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孙子兵法
14892500000033

第33章 游历四方

善于打仗的人,不但使自己始终处于不被战胜的境地,也决不会放过任何可以击败敌人的机会。——孙武齐景公赐姓孙氏公元前523年,田武29岁,这是田武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年份,因为就在这一年,因齐景公赐姓孙氏,而由田武改姓名为孙武。

这事要从齐景公伐莒说起。

莒国是春秋时期位于齐国南部的一个小国,疆域包括今山东诸城、沂水、莒县、日照等地区,都城在莒,即今山东莒县。

因为莒国太小,所以很早就向齐国臣服,是齐国的一个附庸国。

齐襄公的时候,齐国发生了内乱。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等,害怕遭到连累,相继离开齐国。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护卫下投奔到了莒国。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宗室公孙无知杀死,在莒国待了多年的公子小白立即赶回齐国袭位,当上了国君,他就是齐桓公。自齐桓公执政以后,齐莒两国关系一直都非常友好密切。

公元前523年,齐景公准备巡视南部边疆地区,然后到泰山祭天。早在这一年的年初,就通知了莒国国君,要求莒国提前修好境内的道路,迎候齐景公过境。

但是,此时的莒国看到齐国近年来宫廷内乱不断,士大夫把持朝政,相互倾轧,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霸主景象,所以暗中与楚国早有来往,渐渐亲近楚国而疏远了齐国。

莒国国君莒共公对齐景公的旨意阳奉阴违,不愿执行,并且在此之前莒国已经连续三年没有向齐国进贡了。这次莒共公竟然公开违抗齐景公的旨意,这是齐国绝对不允许的。

公元前523年的秋天,齐景公派将军高发率领十万甲兵征伐莒国。

面对齐国强大的攻势,莒共公吓得放弃了都城,逃到纪鄣即今江苏赣榆东北地区去了。

纪鄣城地势险要,雄踞在高山峻岭之中的一个高阜上面,四周都是天然的深沟险壑,易守难攻。

莒共公固守纪鄣,高发率兵围攻了一个多月,没有任何效果。齐景公对此十分生气,就罢免了高发的统帅职位。

但是,改派谁去呢?齐景公思来想去,最终想到了田书。

景公知道,田书是田桓子的儿子。此时的田桓子因为年事已高,已经被景公封到高唐养老去了。

田书承继田氏家族的尚武遗风,得到了田桓子悉心传授,非常善于谋略,在当时的情况下,改派田书接替高发继续攻打莒国,显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经过反复考虑后,齐景公召见了田书,命他率军征讨莒国。为了鼓励田书打好伐莒之战,齐景公“赐姓”田书孙氏,以示对他的器重和厚爱。

古时候,君王赐姓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从此,在田氏家族中,从田书以后,改田氏为孙氏。孙武的父亲由田凭改姓名为孙凭,孙武也由田武改为孙武。

这一消息传到家里,孙武全家既为这莫大的荣耀而高兴,同时又为孙书远征莒国而担心。孙武天天打听前线的消息,盼望祖父早日凯旋。

孙书来到纪鄣城后,首先察看了地形,见纪鄣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心想,攻纪鄣只能智取,不能强攻,自己决不能成为第二个高发。

几天后,孙书派出的密探打听到一个消息:城内有一部分妇人,她们的丈夫早年被莒共公杀死,成了寡妇。现在年纪大了,又被莒共公逼迫日夜不停纺织布帛,她们内心对莒共公充满了仇恨。

得到这个消息后,孙书立即派出一个兵士,化装后混入纪鄣城,找到这些妇人,说明来意。

这些妇人都十分愿意帮助齐军攻克纪鄣,杀死莒共公,早日脱离苦海,为丈夫报仇。

到了晚上,在齐国兵士的带领下,妇人们偷偷登上城头,把纺织的布帛连接起来,从墙头垂放下来。

孙书正派人密切注意城上的动静,见有布帛垂下,知道事情已经成功。于是让善于攀登的士卒,拽着布帛攀上城墙。

这时,守城的兵士发觉了,不过已经有60多个齐国敢死队员登上了纪鄣城。

孙书当机立断,命令齐军齐声叫喊:“齐军进城了!”已登上城墙的60余名齐兵,听到后也一齐狂喊:“齐军攻进城了!”城上城下喊成一片。

莒共公从梦中惊醒,以为齐军果真已经攻进了纪鄣城,慌忙带领家眷打开西城门逃走了。

守城的莒军见君王都已经逃跑了,还打什么仗啊!就开城投降了,因此纪鄣城很快就被齐军占领了。

第二天早晨,齐师全部进入纪鄣城。在齐都临淄等候消息的孙武,听说孙书伐莒成功,立即打马回家,把这一消息告诉了祖母、母亲及全家人。

孙家人听到这个好消息,全家张灯结彩,敲锣打鼓,鸣放爆竹,以示庆贺,当地大小官员也都来贺喜,齐国上下都期待着孙书早日班师还朝。

孙家乔迁新居

孙书率领大军进入纪鄣城,严明军纪,对城里的百姓秋毫无犯,所以赢得了百姓们的热烈拥护,全城百姓拍手称颂。

孙书特别奖励了协助攻城的织帛老妇人,发给她们丰厚的钱帛,安排她们安度晚年,对有功的将士,孙书列好名单,奏明景公后一并封赏。

孙书留下一批人马驻守纪鄣,维持治安。待一切安排妥当,孙书择日班师回朝。

回到朝中,齐景公立即召见了孙书,对其功绩大加褒奖。为彰显他的战功,景公把齐都临淄北境的乐安作为“食采之邑”,也就是可以世袭的土地,封赐给了孙书。

退朝以后,孙书、孙凭兴冲冲地赶回了莒邑的家中。

孙武迫不及待地问这问那,向孙书询问伐莒战役的每一个细节。孙武对祖父的足智多谋深为钦佩,同时也感到无比自豪。

孙书全家邀请了亲戚朋友,一起庆贺了三天,然后举家北迁,乔迁到同属今广饶县地面的乐安,因为这里从此成了他们家的封地。

孙家迁出后,原来村中的他姓人家也开始以孙姓自居,全都改姓孙氏。时间久了,人们干脆把村名也改成了孙庄。

乐安城南方距齐国都城临淄30多公里,西南距离利县故城十公里,东面距离齐桓公会盟诸侯的柏寝台四公里。

古济水流经乐安城西南,与时水、渑水汇合后,又折东而去,汇入大海。

乐安城东临钜淀湖,属青丘地面。

境内有淄水、阳水、时水、女水、凤水、渑水及济水等河流,土地肥沃,既有丰富的鱼盐资源,农桑也非常发达。

交通十分便利,商旅辐辏,是齐国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

青丘地面既是齐侯巡游、打猎的地方,也是齐国称霸诸侯的重要粮食基地和养马基地。

齐景公在乐安城西,建立了养马城,专门为军队饲养马匹。

景公还在淄水两岸营造桑林,用以养蚕织帛。

孙武到了乐安城后,稍作安顿,就一个人跑出来把整个乐安城巡视了一遍。

乐安城规模不大,东西长约半公里,南北略微显得狭窄,不足半公里,基本呈方形。

乐安城虽小,但是它的地理位置和防御功能却非常重要。

齐景公把乐安这一战略要地封给伐莒胜利、立有战功的孙书,其用意除奖励孙书外,还有更深一层的用意,那就希望孙书能够给他守住齐国的北大门。

乐安城内虽说没有大型宫殿建筑,但也是店铺林立,人来人往,相当繁华。

燕国的商贩,多以此为中转站。他们在此囤积海盐、布帛之物,然后再结队贩运到燕国赚取厚利。

齐国的商贩也多把货物贩运至此,再转卖给燕商。

乐安制定了鼓励工商业发展和吸引外商的优惠政策,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带动了乐安经济的繁荣。

从此,孙武一家在乐安城安顿下来。孙氏一族繁衍发展,后来成为乐安第一望族大户。

在乐安稳定下来以后,孙武的婚事开始提上了日程。这个时候的孙武已经到了成婚的年龄了。

孙武在家庭的熏陶和师长的教诲中渐渐长大,从童年、少年很快进入青年时期。按照当时的礼制,男子20岁之后就要成家了。

在那个年代,婚姻大事讲究门当户对,况且孙武家可是当时齐国的贵族家庭,更讲究这个。

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少不了的,孙武的婚事父母早已为他选好了,妻子是当时齐景公朝中大夫鲍国的曾孙女鲍姜。

在齐国,田氏、鲍氏都是贵族,两家世代友好,彼此亲如手足。早在齐景公三年诛灭专权的庆封时,田家的田桓子就和鲍家站在同一战线上。

在准备铲除庆封时,首先由田桓子邀请庆封在莱地打猎,然后有人故意送来密信,说田桓子母亲忽然生病,让田桓子赶快返回。

田桓子在回城途中破坏了船和桥梁,以断绝庆封的归路。齐国都城内由庆封的儿子庆舍主持祭祀太公庙,庆封的甲士守卫宫殿。

田、鲍两家人商议后,让两家的奴隶演戏给庆封的士兵看。当庆舍遭到攻击的时候,他的士兵还把马拴得紧紧的,边吃酒边看戏呢!

庆舍被杀死后,庆封刚刚打猎回来,路上遇到了来给自己报信的家人,庆封知道自己现在已经不能控制局势,就逃跑了,后来在楚地被当地人杀死。

铲除庆氏后,田、鲍二族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公元前532年,田氏、鲍氏再次联合,打败了腐朽的旧贵族栾施、高强。

从此,田、鲍两族更加强大,势力相当。此后,田桓子在请老退居时与鲍国议定,鲍国的曾孙女鲍姜许配给田桓子曾孙子田武为妻。

按照当时的礼制,男女婚姻大事,要遵从六礼文定,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和亲迎。

孙、鲍两家定亲不久,就进行了前四礼。就等着请期和亲迎了。这一年,在双方老人的操持下,行过请期、亲迎两个仪式之后,孙武便正式把鲍姜娶到了家中。

鲍姜从小在名门贵族家庭长大,自幼受到良好的家教,加上她聪明颖异,不仅知书达理,而且琴棋书画、女红针黹,无所不能。

结婚后,鲍姜敬重丈夫,对孙武的饮食起居亲自过问,细心照顾。她深明大义,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和志向,因此夫妇二人互相恩爱,琴瑟和谐,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同时,孙武也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对祖父这次伐莒之战进行了总结,他认为祖父伐莒之战取得成功,主要归功于两点:

第一,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在军与兵,而在君是否有道。君有道就能和将相百官,乃至天下万民同心同德,彼此同呼吸,共命运。只有这样,官民才能不畏艰难险阻,为君主出生入死。

第二,两军交战,重在用间,用间也就是使用间谍,探明对方虚实情况。率领军队进行千里征战,是劳民伤财的大事,如果仅仅为争一朝之胜,如果不肯用间,从而不了解敌情而导致失败,这就是不仁。孙武认为,明君贤将,之所以能够在战场上取得成功,最根本的一点,就在于事先了解敌情。要事先了解敌情,不能向鬼神祈求,不能用类似的事情,进行类比推测,不能用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数,去进行推证,因为这些与战争是没有关系的。

要想取胜,就必须从那些熟悉敌情的人的口中去获取。

以上两点,构成了以后孙武撰著的《孙子兵法》中《计》和《用间》两篇的核心。

也就是从这时候起,孙武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认真研究兵法谋略,并把它们撰写出来。

等哪一天自己也能领兵打仗、驰骋疆场之时,一定要像祖父那样,做一个顶天立地,保国安民的常胜将军。柏寝台军事演习柏寝台在齐国都城临淄北部35公里的地方,西面距乐安城四公里,是公元前676年所建。齐桓公曾经在这个台上与诸侯会盟,后来也有人称它桓公台。

柏寝台台高数十仞,方圆五六十亩,台上殿阁堂皇,室宇壮观,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台下辟有一个演武场,为军兵操练所用。

就在孙武迁居乐安的这一年,柏寝台上的宫室重新进行了修葺。完工后,齐景公在当时相国晏婴和一班卿大夫的陪侍下,登上了柏寝台观阅齐国军队演阵。

由于柏寝台距离乐安非常近,并且孙武的爷爷是朝中有名的武将,所以孙武也有了一次观看军事演习的机会。

军事演习的前一天,孙武就和爷爷提前来到了柏寝台。第二天天还没有亮,孙武就把爷爷给叫醒了。

两个人梳洗过后,孙书带着自己的孙子来到了柏寝台前,等待着齐景公和其他大臣的到来。

大小官员陆续来到柏寝台,最后一个来的是齐景公,全体官员山呼万岁。

齐景公摆手让所有人员起身,官员按次序坐好,没有座位的只好站在台前,孙书提前吩咐人在自己身边给孙武搬了个凳子。

上午9时,军事演习开始。这时只见演武场上,战车井然有序,战马昂首抖鬃,戈矛如林,旌旗猎猎。

左、中、右三军阵容整齐,士卒精神抖擞,在孙书的号令下,有条不紊地变换着队形。

随着击鼓鸣铎,军士呐喊前进,战马嘶鸣驰骋,气势磅礴,声震寰宇。

孙武定定地站在柏寝台上,全神贯注地望着演武场。宏大雄壮的场面,深深吸引着他。

演武阵势最为壮观的是战车,当时齐国号称千乘之国,战车非常充足,充分显示着齐国军事的强盛。

每乘战车由四匹膘肥体壮的战马驾挽,17名甲兵跟随,车上乘坐3名甲士。

3名甲士分别叫车左、车右和御者。车左拿弓箭,紧盯前方,车右持长戈,虎视眈眈,御者配短剑,手挽辔缰。

其余17名甲兵各持兵器护卫在战车两侧及后边。只听得金鼓齐鸣,战马奋蹄,战车疾驰,甲士踊跃,势若排山倒海,不可阻挡。

孙武第一次亲眼目睹这么盛大的军事场景,演武壮举显示了东方大国的雄风神威,展现了齐军的无比强大,孙武豪情激荡,思潮奔涌。

孙武想到,从远古传说的黄帝战胜炎帝、蚩尤等四帝,一统中原,到后来商汤讨伐夏桀,再到姜太公辅佐周室,率领军队消灭商纣,立下头等功勋而封齐建国,再到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称霸中原,使齐国成为泱泱大国,这一切,依靠的不都是军事强大吗?

军事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人民的幸福安康,作为一个政治领袖,一个将军,一定要懂得这些道理。想到这些,孙武感觉自己豁然顿悟。

这时,一阵高亢的山呼“万岁”声浪直冲云霄,打断了孙武远在天边的沉思。

原来是演武完毕,孙书率三军将士向齐景公行参拜大礼。

看来齐景公对演武挺满意,当即下令犒赏三军,吩咐在柏寝宫设宴,款待孙书及众位卿大夫,同时命人召来齐国著名的乐师田开,弹奏乐曲助兴。

孙武跟随在孙书身边,看着祖父亲切的面容,想到他刚才操练军士时威风凛凛、庄重泰定的神情,为有这样一位久经沙场、叱咤风云的祖父而自豪。

一位统兵的大将,就是掌管老百姓生命的人,就是执掌国家安危的人,这个职位实在太重要了。

孙武立志将来要做个像祖父一样的将帅,指挥千军万马,征战疆场,建功立业。

宏大的演武场面虽然结束了,但是那令人振奋的壮阔情景,还萦绕在孙武的脑际,久久不能离去,他一遍又一遍地回味着演武场中的情景,一遍又一遍地思考着自己祖父在演武场中一举一动。

自幼受到军事世家影响、军事思想哺育以及尚武精神熏陶的孙武,通过观察演武,领悟到兵法的至关重要。

孙武决心学习前人兵典,研究战争的普遍规律,探求军事原理,总结战事经验,形成自己的兵家思想。

柏寝台学习琴艺

柏寝台军事演习对孙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除了宏大的军事场面和祖父指挥若定的神情,还有一个就是田开的琴声。

田开的琴声实在太优美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伴随着孙武头脑中宏大军事场面的,就是这琴声。

这个演奏古琴的田开,其实也是孙武的一位祖父,他是孙书的哥哥,按辈分孙武应该叫他伯祖父。

不过这个伯祖父一直在京城伴随君王左右,孙武见他的时候还很小,所以孙武对他这个伯祖父基本没什么印象。

不过这次军事演习,却给孙武近距离接触田开提供了一个好机会。在军事演习结束后,孙武的祖父和父亲带着孙武一起来拜见田开。

田开看到孙武长得聪明英武,也非常喜欢。一家人团聚,自然是都非常高兴。

因为田开很少回家,所以孙武一家人都盛情邀请田开在老家住上一段日子。

田开也确实想在老家待一段时间,就向齐景公告假。齐景公看他们一家人团聚,就给了他一个月的假期。

这一个月的时间,给孙武提供了聆听伯祖父教诲的机会。他对田开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琴艺十分钦佩,田开也对自己这个孙子格外看重,所以两个人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在孙武的强烈要求下,田开答应教他弹琴。

学琴的地点就在距离乐安城不远的柏寝台,因为这里既宽阔,又安静,是一个非常适宜弹琴的地方。

这一天,孙武又一次登上柏寝台,专门向伯祖父田开学习琴艺。田开让仆人取来一架古琴,放在孙武面前。

田开知道孙武受过庠序的教育,基本乐理差不多都已经知晓,对古琴以前也有接触,所以田开并不从基础教起,而是直接教孙武学习比较深奥的琴理。

田开说:“琴乐分两种,一种是武乐,一种是韶乐。武乐是周武王所作,他因为害怕军队和百姓不能持久敬服他,因此,创作了乐歌来警戒大众。”

田开的这番理论是孙武以前闻所未闻的,所以立即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

田开继续说:“武乐一共有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出兵伐纣,第二部分是灭商,第三部分是开国,第四部分是南国诸侯归附,第五部分是分陕而治,第六部分是歌颂天子,这是武乐的主要部分。”

“下面再给你介绍一下韶乐。”田开喝了一口清茶继续说,“韶乐就是我们齐国现在最流行的乐曲。据传韶乐本来是东夷的音乐,后来舜进行了加工,创造出了箫韶。”

“箫韶是在石磐、鼓的伴奏下,由化装成鸟兽的人边歌边舞,反映先民狩猎生活的原始乐舞。这个乐舞传至夏代。夏后更名为九韶、九代。周立国后,就用韶乐作为宫廷大乐。”

孙武一边静心细听,一边暗暗佩服田开渊博的知识,同时,也使自己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艺不压身,人的知识不嫌多,渊博的知识是干好每一件事情的基础。

“那我们齐国流行的韶乐就是舜创造的韶乐吗?韶乐作为宫廷大乐又怎么会在齐国民间流行的呢?”孙武见田开讲完,又乘机插话。

“这个问题问得好。韶乐是齐国开国君主姜太公引入齐国的,因为受到太公因俗简礼的基本治国方针影响,齐国的宫廷与民间就没有像周王室那样森严的界限。在这样的情况下,韶乐受到齐国俗乐的积极影响,融入了相当程度的地方色彩,从而更加突出了作为乐舞表现力的广阔性以及亲和性的特点,使其在民间得以流行开来。”田开微笑着回答说。

祖孙两人有问有答,无拘无束。

孙武钦佩田开渊博的知识,精湛的琴艺;田开喜欢孙武勤奋好学,善于钻研,思维活跃。

一个真心学,一个实心教,孙武的琴艺在田开的精心教导和悉心传授下,进步神速。

几天后,田开叫过孙武,让孙武当着他的面弹琴。一曲弹完,田开大为惊奇地说:“你刚来的时候,和弦不准,指法也生疏,想不到没几天工夫,你的琴艺进步竟如此神速,看你的指法纯熟,疾徐有致,高低合度,一般琴师,也都赶不上你了。”

听了田开的考奖,孙武心中当然十分高兴,不过他知道自己的琴艺与伯祖父的还差得远,所以他一面对伯祖父的夸奖表示感谢,一面说自己还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向伯祖父学习。

田开为孙武有这样的学习态度而高兴。

在以后的练习中,孙武更加刻苦,有时弹琴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一个月后,孙武已经把田开教授的古曲全部学会,剩下的只是多加时日练习的问题了。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一个月的快乐时光就要过去了,田开不得不重新回到京城。

临分别的时候,田开送给孙武了一架自己最心爱的古琴,作为纪念,孙武千恩万谢,一直把伯祖父送到很远,孙武还要送,田开把他拦住了。

田开说,早晚总是要分别的,你回家吧!没事的时候,就练练我教你的琴,以后还有见面的机会。祖孙两个人这才洒泪分别。

进行战地考察

孙武在乐安安家以后,心中强烈的愿望使他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尽管夫人鲍氏端庄淑惠,善解人意。儿子孙驰已满周岁,开始缠绕在孙武膝头咿呀学语。

孙武想自己已经到了30岁,这在古代叫而立之年,也就是说男人成家立业的时候。

虽然自己还未曾入仕,但孙武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大展宏图,轰轰烈烈干一番大事业。

此时孙武的头脑中,充满了战争的各种谋略和军事思想,他的书房里也堆满了关于战争的简书以及平时写的笔记。

编写一部战争谋略书的计划及框架,在孙武头脑中日见清晰。

但是,孙武总觉得还缺少很多东西,那就是关于战争的亲身感受和真实经历,虽然缺少这个环节,也不是不能写作,但总感觉有点纸上谈兵的味道,甚至有时连自己也不会信服。

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思考,孙武决定从齐国开始,走出去考察各国古战场及军事要塞,增加自己的阅历。

孙武把这一想法告诉了祖父孙书和父亲孙凭,得到了他们的赞成与支持。

第二天,孙武带着两名家丁,辞别祖父母、父母,辞别爱妻娇儿,踏上征程。

这时,刚好是阳春三月,嫩芽透出嫩绿的新色,小河也开始了哗哗的行程,小鸟也唧唧喳喳唱起了轻快的歌谣,还有那红色的花朵,也在一夜之间悄悄地展开,唯恐白天被人们看到会害羞。

这里是一片宁静,一片和谐,山清水秀,红花绿叶,鸟鸣鱼戏,完全感觉不到当年曾是万马嘶鸣、刀兵交接、尸骸覆地、鬼泣神愁的征战之地。

孙武来到兵塞葵丘。

葵丘也叫渠丘,在今山东临淄西,是齐国都城近郊的一处军事要塞,也是历史上齐桓公两次会盟诸侯的地方。

一次是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召集鲁、宋、郑、卫、许、曹等国开会,重申盟约。

周襄王为感谢桓公的支持,特地派太宰周公孔给桓公送去他祭祀祖先的祭肉,表示对他的特殊荣宠。

另一次是在周襄王送祭肉的这年9月,齐桓公再次在葵丘大会诸侯,订立新的盟约。

盟约中声称:凡是参加结盟的国家,以后要言归于好,不要再相互攻击。齐桓公中原霸主的地位达到鼎盛时期。

孙武对于这些旧事当然非常了解,同时又因为这个地方离自己家最近,所以他才把葵丘当作自己考察的第一站。

孙武带着几个仆从,一起出了乐安城,顺着官道向南,经过利城,往南几十里,到达了葵丘要塞。

孙武站在葵丘兵塞,回想着当年桓公创立的霸业,轰轰烈烈干一番伟业的豪情壮志油然而生。

每到一处地方,孙武总要分析这里的地形是属于通、挂、支、隘、险、远六种地形中的哪一种?在战争中哪一种地形容易产生走、弛、陷、崩、乱、北六种情况?

同时,孙武从用兵的原则来区分这里的兵要地理是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圯地、围地或死地。

孙武清楚地看到地形是用兵的重要辅助条件。为夺取战争的胜利,如何判断敌情,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交战中的将领必须掌握的方法。

懂得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然会胜利;不懂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然会失败。

这些知识积累和军地理论,成为后来孙武撰写的兵法十三篇中《地形》和《九地》两篇的基本素材。

孙武带着家丁,花了几天的时间,对葵丘兵塞及周围地理地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察。然后,直奔下一个考察目标,齐鲁乾时之战的战场乾时。

乾时是对时水下游一段的统称,流经的区域主要在今天山东省广饶县。时水源头在今临淄矮槐树村东,是一条季节性的河流。

雨季的时候,水势极大,容易酿成山洪,洪水从山谷中冲出,切开坚硬的棕红土壤,劈成一条深几十米,宽20多米陡立的河沟。旱季,溪水断绝,裸露出极陡且深的河床,成为一道天堑横亘南北,易守难攻。

齐桓公就是凭借着这一有利地形,大败鲁国军队的。当时齐国的内乱刚刚平定,齐桓公新立,鲁国人以为这是进攻齐国人的大好时机,首先向齐军发起攻击。

但是,让鲁国人没有想到的是,齐桓公就是凭借着乾时天堑,把鲁军打得大败。鲁庄公乘坐的车子成了齐军的战利品,鲁庄公也差点当了齐军的俘虏。

孙武站在乾时岸边,望着滚滚河水,回想着齐桓公大败鲁军的乾时之役,对地理环境在军事作战中的影响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体会。

作为军事将领,统率三军,懂得利用好天时、地利,才能有把握取得战争的胜利。

孙武在前面走,家丁牵着马在后跟随,沿着乾时西岸,边走边看,直至到达乾时上游的时水。

时值夏日雨季,河水暴涨。山上积聚的雨水,以极快的速度,沿着山涧,由高处向低处急湍流淌。

在巨大水流的冲击下,孙武看到山上巨大的树木被连根拔起,快速冲向下游。

孙武正感叹着水流的力量,忽听到巨大的“轰隆”声,他顺着声音望去,就见山涧边突立的巨石,轰然倒下,石块在水流的冲击下,翻滚着冲向下游。

孙武被水流巨大的力量惊呆了。他久久凝视着湍急的水流,体会着流水中蕴涵的巨大的“势”。

孙武从激流漂石的自然现象中,忽然想到了一些军事战争的基本道理:两军交战,胜方也必须拥有强大的势,具有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战胜的绝对优势。

只有在我方的军事实力与敌军相比处于绝对优势的前提下,才能真正保证我军的全胜。

当然这些思想孙武以前也不是不知道,但是以前更多的是表面的理解,没有今天感觉那样真切,那样体会深刻。这些关于势的思想,构成了孙武军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登泰山观看齐长城

考察过乾时古战场后,孙武带领家丁继续向南前行,他们一路经过颜山、凤凰山,到达了著名的泰山。

泰山,以拔地通天之势雄峙于华夏的东方,以五岳独尊的盛名称誉古今。

泰山地处中原东侧,盘亘于齐鲁大地,东临黄海,西襟黄河,雄伟壮丽,气势磅礴,风光旖旎,是华夏神山。

孙武和几个家丁在泰山极顶风餐露宿,第二天一大早,天气晴朗,他们在日观峰举目远眺东方。

但见万壑收冥,千岩送晓,一线晨曦由灰暗变成淡黄,又由淡黄变成橘红,继而天空的云朵,红白交辉,瞬息万变,有的像万马奔驰,有的像神牛角斗,有的像凤凰展翅,有的像孔雀开屏。

泰山上的气候瞬息万变,方才还是朗朗晴空,彤彤红日,突然,一阵狂风袭来,密云浓雾笼罩了西边大大小小的山峰壑谷,只有东边尚有强烈的阳光照射。

孙武和仆人们一边走,一边欣赏着泰山的美景,不知不觉来到了碧霞元君祠。

一想碧霞元君和姜子牙的故事,孙武不禁笑了,跟随的仆人不知道怎么回事,就问孙武。

于是孙武一边走,一边给仆人们讲起了这个有名的故事。

传说姜子牙辅佐周武王建立了周氏王朝后,天下统一,武王认为大臣们开国有功,应该重重有赏。

可是,想来想去,周武王却找不出合适的礼物,最后,武王还真想出了个绝顶的好主意,把全国的领地都分给大臣们。

这样一来,既显示了他武王的慷慨,又能说明他对大臣们的信任,同时考验大臣们是否真的忠君报国,再者,武王这样也就轻松愉快,落得清闲地做他的天子就行了。

主意一定,武王便把封地大权交给了军师姜子牙,让他分封诸侯。

却说姜子牙分封诸侯,封来封去把全国其他的名山大川、风水宝地都封尽了,就留下了一座东岳泰山。

姜子牙早就知道泰山气势雄伟,风景秀丽,是个供人游玩的好地方,他原准备把泰山留给自己,可谁知半路里又杀出个程咬金,武王的护驾大将黄飞虎找上门来,非要把泰山封给他不可。

两人正在商榷,不知谁又走漏了风声,黄飞虎的妹妹黄妃也来找姜子牙要地盘,说是武王答应她,要她来找姜子牙。

这下可好了,三个都看准了泰山这块宝地,可总不能都去坐呀!这到底如何是好呢?

事到如今,只黄氏兄妹就够姜子牙缠的了,自己便不得不打消了坐泰山的念头。不过放弃了也怪可惜,他心中也有几分不乐意。

这时,姜子牙见黄氏兄妹一个凭护驾有功,一个仗武王后台,两人争得面红耳赤。

于是,姜子牙就赌气地对他们说:“好了二位,谁也别争,谁也别抢,凭自己的本事,谁先登上泰山,泰山就是谁的。”

黄飞虎一听,不禁拍手叫绝。他想:凭我一身气力,泰山还能有黄妃的份?可是,身单力孤的黄妃,也没有一点惧色,一口应允了。

黄飞虎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武夫,比赛日期一到,便骑上他的麒麟,日夜兼程,从京都直奔泰山。

黄妃为比赛绞尽了脑汁,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

比赛一开始,黄妃先将自己的鞋子脱下一只,使了个神法,将鞋子扔到玉皇顶上。

然后,黄妃才不慌不忙地向泰山赶来。等到黄妃爬上泰山,兄长早在南天门上等得不耐烦了。

黄飞虎见黄妃姗姗来迟,便对她说:“不行就是不行,别逞能。这回你该服气了吧?”

“真是岂有此理!是我先已到此,我以为你在路上出了什么事,前去接你,不想你已绕道赶来。”黄妃一本正经地说。

“你别胡搅蛮缠,你说先到,有何证据?”黄飞虎还真有点着急。

“证据吗?当然有,你来看吧!”

黄飞虎跟着妹妹来到玉皇顶,只见黄妃的一只绣花鞋端端正正地放在石坪上。

尽管有证有据,黄飞虎却从心里不服气,不禁斥责妹妹说:“你耍滑头。”

黄妃不紧不慢地说:“凭本事嘛!怎么是耍滑头?”

黄妃自知纸里包不住火,光是兄长一人好对付,等姜子牙他们来就麻烦了。

黄妃作出无可奈何的样子对兄长说:“咱们兄妹二人,本该是你敬我让,不分你我才是。这样吧!我住山上,你住山下,咱们共管泰山总可以了吧?”

这样一来,先来的黄飞虎倒做了不晓世理的孬种,后到的黄妃倒成为慷慨大度的好人,把个黄飞虎气得直翻白眼。可也没有办法,谁让她是自己一母同胞的妹妹呢!只好答应了。

等姜子牙赶来,一看便知道黄飞虎上了妹妹的当。

可是姜子牙见黄氏兄妹都协商妥了,也不好再把事情说破,只好将计就计,把黄飞虎封为泰山神,把黄妃封为碧霞元君,一个在山下天贶殿,一个在山顶碧霞祠。

听孙武讲完,仆人们也止不住乐了,他们说:这可真是兵不厌诈啊!没想到这个黄飞虎败在了他妹妹的手下。

越过泰山,孙武他们终于看到了久闻大名的齐长城。

齐长城,始建于春秋初期,因为这个时候周室衰微,诸侯之间互相征战,各国为了保护自己,争霸天下,纷纷筑城设防,齐长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建的工程。

齐国东面和北面濒临大海,西面则有黄河和济水天堑,防守的重点是南方比较强大的鲁国。

于是,齐国历代君王在西起济水之滨的平阴防门,越过泰山,沿泰沂山脉顶部蜿蜒向东,修筑了一道坚固的城墙。

齐桓公执政以前,齐长城已经初具规模。长城以北是齐国土地,长城以南是鲁国土地。

齐景公执政后,在贤相管仲的英明治理下,齐国国势日盛,而当时鲁国因内乱,国势大不如前。

齐国势力乘机越过长城,把号称“五岳之尊”的泰山,也纳入齐国版图。

孙武登上长城,极目远眺,远处层峦叠嶂,道道山峦掩映在秋色之中。常绿松树与枯黄野草,为山峦披上富丽的盛装。

孙武完全被眼前的美景吸引,深深陶醉在了祖国美好的河山之中。漫步在城墙之上,孙武既欣赏着美丽的秋色,又细心地观察着这极具防御之势的战略要地。

此时的长城尽管深入齐国腹地,不像战时那样紧张,但仍然显示出它雄伟、壮观的魅力。

孙武观察到,长城的建筑结构及其形式,采用了“因地形,因险制塞”“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

在平原田野里,就采用聚土夯筑的方式,建造长城;在山凹处,一般都用砂石混筑,或者两侧砌墙,中间填上沙土;在深山悬崖的地方,就直接隔过去,用天然的山险代城;在川流湍急的沟壑上,或者架桥,或者设关卡。

城墙上有垛口,瞭望孔,下设附墙、站台,宽窄不一,灵活多样。在沿途军事要塞或制高点上,内设城墙,外筑烽燧,到处都有重兵在把守。

孙武在与把守城墙官兵攀谈中了解到,设在长城上的主要关隘有防门、长城铺、青石关、锦阳关等几十处。

在接下来的数天里,孙武先后考察了青石关、城子关、穆陵关等多处关口。

青石关位于莱芜和博山交界处,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城子关位于马鞍山两侧,这里距齐国的都城临淄最近,顺淄水南下就能到达,是南通鲁国的重要门户。

位于临朐、沂水边界的穆陵关,则是通往鲁东南的咽喉,有“齐南雄关”“齐南天险”之称。这些险关、要塞,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孙武一一牢记在心里。

孙武出穆陵关继续向南,这里仍然是齐国的土地,有齐军驻守,不过这里已经离齐鲁边界不远了。

很快,孙武就来到了齐鲁两国现在的边境,位于蒙阴的堂阜,再往南走,越过汶水,就是鲁国的地面了。

孙武来这里,一是想观察一下齐鲁边境的情况,二是想到浮来山下堂阜水发源地,亲自看一眼一代贤相管仲破枷脱囚的地方。

孙武站在管仲破枷脱囚处,心里生出无限感慨。一方面他为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友谊而感动,另一方面为鲍叔牙帮管仲脱险的计谋所折服。

另外,他还为管仲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完成春秋霸业而由衷地敬佩不已。

踏着前代伟人的足迹,孙武心中也有许多渴望,许多理想,他多么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像管仲那样,辅佐明君,建立千秋功业啊!他期望着有一天这个理想能够实现。到都城临淄考察孙武在齐国南部考察了两个多月,深秋时节回到了国都临淄。虽然这不是孙武第一次来到都城,但是以前他却没有真正对这个城市进行细致考察研究。

临淄是齐国的都城,是齐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军事指挥中心和经济管理中心。

临淄城历史悠久,太古太昊伏羲氏兴起就在这里。这里又是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的故墟。

古帝少昊的时代,以鸟为图腾的爽鸠氏族部落曾聚居在这里。虞舜时期至夏代,有季氏族部落居住在这里。

殷商时期,有姜姓逄伯陵氏居住在这里。殷商末年,有蒲姑氏居住在这里。

太公姜尚封国之初建都营丘,六世胡公曾一度徙都薄姑,公元前859年七世献公又徙都临淄,算来已经300多年。

在齐国历代国君的经营下,齐都临淄已发展成为拥有六万人口,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的东方大都市。

孙武这次来临淄,与以前的目的不同,主要是为考察临淄及周围的地理环境,为撰著兵书和以后统兵打仗作准备。

孙武安排好住宿,独自一人走上街头,沿着城墙与护城河,边走边看,细心观察。

临淄城因紧临淄水而建,故名临淄。淄水源出原山之阴,沟通九条大山谷,有十数条河流注入,流经天齐渊、稷山、牛山到临淄城东,进入开阔的平原。

河道窄的地方只有半公里地左右,宽的地方有几公里地,两岸陡立,有10多米高。

雨季洪水下泻,河水暴涨,舟船不通。虽然在旱季,水势依然很大,这是因为有天齐渊调剂。可以说,淄水就是临淄城一道不可逾越的护城河。

临淄城由近似长方形的大城以及西南角的小城组成。大城南北长约五公里,东西宽大约4公里,是官吏、平民以及商人们住的地方。

小城南北长也有两公里,东西宽约一公里,是国君居住的宫城。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墙基宽30米左右。

大城有东、西门各一座和南北门各两座,小城东、西、北门各一座,南门两座。

南、西、北护城河与淄水相连。城内交通干道四通八达,有十条大道与城门相通。

从当初选址建城,到以后的多次建设,前后相辅相成,大大增强了城池的防卫功能,使整个都城构成了一个严密的防卫体系。

第二天,孙武骑马出了临淄城,察看临淄城周围的防守体系。孙武在齐都周围的山岭沼泽中考察了近半个月。

这里多变的地形、秀丽的山水都给了他无限的灵感。孙武一边仔细考察,一边结合读过的古兵书,认真进行着分析和总结。

孙武察看着各种各样的地形,分析在不同地形条件下行军和排兵布阵的对策。

孙武认为,队伍在通过山地时,必须在靠近有水草的山谷,并且居高向阳的地方驻扎,当敌人占领高地,最好不要仰攻。

队伍在横渡江河时,应该远离河水驻扎。

如果敌人渡水来战,不要在江河中迎击,要等敌人渡过一半时再攻击,这样较为有利。

如果在江河地带扎营,也要居高向阳,不要面迎水流。

当队伍走进了盐碱沼泽地带,要迅速离开,不要在这些地方长时间逗留。如果同敌人相遇于盐碱沼泽地带,那就尽量要靠近水草,最好还要背靠树林。

如果在广阔的平原作战,要迅速占领开阔地域,而主要的侧翼要依托高地,前低后高。

渡河作战的时候,如果上游下雨,洪水突至,就要严禁涉水,应等待水流平稳后再通过。

通过“天涧”“天中”“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时候,必须迅速离开,不要接近。

一个称职的将帅,就应该做到让自己的队伍远离这种地形,而设计让敌人靠近它,并合理利用这种地形去攻击敌人。

孙武还认为,打仗不在于兵力多就好。只要不轻敌冒进,查清楚并善于利用好周围的地形,摸清敌情,做到知彼知己,知天知地,最后集中兵力完全可以消灭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并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实地考察鲁国

孙武从都城临淄回家后,在家一边研读兵书,一边结合自己的实地考察,记录着对军事谋略、军事实战的心得体会,不知不觉一个冬天过去了。

春暖花开,孙武打算继续外出考察。这一次,他打算到别的国家去游历一番,首先到哪个国家呢?

思来想去,孙武想到了邻国鲁国。鲁国距离齐国最近,很容易到达,到鲁国可以看一看鲁国的都城曲阜,还有齐鲁长勺之战的古战场长勺。

另外,孙武很早就知道“周礼尽在鲁矣”的说法。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所以也是与周血缘关系最近的小国。

鲁国是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颂。各国诸侯了解周礼也往往到鲁国学习,鲁国是有名的礼仪之邦。

鲁国与周礼的这种密切关联,使得鲁国形成了谦逊礼让的淳朴民风,同时也使鲁国国势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概括讲来,周礼的内容应该包括礼义、礼仪或礼节三个层面。礼义是抽象的礼的道德准则,礼仪或礼节是具体的礼乐制度,可大致分为吉、凶、军、宾、嘉五大方面。

当然孙武到鲁国,主要目的不是研究礼仪,而主要是军事。

但是首要问题是,如何去鲁国呢?因为这毕竟是到另外一个国家,怎么才能通过边境的盘查,孙武自有办法。

当时齐国商业非常发达,名冠各诸侯国。

齐国最主要的资源是盐,为他国所缺少,而盐又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所以各诸侯国对盐的运输基本上不加干涉。

孙武以贩运海盐者的身份,很容易就到了鲁国的都城曲阜。

鲁都曲阜不大,不及齐都临淄的五分之一,城防也远不如临淄城坚固,更比不上齐都临淄繁华,但却处处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孙武随商人们安顿好住宿,便走出驿馆,对曲阜进行了一番考察。

孙武在别人的介绍下,参观了鲁国的档案图书馆,他看到了保存完好的《周易》,还有鲁国的一些档案资料以及鲁史《春秋》,真切地感受到了“周礼尽在鲁”的说法。

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孙武发现鲁国真正的情形是“三家强大,公室衰微”。

三家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个家族,因为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儿子,所以又被称为“三桓”。

三桓各自培植私党,彼此明争暗斗,鲁君的势力早就衰弱不振,鲁君成为名副其实的傀儡,国势岌岌可危。周礼在鲁国形同虚设,早已是名存实亡。

孙武看到这一点,也更深地体会到要使国家富强,只有走富国强军之路。

在礼与利两者中间,孙武选择了利。这也成了孙武军事谋略思想的出发点,与利符合就行动,否则就只能是静观其变,等待合适的时机,不能作无利的事情。

几天后,孙武专程来到位于曲阜以北的长勺,实地考察齐鲁长勺之战古战场。长勺之战是齐桓公继位第二年,对鲁国发动的一场战争。

长勺之战前,管仲曾经极力劝谏齐桓公,不要发动这次战争,但是齐桓公一意孤行,为报鲁国支持公子纠与自己作对的仇恨,同时也想乘乾时之战的余威,将齐国的军事力量发挥到极致,于是采取了贸然进攻鲁国的行动。

当时,齐鲁两军在长勺摆开战场。齐军仗着人多势众首先发起冲击,企图一举歼灭鲁军。鲁庄公本想擂鼓迎击,被自愿前来参战的普通国人曹刿阻止了。

曹刿是一位头脑冷静的指挥员,他等到齐军向鲁军发起第三次冲锋后,才让鲁庄公击鼓下令向齐军反击。鲁军一个冲锋反击就把齐军打垮了。

齐军大败,鲁庄公急着追击,又被曹刿拦住,他下车察看齐军退走的路径,登车瞭望败逃的齐军阵容,确认齐军确实败退后,才让鲁庄公下令追击。

就这样,鲁军一直把齐军赶出鲁国国境。这就是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也是著名的典故“一鼓作气”的来历。

孙武在很小的时候,就曾经几次听爷爷讲过这个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力的增强,他对曹刿的足智多谋与沉着冷静越来越佩服。

今天竟然能够与长勺古战场这么近距离接触,孙武有说不出的兴奋,同时也对于这次大战有了更深的体会。

孙武认为,齐强鲁弱,势在齐军方面。曹刿的聪明在于避实击虚,善于制造和利用势。

曹刿把握时机,一举击败齐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讲的正是战场上双方势的相互转化。

孙武关于势的分析,构成了他后来兵法十三篇中《势》篇的基础。

来到遥远的晋国

孙武游历了齐鲁山川,考察了乾时、长勺等古战场后,感觉还需要再到另外一个国家看看,到哪个国家呢?

思来想去,孙武决心去晋国看一看。

对于晋国,孙武还是比较熟悉的,特别是晋国在城濮战役中一战成名,令各国为之侧目。孙武对这段战争故事当然非常清楚。

城濮之战发生于鲁僖公二十八年,它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战略决战。

在这场战争中,楚军在实力上占有优势,但是由于晋军善于“伐谋”“伐交”,并在战役指导上采取了正确的扬长避短、后发制人的方针,从而最终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楚军,雄霸中原。

另外,孙武对晋国的国内形势,也是比较了解的。因为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给他讲过曾祖父田桓子出使晋国的故事。

而且晋国是当时的一个大国,非常强大,晋文公还曾经继齐桓公之后,成为让各国敬仰的春秋霸主。

不过,曾祖父的时代离现在已经有些年头了,不知道晋国现在的情况变得怎么样了?

孙武怀着急切的心情,打点好行装,跟上齐国的商队,踏上了去晋国的路程。

晋国可要比鲁国远多了,对于当时的交通条件来说,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走到的。

孙武和那些能吃苦的商人一样,横渡黄河,翻越太行,一步步走到了晋国。

晋国是周王室的北邻,它是周王灭掉唐国后建立的一个侯国,始封君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

孙武小时候就听长辈讲过“桐叶封弟”的故事,当时,周成王亲政当天子时,叔虞还小。

一天,成王同这个小弟弟玩耍,把一片桐树叶剪成一个圭形送给叔虞,并开玩笑说:“我就以这个封你为诸侯吧!”这句话被周公听见,就要求真正兑现。

成王说:“我是和他开玩笑的。”

周公说:“天子无戏言。”

于是成王就封叔虞于唐,建立了唐国。叔虞的儿子燮父把都城迁到晋水旁,改国号为晋,这就是后来称霸的晋国。

晋国是继齐国之后第二个称霸的大国。公元前636年,重耳当上晋国国君以后,安定周王室,扩充军队,把原来的两路大军扩大到三军。

同时,晋国确立了军中元帅的建制,由元帅统领三军。此外,采取尚贤任能的用人方针,晋国的军事实力迅速增强,晋国的军队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军队。

其后,晋国为争夺霸主地位,先后进行了晋秦崤之战,晋楚城濮之战,晋楚邲之战和晋齐鞌之战,通过这些大的战役,晋国确立了自己的威信,并最终成为春秋霸主。

孙武以齐国盐商的身份,每天穿行于市井街头,时间不长,便了解了晋国的许多情况。

在军事方面,晋国虽然表面上很强大,有兵车4900乘,但是战斗力却不强。

晋军的卿不率领车队,王室的车乘也配不齐甲士,军队行列没有长官,兵车组织基本瘫痪。

在政治方面,晋国也同鲁国一样,君主权力衰落。晋国的大权被韩、赵、魏、范、中行、智六卿掌握。

六卿之间为争夺公室权力,互相残杀,流血事件时有发生。

孙武还了解到晋国六卿各自制定了自己的田亩制度和税收制度。孙武把晋国六卿的情况做了认真地比较分析,并进行了大胆地预测。

孙武认为,晋国六卿中,范氏、中行氏的亩制小,税收重,士卒众多,贵族非常富有,但是互相争权夺利,战事频繁,所以,如果灭亡的话,他们肯定首当其冲。

在范氏、中行氏之后,依次灭亡的应该是智氏、韩氏和魏氏,因为这些国家虽然没有那么多的纷争,但是他们都缺乏一种上进心。

通过分析,孙武得出,晋国六卿中只有赵氏能够实现富国强兵,成为未来的大国。

因为赵氏田亩大,而且免征赋税,百姓富裕,赵氏自身相对俭约,虽然养得武士少,但是农民非常富裕,全国上下同心,从这点说,将来晋国一定是赵氏的。

孙武之所以对晋国六卿得出这样的结论,最根本的是他认为,君王要想取得成功,就一定要爱护自己的子民,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民心,也才能实现真正的富国强兵。孙武这次晋国之行,长了很多见识,感触很深,不久,他就返回了齐国。