不容易想出一个好主意、好办法、好点子,可没过多久,就让人家偷走了。模仿的、克隆的、假冒的,无所不用其极。纵然是专利保护,也难得安宁,打假则更是辛苦。但是,社会就是这样,善于动脑筋的人走在前头,其他人则在后面跟着走。如果人人能够在竞争中共同前进,社会也就进步了。总之,在人生的旅途中,尤其是在自己的工作上或事业上,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发掘自己的潜力,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用先人一步的智慧,来获得一生的不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